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
- 目录
- 《本草纲目》石斛
- 《本草备要》石斛
- 《本草便读》石斛
- 《本草乘雅半偈》石斛
- 《本草崇原》石斛
- 《本草从新》石斛
- 《本草撮要》石斛
- 《本草分经》石斛
- 《本草害利》石斛
- 《本草经解》石斛
- 《本草经解》石斛
- 《本草经集注》石斛
- 《本草蒙筌》石斛
- 《本草求真》石斛
- 《本草求真》石斛
- 《本草思辨录》石斛
- 《本草图经》石斛
- 《本草衍义》石斛
- 《本草易读》石斛
- 《本草择要纲目》石斛
- 《本经逢原》石斛
- 《得配本草》石斛
- 《滇南本草》石斛
- 《雷公炮炙论》石斛
- 《雷公炮制药性解》石斛
- 《名医别录》石斛
- 《神农本草经》石斛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
- 《中药炮制》石斛
- 《吴普本草》石斛
- 《新修本草》石斛
- 《药笼小品》石斛
- 《玉楸药解》石斛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斛
- 《证类本草》石斛
- 《中药学》石斛
- 《千金翼方》石斛
- 《冯氏锦囊秘录》石斛
- 《顾松园医镜》石斛
- 《医学入门》石斛
-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斛
- 《中药大辞典》石斛
- 《中华本草》石斛
《本草纲目》石斛
《本草备要》石斛
平补肝肾
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咸平入肾,而涩元气。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壮筋骨。
疗风痹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囊涩余沥(雷 曰∶石斛镇髓。昂按∶石斛石生之草,体瘦无汁,味淡难出。置之煎剂,猝难见功,必须熬膏,用之为良)。
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名金钗石斛。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去头、根,酒浸用。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
引用:《本草备要》石斛
《本草便读》石斛
石斛图片
除阳明之虚热.味甘咸以微寒.悦胃浓肠.肺肾并清阴受益.金钗干霍.方宜所产力难齐.鲜者治病除邪.每相宜于时证.川者气轻味薄.究功用之平常.(石斛味甘咸.微寒.入肺胃肾三经.清虚热.以其甘多寒少.故能悦胃浓肠.入阳明之力为多.然毕竟气轻味薄之品.非可以御病也.)
引用:《本草便读》石斛
《本草乘雅半偈》石斛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
【核】曰∶出六安山谷,及荆襄、汉中、江左、庐州、台州、温州诸处,近以温、台者为贵。谓其形似金钗,然气味腐浊,不若川地者,形颇修洁,气味清疏,母取美观,舍清用浊也。丛生水旁石上,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茎叶生皆青脆,干则黄韧。五月生苗,似竹节,间出碎小叶。七月开淡红色花,十月结实。节旁自生根须,折之悬挂屋下,时灌以水,经年不死,俗呼为千年润,此即蜀中所产,入药最良。一种麦斛,形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多寒。一种雀髀斛,茎大如雀髀,叶在茎头。一种草斛,若小草,长三四寸,柔且韧,折之如肉而实。一种木斛,中虚如木,长尺余,色深黄而光泽。修治,去根头,酒浸一宿,曝干,酥拌蒸之,从巳至酉,徐徐焙干。唯入汤膏,不入丸散,以质绵韧,不作末故也。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蚕。
先人博议云∶石止而不动,斛受而量满。黄色甘味平气,具土德化,有杜而不出,受而不施,成而不生,及遂事之义,故有杜兰、禁生、石 之名。盖五中之伤,外出形骸之痹,内以伏匿之气,故外消肌肉,而内乏阴精,此能去内外之因,而致内外之益,则五中不伤,是为之补。久之则中藏既盛,外府自浓矣。
【 】曰∶不藉水土,缘石而生。一名禁生,虽禁犹生也。一名杜兰,此以形举,亦处杜塞之境,犹若光风泛兰也。顾山之有石,若人之有骨,盘结之状,亦若筋膜之聚络骨节也。
斛,量名,象其能入能出也。故石斛功力,宛如胃府,运化精微,散精于肾,淫气于骨,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膜,以及从脾淫肌肉,从心淫血脉,从肺淫皮毛,何莫非水谷之源,次第敷布于神藏,次第满溢于形藏者。设痹塞则中伤,致令胃失所司,不能下精与气,遂成神藏之虚劳,形藏之羸瘦耳。久服则量而满,故肠胃浓。满而溢,故虚劳补,羸瘦充。设非强益谷精,安能逐除痹塞,以续伤中乎。禁生、杜兰,深可味也。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石斛
《本草崇原》石斛
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石斛始出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襄、汉中、庐州、台州、温州诸处皆有。一种形如金钗,谓之钗石斛,为俗所尚,不若川地产者,其形修洁,茎长一二尺,气味清疏,黄白而实,入药最良。其外更有木斛,长而中虚,不若川石斛之中实也。又有麦斛,形如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其性微冷。又有竹叶斛,形如竹,节间生叶。又有雀髀斛,茎大如雀之髀,叶在茎头,性皆苦寒,不堪用之。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茎叶生皆青翠。干则黄白而软,折之悬挂屋下,时灌以水,经年不死,俗呼为千年润。)
(愚按∶今之石斛,其味皆苦,无有甘者,须知《本经》诸味,皆新出土时味也,干则稍变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是禀水石之专精而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夺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伤中者,营运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脉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证也。夫治伤中则下气,言中气调和,则邪气自下矣。除痹则补五脏虚劳羸瘦,言邪气散除,则正气强盛矣,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肾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则土气营运,水精四布,故浓肠胃。
《本经》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风寒湿,而但曰痹者,乃五脏外合之痹也。盖皮者,肺之合。脉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肾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脏之虚劳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补益之妙用。治伤中即所以下气,是补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引用:《本草崇原》石斛
《本草从新》石斛
平胃气、除虚热.
甘淡微咸微寒.平胃气.(宗 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 曰∶石斛镇涎.)除虚热.(别录曰∶逐皮肤邪热.)安神定惊.疗风痹脚弱.自汗发热.囊湿余沥.长于清胃除热.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良.(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长虚、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损人.去头根.酒浸.恶巴豆.畏僵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宜于汤液、不宜入丸.)
引用:《本草从新》石斛
《本草撮要》石斛
引用:《本草撮要》石斛
《本草分经》石斛
《本草害利》石斛
〔害〕长于清胃除热,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不得混用。长、虚、味大苦者,名木斛,服之损胃。
〔利〕甘淡微寒,清胃除虚热,补肾涩元气,疗脚膝。
川石斛,少逊鲜石斛,性加寒,尤退虚热,虚证宜干,实证宜鲜。
〔修治〕蜀中者为胜。七、八月采茎阴干,以桑皮沃之。色金、形如蚱蜢髀者佳。金石斛,凡使去根头用,酒浸一宿曝干,以酥拌蒸之五时,徐徐焙干用,入补药乃效。或熬膏用。
引用:《本草害利》石斛
《本草经解》石斛
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酒浸晒)
石斛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甘平为金土之气味.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气降味和.阴也.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伤中.甘平益阴.故主伤中.痹者闭也.血枯而涩.则麻木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气.肺热则气上.气平清肺.所以下气.五脏藏阴者也.阴虚则五藏俱虚.而不胜作劳.劳则愈伤其真气矣.五脏之阴.脾为之原.脾主肌肉.故五藏虚劳.则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阴.所以主虚劳而生肌肉也.阴者宗筋也.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强阴.精者阴气之英华也.甘平滋阴.所以益精.肠者手阳明大肠也.胃者足阳明胃也.手足阳明属燥金.燥则肠胃薄矣.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浓矣.
【制方】
石斛同麦冬、五味、人参、白芍、甘草、杞子、牛膝、杜仲.理伤中.补虚劳.强阴益精.同麦冬、白茯、陈皮、甘草.治胃热四肢软弱.专一味.夏月代茶.健足力.
引用:《本草经解》石斛
《本草经解》石斛
名医别录称生六安山谷.苏颂谓广南者佳.纲目谓蜀中者胜.今真石斛干者色正黄.形如蚱蜢髀.所谓金钗石斛也.其生者高不及寸.极似矮小瓦松.丛生连根.种之磁盘.亦堪爱玩.然六境罕有.产英邑深山中.峭壁千寻.可望而不可即.采者自巅顶缒巨 而下及山腰.用器极力搜剔.令纷纷坠落.始就涧谷检取.亦至危险矣.且每斤干才数两.故采者绝少.今地志误为合肥方物.好事者间向征求.李虚舟大令云.境无崇山.何由得此.每用为笑.近友人归自粤西.偶及三七.云彼地亦甚贵.以上官熬膏.需索无厌也.取之铢锱.用之土苴.吾乡玉面金芽.尤物非幸.其不及此.犹喜未有读本草者耳.
引用:《本草经解》石斛
《本草经集注》石斛
味甘,平,无毒。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
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KT 。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世方最以补虚,治脚膝。(《大观》卷六,《政》一六四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石斛
《本草蒙筌》石斛
味甘,气平。无毒。多产六安,(州名,属南直隶。)亦生两广。(广东、广西。)茎小有节,色黄类金。世人每以金钗石斛为云,盖亦取其象也。其种有二,细认略殊。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实;生栎木上者名木斛,折之如麦秆中虚。石斛有效难寻,木斛无功易得。卖家多采易者代充,不可不预防尔。恶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以酒浸蒸,方宜入剂,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虚羸,健脚膝,驱冷痹。皮外邪热堪逐,胃中虚火能除。浓肠胃轻身,长肌肉下气。
引用:《本草蒙筌》石斛
《本草求真》石斛
(石草)入脾除虚热入肾涩元气
石斛(专入脾肾)。生于石上。体瘦不肥。色黄如金。旁枝如钗。甘淡微苦咸平。故能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及能坚筋骨。强腰膝。凡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最宜。以其本生于石。体坚质硬。故能补虚弱。强筋助骨也。但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非经久熬。气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剂。(或熬膏用之为良。)以治虚热。补性虽有。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取光润如金钗股。短中实者良。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入药。去头根。酒浸用。恶巴豆。畏僵蚕。
引用:《本草求真》石斛
《本草求真》石斛
(蔓草)治心热祛肝风
钩藤(专入心肝)。味甘微苦。气平微寒。为手少阴心厥阴肝经要药。缘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煽。则风因火而愈炽。火亦因风而益盛。其在小儿。则病必在惊痫螈 。眼翻抽掣。(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弛为 。伸缩不已为螈 。俗谓之搐搦是也。)大人则病必见头旋目眩。妇人则病必见赤白带下。故必用此轻平宣泄认为下降。则风静火熄。而惊风热自尔其克除矣。(藤类象筋。故抽掣病由筋生者。必为之用。)此惟小儿风热。初热病未见甚者。用之得宜。若使风火至极。势难骤遏。则此轻平疏泄。效难克奏。又当细审所因。用以重剂以为投服。则药始与病当。而无病重药轻之弊矣。取藤细多钩者良。(钩尤有力。)但久煎则无力。
引用:《本草求真》石斛
《本草思辨录》石斛
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脾药、为肠胃药,诸家论说纷如,而咸未亲切,兼有疏漏。兹节采诸说,补其不足。仍即本经别录之旨,以疏通而证明之。石斛借水石而生,若石挹水以溉斛,斛因石以吸水。石属金,内应乎肺,气平亦入肺,水则内应乎肾,其为引肾阴以供肺,肺得之而通调下降无惑矣。斛之生不资纤土,而味甘淡则得中土之正,色黄又主五金之贵,合乎胃为戊土而属阳明燥金,与肺皆职司下行,故其为用,每以肺胃相连而着。惟既禀土德,何能于脾无与,肺胃与大肠皆一气直下,又何能于大肠无与。此石斛入肾入肺入胃而兼入脾入大肠之所以然也。石斛得金水之专精,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温也。要不出本经除痹补虚两端。痹何以除,运清虚之气,而使肾阴上济,肺阴下输也。虚何以补,布粘腻之汁,而使撼者遂定,豁者遂弥也。是故肺胃得之则下气平气,脾得之则长肌肉,肠得之则浓肠,肾得之则益精,大凡证之恰合夫斛者,必两收除痹补虚之益。若专以之除痹,专以之补虚,则当弃短取长,而制剂之有道可矣。
寇宗 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 曰∶涩丈夫元气。玩此二说,则知有实热与当利小便者,皆不得用。粗工以内伤外感,悉可倚仗,摇笔辄至。不知施于内伤而误,其失只在寡效;施
引用:《本草思辨录》石斛
《本草图经》石斛
石斛图片,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
七月、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阴干用。或云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
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惟生石上者胜。亦有生栎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
引用:《本草图经》石斛
《本草衍义》石斛
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引用:《本草衍义》石斛
《本草易读》石斛
去头与根,酒浸日晒酥蒸用。陆英为使,恶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蚕。
甘,淡,微咸,无毒。强阴益精,暖水补虚。平胃气而壮筋骨,疗风痹而治脚弱。梦遗滑精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八月采茎,色如金者佳。荆襄泽中、江左亦有之。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自软。其茎叶皆生青色,干则黄色。红花。节上自生根须。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短而中实者石斛也,长而中虚者木斛也。木斛不入散丸。
引用:《本草易读》石斛
《本草择要纲目》石斛
【气味】
甘平无毒.短而中实如金钗者良.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之药.
【主治】
强阴益精.浓肠胃.男子腰脚软弱.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胃中虚热.清肺补脾.尤有殊功.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石斛
《本经逢原》石斛
甘淡微苦咸平,无毒。酒浸用。种类最多,惟川者味甘淡、色黄、无岐,可无伤胃之虞。古称金钗者为最,以其色黄如金,旁枝如钗,故有是名。近世绝无此种,川者差堪代用。其余杂产、味苦色晦、中虚多岐者,味皆极苦,误用损人。凡入汤药酒浸晒干入丸剂,薄切,米饮浆晒干磨之。
《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
发明 石斛足太阴、少阴脾肾之药。甘可悦脾,故浓肠胃而治伤中。咸能益肾,故益精气而补虚羸,为治胃中虚热之专药;又能坚筋骨,强腰膝,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之。
引用:《本经逢原》石斛
《得配本草》石斛
即金钗石斛
陆英为之使。畏僵蚕、雷丸。恶凝水石、巴豆。
甘、淡、微寒。入足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经。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热,而止烦渴。清中有补,补中有清,但力薄必须合生地奏功。配菟丝,除冷痹。(精气足也。)佐生地,浓肠胃。(湿热去也。虚寒者用之,泄泻不止。)佐以川芎搐鼻,治睫毛倒入。使以生姜煎服,治阴湿余沥。光泽如金钗,股短,中实味甘者佳。盐水拌炒,补肾兼清肾火、清胃火,酒浸亦可,熬膏更好。长而中虚味苦者为木斛,用之损人。
引用:《得配本草》石斛
《滇南本草》石斛
石斛图片,味甘、淡,性平。升也,阴中之阳也。平胃气,能壮元阳,升托,发散伤寒。
(补注)伤寒阳症,传入阴经,半表半里,或表症陷入于里,有升托发汗解表之功。退虚劳发热;截寒热往来,形如疟症;治湿气伤经,故筋骨疼痛;升托,散湿气把住腰膝疼痛,不得屈伸,祛湿散寒,止疼痛。
石斛汤∶昔有一女子,因身染风感寒,平素阴血虚弱,寒邪伏于三阴经,形如劳症。用石斛汤退劳热,反作头疼发热,烦渴饮水,身热如火烙,服后剂,身出酸汗,汗后身凉,又用滋阴降火汤痊愈。
又石斛汤治虚劳发热,午前乍寒怕冷,午后发热烦渴,头疼体困,饮食无味,自汗盗汗,耳内蝉鸣,头晕心慌,手足酸麻之症,用∶石斛(二钱) 黄柏(五分炒焦) 地骨皮(钱半炙)鳖甲(二钱) 秦艽(一钱) 生地(一钱八分) 薄荷(三分) 点童便煎服。
(补注)石斛汤治劳热发烧,病反倒重,后二日或三日退热者病好治,服药身凉者轻,服此方身反热者死。
──丛本卷下
引用:《滇南本草》石斛
《雷公炮炙论》石斛
《雷公炮制药性解》石斛
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补虚羸,暖水脏,填精髓,强筋骨,平胃气,逐皮肤邪热,疗脚膝冷痹,久服浓肠胃,定志除惊。去根,酒浸一宿,曝干酥炙用,陆英为使,恶寒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按∶石斛入肾,则专主下部矣。而又入胃者,盖以其味甘能助肾,而不伤于热,平胃而不伤于燥之故也。
雷公云∶凡使先去头上子,用酒浸一宿,漉出晒干,再用酥蒸,从巳至酉,却徐徐焙干。
然后用。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石斛
《名医别录》石斛
无毒.主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惊.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 .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本经》原文∶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
引用:《名医别录》石斛
《神农本草经》石斛
味甘平。
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御览》引云,一名禁生,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石斛,神农甘平,扁鹊酸,李氏寒(《御览》)。
《名医》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蓫,生六安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案《范子计然》云:石斛,出六安。
引用:《神农本草经》石斛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
石斛其说不一,出卢江六安者色青,长三二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实,咀之有腻涎粘齿,味甘淡,此为最佳。如市中长而黄色及枯槁无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无不误用,故附记于此。味甘平。主伤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气,使中气不失守。补五脏虚劳,后天得养,则五脏皆补也。羸瘦,长肌肉。强阴。补脾阴。久服,浓肠胃,肠胃为中脏之府。轻身延年。补益后天之效。
凡五味各有所属,甘味属土,然土实无味也。故洪范论五行之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于土则曰稼穑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无味也,无味即为淡,淡者五味之所从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属土。石斛味甘而实淡,得土味之全,故其功专补脾胃,而又和平不偏也。
引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
《中药炮制》石斛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黄草石斛、马鞭石斛的新鲜或干燥茎。
『常用名』黄草石斛、川石斛、木斗、墨斛。
『产地』安徽、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地。
『采收季节』夏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取干石斛,用清水抢洗,投入筐内加盖湿布,次日取出去蔸,切5分长横片晒干,用手推擦,筛去皮膜。鲜品:先将钵或盆、缸装入细纱。不能用土栽,土栽烂根,后将鲜石斛略剪去须根,大约留根1寸长栽入钵内,上盖白石子或土子,洒入清水,放阴凉处。
『用量』9~15克。
『贮存』干品装箱内加盖。
引用:《中药炮制》石斛
《吴普本草》石斛
《新修本草》石斛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KT 。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姜蚕、雷丸。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谨案〕作干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
引用:《新修本草》石斛
《药笼小品》石斛
引用:《药笼小品》石斛
《玉楸药解》石斛
引用:《玉楸药解》石斛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斛
《证类本草》石斛
(石斛_图片)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音沸)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 (音逐)。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陶隐居云∶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音窄)
蜢(音猛)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唯可为酒渍、煮汤用尔。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唐本注云∶作干石斛,先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渍服,乃言胜干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石斛,君。
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肢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日华子云∶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轻身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图经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七月、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阴干用。或云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唯生石上者胜。亦有生栎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
雷公云∶凡使,先去头土了,用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却徐徐焙干用。石斛锁涎,涩丈夫元气。如斯修事,服满一镒,永无骨痛。
衍义曰∶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引用:《证类本草》石斛
《中药学》石斛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兰科植物石斛的茎。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滋阴,养胃,生津。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伤阴,口干燥渴,或病后津亏虚热,以及胃阴不足、舌绛、少津等症。
石斛用于阴虚内热、口干燥渴以及胃阴不足、舌绛少津等症,常与麦冬、沙参、生地等品配伍。鲜者清热生津之功较佳,故凡遇热病肺胃火炽、津液已耗、舌绛干燥或舌苔变黑、口渴思饮者,可用新鲜石斛。
【处方用名】金石斛、金钗石斛(养胃生津)。川石斛、干石斛、细石斛、黄草(主要清胃火、养阴生津,但生津之力稍差,而价较金石斛稍贵)。鲜金石斛、鲜金钗(清热生津之功较佳,价较低廉)。鲜铁皮石斛、鲜石斛(功与鲜金石斛相似,但价较贵)。枫斗、霍斗、霍山石斛(养胃生津之功较佳,但价甚贵,临床应用较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鲜者用量加倍。
【按语】石斛一药,作用较为单纯,主要用于养胃阴,清虚热。它的养胃生津之功较麦冬为佳,但无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的作用。
【方剂举例】清热保津法《时病论》:鲜石解、鲜生地、天花粉、麦冬、连翘、参叶。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伤津液,舌苔变黑。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本草衍义》:「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本草正义》:「金石斛则躯干较伟,色泽鲜明,能清虚热,而养育肺胃阴液者,以此为佳。」
引用:《中药学》石斛
《千金翼方》石斛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 。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干
引用:《千金翼方》石斛
《冯氏锦囊秘录》石斛
禀土中冲阳之气,兼感春之和气以主,故其味甘平而无毒。气薄味浓,阳中阴也。
入足阳明、足少阴,亦入手少阴、足太阴,脾、胃、心、肾四经药也。宜择其形长而细,其味不苦而甘,中坚实者良,酒洗晒干用,勿误用木斛,味大苦,饵之损人。
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虚羸,健脚膝,驱冷痹,皮外邪热,胃中虚火,浓肠胃轻身,长肌肉下气,但气力浅薄,得参 便能凑功,专倚之无捷效也。
主治(痘疹合参) 入胃,清湿热,故理痹症泄泻。入肾强阴,故理精衰骨痛。其安神定惊者,亦清热强阴之力,兼入心也。痘后调理,药中多用,总平胃气之至药。宜形长色黄,而细且坚味甘不苦者为真,择取新者去枝、节,酒洗蒸过用。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石斛
《顾松园医镜》石斛
〔甘平,入脾、胃、心、肾四经。酒拌蒸。形长细坚,味甘不苦者为真,不宜入丸。〕清胃生肌,逐皮肤虚热,〔清胃中之虚热,则胃气平而肌肉生,皮肤虚热,岂有不除。〕补肾益力,疗腰脚软弱,〔入肾壮筋骨之效。〕浓肠止泻。〔益脾胃去湿热之功。〕安神定惊。〔则入心矣。〕勿误用木斛,大苦损人。。
引用:《顾松园医镜》石斛
《医学入门》石斛
石斛甘平平胃气,皮间热痛多生痱,定惊长肉益精神,内绝虚羸脚膝痹。
生石上,树有斗子,故名斛。无毒。平胃中虚热,逐皮间邪热痱痛,除惊定志,长肌肉,倍气力,强阴益精,补肾内绝不足,五脏虚劳羸瘦,除脚膝冷痹软痛。酒洗蒸,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引用:《医学入门》石斛
- 石斛
- 石斛 知识
- 金石斛
- 石斛酒
- 石斛酒 知识
- 石斛散
- 石斛散 知识
- 金钗石斛
- 石斛浸酒
- 石斛浸酒 知识
- 铁皮石斛
- 铁皮石斛 知识
- 有瓜石斛 知识
- 金钗石斛丸
- 石斛夜光丸
- 石斛夜光丸 知识
- 天麻石斛酒
- 淮南八公石斛万病散
石斛
石
- 石
- 白石
- 败石
- 苍石
- 赤石
- 慈石
- 磁石
- 锻石
- 矾石
- 封石
- 浮石
- 海石
- 滑石
- 黄石
- 姜石
- 金石
- 旷石
- 理石
- 砺石
- 淋石
- 陵石
- 路石
- 络石
- 落石
- 礞石
- 涅石
- 砒石
- 青石
- 秋石
- 烧石
- 石鳌
- 石碑
- 石布
- 石蚕
- 石床
- 石垂
- 石莼
- 石胆
- 石耳
- 石肺
- 石肝
- 石羔
- 石膏
- 石花
- 石黄
- 石灰
- 石碱
- 石荆
- 石剧
- 石榴
- 石龙
- 石绿
- 石芒
- 石梅
- 石蜜
- 石南
- 石脑
- 石脾
- 石漆
- 石耆
- 石青
- 石濡
- 石蕊
- 石蛇
- 石肾
- 石松
- 石蒜
- 石髓
- 石炭
- 石韦
- 石苇
- 石苋
- 石香
- 石蟹
- 石癣
- 石燕
- 石药
- 石鱼
- 石芸
- 遂石
- 温石
- 文石
- 消石
- 硝石
- 信石
- 玄石
- 礜石
- 晕石
- 长石
- 赭石
- 终石
- 逐石
- 安石榴
- 白矾石
- 白肌石
- 白石膏
- 白石华
- 白石英
- 白石脂
- 白羊石
- 碧石青
- 草石蚕
- 赤石脂
- 磁石酒
- 磁石丸
- 代赭石
- 丹石散
- 淡秋石
- 地石榴
- 锻石酒
- 锻石散
- 鹅管石
- 二石茶
- 二石散
- 矾石散
- 矾石丸
- 方解石
- 飞滑石
- 飞水石
- 甘石膏
- 海浮石
- 寒水石
- 合玉石
- 黑石华
- 黑石脂
- 黑羊石
- 花乳石
- 花蕊石
- 花芷石
- 滑石散
- 滑石汤
- 滑石粥
- 黄石茶
- 黄石华
- 黄石脂
- 活磁石
- 金精石
- 金石部
- 金石类
- 金星石
- 金牙石
- 荆石茶
- 井泉石
- 空青石
- 厉石华
- 练石草
- 练石散
- 炼秋石
- 龙石膏
- 龙石散
- 卢甘石
- 炉甘石
- 络石藤
- 麦饭石
- 曼诣石
- 曼诸石
- 没石子
- 礞石丸
- 墨石子
- 凝水石
- 婆娑石
- 菩萨石
- 朴硝石
- 禽石燕
- 青礞石
- 青石脂
- 秋石丹
- 秋石方
- 鹊石散
- 三石散
- 三石汤
- 山慈石
- 山磁石
- 蛇含石
- 生石膏
- 石斑鱼
- 石菖蒲
- 石车茶
- 石胆草
- 石蠹虫
- 石甘茶
- 石膏散
- 石膏汤
- 石膏丸
- 石归茶
- 石合草
- 石红茶
- 石喉茶
- 石胡荽
- 石花菜
- 石椒草
- 石筋草
- 石茎散
- 石决明
- 石栏干
- 石莲花
- 石莲散
- 石莲子
- 石流赤
- 石流黄
- 石流青
- 石硫赤
- 石硫黄
- 石硫磺
- 石榴根
- 石榴浆
- 石榴壳
- 石榴皮
- 石榴叶
- 石榴枝
- 石龙草
- 石龙刍
- 石龙芮
- 石龙子
- 石梅茶
- 石米茶
- 石南草
- 石南散
- 石南汤
- 石南藤
- 石南丸
- 石南叶
- 石楠草
- 石楠藤
- 石楠叶
- 石脑油
- 石葡萄
- 石荠宁
- 石钱茶
- 石青苔
- 石首鱼
- 石髓铅
- 石韦茶
- 石韦散
- 石韦汤
- 石苇散
- 石苇汤
- 石苇丸
- 石燕丸
- 石英煎
- 石长生
- 石芷茶
- 石钟乳
- 石子汤
- 四石汤
- 桃花石
- 特生石
- 铜矿石
- 握雪石
- 无石子
- 五石汤
- 五石脂
- 五羽石
- 吸铁石
- 硝石汤
- 玄黄石
- 玄精石
- 羊肝石
- 阳起石
- 银星石
- 禹粮石
- 元精石
- 越砥石
- 云母石
- 钟乳石
- 紫加石
- 紫石华
- 紫石英
- 白石英散
- 白石英丸
- 白石脂散
- 白石脂丸
- 赤石脂散
- 赤石脂汤
- 赤石脂丸
- 撮石合草
- 大硝石丸
- 代赭石散
- 矾石兑丸
- 寒水石散
- 花蕊石丹
- 花蕊石散
- 藿石香茶
- 络石藤茶
- 没石子丸
- 三黄石膏
- 石都念子
- 石防风散
- 石硫黄散
- 石榴根皮
- 石榴花茶
- 石首鱼鲞
- 石下长卿
- 石逍遥草
- 石中黄子
- 石子荠汤
- 水中石子
- 酸枣石茶
- 五色石脂
- 硝石大丸
- 小石榴煎
- 研朱石槌
- 阳起石散
- 阳起石汤
- 阳起石丸
- 钟乳石散
- 冢上砖石
- 紫白石英
- 紫石英酒
- 紫石英丸
- 紫石煮散
- 百合滑石散
- 柴胡石膏散
- 柴胡石膏汤
- 大黄硝石汤
- 单行石膏汤
- 豆腐石膏汤
- 二物石膏汤
- 矾石白术散
- 矾石滑石散
- 滑石白鱼散
- 滑石代赭汤
- 滑石石膏散
- 藿香石膏茶
- 九节石菖蒲
- 馏水石膏饮
- 麻黄石膏汤
- 麻杏甘石汤
- 麻杏石甘汤
- 礞石滚痰丸
- 木通滑石茶
- 南恩洲石蛇
- 羌活石膏茶
- 人参石膏汤
- 三黄石膏汤
- 三黄石青汤
- 三石泽兰丸
- 石刺木根皮
- 石膏粳米汤
- 石膏羌活散
- 石榴皮石榴
- 太乙玄精石
- 太阴玄精石
- 五石乌头丸
- 硝石大黄丸
- 硝石矾石散
- 兖州白羊石
- 兖州黑羊石
- 制炉甘石药
- 茱萸硝石汤
- 竹叶苓石茶
- 竹叶石参茶
- 竹叶石膏汤
- 紫石寒食散
- 紫石门冬丸
- 大五石泽兰丸
- 莨菪酒硝石饮
- 烧石子茴香散
- 乌头赤石脂丸
- 小五石泽兰丸
- 旋复代赭石汤
- 旋覆代赭石汤
- 乙字花蕊石散
- 百合滑石代赭汤
- 槟榔散石榴根煎
- 赤石脂禹余粮汤
- 滑石乱发白鱼散
- 十二物寒水石散
- 石膏阿斯匹林汤
- 土石间新出泉水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小青龙加石青汤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隐君礞石滚痰丸
- 紫石英柏子仁丸
- 紫石英天门冬丸
-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