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 目录
- 《本草乘雅半偈》菊花
- 《本草崇原》菊花
- 《本草害利》菊花
- 《本草经集注》菊花
- 《本草图经》菊花
- 《本草衍义》菊花
- 《得配本草》菊花
- 《名医别录》菊花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菊花
- 《中药炮制》菊花
- 《汤液本草》菊花
- 《新修本草》菊花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菊花
- 《证类本草》菊花
- 《中药学》菊花
- 《千金翼方》菊花
- 《冯氏锦囊秘录》菊花
- 《老年食养食疗》菊花
- 《中医饮食营养学》菊花
- 《医学入门》菊花
- 《中国药典》菊花
- 《中药大辞典》菊花
- 《中华本草》菊花
《本草乘雅半偈》菊花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茎叶根实并同。
【核】曰∶出川泽田野间,雍州南阳山谷者最胜。宿根再发,亦可子种。茎叶花实,种种不同。即菊谱所载∶龙脑、新罗、都胜、御爱、玉球、玉铃、金万铃、银台、棣棠、蜂铃、鹅红、桃花顺圣、浅紫红二色、邓州黄、邓州白等,亦不能尽收也。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
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瓣,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浅色间色,大小之别。味有甘苦酸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之分。唯以单叶味甘者入药,即菊谱中名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若蜂窠,中有细子。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修治唯阴干。术、枸杞、桑根白皮为之使。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龟黾,说出周礼。风俗通云∶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得上寿。又吴末朱孺子,入玉笥山,餐菊英,乘云上升。康生亦服甘菊而仙。终南五老洞碑,载汉永寿出墨菊,其色如墨,用其汁以书。背萌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永不饥渴。一种名薏者,茎青肥大,形似蒿艾,味綦苦涩,误服则泄人气,又不可不辨。
【 】曰∶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 ,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不媚者则耐久。更生延年,名实相副,夫奚疑。
(承乃制,则不亢。亢则害,无承制矣。从来以热极似水者,引亢则害承乃制作证,自不知其背谬耳。能持物轻,不媚耐久,真堪警世。)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菊花
《本草崇原》菊花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菊之种类不一,培植而花球大者,只供玩赏。生于山野田泽,开花不起楼子,色只黄白二种,名茶菊者,方可入药,以味甘者为胜。古云∶甘菊延令,苦菊泄人,不可不辨。《本经》气味主治,概茎叶花实而言,今时只用花矣。)
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风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周身血气,生于阳明胃府,故久服利血气轻身,血气利而轻身,
引用:《本草崇原》菊花
《本草害利》菊花

〔害〕苦寒之品,非胃家所宜。《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故丹溪曰∶野菊服之,大伤胃气是也。
〔利〕甘苦微寒,补益金水,善制风木,去胸中之热,祛头目之风,白术、枸杞、地骨皮、桑白皮为使。
〔修治〕滁州菊,单瓣色白味甘者为上。杭州黄白茶菊,微苦者次之。其余苦菊,单不入药,或炒黑,或煨炭,或生用。九月采摘曝干。野菊苦辛惨烈有小毒,调中破血,治痈肿疔毒,连茎叶捣,敷服皆效。
引用:《本草害利》菊花
《本草经集注》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花。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花,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
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
引用:《本草经集注》菊花
《本草图经》菊花

菊花图片,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 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
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其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囊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气相续为佳。今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
引用:《本草图经》菊花
《本草衍义》菊花
《得配本草》菊花

甘,平。入手太阴,兼足少阳经血分。清金气,平木火。一切胸中烦热,血中郁热,四肢游风。肌肤湿痹,头目眩晕者,俱无不治。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疼。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白花,肺虚者宜之。黄花,肺热者宜之。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晒干用。去风热,生用。入补药,酒拌蒸,晒干用。味苦者伤胃气,勿用。
引用:《得配本草》菊花
《名医别录》菊花

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一名曰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本经》原文∶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
引用:《名医别录》菊花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菊花

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有形无形,无一之不补也。除邪气,正气充则邪气自除。明目,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此所云明乃补其精之效,非若他药,专有明目之功也。开心益智。人参气盛而不滞,补而兼通,故能入心孔而益神明也。久服,轻身延年。补气之功。
人参得天地精英纯粹之气以生,与人之气体相似,故于人身无所不补。非若他药有偏长而治病各有其能也。凡补气之药皆属阳,惟人参能补气,而体质属阴,故无刚燥之病,而又能入于阴分,最为可贵。然力大而峻,用之失宜,其害亦甚于他药也。今医家之用参救人者少,杀人者多。盖人之死于虚者,十之一二,死于病者,十之八九。人参长于补虚,而短于攻疾。
医家不论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体弱,或富贵之人,皆必用参。一则过为谨慎,一则借以塞责,而病家亦以用参为尽慈孝之道。不知病未去而用参,则非独元气不充,而病根遂固,诸药罔效,终无愈期。故曰杀人者多也。
或曰仲景伤寒方中病未去而用参者不少,如小柴胡、新加汤之类,何也?曰∶此则以补为泻古人曲审病情至精至密,知病有分有合。合者邪正并居,当专于攻散;分者邪正相离,有虚有实。实处宜泻,虚处宜补。一方之中,兼用无碍,且能相济,则用人参以建中生津,托出邪气,更为有力。若邪气尚盛而未分,必从专治,无用参之法也。况用之亦皆入疏散药中,从无与熟地、萸肉等药同入感证方中者。明乎此,而后能不以生人者杀人矣。人参亦草根耳,与人殊体,何以能骤益人之精血。盖人参乃升提元气之药,元气下陷,不能与精血流贯,人参能提之使起,如火药藏于炮内不能升发,则以火发之。若炮中本无火药,虽以炮投火中不发也,此补之义也。
引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菊花
《中药炮制》菊花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常用名』菊花、毫菊、杭菊、怀菊、甘菊。
『产地』安徽、浙江、河南怀庆、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霜降前采摘。
炮制方法;拣去叶柄杂质,筛尽灰尘。若取其降低寒性。用文火炒至微黄色。菊花炭,取净药投入锅内,拌炒至焦黑色,炒炭适应于咯血症,取其止血。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必要时放硫磺箱内保存。
引用:《中药炮制》菊花
《汤液本草》菊花

引用:《汤液本草》菊花
《新修本草》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一名甘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
引用:《新修本草》菊花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菊花

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陈脏器云∶味苦。破血。术、枸杞、桑白皮为使。日华子云∶作枕明目,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胸膈壅闷。
《证类本草》菊花

(菊花_图片)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鞠,治蔷。注∶今之秋华菊。药性论云∶甘菊花,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陈藏器云∶苦薏,味苦破血。妇人腹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又云白菊,味苦。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又《灵宝方》∶茯苓合为丸以成,炼松脂和,每服如鸡子一丸,令人好颜色不老,主头眩。生平泽,花紫白,五月花。《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杨损之云∶甘者入药,苦者不任。日华子云∶菊花,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味苦。然虽如此,园蔬内种肥沃后同一体。花上水,益色壮阳,治一切风,并无所忌。
图经曰∶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颖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荼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其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囊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气相续为佳。今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
食疗云∶甘菊,平。其叶正月采,可作羹;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并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野生苦菊不堪用。圣惠方∶治头风头旋。用九月九日菊花曝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搜拌如常酝法,多用细面曲为候,酒熟即压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外台秘要∶治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末,饮服方寸匕。肘后方∶治疔肿垂死。菊叶一握,捣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冬用其根。食医心镜∶甘菊,主头风目眩,胸中汹汹,目泪出,风痹骨肉痛,切作羹煮粥,并生食并得。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日采,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名曰长生。长生者,根茎是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捣千杵为末,酒调下一钱匕。以蜜丸如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服之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服之三年,八十岁老人变为童儿,神效。
衍义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唯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引用:《证类本草》菊花
《中药学》菊花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
2.用于目赤肿痛。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等症。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各地都有野生。性味苦辛凉。功能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用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2.野菊花:即野菊的花,性味功效与野菊相同,而清热解毒作用更为显著。此外,还有降血压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一般用量为两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
2.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薄荷、荆芥、川芎、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细辛、僵蚕。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目赤鼻塞。
引用:《中药学》菊花
《千金翼方》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引用:《千金翼方》菊花
《冯氏锦囊秘录》菊花

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资乎土,得天地之清,独禀金精,专制风木,味苦甘兼辛,气平无毒。凡采须阴干,若入补养药去心蒂,蜜酒拌蒸晒干用。若入去风热剂中,生用。
菊花驱头风。止头痛,眩晕,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散风淫湿痹,除皮肤死肌,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疗腰痛去来,退胸中烦热。历春夏秋三时,得天地之清芳,禀金精之正气,故能平肝生水,降火明目也。且气性轻扬,故主用多在上部。同枸杞便能助肾矣。以单瓣味甘者入药,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可药可饵,可酿可枕,《本经》列之上品,叶救垂死、疗肿即活。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热毒入眼,专能明目去翳膜,同归地又能补眼血凉血矣(其青叶治诸疗危,急者用之即愈;以叶捣烂,入酒,绞汁,饮之,共渣敷于毒上,神效)。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菊花
《老年食养食疗》菊花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古时称“菊华”。菊花有因其色取名的,如白菊花、黄菊花;有因其味命名的,如甘菊花、苦菊花;还有因其产地取名的,如杭州的杭菊,河南的淮菊,四川的川菊等。菊花的品种很多,据说全国至少有3000种之多。一般入药及服食养生,多选用单叶味甜色白的白菊花;用于清热解毒,常采用味苦色黄的野菊花。
菊花可用于酿酒,菊花酒,清凉甘美,是强身益寿的佳品。历代诗人对菊花酒都有颇多的赞誉。陶渊明诗:“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称赞菊花酒的祛病延年作用。《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
据现代化学分析,菊花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维生素A、维生素B等,具有抗菌、解热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也有显著的防治作用。菊花在防治老年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调利血脉的作用,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老年性疾病,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菊花的药用功能很多,菊花茶就是一种有药用功能的清凉饮料。取菊花10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如用菊花10克,茶叶3克,一并冲泡,还可治疗早期高血压;取菊花10克,加山楂、银花各10克,煎水代茶或研末冲茶饮用,则有消脂、降压、减肥轻身功能,适用于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服用。中老年人经常饮用,能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
菊花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可凉拌,可炒食,可作馅,可制饼,可做糕,可煮粥。用菊花嫩苗炒食,清洌可口,能开胃进食;用菊花煮粥,可清心明目;用菊花作羹,既是有浓郁清香的地方特色食品,又有祛病健身延年的特殊功效。
引用:《老年食养食疗》菊花
《中医饮食营养学》菊花

【基原】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因产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有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滁菊花等不同。
【异名】又名金精、甘菊、甜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应用】
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可配伍桑叶同用;或用菊花粥,以粳米煮粥近熟,再入菊花略煮,调以白糖进食。
【使用注意】
清热宜用黄菊花,养生宜用白菊花。
【按语】
菊花为清热解毒养生食品,适于热性体质、肠胃积热、以及老年人食用,尤宜暑期炎热食用。常用养生方如菊花拌鸡丝、菊花馅饼等。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嫩叶及花皆可炸食。”
2.《随息居饮食谱》:“点茶、蒸露、酿酒皆佳。”
引用:《中医饮食营养学》菊花
《医学入门》菊花

菊花味甘气平寒,诸风温痹皮肤顽,头眩目泪胸烦痛,久服滋阴肠胃安。
菊,鞠也。《尔雅》云∶鞠如聚金不落。花,萼也,后凡言花者,仿此,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主诸风湿痹,腰痛去来,四肢游风,皮肤死肌。治头风眩痛,两目欲脱泪出。去翳养血,明目要剂也。又宽胸膈烦热,止心痛。丹溪云∶能补阴气,治头目胸热诸证者,补其水而清气升,风火自降也。久服安肠胃,黑发延年,兼治疔肿,取根叶绞汁内服外敷。白菊,润肺黑须发,和巨胜子蜜丸服。正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阴干,味甘,单叶黄花应候开者入药。野菊味苦,大伤胃气不用。桑白皮为使。
引用:《医学入门》菊花

- 菊花
- 菊花 知识
- 菊花参
- 菊花根
- 菊花根 知识
- 菊花酒
- 菊花酒 知识
- 菊花脑
- 菊花散
- 菊花汤
- 菊花丸
- 菊花叶
- 菊花叶 知识
- 菊花饮
- 菊花粥
- 菊花粥 知识
- 野菊花
- 野菊花 知识
- 白菊花酒
- 菊花浸酒
- 万寿菊花 知识
- 菊花茶调散
- 菊花山楂茶
- 菊花山楂茶 知识
- 菊花洗心散
- 茯苓菊花浸酒
菊花
花
- 花
- 蝉花
- 灯花
- 封花
- 葛花
- 红花
- 花粉
- 花红
- 花椒
- 花生
- 花叶
- 花鱼
- 槐花
- 莲花
- 柳花
- 栾花
- 棉花
- 荛花
- 桑花
- 石花
- 柿花
- 水花
- 松花
- 桃花
- 天花
- 芜花
- 萱花
- 旋花
- 银花
- 芫花
- 紫花
- 芭蕉花
- 白残花
- 白花菜
- 白花膏
- 白花蛇
- 白花藤
- 白莲花
- 百草花
- 百合花
- 百花膏
- 百花散
- 柏花丸
- 扁豆花
- 蚕豆花
- 蝉花散
- 代代花
- 灯花末
- 灯花散
- 灯盏花
- 豆蔻花
- 番红花
- 风茄花
- 凤仙花
- 佛手花
- 伏牛花
- 芙蓉花
- 服莲花
- 葛花菜
- 狗屎花
- 桂花饼
- 桂花酒
- 桂花汤
- 合欢花
- 红花菜
- 红花茶
- 红花酒
- 红兰花
- 红蓝花
- 红莲花
- 厚朴花
- 花红果
- 花火膏
- 花乳石
- 花蕊石
- 花芷石
- 槐花酒
- 槐花散
- 槐花子
- 黄花菜
- 黄花草
- 黄花了
- 黄花鱼
- 黄花子
- 鸡冠花
- 棘刺花
- 金花茶
- 金花散
- 金花汤
- 金花丸
- 金雀花
- 金鹊花
- 金银花
- 井花水
- 净银花
- 款冬花
- 款花散
- 兰花参
- 兰花草
- 兰花茶
- 梨花妆
- 栗子花
- 莲花茶
- 凌霄花
- 榴花散
- 柳花散
- 落花参
- 落花生
- 马兰花
- 马尿花
- 茅花汤
- 茅香花
- 茅针花
- 玫瑰花
- 梅花草
- 梅花丹
- 梅花汤
- 梅花粥
- 密蒙花
- 蜜蒙花
- 棉花子
- 茉莉花
- 木槿花
- 木犀花
- 闹羊花
- 藕花心
- 蒲花茶
- 荠菜花
- 牵牛花
- 砂仁花
- 山茶花
- 升花散
- 石花菜
- 石莲花
- 蜀葵花
- 双花饮
- 水毛花
- 丝瓜花
- 松花粉
- 桃花粉
- 桃花散
- 桃花石
- 桃花汤
- 桃花丸
- 桃花粥
- 天花粉
- 天花菌
- 天花蕈
- 陀得花
- 无花果
- 吴葵花
- 五花皮
- 杏花茶
- 旋复花
- 旋覆花
- 旋夏花
- 杨柳花
- 洋金花
- 野棉花
- 移花散
- 银花子
- 英草花
- 迎春花
- 鱼花茶
- 玉兰花
- 芫花煎
- 芫花散
- 芫花丸
- 月季花
- 长春花
- 栀子花
- 紫花散
- 紫梢花
- 紫稍花
- 紫葳花
- 紫薇花
- 巴蕉花茶
- 白花地丁
- 白花防风
- 白花蛇散
- 白花夏枯
- 白茅花汤
- 白淑气花
- 百合花茶
- 大金花丸
- 大桃花汤
- 带花羊头
- 杜鹃花茶
- 杜仲腰花
- 翻花疮方
- 凤仙子花
- 葛根葛花
- 葛花葛根
- 合欢花茶
- 荷花莲房
- 红花甘茶
- 红蓝花酒
- 花蕊石丹
- 花蕊石散
- 花生叶茶
- 黄花菜饮
- 黄花地丁
- 黄蜀葵花
- 茴香腰花
- 剪花馒头
- 金芪花茶
- 金银花茶
- 金银花酒
- 金银花露
- 款冬花茶
- 款冬花散
- 凌霄花散
- 曼陀罗花
- 玫瑰花茶
- 玫瑰花汤
- 梅花冰片
- 密蒙花散
- 棉花仁丸
- 棉花子油
- 牡丹花茶
- 木槿花茶
- 木棉花茶
- 南瓜花茶
- 忍冬藤花
- 三花神丸
- 芍药花茶
- 石榴花茶
- 霜打荷花
- 水红花子
- 塔剌不花
- 天花包子
- 天花粉茶
- 天花粉粥
- 无花果茶
- 杏花天方
- 旋复花茶
- 旋复花散
- 旋复花汤
- 旋复花丸
- 旋覆花汤
- 雪花莲子
- 雪莲花酒
- 羊踯躅花
- 腰花杜仲
- 一枝黄花
- 益母花茶
- 迎春花茶
- 迎春花叶
- 玉兰花茶
- 玉簪花根
- 蚱蝉蝉花
- 紫花地丁
- 紫荆花茶
- 白花蛇舌草
- 蝉花无比散
- 朝生暮落花
- 独叶一枝花
- 葛花解酲汤
- 葛花解醒汤
- 桂花荷叶茶
- 桂枝红花汤
- 黑豆红花煎
- 红花当归散
- 花粉苓通茶
- 花果合欢丸
- 花生冰糖汤
- 槐花一物散
- 款花补肺汤
- 兰花双叶草
- 蓝花接骨草
- 马兰花煎丸
- 梅花点舌丹
- 梅花青山茶
- 蜜糖银花露
- 茉莉花糖水
- 七叶一枝花
- 青花黄叶草
- 人参款花膏
- 三花神佑丸
- 三花五子丸
- 香菇烧菜花
- 向日葵花茶
- 苡米桂花粥
- 银花簿荷饮
- 银花清利茶
- 芫花叶苗茎
- 月季花芍茶
- 治翻花痔方
- 紫花地丁散
- 冰糖桂花莲子
- 茺蔚茎叶花穗
- 二百味草花膏
- 二百味花草膏
- 橘皮玳玳花茶
- 款花五味子汤
- 茉莉花木香茶
- 犀角旋复花汤
- 乙字花蕊石散
- 抓炒杜仲腰花
- 大通圣白花蛇散
- 黄花菜马齿苋饮
- 清蒸虫草白花鸽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武则天花心动房术
- 治白花蛇骨刺肿痛方
- 四物汤加黄芩黄柏槐花方
-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 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