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花
- 目录
- 《本草纲目》红蓝花
- 《本草蒙筌》红蓝花
- 《本草图经》红蓝花
- 《本草择要纲目》红蓝花
- 《本经逢原》红蓝花
- 《长沙药解》红蓝花
- 《滇南本草》红蓝花
- 《汤液本草》红蓝花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红蓝花
- 《证类本草》红蓝花
- 《冯氏锦囊秘录》红蓝花
- 《医学入门》红蓝花
《本草纲目》红蓝花
「气味」(花)辛、温、无毒。
「主治」
1、风疾兼腹内血气痛。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不止,再服。
2、一切肿疾。用红花熟捣取汁服。
3、喉痹壅塞。用红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4、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用红花煮酒服。
5、产后血晕。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
6、耳出水。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有的处方只用红花一味,不用枯矾。
引用:《本草纲目》红蓝花
《本草蒙筌》红蓝花
味辛、甘、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各乡俱莳,五月旋收。因叶似蓝,故此为誉。堪染颜色,可作胭脂。欲留日曝干,入药手揉碎。惟入血分,专治女科。下胎死腹中,为未生圣药。疗口噤血晕,诚已产仙丹。多用则破血通经,酒煮方妙;少用则入心养血,水煎却宜。喉痹噎塞不通,捣取生汁旋咽。天行痘疮难出,研细子末酒吞。苗捣敷游毒殊功,胭脂滴聍耳立效。
引用:《本草蒙筌》红蓝花
《本草图经》红蓝花
红蓝花图片,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球汇多刺,花蕊出球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夏出,至尽而罢。球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博物志》云∶张骞所得也。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干,重捣筛,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
《正元广利方》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者,以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细细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极验。
但咽喉塞服之,皆瘥。亦疗妇人产运绝者。
引用:《本草图经》红蓝花
《本草择要纲目》红蓝花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凡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其性苦温.为阴中之阳.故入心.佐当归生新血.又辛而甘.为肝经血分之药.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红蓝花
《本经逢原》红蓝花
即红花
辛温,无毒。
发明 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妇人经水,活血,解痘毒,散赤肿。产后血晕及胎死腹中,并宜和童便服之。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且性兼上行,不可不知。亦主蛊毒下血,堪作胭脂,治小儿 耳,解痘疔毒肿。产后血闷,以红花十斤煮汤盛桶,置于横格之下,舁妇寝上熏之,汤冷再加,半日乃苏。
引用:《本经逢原》红蓝花
《长沙药解》红蓝花
【本经】无。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专行血瘀,最止腹痛。
《金匮》红蓝花酒,红蓝花一两,酒一升。煎减半,分服。治妇人诸风,腹中血气刺痛。肝主藏血,木郁风动,肝血枯燥,郁克己土,则生疼痛。红蓝花行血而破瘀,黄酒温经而散滞也。
引用:《长沙药解》红蓝花
《滇南本草》红蓝花
引用:《滇南本草》红蓝花
《汤液本草》红蓝花
气温,味辛。辛而甘温苦,阴中之阳。无毒。
《象》云∶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留血,神效。搓碎用。
《心》云∶和血,与当归同用。
《珍》云∶入心养血。谓苦为阴中之阳,故入心。
《本草》云∶主产后血晕,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其苗,生捣敷游肿。
其子,吞数粒,主天行疮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儿 耳,滴耳中。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中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
引用:《汤液本草》红蓝花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红蓝花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毒下血。堪作胭脂,主小儿 耳。《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取汁服之极验,但咽皆瘥。治妇人产晕绝者。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广利方》∶治血热烦渴。
《证类本草》红蓝花
(红蓝花_图片)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捣碎,敷游肿。其子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儿 耳,滴耳中。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博物志》云∶黄蓝,张骞所得。今仓魏地亦种之。(今附)
图经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 汇,多刺,花蕊出 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 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博物志》云∶张骞所得也。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不止,再服。
又一方∶用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干,重捣筛,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正元广利方》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者。以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细细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极验。但咽喉塞服之皆瘥。亦疗妇人产运绝者。
唐本注云∶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堪染红。外台秘要∶治一切肿方∶以红花熟烂捣取汁服之,不过再三服便瘥。服之多少,量肿大小而进之。简要济众∶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红花一两,捣为末,分作两服,酒二中盏,煎取一盏并服。如口噤,斡开灌之。《子母秘录》同。产宝∶疗产后中风,烦渴。红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近效方∶治血晕绝不识人,烦闷者。红花三两,新者佳。无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盏,去滓,候冷,顿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引用:《证类本草》红蓝花
《冯氏锦囊秘录》红蓝花
禀土与火之气,故味苦辛温,无毒,阴中之阳也。入心。肝二经,血分之药。
红蓝花,治胎死腹中,为未生要药,疗口禁血晕,诚已产仙丹,化痘斑血热痘疹。
凡多用则破血通经,酒煮方妙;少用则入心养血,水煎为安。入心、肝二经,为行血活血润燥之药也。同当归则生血,佐肉桂则散瘀、配治既异,而功用有二途矣。产后勿宜过用,多用以便血行不止而毙,慎哉!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血热血凝不行,污血化成斑点,用此之滞,有去旧生新之妙用。多用则行血破血,少用则活血归经,入心养血和血。与当归同功,然大抵活血之功多,而养血之力少也。子吞数粒,能不染天行痘疮。凡疮色红紫之血热也,宜红花酒浸晒干用。加疮子黑陷者,用子酒浸晒干,慢火微炒研用。胭脂即红花汁成之,痘将出时,以此涂眼四围,痘不入目,兼能活血,故解片毒最良。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红蓝花
《医学入门》红蓝花
红蓝花辛温散血,胎死产晕口噤结,兼治诸风及痹喉,少用补血东垣诀,若作胭脂功又奇,小儿 耳不可缺。
色红,叶如蓝,即今染红及作胭脂者,俗名红花。无毒。阴中阳也。《衍义》云∶辛温则血调和,故少用则能入心养血;过于辛温则血走散,故多用则能破血。治胎死腹中及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经闭腹内血气刺痛,并酒煮服,兼治三十六种风及产后中风,血热烦渴,喉痹壅塞不通,一切肿毒及蛊毒下血,生绞汁或煎服之。东垣谓∶补血虚者,佐补血药而少用也。搓碎用。苗生捣碎,敷游肿。子吞数粒主天行痘子不出。胭脂点小儿 耳,滴耳中。
以上滋血润燥药。
引用:《医学入门》红蓝花
红蓝花
花
- 花
- 蝉花
- 灯花
- 封花
- 葛花
- 红花
- 花粉
- 花红
- 花椒
- 花生
- 花叶
- 花鱼
- 槐花
- 菊花
- 莲花
- 柳花
- 栾花
- 棉花
- 荛花
- 桑花
- 石花
- 柿花
- 水花
- 松花
- 桃花
- 天花
- 芜花
- 萱花
- 旋花
- 银花
- 芫花
- 紫花
- 芭蕉花
- 白残花
- 白花菜
- 白花膏
- 白花蛇
- 白花藤
- 白莲花
- 百草花
- 百合花
- 百花膏
- 百花散
- 柏花丸
- 扁豆花
- 蚕豆花
- 蝉花散
- 代代花
- 灯花末
- 灯花散
- 灯盏花
- 豆蔻花
- 番红花
- 风茄花
- 凤仙花
- 佛手花
- 伏牛花
- 芙蓉花
- 服莲花
- 甘菊花
- 葛花菜
- 狗屎花
- 桂花饼
- 桂花酒
- 桂花汤
- 合欢花
- 红花菜
- 红花茶
- 红花酒
- 红兰花
- 红莲花
- 厚朴花
- 花红果
- 花火膏
- 花乳石
- 花蕊石
- 花芷石
- 槐花酒
- 槐花散
- 槐花子
- 黄花菜
- 黄花草
- 黄花了
- 黄花鱼
- 黄花子
- 鸡冠花
- 棘刺花
- 金花茶
- 金花散
- 金花汤
- 金花丸
- 金雀花
- 金鹊花
- 金银花
- 井花水
- 净银花
- 菊花参
- 菊花茶
- 菊花酒
- 菊花散
- 菊花水
- 菊花丸
- 款冬花
- 款花散
- 兰花参
- 兰花草
- 兰花茶
- 梨花妆
- 栗子花
- 莲花茶
- 凌霄花
- 榴花散
- 柳花散
- 落花参
- 落花生
- 马兰花
- 马尿花
- 茅花汤
- 茅香花
- 茅针花
- 玫瑰花
- 梅花草
- 梅花丹
- 梅花汤
- 梅花粥
- 密蒙花
- 蜜蒙花
- 棉花子
- 茉莉花
- 木槿花
- 木犀花
- 闹羊花
- 藕花心
- 蒲花茶
- 荠菜花
- 牵牛花
- 砂仁花
- 山茶花
- 升花散
- 石花菜
- 石莲花
- 蜀葵花
- 双花饮
- 水毛花
- 丝瓜花
- 松花粉
- 桃花粉
- 桃花散
- 桃花石
- 桃花汤
- 桃花丸
- 桃花粥
- 天花粉
- 天花菌
- 天花蕈
- 陀得花
- 无花果
- 吴葵花
- 五花皮
- 杏花茶
- 旋复花
- 旋覆花
- 旋夏花
- 杨柳花
- 洋金花
- 野菊花
- 野棉花
- 移花散
- 银花子
- 英草花
- 迎春花
- 鱼花茶
- 玉兰花
- 芫花煎
- 芫花散
- 芫花丸
- 月季花
- 长春花
- 栀子花
- 紫花散
- 紫梢花
- 紫稍花
- 紫葳花
- 紫薇花
- 巴蕉花茶
- 白花地丁
- 白花防风
- 白花蛇散
- 白花夏枯
- 白茅花汤
- 白淑气花
- 百合花茶
- 大金花丸
- 大桃花汤
- 带花羊头
- 杜鹃花茶
- 杜仲腰花
- 翻花疮方
- 凤仙子花
- 葛根葛花
- 葛花葛根
- 合欢花茶
- 荷花莲房
- 红花甘茶
- 花蕊石丹
- 花蕊石散
- 花生叶茶
- 黄花菜饮
- 黄花地丁
- 黄蜀葵花
- 茴香腰花
- 剪花馒头
- 金芪花茶
- 金银花茶
- 金银花酒
- 金银花露
- 菊花鳜鱼
- 菊花肉丝
- 款冬花茶
- 款冬花散
- 凌霄花散
- 曼陀罗花
- 玫瑰花茶
- 玫瑰花汤
- 梅花冰片
- 密蒙花散
- 棉花仁丸
- 棉花子油
- 牡丹花茶
- 木槿花茶
- 木棉花茶
- 南瓜花茶
- 忍冬藤花
- 三花神丸
- 芍药花茶
- 石榴花茶
- 霜打荷花
- 水红花子
- 塔剌不花
- 天花包子
- 天花粉茶
- 天花粉粥
- 无花果茶
- 杏花天方
- 旋复花茶
- 旋复花散
- 旋复花汤
- 旋复花丸
- 旋覆花汤
- 雪花莲子
- 雪莲花酒
- 羊踯躅花
- 腰花杜仲
- 一枝黄花
- 益母花茶
- 迎春花茶
- 迎春花叶
- 玉兰花茶
- 玉簪花根
- 蚱蝉蝉花
- 紫花地丁
- 紫荆花茶
- 白花蛇舌草
- 蝉花无比散
- 朝生暮落花
- 独叶一枝花
- 葛花解酲汤
- 葛花解醒汤
- 桂花荷叶茶
- 桂枝红花汤
- 黑豆红花煎
- 红花当归散
- 花粉苓通茶
- 花果合欢丸
- 花生冰糖汤
- 槐花一物散
- 菊花爆鸡丝
- 菊花茶调散
- 菊花枸杞茶
- 菊花羌活茶
- 菊花山楂茶
- 菊花洗心散
- 款花补肺汤
- 兰花双叶草
- 马兰花煎丸
- 梅花点舌丹
- 梅花青山茶
- 蜜糖银花露
- 茉莉花糖水
- 七叶一枝花
- 青花黄叶草
- 人参款花膏
- 三花神佑丸
- 三花五子丸
- 桑椹菊花茶
- 桑叶菊花饮
- 香菇烧菜花
- 向日葵花茶
- 苡米桂花粥
- 银花簿荷饮
- 银花清利茶
- 芫花叶苗茎
- 月季花芍茶
- 月季菊花茶
- 治翻花痔方
- 紫花地丁散
- 冰糖桂花莲子
- 茺蔚茎叶花穗
- 二百味草花膏
- 二百味花草膏
- 橘皮玳玳花茶
- 款花五味子汤
- 茉莉花木香茶
- 犀角旋复花汤
- 乙字花蕊石散
- 抓炒杜仲腰花
- 大通圣白花蛇散
- 黄花菜马齿苋饮
- 清蒸虫草白花鸽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武则天花心动房术
- 治白花蛇骨刺肿痛方
- 四物汤加黄芩黄柏槐花方
-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 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