茯苓

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
目录
《本草纲目》茯苓
《本草备要》茯苓
《本草便读》茯苓
《本草乘雅半偈》茯苓
《本草崇原》茯苓
《本草从新》茯苓
《本草撮要》茯苓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害利》茯苓
《本草经解》茯苓
《本草经集注》茯苓
《本草蒙筌》茯苓
《本草求真》茯苓
《本草思辨录》茯苓
《本草图经》茯苓
《本草新编》茯苓
《本草衍义》茯苓
《本草易读》茯苓
《本草择要纲目》茯苓
《本经逢原》茯苓
《长沙药解》茯苓
《雷公炮炙论》茯苓
《名医别录》茯苓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茯苓
《汤液本草》茯苓
《吴普本草》茯苓
《新修本草》茯苓
《药鉴》茯苓
《药笼小品》茯苓
《药征》茯苓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茯苓
《证类本草》茯苓
《中药学》茯苓
《千金翼方》茯苓
《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
《顾松园医镜》茯苓
《中国药典》茯苓
《中药大辞典》茯苓
《中华本草》茯苓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纲目》茯苓

《本草纲目》

「释名」茯灵、茯腴、不死,抱者名茯神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1、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炼做成丸子,如小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人参汤送下。

2、虚滑遗精。用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加二钱,将瘦羊肉切薄片蘸药炙熟吃,送下。

3、浊遗带下(男子元阳虚损,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我惊,频频遗泄。妇人白带)。用白茯苓(去皮)四两,挖空一处,填入猪苓四钱半,煮开多次人,取出晒干,去掉苓,研为末,化黄蜡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以尿清为度,忌米醋。此方名“威喜丸”。

4、小便频多。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在白矾水中渍过,焙干,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小便淋沥不禁。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成膏调为丸子,如梧子在。每嚼一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6、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木瓜汤送下。

7、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8、突然耳聋。用黄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汤送下。

9、痔漏。用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在石臼中捣成一块,酒浸数日,取出,放入木笼蒸熟,晒干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10、水肿尿涩。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每日饮服。有效为止。

引用:《本草纲目》茯苓

下载:《本草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备要》茯苓

《本草备要》

补心脾,通,行水

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魄安魂(营主血,卫主气,肺藏魄,肝藏魂)。

治忧恚惊悸(心肝不足),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口为脾窍,舌为心。火下降则热除),咳逆(肺火)呕哕(胃火),膈中痰水(脾虚),水肿淋沥,泄泻渗湿)遗精(益心肾。若虚寒遗溺、泄精者,又当用温热之剂峻补其下。忌用茯苓淡渗之药)。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能止(湿除则便自止),生津止渴(湿热去则津生),退热安胎

松根灵气结成,以大块、坚白者良。去皮,乳拌蒸,多拌良。

白者入肺、膀胱气分,赤者入心、小肠气分(时珍曰∶白入气,赤入血),补心脾白胜,利湿热赤胜。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忌

皮,专能行水,治水肿肤胀(以皮行皮之义,五皮散用之。凡肿而烦渴便秘溺赤,属阳水,宜五皮散疏凿饮;不烦渴,大便溏,小便数,属阴水,宜实脾饮流气饮。腰以上肿,宜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

引用:《本草备要》茯苓

下载:《本草备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便读》茯苓

《本草便读》

茯苓图片

色本属.功先入肺.导膀胱而利水.无非气化之神.清治节以行痰.专主分消之职.假松根之余气.甘淡平和.得坤土之精英.坚贞博浓.忧恚惊悸.皆缘痰结为殃.呕吐怔忡.尽是饮邪作咎.均可审证而施治.自能对病以求方.抱根者为茯神.守脏宁心.安神独掌.色红者为赤茯.入营导赤.利水偏长.皮以行皮.性仍同性.(茯苓生大中.多年大松树.经樵斫之后.松根精灵之气.抑郁不绝.结成此物.其精气足者.离根较远.亦有附根而生者.即为茯神.其色有赤有白.白者为佳.味甘淡.性平和.上入肺脾.下达小肠膀胱肾经.益元气.通神明.能清肺脾虚热下行.其淡渗燥利之性.故能化胸中痰饮.导下部湿邪.至于茯神赤茯等.其主治气味皆同.不过安神利水之功.略有小异.)

引用:《本草便读》茯苓

下载:《本草便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乘雅半偈》茯苓

《本草乘雅半偈》

(本经上品)

从来相传,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不知何所本。尝见菟丝随木萦绕茯苓,当不独只在松下矣。又传松脂化茯苓,茯苓化琥珀,又不知何所本。世又重抱木者曰茯神,赤色者主利水,又不知何所本。羽毛鳞介之长为四灵,故取形如者良,则苓宜作四灵长矣。以降地之魄,待游天之魂,真真对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曰∶出太山山谷,及华山嵩山,郁州雍州诸处。生古松根下,下有茯苓,则松顶盘结如盖。时有彤丝上荟,非新雨初霁,澄彻无风,不易现也。此即古松灵气,沦结成形,如得气之全者,离其本体,故不抱根。如得气之微者,止能附结本根,故中心抱木。小者如拳,大者如斗,外皮皱黑,内质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虚赤者不堪入药。又一种,即百年大松,为人斩伐,枯折槎 ,虽枝叶不复上生,而精英之气,亦沦结成形,谓之茯苓拨。

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锥刺地,有则锥固不可拔,无则作声如瓮者,谓之茯苓窠,中有白色蒙翳,蒸润其间,如蛛网然,尚属松气,将结成形者也。亦可人力为之,就斫伐松林,根则听其自腐,取新苓之有白根者,名曰茯苓缆,截作寸许长,排种根旁,久之马勃,则茯苓生矣。修治去皮,捣作细末,入水盆中频搅,浮者滤去之,此即赤膜也,误服令人目盲,或瞳子细小。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雄黄、秦艽、龟甲。忌醋酸物。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藏。

【 】曰∶岁寒不凋,原具仙骨。虽经残斫。神灵勿伤,其精英不发于枝叶,而返旋生气,吸伏于踵,所谓真人之息也。故茯取伏义,苓取龄义。又松木 天条达之气,反潜隐不露,亦茯取伏义,苓取令义。二拟未确,聊备博采云尔。芳香清气,潜藏根底。对待忿戾浊邪,冲逆胸胁。皓苓下居,彤丝上荟,对待忧愁怫逆,形诸颜面,摧残槎 ,俯就零落。对待刀圭在心,有怀怨恨,珍重深邃。对待惊骇气上,镇定不动。对待恐惧悸忡,形质块磊,气味清疏。对待晦滞立坚,心下结痛,神灵在躬。对待寒热外侮,幽静安闲。对待劳乱烦满,渗泄就下。对待水寒逆肺,清闲平淡。对待口焦舌干,转旋气化。对待小便闭癃,吸元归踵。

对待游魂于天,恬澹虚无。对待神不内守,服气长生。对待饥渴夭龄,悉属形,巽以入之。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此其验也。

(嵩山记曰∶嵩山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为伏龟,采其实,可长生。万松记曰∶夫松,木德之中正也,五德具焉。故其好生似仁。其后凋似义,其调理似礼,其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茯苓

下载:《本草乘雅半偈》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崇原》茯苓

《本草崇原》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生大山古松根下,有赤白二种。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中人亦时见之。《史记·龟策传》作茯苓谓松之神灵,伏结而成。小者如拳,大者如斗,外皮皱黑,内质光白,以坚实而大者为佳。)

茯苓,本松木之精华,藉土气以结成,故气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枢机旋转之功。禀木气而枢转,则胸胁之逆气可治也。禀土气而安五脏,则忧恚惊恐悸之邪可平也。里气不和,则心下结痛。表气不和,则为寒为热。气郁于上,上而不下,则烦满咳逆,口焦舌干。气逆于下,交通不表,则小便不利。茯苓位于中土,灵气上荟,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故皆治之。

久服安肝藏之魂,以养心藏之神。木生火也,不饥延年,土气盛也。

引用:《本草崇原》茯苓

下载:《本草崇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从新》茯苓

《本草从新》

通、行水、宁心、益脾.

甘平.益脾宁心.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上行入肺、清其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故洁古谓其上升、东垣谓其下降、各不相背也.)治忧恚惊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口为脾窍、舌为心苗、火下降则热除.)咳逆呕哕.膈中痰水.水肿淋沥.泄泻遗精.(因湿热、故宜淡渗以清之.)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能止.(素问曰∶肺气盛则便数.)生津止渴.(湿热去则津生.)功专行水伐肾.小便不禁.虚寒精滑.及阴亏而小便不利者.皆勿妄投.松根灵气结成.产云南.色白而坚实者佳.去皮.(产浙江者、色虽白而体松、其力甚薄、近今茯苓颇多种者、其力更薄矣.)

赤茯苓(通、利湿热.)白者入肺、膀胱气分.赤者入心、小肠气分.(时珍曰∶白入气、赤入血.)益心脾.白胜.利湿热.赤胜.

茯苓皮(通、行水.) 专能行水.治水肿肤胀.(以皮行皮之义、五皮散用之、凡肿而烦渴、便闭溺赤、属阳水、宜五皮散、疏凿饮、不烦渴、大便溏、小便数、属阴水、宜实脾饮、流气饮、腰以上肿宜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

茯神(通、行水宁心.)

主治与茯苓同.而入心之用居多.开心益智.安魂养神.疗心虚惊悸.多恚善忘.即茯苓抱根生者.(以其抱心、故入心之用多.)去皮及中木.茯神心木.(名黄松节.)疗诸筋挛缩.

偏风 斜.心掣健忘.(心木一两、乳香一钱、石器炒研、名松节散、每服二钱、木瓜汤下、治一切筋挛疼痛、乳香能伸筋、木瓜能舒筋也.)二茯俱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鳖甲、雄黄.忌醋.(面 、用白茯苓末、蜜和、夜夜敷之、二七日愈.)

引用:《本草从新》茯苓

下载:《本草从新》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撮要》茯苓

《本草撮要》

味甘淡.入手足太阴太阳经.功专补心益脾.得人参下气.得半夏能涤饮.若虚寒遗溺泄精者.当用温补之品.不宜用此.皮肤治水肿肤胀.赤者利水尤捷.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忌醋.

引用:《本草撮要》茯苓

下载:《本草撮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分经》

见脾和。

引用:《本草分经》茯苓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分经》

甘淡平,白者入气分,益脾宁心渗湿,功专行水,能通心气于肾,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赤茯苓入心小肠,专利湿热,余与白茯苓同。茯苓皮专行水。

引用:《本草分经》茯苓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分经》

见脾和。

引用:《本草分经》茯苓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茯苓

《本草分经》

见脾和。

引用:《本草分经》茯苓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害利》茯苓

《本草害利》

(见肾部)

引用:《本草害利》茯苓

下载:《本草害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解》茯苓

《本草经解》

气平.味甘.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平味和.降中有升.阴也.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则气不降.肝木有余则气上逆.逆于肝肺之分.故在胸胁间也.茯苓入肺.气平则降.味甘可以缓肝.所以主之.脾为土.肺为金.脾肺上下相交.则五脏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乖戾于胸.发不中节而为病.茯苓味甘和脾.气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调矣.心下脾之分也.湿热在脾则结痛.湿热不除.则流入太阳而发寒热.郁于太阴而烦满.湿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渗.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诸症也.人身水道不通.则火无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输膀胱.则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随魂往来者神也.久服茯苓.则肺清肃.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养也.不饥延年者.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元气之腑.脾健则不饥.气足则延年也.

【制方】

白茯同人参、白术、甘陈皮、山药、扁豆白芍.治脾虚.同人参、白、甘草、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治咳而吐.同二术、泽泻车前、白芍、陈皮、木瓜、猪苓.治水肿.同陈皮、半夏、甘草、人参、枳壳川芎、白芍、归身、生地前胡葛根桔梗苏叶生姜大枣.名茯苓补心汤.治火郁心包痛而吐血咳逆.

引用:《本草经解》茯苓

下载:《本草经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集注》茯苓

《本草经集注》

味甘,平,无毒。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祥,治风眩、风虚,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间为之使。

案药名无马间,或者马茎,声相近故也。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门冬共治五脏。

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胶、龟甲。)

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又复时燥则不水。作丸散者,皆先煮之两三沸,乃切,曝干。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世用甚多。《仙经》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练魄,明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营而理胃,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肌。为药无朽蛀。吾尝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块,计应卅许年,而色理无异,明其贞全不朽矣。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仙方唯云茯苓,而无茯神,为治既同,用之亦应无嫌。(《新修》八七页,《大观》卷十二,《政和》二九六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茯苓

下载:《本草经集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蒙筌》茯苓

《本草蒙筌》

味甘、淡,气平。属金。降也,阳中阴也。无毒。近道俱有,云贵(云南、贵州)独佳。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底。由木被斧斤砍伐,或老遭风折摧。枝叶不复上升,津气旋向下泄。凝结成块,乃名茯苓。因其本体相离,故取附之之义。小如卵,大若匏瓜。犹类龟鳖人形,并尚沉重结实。(四五斤一块者愈佳。)久藏留自无朽蛀,初收采须仗阴干。咀片水煎,黑皮净削。研末丸服,赤筋尽淘。(茯苓中有赤筋,最损目,为丸散久服者,研细末,入细布袋中,以冷水揉摆,如作葛粉状,澄取,而筋滓在袋中者,弃去不用,若煎汤则不须尔。)方益心脾,不损眼目。忌酸物,恶白蔹,仍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种赤白主治略异,经上下行走自殊。赤茯苓入心脾小肠,属己丙丁,泻利专主;白茯苓入膀胱并车前;利血仅在腰,效同白术。为除湿行水圣药,乃养神益智仙丹。生津液缓脾,驱痰火益肺。和魂炼魄,开胃浓肠。

惊痫,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不饥。倘汗多阴虚者误煎,伤元夭寿;若小便素利者过服,助燥损明。暴病有余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凡须细察,不可妄投。茯神附结本根,因津泄少;谓既不离其本,故此为名。体比苓略松,皮与木须去。所忌畏恶,悉仿于前。专理心经,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除恚怒健忘。

心木名黄松节经,偏风致口 僻治验。

(谟)按∶经注有曰∶松木既焦,根尚能生物者何也?盖因精英未沦,沾其土气,不能不为物尔。正犹马勃、簟、五芝木耳石耳之类,多生枯木润石粪土之上,则可知焉。其上菟丝下有伏苓之说,甚为轻信者矣。又曰∶茯苓为在天之阳,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泻下耶?经云∶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亦不离乎阳之本体,故入手足太阳经焉。丹溪又曰∶茯苓、猪苓、泽泻各有行水之能,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亦不过接引诸药,归久积陈垢,以为搬运之功也。

第一卷白术款后(谟)按∶宜参看。

引用:《本草蒙筌》茯苓

下载:《本草蒙筌》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求真》茯苓

《本草求真》

(寓木)渗脾肺湿伐肝胃水邪

茯苓(专入脾胃。兼入肺肝)。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故书皆载上渗脾肺之湿。下伐肝肾之邪。其气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凡人病因水湿而见气逆烦满。心下结痛。呃逆呕吐。口苦舌干。水肿淋结。忧恚惊恐。及小便或涩或多者。(诸病皆从水湿所生而言。)服此皆能有效。(故治亦从水湿生义。)故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又曰定魄。(肺藏魄。)即水去而魄自安之意也。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故效亦从水湿既去而见。)惟水衰精滑。小便不禁。非由水湿致者切忌。恐其走表泄气故耳。苓有赤白之分。赤入小肠。白入膀胱。白微有补。赤则止泻湿热。一气一血。自不容混如此。至皮专治水肿肤胀。以皮行皮之义。(凡肿而烦渴。便闭溺赤。属阳水。有五皮散疏凿饮。不烦渴。大便溏。小便数。不赤涩。属阴水。宜实脾饮疏气饮。腰以上肿者宜汗。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以大块坚白者良。(系松根灵气结成。)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忌醋。

引用:《本草求真》茯苓

下载:《本草求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思辨录》茯苓

《本草思辨录》

茯苓结于土中,久而不变,宜其得阴气多,与猪苓埒矣。然枫擅召雨之能,松挺不之概;一毗于阴,一毗于阳。毗于阳者,能耗阴不能起阴,不能起阴即不能止渴。故五苓散治汗出而渴,不渴则主以茯苓甘草汤栝蒌瞿麦汤治渴,有茯苓不能无栝蒌;小柴胡汤渴加人参,小青龙汤渴加栝蒌,皆独不加茯苓,此可征茯苓之非渴药。能起阴以止渴者,莫如根栝蒌,以葛根栝蒌起阴而不利小便也。起阴而兼利小便,则止渴之力必减,故猪苓泽泻次之,茯苓又次之。然五苓散猪苓汤偏以之治渴,更非葛根栝蒌所能代者何哉?盖其渴非他,脉浮发热饮水而小便不利耳。不去其病,起阴奚济。茯苓与猪苓泽泻泄水,则小便利。茯苓猪苓与桂枝滑石达表,则表邪解。去其蔽阴灼阴而阴自升,阴自升者渴亦止,此茯苓之于渴,所以得厕名其间也。

虽然,其中又甚有故不得不辨者焉。二苓泽泻之治渴,是治饮水而小便不利之渴。以其水为 潴之水,不受胃变则呕,格其肾阴则渴,故得以泄水利小便而愈。若是痰饮,胃亦赖之以养;其浓浓者,且无走小便之理。将毋水能致渴,饮不能致渴耶!?而仲圣谓∶呕家本渴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饮;又谓∶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二说相反,曷故?夫饮而曰支,谓其如支流不正出也。不正出则肾阴犹得以上潮,故不渴。留饮是正留于胸中,气焉得不短而渴焉得不作,是则痰与饮宜分者也。水与饮有分有不分者也。以渴不渴定茯苓与猪泽之去取可矣。

抑又思之,仲圣用此三物之证,多渴与呕兼,岂非治渴而亦治呕。不知呕吐之专药为半夏生,犹葛根栝蒌为消渴之专药。仲圣之以茯甘五味姜辛汤治咳满也,曰呕者复纳半夏。

既有茯苓又纳半夏,以茯苓不治呕也,不纳猪泽不治呕也。乃呕吐篇之猪苓散,明明治呕吐思水。茯苓泽泻汤,明明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今必曰不治呕,其谁信之。然必曰治呕与小半夏汤等,此何以多思水饮水之证,独是泄水以止渴者,其义易晓。泄水以止呕,则呕已自去其水,何待药为。是则仲圣之言为甚可味也。猪苓散思水者三字,是对上后思水而言。此思水为先思水,先思水而后呕吐,所谓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也。水停心下者,愈渴亦愈饮,呕胃反者,胃虚且寒,不至有渴。今渴欲饮水,是阴中有阳之证。故于吐下加一而字以折醒之。与他胃反不同,与他呕吐亦不同。姜甘术,所以温胃而止吐。茯苓泽泻,所以泄水而止渴。证既兼见,药亦分理。有生姜无半夏者,渴忌半夏也。无猪苓者,无表证者也。泄水而兼能止渴者,以泽泻为优,故入泽泻。至茯苓协泽泻泄水,协生姜平逆,协桂枝化气,协甘草白术补中,为益良多,故以标方名冠首。以茯苓与猪泽较,虽同不治呕,而以茯苓为犹有参赞之功。何则?甘先入脾,淡主养胃,茯苓甘淡,非猪泽可比,是其于呕也,不用剿而用抚者也。

外此茯苓以泄水奏绩者,又于仲圣方得三事焉∶曰眩,曰悸,曰咳。必别其近似而真始出,则与呕渴无二也。眩有肺痿上虚而眩,失精下损而眩,谷疸因食而眩,茯苓讵可漫施。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茯苓宜可用矣。不知泽泻汤无渴而用泽泻,以其于冒眩有专长也。

且使辅以茯苓,则泽泻方欲至极上治冒,而茯苓偏从而抑之,全功必堕。白术则蠲饮而守中,足为泽泻策应,故宁退茯苓而进白术。然则,冒与非冒何别乎?盖冒者,上之阳为水饮所格而不得入于阴,则淫于上如复冒,是眩在阳盛。以泽泻泄其水而济以阴,眩乃得息。若水饮上凌、而上之阳不能与阴争,则阴与水相比为患而眩亦生,是眩在阴盛。惟茯苓禀阳和之性,擅化气之长,水遇之而自却,阳得之而即伸。仲圣似此治眩之方不一,可不烦枚举。

水停心下而眩者,亦水停心下而悸。眩在外,悸在内,惟派别而源同,故眩定者悸亦定。

心下悸者水侵其心,脐下悸者水发自肾,似不能悉主以茯苓矣。然上中下之水,应皆从小便出者,舍茯苓其奚属。且始而脐下悸者,后必心下亦悸,所谓水在肾心下悸也。其悸非茯苓得治者,如小建中汤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非温养中气,补益心阳不可。茯苓淡渗,适伤其正,故摈之也。

咳之因亦致多矣,茯苓所司为痰饮之咳。然有痰饮而不宜者∶半夏麻黄汤,有痰饮而悸,以麻黄发心阳而泄之于表,徐忠可谓之老痰,老痰非渗得去。甘遂半夏汤,有留饮而利,以甘遂甘草加白芍,就其利而下之,必欲使走小便则谬。此外有痰饮而宜辛散、宜苦降者无论矣。夫咳者肺病,茯苓下渗,则肺邪不解,故咳证用之颇鲜。惟咳而冲气挟痰饮而上,胸满由痰饮而得者,以茯苓下之泄之,厥效甚捷。然则茯苓非能治咳,治痰饮耳;非能治痰,实治饮耳。苓桂术甘汤治痰饮如神,而其推茯苓为君也,在使微饮从小便去也,痰饮之有需于茯苓可知矣。

抑其治饮治水,能使上中下统泄之于小便者有故。茯苓甘淡,为胃之正药。色白而纯,则兼入肺。肺主皮毛而太阳为之应,故又入太阳。淡渗则又从皮毛而入太阳之府,肺胃职司下降,膀胱气化则出,其利小便,盖有高屋建瓴之势焉。仲圣于小便不利而必曰加茯苓者,职是故也。

夫利小便者,仲圣之明文,实本经之遗训,断不必以止消渴滋学人之惑。顾谓利小便足尽其长乎,而不然也。试更即仲圣方核之,肾气丸主小便不利、并消渴、小便反多,盖小便不利者,肾中阴气之壅也,以茯苓与桂附消其阴,则由壅得通;小便反多者,肾中阳气之弱也,以茯苓与桂附扶其阳,则转弱为强。且用以祛表湿,如防己茯苓汤;用以解咽窒,如半夏浓朴汤;用以开胸痹,如茯苓杏仁甘草汤;用以下症痼,如桂枝茯苓丸;用于补剂,如薯蓣丸;用于风剂,如侯氏黑散。盖惟茯苓以甘淡之味,温和之性,能于气中消水,水中化气,随他物而膺繁剧者,胥不出乎此旨。若非制剂得宜,则茯苓之真不见,而亦未必无害矣。

引用:《本草思辨录》茯苓

下载:《本草思辨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图经》茯苓

《本草图经》

茯苓图片,生泰山山谷,今泰、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有赤、白二种。或云是多年松流入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于本根上生。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篝,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然则假气而生者,其说胜矣。二月、八月采者,良,皆阴干。《史记·龟策传》云∶伏灵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捎(或作烧)兔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篝音沟,笼也,盖然火而笼罩其上也),火灭即记其处,以新布四丈环置之,明乃掘取,入地四尺至七尺得矣,此类今固不闻有之。神仙方多单饵之。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绢囊盛,于二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过,乃取牛乳二斗和合,着器中,微火煮如,收之。每食以刀割取,随性任饱服之,则不饥。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饮之,任食无碍。又茯苓酥法云∶取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阳者甘美,山之阴者味苦,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内末其中,并置大瓮,搅之百匝,封之,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自乳出酒上。掠取之,其味极甘美。以作大如手掌,空室中阴干,色赤如。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须食,自饱,此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合白菊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丸、散自任,皆可常服,补益殊胜。或云茯苓中有赤筋,最能损目。若久服者,当先杵末,水中飞澄熟 ,去尽赤滓,方可服。若合他药,则不须尔。凡药有茯苓,皆忌米醋。旧说琥珀,是千年茯苓所化,一名江珠。张茂先云∶今益州永昌出琥珀,而无茯苓。又云∶烧蜂窠所作。三说张皆不能辨。按《南蛮地志》云∶林邑多琥珀,云是松脂所化,又云枫脂为之。彼人亦不复知。地中有琥珀,则旁无草木,入土浅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初如桃胶,久乃坚凝。其方人以为枕,然古今相传是松类,故附于茯苓耳。

引用:《本草图经》茯苓

下载:《本草图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新编》茯苓

《本草新编》

茯苓,味甘、淡,气平,降也,阳中阴也,无毒。有赤、白二种,白者佳,亦可用入心、脾、肺、肝、肾五脏,兼入膀胱、大小肠、膻中、胃经。助阳,利窍通便,不走精气,利血仅在腰脐,除湿行水,养神益智,生津液,暖脾,去痰火,益肺,和魂练魄,开胃浓肠,却惊痫,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

茯神,即茯苓之一种。但茯神抱松木之根而生者也,犹有顾本之义,故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尤治善忘,其余功用,与茯苓相同,此二种,利中有补,久暂俱可用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惟轻重之宜分,无损益之可论。或谓汗多而阴虚者宜忌,少用之何损哉。或言小便素利者勿服,恐助燥损阴,微用之何妨。初病与久病相殊,而健脾正宜于久病,何必尽去夫茯苓也。丹溪曰∶茯苓有行水之能,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亦不过接引诸药,归就肾经,去中积陈,而以为搬运之功也。夫八味丸有桂、附、熟地、山萸之直入于肾,何藉茯苓之引经耶。仲景张夫子用茯苓于八味丸中,大有深意。以熟地纯阴,而性过于腻滞,虽泽泻利水,熟地之滋润已足相制,然而泽泻过于利水,未必健脾以去湿。故亦用茯苓以佐之,利腰脐而又不走气,使泽泻亦不过于渗泄,则泻中有补,助熟地、山药、山茱速于生阴,实非徒为接引而用之也。

或问茯苓健脾,而张仲景公用之益肾,意者脾肾同治耶?夫茯苓虽亦入脾,而张夫子用之全非取其健脾,止取其益肾耳,夫肾恶燥,而亦恶湿,过燥则水干,而火易炽,过湿则邪住,而精难生。用茯苓于六味丸中,泻肾中之邪水,以补肾中之真水也,故与健脾之意全不相干,勿认作脾肾同治也。

或问茯苓不健脾而益肾,而茯苓实健脾之物也,意者肾健而脾亦健乎?夫肾健而脾亦健,此六味汤之功用也。茯苓只能益肾以通胃耳,胃为肾之关门,肾气足而关门旺,不可单归功于茯苓也。然而,茯苓之气实先通于胃。夫茯苓下利之物,如何能上行于胃。不知茯苓尤通上下之窍,而胃亦是水谷之,利水而水不入海,将何注乎。故下通膀胱,而上通于胃,胃气得肾气之升腾,而胃气有不更开,饮食有不更进乎。似乎脾健而能容,实亦胃健而能受焉也。

或疑茯苓、泽泻,同是利水之物,而或言过于利水,或言未能健脾,皆是与人相反,谓先生不好奇得乎?曰∶非好奇也。二味实各有功用,不得不分言之耳。泽泻,泻之中有补,表其补之功,则其泻正可用也;茯苓,补中有泻,论其泻之益,则其补亦可用也。凡药有功有过,明辨功过于胸中,自然临症无差也。

或问六味丸中阐发已尽,不识茯苓于前说之外,尚有异论乎?前说不足以尽茯苓之义也。

仲景夫子用茯苓于六味丸中也,岂特泻肾中之邪水,以补肾中之真水哉。茯苓更能入肾,以通肾中之火气。肾中火气,上通胃而下通膀胱二经。苟无肾火之气以相通,则上水不能入,而下水不能出矣。上水不能入者,非不能饮也,饮水而水之气不消;下水不能出者,非不能容,而水之气不泄不消,而水势必奔迫于中焦,而不能化矣,惟有火气以相通,而上下之水始周流而无滞。六味补肾中之水,而不补肾中之火,则火不能自通于胃与膀胱矣。得茯苓代为宣化,而上下之水得行,何致有不消不泄之虑哉。茯苓用之于六味丸中者,尚有如此妙义也。

又问茯苓用之于六味丸中,奇义如此,而用之于八味丸中,亦别有意义乎?曰∶有。茯苓泻水,亦能泻火。泻水者泻肾中之邪水,则泻火者独不泻肾中之邪火乎。八味丸用桂、附以补火者,补肾中之真火也。然补肾中之真火,而肾中之邪火不去,则真火不生,反助邪火而上升矣。仲景夫子用茯苓于八味丸中,正取其泻邪火以补真火也。桂、附得茯苓之助,无邪火之相干,自然真火之速长。于是火生而脾土得其益,受水谷而能容,胃土得其益,进饮食而无碍,肺气调,而心气降、肝气平矣。

又问茯苓用之四君子汤与六君子汤,似非尽利水也,何独不言其奇乎?夫茯苓用之于阴药之内,可以出奇。茯苓用之于阳药之间,无以显异,不过佐人参、白术,分消其水湿,以固其脾土而开胃气也。

又问茯苓用之于都气丸中,亦未见出奇,必得肉桂,而后泻水,安在入肾气丸中即能出奇乎?曰∶肾气丸之妙,全在茯苓。茯苓利水,人人知之。利水之中,得群阴之助,更能于补水中,以行其利水之权;得二阳之助,更能于补火之中,以全其化水之神。止利其邪水,而不使涛泛溢,又不损其真水,而转使热气薰蒸,通上下三焦,消内外二湿,皆茯苓为君之功也。倘以茯苓为臣,而君以熟地,势必中焦阻滞,水积于皮肤而不得直入于膀胱矣,又何以泻之哉。

或问夏子益集奇异治病之方,有人十指节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出如灯心,长数寸,遍身绿毛,以茯苓、胡黄连,煎饮而愈,岂亦有义乎?曰∶是湿热出虫耳。茯苓以去湿,黄连解热,湿热散而虫自死矣。惟是虫身长绿毛,实有秘义。此人必手弄青蛙,戏于池塘之中,绿毛之龟在池内,欲吞之而不可得,故气冲而手,久之而手烂,得至阴之毒而不散,故皮烂而肉腐,生长虫绿毛也。惜吾发异议,无人证之耳。

或问今人用茯苓,多用人乳浸泡,久制则白色变红,其有益于人乎?夫补药而用茯苓者,恐纯补之脏滞,故用之通达,使于泻之中,以助其补之力也,若过用乳制,则通利之性全失,一味呆补,反不能佐补药以成功。此近人不知用药之功,而妄为制变,不可以为法也。

引用:《本草新编》茯苓(茯神)

下载:《本草新编》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衍义》茯苓

《本草衍义》

乃樵斫讫多年松根之气所生。此盖根之气味,噎郁未绝,故为是物。然亦由土地所宜与不宜。其津气盛者,方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离其本体,则有苓之义。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气而不甚盛,故只能伏结于本根,既不离其本,故曰茯神。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马勃、菌、五、木耳、石耳之类,皆生于枯木、石、粪土之上,精英未沦,安得不为物也。其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之说,甚为轻信。

引用:《本草衍义》茯苓

下载:《本草衍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易读》茯苓

《本草易读》

去皮、木用。马兰为使,恶白蔹,畏地榆、雄黄、秦艽、龟甘,平,无毒。入足阳明、太阴、少阴、膀胱经。开心益志,健胃暖脾,利水燥湿,泄饮消痰。善安惊悸,最解烦满。退胸胁之逆气;除心腹之结痛,消气水之肿胀,止水饮之燥渴。

淋癃泄利神品,呕吐遗带妙剂。治奔豚必用,安胎孕亦良。赤苓,破气结,利水道。茯苓皮,消水肿,利水道。

引用:《本草易读》茯苓

下载:《本草易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择要纲目》茯苓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

甘平无毒.浮而升.阳也.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经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

【主治】

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大腹淋沥.膈中痰水.开胸肺.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开胃止呕逆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小儿惊痫.女人热淋暖腰膝.安胎.除湿益燥.缓脾生津.导气平火.开腠理.泄膀胱.疗肾积奔.赤茯苓主治.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盖茯苓之白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又降也.为阳中之阴.服食至要云.茯芩通神而至灵.和魂而炼魄.利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荣而理卫.大抵得松之余气孕毓而成.属金之质.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止之者何.茯苓多益心脾.性美.下能接引诸温暖药归就肾经.肾得真火而真气固.故八味丸之不离茯苓者是也.利之者何.凡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茯苓淡渗而色白为金之象.金之令上行而下降.金能生水.涩者有不利之乎.然本草言茯苓利小便.伐肾邪.有降而下之之功.而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似亦相反何也.盖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暖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症皆非茯苓淡渗之药所能益其元气.朱氏之谓阴虚不可用者.此之谓也.素问云.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朱氏之不欲骤用者.其深明于此理也.若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寒淫所胜.素问所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非茯苓之淡渗.何以分阴阳而导湿.本草之必用以伐肾邪者.此之谓也.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茯苓(白赤)

下载:《本草择要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经逢原》茯苓

《本经逢原》

甘淡平无毒。入补气药,人乳润蒸入利水药,桂酒拌晒入补阴药,童便浸切。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凡用须去尽皮膜则不伤真气,以皮能泄利,利津液。膜能阻滞经络也。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发明 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甘淡性平,能守五脏真气;其性先升后降,入手足太阴、少阴,足太阳、阳明。开胃化痰,利水定悸,止呕逆泄泻,除湿气,散虚热,《本经》治胸胁逆气,以其降泄也。忧恚惊悸心下结痛,以其上通心气也。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以其导热、滋干流通津液也。《本草》言其利小便,伐胃邪。东垣云,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又大便泻者可止,大便约者可通。丹溪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者,何哉?

盖茯苓淡渗,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言其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经》言,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知淡渗之性,必先上升而后下降,膀胱气化而小便利矣。若肺气盛则上盛下虚,上盛则烦满喘乏,下虚则痿 软弱而小便频。茯苓先升后降,引热下渗,故小便多者能止也。大便泻者,胃气不和,不能分利水谷,偏渗大肠而泄注也,茯苓分利阴阳则泻自止矣。大便约者以膀胱之水不行,膀胱硬满,上撑大肠,故大便不能下通也,宜茯苓先利小便,则大便随出也。至若肺虚则遗溺,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皆虚热也。必上热下寒,当用升阳之药,非茯苓辈淡渗所宜,故阴虚不宜用也。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不过接引他药归就肾经,去胞中久陈积垢,为搬运之功耳。是以阴虚精滑而不觉,及小便不禁者,皆不可服,以其走津也。其赤者入丙丁,但主导赤而已。其皮治水肿、肤肿、通水道、开腠理胜于大腹皮之耗气也。

引用:《本经逢原》茯苓

下载:《本经逢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长沙药解》茯苓

《长沙药解》

【本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伤寒》五苓散,茯苓十八铢,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治太阳中风,内有水气,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以宿水停留,因表郁而内动,阻隔三阳,不得下行,是以渴欲饮水。而以水投水,又复不受,是以水入则吐。茯、猪、术、泽,泻水而燥土,桂枝行经而发表也。治太阳伤寒,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以汗泻脾阳,己土湿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肺津伤耗,是以消渴。茯、猪、术、泽,泻湿而生津液,桂枝达木以行疏泄也。

《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治饮家水停心下,先渴后呕。饮家水停心下,土湿津凝,必作燥渴。而再得新水,愈难消受,是以呕吐。苓、姜、半夏,降浊阴而泻水饮也。

茯苓泽泻汤,茯苓八两,泽泻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四两。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者。以土湿木郁,抑塞不升,下窍闭结,浊阴无降泄之路,胆胃俱逆,是以呕吐。桂枝达木郁而升陷,生姜利胃壅而降逆,术、甘补土而生津,苓、泽泻水而去湿也。

《外台》茯苓饮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枳实三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治心胸中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满,不能食者。心胸阳位,而痰水停宿,全缘中焦土湿。宿水虽吐,停痰尚在,而其中脘不旺。一吐之后,胃土上逆,浊气壅塞,是以虚满,不能下食。参、术、茯苓,补中而燥土,、生姜,降浊而消满也。

《伤寒》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茯苓三两,白术三两。治太阳伤寒,汗出不解,头疼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以汗后亡阳,水泛土湿,胃气上逆,则心下满痛,脾气下陷,则小便不利,苓、术燥土泻水而消满也。

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金匮》黄芪建中汤方在黄芪虚劳里急。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缘土湿木郁,两气壅塞,而生痞满,茯苓泻湿,满自消也。

《伤寒》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二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又复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吐下泻其脏中之阳,风木动于脏,而气上冲胸膈,复汗以泻其经中之阳,风木动于经,则身体振摇,缘水泛土湿,而木气郁动也。桂枝疏木而达郁,术、甘、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真武汤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芍药二两,生姜三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以水泛土湿,风木郁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郁贼土,脾陷胃逆,故腹痛呕利。营血寒涩,不能行经络而充肢节,故四肢沉重疼痛。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泻湿也。治太阳中风,服大青龙汤,汗后亡阳,手足厥逆,筋惕肉瞤者,以阳亡土败,寒水大发,风木失温,郁动不宁,故手足厥冷而筋肉振动。芍药敛风木之摇荡,苓、术、附子,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治太阳伤寒,汗出不解,发热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以汗后亡阳,水寒土湿,风木郁动,身体战摇。芍药清风木之振撼,苓、术、附子,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

苓桂甘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治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风木郁动,是生振悸。心下悸者,枝叶之不宁,脐下悸者,根本之不安。脐下振悸,根本撼摇,则奔豚作矣。因于水旺土崩,而根本失培也。甘、枣补脾精以滋风木,桂枝达木郁而安动摇,茯苓泻水而燥土也。

《金匮》:“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水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理中丸方在人参。霍乱吐利,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悸者,加茯苓二两。《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盖悸者,木也,所以致木之悸者,水也。缓则悸于心下,急则悸于脐间。脐下之悸,用桂枝以疏木,心下之悸,用茯苓以泻水,缓急之不同故也。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干姜一两,附子一两。治汗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以汗下亡阳,土败水发,阳气拔根,扰乱无归,故生烦躁。参、甘、姜、附,温补火土,茯苓泻其水邪也。

火位于上,水位于下,水寒而下润,火热而上炎。人之生也,火水必交,交则火胎于坎而水不寒,水孕于离而火不炎。水火相交,爰生湿气,土位在中,是以性湿。火燥水湿,自然之性。土生于火,而土之湿气,实化于水。水火之交,全赖乎土,己土左旋,坎阳东升而化火,戊土右转,离阴西降而化水。水火互根,寒热交济,则胃不偏燥而脾不偏湿,阴阳和平,是以无病。

物不能有盛而无衰,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水不胜火,则湿不胜燥,然丁癸同宫,丁火不能敌癸水之寒,戊己并列,而戊土何能敌己土之湿。人之衰也,火消而水长,燥减而湿增,其大凡也。

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莫不以此。自此以往,阳火渐亏,阴水渐盛。火复而土生则人存,水盛而土崩则人亡,是以仲景垂教,以少阴之趺阳者为顺。土胜为顺,水胜为逆,古之圣人,燥土而制水,后之庸工,滋水而伐土,上智之与下愚,何其相远也。

土燥之病,伤寒惟阳明有之,而湿居其半,他经已不少睹,内伤杂病之中,那复有此!后世庸工,开滋阴补水之门,而医如萧斧,人若朝菌矣。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饮,泄利淋浊吐衄崩漏,瘕疝带下,黄疸消渴,中风颠狂,惊悸遗精,反胃噎膈,泄秽吞酸,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痛,伤风齁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究其根原,悉缘土湿。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道家称其有延年之功,信非过也。

庸工用乳制,最缪不通!

引用:《长沙药解》茯苓

下载:《长沙药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雷公炮炙论》茯苓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皮、心、神,了,捣令细,于水盆中搅令浊,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甚记之。

引用:《雷公炮炙论》茯苓

下载:《雷公炮炙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名医别录》茯苓

《名医别录》

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引用:《名医别录》茯苓

下载:《名医别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茯苓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古注茯苓,皆云松脂入地所结,无苗叶花实。今之茯苓,皆有蔓可种,疑古今有异同也。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皆脾虚不能化水,痰饮留结诸经之疾。口焦舌干,胸有饮,则水下聚而津液不升。利小便。淡渗利水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心脾和通之效。

茯苓生山谷之中,得松之余气,其味极淡,故为调补脾阴之药,义见石斛条下。凡人邪气郁结,津液不行,则为痰为饮。痰浓稠为火之所结,饮清稀为水之所停。故治痰则咸以降之,治饮则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剂,反拒而不相入,惟茯苓极轻淡,属土,土胜水能疏之涤之,令从膀胱以出,病渐去而不觉也。观仲景猪苓汤等方,五苓散义自见矣。

引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茯苓

下载:《神农本草经百种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汤液本草》茯苓

《汤液本草》

气平,味淡。味甘而淡,阳也。无毒。

白者,入手太阴经、足太阳经,少阳经;《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而赤或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真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去皮用。

《心》云∶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缓脾,生精导气。

《珍》云∶甘,纯阳。渗泄止渴。

《本草》云∶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消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液》云∶入足少阴,手足太阳。色白者,入辛壬癸;赤者,入丙丁。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味甘、平,如何是利小便。

引用:《汤液本草》茯苓

下载:《汤液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吴普本草》茯苓

《吴普本草》

《御览》卷九百八十九

通神。君∶甘。雷公、扁∶甘,无毒。或生益州大松根下,入地三尺一丈。二月、七月采。

引用:《吴普本草》茯苓

下载:《吴普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新修本草》茯苓

《新修本草》

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淡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马间为之使。案药名无马间,或者马茎,声相近故也。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蔹。

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胶、龟甲。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

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又复时燥则不水。作丸散者,皆先煮之两三沸,乃切,曝干。白色者补,赤色利,俗肠而开心。

调营而理胃,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为药无朽蛀。

吾尝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块,计应卅许年,而色理无异,明其全不朽矣。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仙方唯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谨马刀为茯苓使,无名马间者,间字草书,似刀字,写人不识,讹为间耳。陶不悟,云是马茎,谬矣。今大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今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者。

引用:《新修本草》茯苓

下载:《新修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鉴》茯苓

《药鉴》

气平,味甘淡,气味俱薄,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主治膈中痰火,驱水肿,除淋结。

开胃腑,调脏气,伐肾邪。和中益气,利窍宁心。除湿之圣药也。经曰,赤者向丙丁,白者向壬癸。又曰,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补脾。是知赤者泻小肠之火,而利水矣。不知白者润肺生津,而能分利也。此剂皆主分利,但不如用白为良。大都淡能利窍,甘能助阳,衍义补遗以为阴虚,未为相宜,以其淡渗也。孰知气重者主气,味重者助血,茯苓虽曰淡渗,然味尚甘美,于阴虚者,亦无妨也。臣升 而上行,固能补气。兼当归枣仁,又养心血。佐参术而下行,亦能补血。加枸杞仙茅,又固肾气。四君汤用之以补气,地黄丸用之以补血。痘家灌浆之时禁用,恐水利而浆不能灌也。若见有水白泡,即取升麻汁制用,取其散表以利水也。

若见有红紫泡,即取茜草汁制用,取其行血以利水也。

引用:《药鉴》茯苓

下载:《药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笼小品》茯苓

《药笼小品》

滇产者色绀,坚实可入补药;其六安两浙所出者,多断松枝种成,数年可采,惟能利小便,不及滇产远甚。

茯苓必须用片。

《叶氏医案》每用块苓,徐洄溪以为虽煎终日而味不出,此言自当遵之。

抱木者为茯神,安神宁心。

引用:《药笼小品》茯苓

下载:《药笼小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征》茯苓

《药征》

主治悸及肉 、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

【考证】

苓桂甘枣汤证曰∶脐下悸。

茯苓戎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茯苓泽泻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茯苓皆半斤。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聂聂动。

茯苓四逆汤证曰∶烦躁。

以上二方,茯苓皆六两。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茯苓三两,而亦六两之例。

苓桂术甘汤证曰∶身为振振摇。又云∶头眩。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小便难。

苓姜术甘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木防己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不具也。(说同上)

半夏加茯苓汤证曰∶眩悸。

半夏浓朴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六方,茯苓皆四两,此外苓桂剂颇多,今不枚举焉。

茯苓甘草汤证曰∶心下悸。

以上一方,茯苓二两,而亦四两之例。

茯苓饮,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栝蒌瞿麻丸证曰∶小便不利。

葵子茯苓散证曰∶头眩。

真武汤证曰∶心下悸、头眩、身 动。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方六,茯苓皆三两。

五苓散证曰∶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以上一方,茯苓十八铢。

猪苓汤证曰∶小便不利、心烦

桂枝茯苓丸证曰∶胎动。(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茯苓诸药等分。

上历观此诸方。曰心下悸、曰脐下悸、曰四肢聂聂动、曰身 动、曰头眩、曰烦躁,一是皆悸之类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则治。其无悸证者而用之,则未见其效。然则悸者,茯

【互考】

茯苓戎盐汤、茯苓泽泻汤,各用茯苓半斤,以为主药,而不举茯苓之证。苓桂甘枣汤,亦用茯苓半斤,而有脐下悸之证。其他用茯苓为主药者,各有悸眩 动之证。况于二方多用茯苓,而可无若证乎?其证脱也必矣。

茯苓仁甘草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桂术加杏仁者也,然则其脱茯苓之证也明矣。

茯姜术甘汤,有身为振振摇证,此非桂之主证,而苓之所能治也,然则苓姜术甘汤条,脱此证也明矣。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是防己茯苓汤,以黄 、甘草代人参、硝者。而防己茯苓汤,有四肢聂聂动之证,是非黄 、甘草之主证,而茯苓之所主治也。由是观之,此汤脱四肢 动之证也明矣。

半夏浓朴汤,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浓朴、叶者也。然则其脱眩悸之证也明矣。

茯苓甘草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术加姜者也。可以前例而推之。

茯苓饮,以苓为主,而不举其证,以他例推之。心悸下而痞硬、小便不利、自吐宿水者,此附子汤方,是真武汤去姜加参者也;真武汤条,有心下悸、头眩、身 动之证,然则此汤之条,脱若证也明矣。

桂枝茯苓丸证曰∶胎动在脐上。为则按∶盖所谓奔豚也,而不可臆测焉。以旁例推之,上冲人参茯苓黄连,其功大同而小异,说在人参部中。

【品考】

茯苓 和、汉无异也。陶弘景曰∶仙方止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之应无嫌。

斯言得之,赤白补泻之说,此臆之所断也,不可从矣。

引用:《药征》茯苓

下载:《药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茯苓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药性论》云∶臣。开胃,止呕逆,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赤者,破结气。日华子云∶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马间为之使。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

引用:《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茯苓

下载:《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证类本草》茯苓

《证类本草》

(茯苓_图片

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中。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茯神 平。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陶隐居云∶按药无马间,或者马茎,声相近故也。今出郁州,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紧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作丸散者,皆先煮之两、三沸,乃切,曝干。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经》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明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荣而理胃,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为药无朽蛀。尝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块,计应三十许年,而色理无异,明其贞全不朽矣。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仙方唯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唐本注云∶季氏本草云∶马刀为茯苓使,无名马间者。

间字草书实似刀字,写人不识,讹为间尔。陶不悟,云是马茎,谬矣。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而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者。今注马间当是马蔺,二注皆恐非也。臣禹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人、龟,鸟形者佳。今所在有大松处皆有,唯华山最多。范子云∶茯苓出嵩高三辅。淮南子云∶下有茯苓,上有菟丝。注云∶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典术云∶茯苓者,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广志云∶茯神,松汁所作,胜茯苓。或曰∶松根茯苓贯着之,生朱提汉阳县。药性论云∶茯苓,臣,忌米醋。能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赤者破结气。又云茯神,君,味甘,无毒。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加而用之。其心名黄松节,偏治中偏风,口面 斜,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虚而健忘。日华子云∶茯苓,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忌酸及酸物。

图经曰∶茯苓,生泰山山谷,今泰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种。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于本根上生。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 ,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拔。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上。

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然则假气而生者,其说胜矣。二月、八月采者良,皆阴干。《史记·龟策传》云∶伏灵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捎(或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篝(音沟),笼也,盖然火而笼罩其上也。火灭即记其处,以新布四丈环置之,明乃掘取,入地四尺至七尺得矣。此类今固不闻有之。神仙方多单饵之。其法∶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绢囊盛,于三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过。

乃取牛乳二斗和合,着铜器中,微火煮加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取,随性任饱服之,则不饥。如欲食,先煮汁饮之,任食无碍。又茯苓苏法云∶取白茯苓三十斤,山之阳者甘美,山之阴者味苦,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内末其中,并置大瓮搅之百匝,封之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稣自浮出酒上,掠取之,其味极甘美。以作饼,大如手掌,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须食,自饱。此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合白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丸、散自任。皆可常服,补益殊胜。或云茯苓中有赤筋,最能损目,若久服者,当先杵末,水中飞澄熟挪,去尽赤滓方可服。若合他药,则不须尔。凡药有茯苓,皆忌米醋。旧说琥珀,是千年茯苓所化,一名江珠。张茂先云∶今益州永昌出琥珀,而无茯苓。又云∶烧窠所作。三说张皆不能辨。按《南蛮地志》云∶林邑多琥珀,云是松脂所化。又云∶枫脂为之,彼人亦不复知。地中有琥珀,则旁无草木,入土浅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槲,削去皮,初如胶,久乃坚凝。其方人以为枕,然古今相传是松类,故附于茯苓耳。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皮心神了,捣令细,于水盆中搅令浊,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晴点小,兼盲目。甚记之。圣惠方∶治面 及产妇黑 如雀卵色。用白茯苓末,蜜和敷之。肘后方∶姚氏疗 。茯苓末白蜜和涂上,满七日即愈。经验后方∶养老延年服茯苓方∶华山挺子茯苓,研削如枣许大,令四方有,安于新瓷瓶内,以好酒浸,以三重纸封其头后,一百日开,其色当如饧糖。可日食一块。百日后肌体润泽,服一年后,可夜视物,久久食之,肠化为筋,可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孙真人枕中记∶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夜昼不眠,二年后役使神,四年后女来侍。抱朴子∶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灭,面生光玉泽。宋王微茯苓赞∶皓苓下居,彤纷上荟,中状,具客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终志不移,柔红可佩。神仙服茯苓法∶白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为散。每服三钱,水调下,日三。

衍义曰∶茯苓,乃樵斫讫多年松根之气所生。此盖根之气味,噎郁未绝,故为是物。然亦由土地所宜与不宜,其津气盛者,方发泄于外,结为盖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离其本体,则有苓之义。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气而不甚盛,故只能伏结于本根。既不离其本,故曰∶茯神。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马勃菌、五芝、木耳、石耳之类,皆生于枯木、石、粪土之上,精英未沦,安得不为物也。其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之说,甚为轻信。

引用:《证类本草》茯苓

下载:《证类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学》茯苓

《中药学》

【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处方用名】1.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去皮,蒸熟,切片,晒干用。偏于健脾宁心)

2.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红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辗碎用。偏于渗湿泄热)

3.朱茯苓、辰茯苓、朱拌茯苓(取白茯苓净片,用朱砂2%拌匀后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的部份。性味甘、平。功能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语】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方剂举例】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治痰饮停聚,头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生姜。治痰湿内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两手疲软者。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引用:《中药学》茯苓

下载:《中药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千金翼方》茯苓

《千金翼方》

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伏菟,其有木根者名茯神。

引用:《千金翼方》茯苓

下载:《千金翼方》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

《医学衷中参西录》

茯苓∶气味俱淡,性平。善理脾胃,因脾胃属土,土之味原淡(土味淡之理,徐灵胎曾详论之),是以《内经》谓淡气归胃,而《慎柔五书》上述《内经》之旨,亦谓味淡能养脾阴。盖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利痰之主药。然其性纯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能培土生金,有益于脾胃及肺。且以其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敛抑外越之水气转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为止汗之要药也。其抱根而生者为茯神,养心之力,较胜于茯苓。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附录】友人竹××曰∶“嵊县吴氏一家,以种苓为业。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患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酸枣仁汤,减川加浮小麦、大枣,亦不效;又用归脾汤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

当此之时,余束手无策,忽一人进而言曰∶‘何不用补药以缓之’,余思此无稽之谈,所云补药者,心无见识也,姑漫应之。时已届晚寝之时,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补药医痊矣。’余将信将疑,不识补药究系何物。乃翁持渣来见,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噫!茯苓焉,胡为云补药哉?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线生机,皆可医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可知心悸者汗出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遇种苓家,否则汗出不止,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是谁之过欤?余引咎而退。”观竹××此论,不惜暴一己之失,以为医界说法,其疏解经文之处,能将仲景用茯苓之深意,彰彰表出,固其析理之精,亦见其居心之浓也。

湖北天门县崔××来函云∶一九三○年,姓妇,头目眩晕、心中怔忡、呕吐涎沫,有时觉气上冲,昏愦不省人事。他医治以安神之药无效,继又延医十余人皆服药无效,危险已至极点。生诊其脉,浮而无力,视其形状无可下药。恍悟《衷中参西录》茯苓解中,所论重用茯苓之法,当可挽回此证。遂俾单用茯苓一两煎汤服之,服后甫五分钟,病即轻减,旋即煎渣再服,益神清气爽,连服数剂,病即全愈。后每遇类此证者,投此方皆可奏效。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茯神解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顾松园医镜》茯苓

《顾松园医镜》

〔甘淡平,入心、肾、脾、胃、小肠五经。生于古松之下,感土木之气而成。产云南,白而坚实者佳。去皮用。〕安心神而定惊悸,止健忘,〔补心之功。〕益脾胃而治痰饮,消水肿。〔益脾除湿利水之功。〕除呕吐而止泄泻,〔以其能和中益气也。〕疗咳逆而理痰壅。〔以其能导气降火也。〕能利小便,〔味甘淡渗,其性上行,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堪伐肾邪。〔能降肾经水泛之痰,又治奔豚之症。地黄丸中用之,取其去胞中积垢,搬运之功耳。〕抱根者为茯神,主用相同,而安神独胜;红者为赤茯苓,功力稍逊,而利水偏长,茯苓皮,开腠理,通水道,治水肿多多功。

若小便不禁,虚寒精滑者,皆不得服。

引用:《顾松园医镜》茯苓

下载:《顾松园医镜》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拼音索引:f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茯苓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