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粉
- 目录
- 《本草备要》天花粉
- 《本草便读》天花粉
- 《本草从新》天花粉
- 《本草撮要》天花粉
- 《本草害利》天花粉
- 《本草害利》天花粉
- 《本草经解》天花粉
- 《本草求真》天花粉
- 《本草新编》天花粉
- 《本草易读》天花粉
- 《本草择要纲目》天花粉
- 《得配本草》天花粉
- 《滇南本草》天花粉
- 《雷公炮制药性解》天花粉
- 《中药炮制》天花粉
- 《药鉴》天花粉
- 《药笼小品》天花粉
- 《药性切用》天花粉
- 《证类本草》天花粉
- 《中药学》天花粉
- 《外科全生集》天花粉
- 《冯氏锦囊秘录》天花粉
- 《侣山堂类辩》天花粉
- 《医学衷中参西录》天花粉
- 《顾松园医镜》天花粉
- 《中国药典》天花粉
- 《中药大辞典》天花粉
- 《中华本草》天花粉
《本草备要》天花粉
酸能生津,甘不伤胃,微苦微寒。降火润燥,滑痰解渴(古方多用治消渴),生肌排脓,消肿,行水通经,止小便利,(膀胱热解,则水行而小便不数)。
引用:《本草备要》天花粉
《本草便读》天花粉
清胸胃之烦热.痰垢均除.解心肺之炎蒸.苦甘并济.生津止渴.金燥宜求.行水消瘀.黄瘅可治.消肿排脓结可散.泽枯润槁性偏寒.(天花粉色白甘苦而寒.即瓜蒌根也.入肺胃血分.专清上焦邪热.下降一切黄瘅肿毒.皆从郁热水血互结而来.其能利水道.消瘀血.故主治如上.玉露霜即鲜天花粉.以水澄出之粉晒干用.性味主治皆同.略厘清浊耳.)
引用:《本草便读》天花粉
《本草从新》天花粉
泻火、润燥、治热痰.
酸能生津.甘不伤胃.微苦微寒.降火润燥.滑痰解渴.生肌排脓消肿.行水通经.止小便利.(膀胱热解、则水行而小便不数.)治热狂时疾.胃热疸黄.口燥唇干.肿毒发背.乳痈疮痔.脾胃虚寒者.均宜戒用.即栝蒌根.澄粉食.大宜虚热人.畏恶同栝蒌.
引用:《本草从新》天花粉
《本草撮要》天花粉
引用:《本草撮要》天花粉
《本草害利》天花粉
引用:《本草害利》天花粉
《本草害利》天花粉
《本草经解》天花粉
气寒.味苦.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天花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心火内烁.则津液枯而病消渴.膀胱主表.火盛则表亦热而身热也.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火也.心为君火.火盛则烦满大热.其主之者.寒以清之.苦以泄之也.火盛则阴虚.补虚者.清润能补阴虚也.阴者中之守.安中者苦寒益阴.阴充.中有守也.其主续绝伤者.血为阴.阴虚则伤.阴枯则绝.花粉清润.则虚者滋.枯者润也.实名(栝蒌).甘寒之性.能解阳邪.所以主伤寒阳邪结胸也.
【制方】
花粉同川莲.治心火乘金消渴.同人参、麦冬.治肺津枯消渴.同麦冬、竹叶.治心火烦渴.实同川莲、枳实.名小陷胸汤.治伤寒结胸.
引用:《本草经解》天花粉
《本草求真》天花粉
天花粉(专入肺)。即栝蒌根也。味酸而甘微苦。微寒。亦同栝蒌能降膈上热痰。兼因味酸。又能生津止渴。故凡口燥唇干。肿毒痈乳痔漏。时热狂燥便数等症。服之立能解除。(时珍曰。栝蒌味甘微苦酸。其茎叶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言其苦寒。似未深察。)但此较之栝蒌。其性稍平。不似蒌性急迫。而有推墙倒壁之功也。至经有言安中绝续。似非正说。不过云其热除自安之意。痰色清稀者忌服。澄粉食。大宜水衰有热人。畏恶反同栝蒌。
引用:《本草求真》天花粉
《本草新编》天花粉
栝蒌实,味苦,气寒,降也,阴也,无毒。入肺、胃二经。最能下气涤秽,尤消郁开胃,能治伤寒结胸,祛痰,又解渴生津,下乳。但切戒轻用,必积秽滞气结在胸上,而不肯下者,始可用之以荡涤,否则,万万不可孟浪。盖栝蒌实最消人之真气,伤寒结胸,乃不得已用之也。苟无结胸之症,何可轻用,至于消痰、解渴、下乳,只可少少用之,亦戒不可重任。他本言其能治虚怯劳嗽,此杀人语,断不可信,总惑于补肺之说也。夫栝蒌乃攻坚之药,非补虚之品。
天花粉,即栝蒌之根,而性各不同。盖栝蒌实其性最悍,非比天花粉之缓,用栝蒌实,不若以天花粉代之。天花粉,亦消痰降气,润渴生津,清热除烦,排脓去毒,逐瘀定狂,利小便而通月水。其功用多于栝蒌实,虚人有痰者,亦可少用以解燥而滋枯,又何必轻用栝蒌实哉。
或问栝蒌实能陷胸中之邪,为伤寒要药,而吾子切切戒之,何不删去栝蒌,独存天花粉之为当哉?曰∶医道必王、霸并用,而后出奇制胜,始能救生死于顷刻。结胸之症,正死在须臾也,用天花粉以消痞满,其功迟,用栝蒌以消痞满,其功捷。但结胸之痞满不同,小痞小满之症,不妨用天花粉以消之;大痞大满之症,非栝蒌断然不可。又在人临症细辨,非栝蒌之竟可不用也。(〔批〕真通权达变之言。)
或疑栝蒌推胸中之食,荡胃中之邪,其势甚猛。伤寒至结胸,其正气已大丧矣,又用此以推荡之,不虚其虚乎?先生又谓不可用天花粉相代,岂伤寒之虚,可以肆然罔顾乎?曰∶伤寒不顾其虚,则邪且铄尽人之元气,顷刻即死矣,乌可肆然罔顾乎。用栝蒌以陷胸,正所以顾其虚也。夫陷胸之成,由于邪退之时,而亟用饮食,则邪仍聚而不肯散。夫邪之所以散者,由于胃中空虚,邪无所得,故有不攻而散之意,邪甫离胃,而胃气自开,以致饥而索食,此时而能坚忍半日,则邪散尽矣。无如邪将散,而人即索食,食甫下喉,而邪复群聚而逐矣。仲景张夫子所以又立陷胸汤,用栝蒌为君,突围而出,所向无前,群邪惊畏,尽皆退舍,于是,渐次调补,而胸胃之气安焉。是推荡其邪气,非即急救其正气之明验乎。倘畏首畏尾,不敢轻用栝蒌,虽久则食消,亦可化有事为无事。然所伤正气多矣,此栝蒌之宜急用,而不可失之观望耳。
或问栝蒌陷胸,以救胃中之正气是矣,然吾恐栝蒌祛邪以入脾,走而不守,则脾当其害。
不犹以邻国为壑乎?曰∶栝蒌但能陷胸,而不能陷腹。胸中之食,可推之以入于腹,脾中之食,不必荡之以入于肠。盖脾主出而易化,胃主纳而难消也。
或问栝蒌陷胸中之邪,抑陷胸中之食耶?曰∶结胸之症,未有不因食而结者也。陷胸汤乃陷食,而非陷邪也。虽然,邪因食而复聚,虽邪不入于胃之中,而邪实布于胃之口。陷胸中之食而邪解散,即谓之陷邪亦可也。然而食可陷,而邪不可陷。食陷必入于脾,邪陷必入于肾。入脾者,栝蒌可乘胜而长驱,入肾者,栝蒌不能入肾,势必变生不测。今用陷胸,而食消邪散,是陷胸汤实陷食,而非陷邪也。但止陷食而不陷邪,而邪何以竟散耶?是结胸之症因得食而结,则陷胸之汤,其邪亦因陷食而散也。
或疑陷胸汤用栝蒌,不止陷胸中之邪,亦陷腹中之邪也,邪在腹中,安知不祛之入肾乎?
曰∶陷胸汤势最捷,邪逢栝蒌即散,安在又入于肾乎。况邪已在腹,与在胸者有别,在胸者,居高临下,恐有走失入肾之虞;在腹者,邪趋大肠,其势甚便,岂返走于肾经哉。
或问栝蒌与天花粉,同为一本,何以天花粉反不似栝蒌之迅扫胸中之邪耶。曰∶天花粉消痞满,其功缓;栝蒌实消痞满,其功捷,余前条已言,但未言其所以缓与捷也。夫栝蒌为天花粉之子,而天花粉为栝蒌之根,子悬于天下,而性实顾根,故趋于下者甚急。根藏于地中,而性实恋子,故育于上者自缓。缓捷之故,分于此,而陷消之功,亦别于此。故宜缓者用天花粉,宜急者用栝蒌实,又何虑功效之不奏哉。
《本草易读》天花粉
取粉用。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即栝蒌根也。秋月掘者有粉,夏月掘者有筋无粉,不堪用。
甘,酸,微苦,寒,无毒。解消渴,除烦热,疗黄胆,治毒痈。排脓生肌,扑损血瘀。
发黄烦渴,蜜煎服之。(验方第一。)
一切烦渴水煎服。(第二。)
小儿发黄,同蜜服之。(第三。)
小儿囊肿,佐炙草水煎服。(第五。)
耳猝烘烘,削尖,以猪油煎三沸塞之。(第六。)
乳汁不下,酒水煎。(第八。)
箭镞不出,捣敷日三易。(十一。)
针入肉中,方同上。(十二。)
引用:《本草易读》天花粉
《本草择要纲目》天花粉
《得配本草》天花粉
即栝蒌根
甘、微苦、酸、微寒。入足太阴,兼手少阴经。内走经络,解时热烦满。清肺火,降膈痰,止消渴,润干燥,消痈肿,长肌肉,利小便,治黄胆,除酒毒,疗热疝。得乳香,治乳痈。得白蜜,治发黄。配牡蛎为散,治百合病渴。配淡竹沥,治伤寒烦渴。配赤小豆,敷痈毒。入辛酸药,导肿气。入滋补药,治消渴。胃虚湿痰,亡阳作渴,病在表者,禁用。(虽渴亦勿用。)
茎、叶,酸,寒。专治中热伤暑。
引用:《得配本草》天花粉
《滇南本草》天花粉
天花粉图片,味苦,性寒。治肺痈,排脓,消烦渴,止肺热,消跌打损伤瘀血,清化日久老痰黄痰,下气,解疮毒,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
昔一人被打伤右边胁腰,咳嗽多年不愈,胸膛疼痛难忍,不时又作吼喘,后得一人传以此方,连服数剂,半月而愈。
(附方) 治跌打损伤天花粉不拘多少,每服(二钱)引用石膏 豆腐卤调服三次,其人咳去紫黑瘀血数口,胸膛不疼,咳嗽亦止。服药后作呕发吐,其病方除。
解毒草,一名天花粉,外科药。此草用法不同本草。治梅疮攻鼻,红肿陷落。用此草常服之,可以解毒,而红肿之处自消。一切疮症,服之,无不神效。
引用:《滇南本草》天花粉
《雷公炮制药性解》天花粉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主肺火盛而喉痹,脾胃火胜而口齿肿痛,清心利小便,消痰除咳嗽,排脓消肿,生肌长肉,止渴退烦热,补虚通月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按∶天花粉色白入肺,味苦入心。脾胃者,心之子,肺之母也,小肠与心相为表里,故均入焉。本功清热,故主疗颇多,其理易达,惟曰补虚通经,此甚不可泥也。夫苦寒之剂,岂能大补?以其能清火,则阴得其养,非真补也。月水不通,亦以热闭,热退则血盛经通,非真能通也。此治本穷源之说耳,倘因寒致疾者,可误使哉。子名栝蒌,主胸痹。仁主润肺下气,止痰嗽瘵,乳痈乳闭,并宜炒用。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天花粉
《中药炮制》天花粉
『常用名』湘花粉、湖花粉、栝楼根等。
『产地』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将原药洗净,大小分开放入缸内,大的先下水,小的后下水,春冬用热水浸3~5小时,夏秋季用温水浸1~3小时,捞入筐内,滤干水份,放入缸内上盖湿布闷润,每天翻动润透取出,切成2厘厚横片,晒干。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引用:《中药炮制》天花粉
《药鉴》天花粉
气寒,味甘润,无毒,沉也阴也。甘能补肺,润能降气导痰,治嗽之要药也。润肺生津液,又能解烦渴、除热毒,治疮疖痈疽。仲景小柴胡症作渴者,以此剂易半夏,取其苦能润肺,而去半夏之辛燥耳。瓤和明矾粉,并主痰喘咳哮,姜汁糊丸立应。子入柴胡汤,总能润肺止渴,消痰降火甚捷。瓤须阴干、为快意,子必去油、免恶心。
引用:《药鉴》天花粉
《药笼小品》天花粉
《药性切用》天花粉
《证类本草》天花粉
引用:《证类本草》天花粉
《中药学》天花粉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
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故临床上用于肺热燥咳,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用于热病伤津及消渴等症,可与麦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痈肿疮疡
本品对疮疡未溃者有消肿作用,已溃脓出不畅者有排脓作用,但均以热毒炽盛者为宜,常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天花粉、花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天花粉与芦根都能清热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质正常,不必具有苔剥质绛的现象,辨症属于气分伤津,为伤阴之初起。但天花粉力量虽较芦根为弱,而生津的作用则胜过芦根,又可用于痈肿疮疡,能消肿排脓。
引用:《中药学》天花粉
《外科全生集》天花粉
《冯氏锦囊秘录》天花粉
禀天地清寒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
天花粉,润心中枯渴烦热,降膈上热痰稠痰,理一切肿毒排脓。长肉消瘀,除时疾热狂,驱酒疸祛黄,实热作渴最宜,胃虚湿痰切戒,汗下后亡阳作渴者,阴虚火动,津液不能上升作渴者,病症在表作渴者,及脾胃虚寒,并宜痛绝。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后热毒,发渴痰嗽,利胸膈,排脓长肉,消痈疮肿毒,痘疮溃烂。
按∶天花粉,酸能生津,甘不伤胃,微苦微寒降火,为润燥滑痰解渴要药。但宜于有余阳症,若真寒假热者忌之。亭林一叟,久苦痰火,取服二月,恶食暴泻不救,其寒凉伤脾可知。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天花粉
《侣山堂类辩》天花粉
《医学衷中参西录》天花粉
《顾松园医镜》天花粉
〔甘苦微寒,入心、肺二经。反乌头。〕生津止渴,除烦消痰,利膈清心。除肠胃痼热,而疔诸疽,〔纯阴清寒,故除热疗疽。〕消扑损瘀血,而通月经。〔非若桃仁、姜黄之能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而经自通。〕治耳鸣猝聋、〔清痰降火之功。〕能散肿排脓。实名栝蒌。〔捣烂〕涤痰结而疗胸痹,止消渴,〔又治伤寒结胸,皆取其下气降火消痰之功。且又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为治消渴之神药。〕润肺燥而除咳嗽,利咽喉。〔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则生痰咳嗽。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咳之要药。利咽喉者,清润之力也。〕能利大肠,〔 末服之之,可治久痢。〕又消肿毒。子名栝蒌仁,〔炒研用。〕润肺化燥痰。天花粉为润燥止渴,消痰解热之品,微苦降火,甘不伤胃,作粉食之,大宜虚弱人。
脾胃虚寒作泻者,仍宜忌之。
引用:《顾松园医镜》天花粉
天花粉
粉
- 粉
- 白粉
- 蚌粉
- 粉皮
- 粉霜
- 粉锡
- 葛粉
- 蛤粉
- 海粉
- 胡粉
- 蕨粉
- 麦粉
- 扑粉
- 铅粉
- 轻粉
- 索粉
- 铁粉
- 温粉
- 蚬粉
- 白粉散
- 白螺粉
- 陈小粉
- 地栗粉
- 豆麦粉
- 粉黛散
- 粉葛根
- 粉红丸
- 粉黄膏
- 粉姜汤
- 粉身散
- 粉滓面
- 葛粉羹
- 蛤粉丸
- 蛤蜊粉
- 海蛤粉
- 红粉妆
- 胡粉散
- 黄连粉
- 姜粉散
- 金粉丸
- 栝蒌粉
- 龙粉丸
- 绿豆粉
- 牡蛎粉
- 腻粉膏
- 藕粉糕
- 铅粉散
- 韶粉散
- 生蛤粉
- 圣粉散
- 水银粉
- 铁粉散
- 铁粉丸
- 铁华粉
- 香粉膏
- 杏粉膏
- 玄明粉
- 玉粉丹
- 玉粉散
- 元明粉
- 泽粉茶
- 珍珠粉
- 钟乳粉
- 紫粉丸
- 八宝藕粉
- 大麦粉糊
- 大麦片粉
- 茯苓粉粥
- 葛根粉粥
- 黄连粉方
- 鸡头粉粉
- 鸡头粉羹
- 鸡胗粉粥
- 九香虫粉
- 莲子粉粥
- 菱角粉粥
- 麻黄根粉
- 糯米粉粉
- 砂仁藕粉
- 蚬粉蚬肉
- 玄明粉散
- 珍珠粉丸
- 止汗温粉
- 钟乳粉散
- 成炼钟乳粉
- 大麦算子粉
- 甘草粉蜜汤
- 荷叶米粉肉
- 黄连胡粉散
- 灰挑银粉菜
- 鸡头粉馄饨
- 鸡头粉撅面
- 鸡头粉血粉
- 三制辟尘粉
- 麝香轻粉散
- 神效胡粉丸
- 春合口药粉方
- 冬合口药粉方
- 二物茯苓粉散
- 黄连胡粉膏散
- 鸡头粉雀舌子
- 秋合口药粉方
- 三物黄连粉散
- 夏合口药粉方
花
- 花
- 蝉花
- 灯花
- 封花
- 葛花
- 红花
- 花红
- 花椒
- 花生
- 花叶
- 花鱼
- 槐花
- 菊花
- 莲花
- 柳花
- 栾花
- 棉花
- 荛花
- 桑花
- 石花
- 柿花
- 水花
- 松花
- 桃花
- 芜花
- 萱花
- 旋花
- 银花
- 芫花
- 紫花
- 芭蕉花
- 白残花
- 白花菜
- 白花膏
- 白花蛇
- 白花藤
- 白莲花
- 百草花
- 百合花
- 百花膏
- 百花散
- 柏花丸
- 扁豆花
- 蚕豆花
- 蝉花散
- 代代花
- 灯花末
- 灯花散
- 灯盏花
- 豆蔻花
- 番红花
- 风茄花
- 凤仙花
- 佛手花
- 伏牛花
- 芙蓉花
- 服莲花
- 甘菊花
- 葛花菜
- 狗屎花
- 桂花饼
- 桂花酒
- 桂花汤
- 合欢花
- 红花菜
- 红花茶
- 红花酒
- 红兰花
- 红蓝花
- 红莲花
- 厚朴花
- 花红果
- 花火膏
- 花乳石
- 花蕊石
- 花芷石
- 槐花酒
- 槐花散
- 槐花子
- 黄花菜
- 黄花草
- 黄花了
- 黄花鱼
- 黄花子
- 鸡冠花
- 棘刺花
- 金花茶
- 金花散
- 金花汤
- 金花丸
- 金雀花
- 金鹊花
- 金银花
- 井花水
- 净银花
- 菊花参
- 菊花茶
- 菊花酒
- 菊花散
- 菊花水
- 菊花丸
- 款冬花
- 款花散
- 兰花参
- 兰花草
- 兰花茶
- 梨花妆
- 栗子花
- 莲花茶
- 凌霄花
- 榴花散
- 柳花散
- 落花参
- 落花生
- 马兰花
- 马尿花
- 茅花汤
- 茅香花
- 茅针花
- 玫瑰花
- 梅花草
- 梅花丹
- 梅花汤
- 梅花粥
- 密蒙花
- 蜜蒙花
- 棉花子
- 茉莉花
- 木槿花
- 木犀花
- 闹羊花
- 藕花心
- 蒲花茶
- 荠菜花
- 牵牛花
- 砂仁花
- 山茶花
- 升花散
- 石花菜
- 石莲花
- 蜀葵花
- 双花饮
- 水毛花
- 丝瓜花
- 桃花散
- 桃花石
- 桃花汤
- 桃花丸
- 桃花粥
- 陀得花
- 无花果
- 吴葵花
- 五花皮
- 杏花茶
- 旋复花
- 旋覆花
- 旋夏花
- 杨柳花
- 洋金花
- 野菊花
- 野棉花
- 移花散
- 银花子
- 英草花
- 迎春花
- 鱼花茶
- 玉兰花
- 芫花煎
- 芫花散
- 芫花丸
- 月季花
- 长春花
- 栀子花
- 紫花散
- 紫梢花
- 紫稍花
- 紫葳花
- 紫薇花
- 巴蕉花茶
- 白花地丁
- 白花防风
- 白花蛇散
- 白花夏枯
- 白茅花汤
- 白淑气花
- 百合花茶
- 大金花丸
- 大桃花汤
- 带花羊头
- 杜鹃花茶
- 杜仲腰花
- 翻花疮方
- 凤仙子花
- 葛根葛花
- 葛花葛根
- 合欢花茶
- 荷花莲房
- 红花甘茶
- 红蓝花酒
- 花蕊石丹
- 花蕊石散
- 花生叶茶
- 黄花菜饮
- 黄花地丁
- 黄蜀葵花
- 茴香腰花
- 剪花馒头
- 金芪花茶
- 金银花茶
- 金银花酒
- 金银花露
- 菊花鳜鱼
- 菊花肉丝
- 款冬花茶
- 款冬花散
- 凌霄花散
- 曼陀罗花
- 玫瑰花茶
- 玫瑰花汤
- 梅花冰片
- 密蒙花散
- 棉花仁丸
- 棉花子油
- 牡丹花茶
- 木槿花茶
- 木棉花茶
- 南瓜花茶
- 忍冬藤花
- 三花神丸
- 芍药花茶
- 石榴花茶
- 霜打荷花
- 水红花子
- 塔剌不花
- 无花果茶
- 杏花天方
- 旋复花茶
- 旋复花散
- 旋复花汤
- 旋复花丸
- 旋覆花汤
- 雪花莲子
- 雪莲花酒
- 羊踯躅花
- 腰花杜仲
- 一枝黄花
- 益母花茶
- 迎春花茶
- 迎春花叶
- 玉兰花茶
- 玉簪花根
- 蚱蝉蝉花
- 紫花地丁
- 紫荆花茶
- 白花蛇舌草
- 蝉花无比散
- 朝生暮落花
- 独叶一枝花
- 葛花解酲汤
- 葛花解醒汤
- 桂花荷叶茶
- 桂枝红花汤
- 黑豆红花煎
- 红花当归散
- 花果合欢丸
- 花生冰糖汤
- 槐花一物散
- 菊花爆鸡丝
- 菊花茶调散
- 菊花枸杞茶
- 菊花羌活茶
- 菊花山楂茶
- 菊花洗心散
- 款花补肺汤
- 兰花双叶草
- 蓝花接骨草
- 马兰花煎丸
- 梅花点舌丹
- 梅花青山茶
- 蜜糖银花露
- 茉莉花糖水
- 七叶一枝花
- 青花黄叶草
- 人参款花膏
- 三花神佑丸
- 三花五子丸
- 桑椹菊花茶
- 桑叶菊花饮
- 香菇烧菜花
- 向日葵花茶
- 苡米桂花粥
- 银花簿荷饮
- 银花清利茶
- 芫花叶苗茎
- 月季花芍茶
- 月季菊花茶
- 治翻花痔方
- 紫花地丁散
- 冰糖桂花莲子
- 茺蔚茎叶花穗
- 二百味草花膏
- 二百味花草膏
- 橘皮玳玳花茶
- 款花五味子汤
- 茉莉花木香茶
- 犀角旋复花汤
- 乙字花蕊石散
- 抓炒杜仲腰花
- 大通圣白花蛇散
- 黄花菜马齿苋饮
- 清蒸虫草白花鸽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治白花蛇骨刺肿痛方
- 四物汤加黄芩黄柏槐花方
-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