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
- 目录
- 《本草备要》枇杷叶
- 《本草便读》枇杷叶
- 《本草乘雅半偈》枇杷叶
- 《本草从新》枇杷叶
- 《本草撮要》枇杷叶
- 《本草分经》枇杷叶
- 《本草分经》枇杷叶
- 《本草经解》枇杷叶
- 《本草经集注》枇杷叶
- 《本草蒙筌》枇杷叶
- 《本草求真》枇杷叶
- 《本草思辨录》枇杷叶
- 《本草新编》枇杷叶
- 《本草衍义》枇杷叶
- 《本草易读》枇杷叶
- 《本草择要纲目》枇杷叶
- 《本经逢原》枇杷叶
- 《滇南本草》枇杷叶
- 《雷公炮炙论》枇杷叶
- 《雷公炮制药性解》枇杷叶
- 《名医别录》枇杷叶
- 《中药炮制》枇杷叶
- 《新修本草》枇杷叶
- 《药笼小品》枇杷叶
- 《药性切用》枇杷叶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枇杷叶
- 《证类本草》枇杷叶
- 《中药学》枇杷叶
- 《千金翼方》枇杷叶
- 《冯氏锦囊秘录》枇杷叶
- 《顾松园医镜》枇杷叶
- 《医学入门》枇杷叶
- 《中国药典》枇杷叶
- 《中药大辞典》枇杷叶
- 《中华本草》枇杷叶
《本草备要》枇杷叶
泻肺降火
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治热咳、呕逆、口渴(时珍曰∶火降痰顺,则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叶湿重一两,干重三钱为气足,拭净毛(毛射肺,令人咳)。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
引用:《本草备要》枇杷叶
《本草便读》枇杷叶
引用:《本草便读》枇杷叶
《本草乘雅半偈》枇杷叶
(别录上品)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主卒 不止,下气,煮汁服。
【核】曰∶襄、汉、吴、蜀、闽、浙江右,南北皆产。木高丈许,四时不凋,肥枝长叶,阴密青整,叶底白毛如茸,盛冬作花白色,仲夏缀实如弹。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颇尽其状。修治,每叶湿时重一两者堪用,粗布拭去白毛,务令极净,否则射人肺,令人咳。以甘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俟干,每一两,用酥二钱半,涂上炙过用。治胃以姜汁涂炙,治肺以蜜水涂炙亦良。
先人云∶枇杷核下地即生,亦易长,近十年开花结果。性喜高疏,最便山土,秋英冬花,春实夏熟,核多于肉,叶盛于枝,花繁成蓓。一丛约三五十枚,春半删除十之七,则果大肉肥。否则无肉且小矣。青时有毛而酸,发白转黄,甘滑可口,望夏布叶,末倍于本,虽并列园林,同登樽荐,而生荣成美,迥异时芳。处天地闭藏,独露英花,值万物蕃茂,阴森肥遁。世知叶充药物,未知核仁两瓣,即将成两叶,木之胞阆也。然核与叶较,尤多酝畜,枝茎皮肉,各有所施,统体专精,他果所不及也。
【 】曰∶收麦之器曰枇杷;仓 之官曰胃府。象其能入能出也。麦冬茂夏实,枇杷亦冬花夏果,与玑衡冬入夏出反,谓其能阖能辟也。故入胃府,主卒 呕哕不止。兼走肺,疗咳唾气窒者,此即 呕哕浊之饮,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嗔肺胀,上下合邪,相击成咳,而为唾为窒矣。固受盛属胃,其腐化敷布,必藉肺气之吸呼,互为关键终始故也。力主香港脚,即饮浊下流;疮疡,即饮浊外溢。种种因证,咸从胃生。至若肃肺金,滋肾水,益脾土,清心、镇肝,此即转出为入。解暑 ,消热烦,止消渴,除温、辟疫,此即转入为出。总不出者使之出,不入者使之入,不开阖者使之开阖,形气咸调之良品也。经云∶阴之五宫,生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然则枇杷不独入胃与肺,并入心肝脾肾五腑矣。以胃为五脏六腑经气之始,复为五脏六腑经气之终故尔。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枇杷叶
《本草从新》枇杷叶
泻肺下气.
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治热咳呕逆口渴.(时珍曰∶火降痰消、则呕者不呕、逆者不逆、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燎、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虚寒呕吐.风寒咳嗽忌之.叶湿重一两.干重三钱为气足.拭净毛.(毛射肺、令人咳.)治胃病.姜汁涂、炙黄.治肺病.蜜水涂.炙黄.枇杷甘酸平.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除上焦热.润五脏.多食发痰热伤脾.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黄疾.
引用:《本草从新》枇杷叶
《本草撮要》枇杷叶
味苦.入手太阴经.功专下气止呕.得茅根治瘟病发呕.得山栀治赤鼻面疮.得丁香人参治反胃呕哕.得款冬、紫菀、杏仁、桑皮、木通、少加大黄蜜丸.治肺热久嗽.身如火燎.肌瘦将成劳.去毛用.治胃病姜汁涂炙黄.治肺病蜜水炙黄.
引用:《本草撮要》枇杷叶
《本草分经》枇杷叶
《本草分经》枇杷叶
《本草经解》枇杷叶
气平.味苦.无毒.主卒 不止.下气.(火炙刷尽毛)
枇杷叶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暴病属火.火炎上逆. 而不止. 者哕也.味苦清心火.所以主之.肺主气.气热则上逆.气平降肺气.所以下气也.
【制方】
引用:《本草经解》枇杷叶
《本草经集注》枇杷叶
《本草蒙筌》枇杷叶
味苦,气平。地毒。襄汉闽广皆有,近道各处亦生。木高丈余,四时不瘁。叶如驴耳,背有黄毛。凡入剂中,惟采叶用。以粗布拭去毛净,捣姜汁浸炙微黄。锉碎煎汤,偏理肺脏。下气除呕哕不己,解渴治热嗽无休。实味甘酸,滋润五脏。少食止吐止渴,多食发热发痰。木白皮亦入医方,主吐逆不能下食。
引用:《本草蒙筌》枇杷叶
《本草求真》枇杷叶
(山果)泻肺降气
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嗽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致火气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则知此为清肺治火止嗽之要剂也。取叶干重三钱者为气足。拭净毛。以免射肺作咳。盐或姜炙。或蜜炙。各依方用。
引用:《本草求真》枇杷叶
《本草思辨录》枇杷叶
枇杷叶背有黄毛,黄入胃而毛属肺。其味苦平,故能和肺胃而降气。别录主卒 不止。
邹氏不言 为何病,而但以阴和阳,阳入阴释之,似精而实泛矣。夫卒 者呃逆之谓,不止者连续之谓,呃逆多卒发而连续。其所以主之者何故?盖胃为肝干则逆,胃逆而肺欲降则呃。
枇杷叶青翠不雕,煮汁则冷,有抑肝阳之能,且使肺胃咸循其降纳之职。陶隐居云∶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其效之速如是。然则柿蒂所以治冷呃,枇杷叶所以治热呃。非天然对待之剂耶。
用枇杷叶者,于热嗽热呕多有之,热呃少见。但能认定枇杷叶为降气治热之物,则以之治嗽治呃,皆发无不中。
引用:《本草思辨录》枇杷叶
《本草新编》枇杷叶
枇杷叶,味苦,气平,无毒。入肺经,止咳嗽,下气,除呕哕不已,亦解口渴。用时去毛,但只用之以止阴虚之咳嗽,他嗽不可用也。
枇杷叶凌冬不凋,自是益阴妙药,但制之不得法,反动其嗽。盖叶上尤毛多,必须以水洗去,不可少带一毫始妙。否则,毛入喉中,无益转有害矣。
引用:《本草新编》枇杷叶
《本草衍义》枇杷叶
江东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琵琶,故名之。治肺热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弹丸,四五月熟,色若黄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与叶不同。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
引用:《本草衍义》枇杷叶
《本草易读》枇杷叶
以粟秆作刷,刷净毛用。治胃病姜炙,治肺病蜜炙。
苦,平,甘,辛,无毒。下逆气而止呕哕,除热嗽而解暑毒。退胸面之风疮,解香港脚之肿痛襄、汉、吴、蜀、闽、岭、江西、湖南皆有之。木高丈余,肥枝长叶,大如驴耳。盛冬开白花,四月成实,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
引用:《本草易读》枇杷叶
《本草择要纲目》枇杷叶
【气味】
苦平无毒.阳中阴也.(凡用采其叶之极大者、其气乃足、用粗布拭去毛、以甘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干、以蜜涂炙过方用.)
【主治】
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大都枇杷叶气薄味浓.专入肺胃二经.而治病者取其功能下气.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也.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枇杷叶
《本经逢原》枇杷叶
辛苦平无毒,刷去毛,蜜炙用。
发明 枇杷味甘色黄,为脾家果。然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其叶气味俱薄,故入肺胃二经,治夏月伤暑气逆最良。
近世治劳嗽无不用之,盖取其和胃下气,气下则火降痰消,胃和则呕定哕止。然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忌之。其核大寒而伐肝脾,以之同落苏入麸酱,则色青翠。同蟹入锅煮则至熟不赤,性寒走肝可知。
引用:《本经逢原》枇杷叶
《滇南本草》枇杷叶
枇杷图片,味甘,平。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神效
──务本卷一下
枇杷叶,味苦、辛,性寒。入肺,止咳嗽,止喘促,消痰。久咳,喉中如曳锯之声。肺有顽痰,结在肺中,痰丝随风气升降,故有吼喘之声。枇杷叶入肺,能斩断顽痰丝,消散吼喘止气促。
(单方) 治咳嗽。
枇杷叶去毛,蜜炙,煨吃即效。
(奇方) 治吼喘咳嗽、喉中有痰声。
枇杷叶 (五钱去毛) 川贝母(钱半去心) 叭哒杏仁(二钱) 陈皮(二钱) 共为末,每服
──丛本卷中
引用:《滇南本草》枇杷、枇杷叶
《雷公炮炙论》枇杷叶
引用:《雷公炮炙论》枇杷叶
《雷公炮制药性解》枇杷叶
味苦,性平无毒,入肺经,主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刷去黄毛,蜜炙用。枇杷,主润五脏,止吐解渴。
按∶枇杷叶入肺,苦能泄气故也,不去黄毛,射入肺中,发咳不已,枇杷多食,亦能发热生痰。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以酥尽为度。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枇杷叶
《名医别录》枇杷叶
《中药炮制》枇杷叶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叶的干燥叶。
『常用名』杷叶。
『产地』南方各地。
『采收季节』夏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先用板刷,刷去叶上绒毛,放入盆内,用清水洗净毛灰,取出滤干水分去柄,切成2分宽丝状晒干。若取其润肺和胃,则用蜜炙,每斤药片用蜜4两加开水3两溶化,待锅烧热,将蜜水倒入锅内炼开,投入药片拌炒,至金黄色,取出摊冷,以疏散不粘手为佳。
『用量』9克。
『贮存』装箱内盖好,炙品用磁罐装,防潮。
引用:《中药炮制》枇杷叶
《新修本草》枇杷叶
《药笼小品》枇杷叶
《药性切用》枇杷叶
引用:《药性切用》枇杷叶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猝 不止,下气。《唐本》注∶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巳,又主咳逆不下食。《药性论》云∶使。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日华子云∶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叶∶疗产后口干。
《证类本草》枇杷叶
(枇杷叶_图片)
味苦,平,无毒。主卒 不止,下气。
陶隐居云∶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则小冷。唐本注云∶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又主咳逆,不下食。今注实,味甘,寒,无毒。多食发痰热。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余,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子 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孟诜云∶枇杷,温。利五脏,久食亦发热黄。子,食之润肺,热上焦。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药性论云∶枇杷叶,使,味甘。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日华子云∶枇杷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吐逆并渴疾。又云∶叶疗妇人产后口干。
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其木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实。故谢瞻《枇杷赋》云∶禀金秋之青条,抱东阳之和气,肇寒葩之结霜,成炎果乎纤露,是也。其实作 如黄梅,皮肉甚薄,味甘,中核如小栗。四月采叶曝干,治肺气,主渴疾。用时须火炙,布拭去上黄毛。去之难尽,当用粟杆作刷刷之乃尽。人以作饮,则小冷。其木白皮,止吐逆,不下食。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食疗卒呕不止,不欲食。又,煮汁饮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孙真人咳嗽,以叶去毛煎汤服之。
衍义曰∶枇杷叶,江东、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枇杷,故名之。治肺热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弹丸,四、五月熟,色若黄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与叶不同。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一剂而愈。
引用:《证类本草》枇杷叶
《中药学》枇杷叶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肺、胃经。
枇杷叶能清泄肺热而化痰下气,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息等症,可与桑白皮、杏仁、马兜铃等同用。
2.用于呕吐呃逆,口渴等症。
本品有清泄苦降之功,故可和胃降逆而止呕呃,常与半夏、茅根、竹茹等配伍;至于用治口渴,亦取它清泄胃热之功,可与鲜芦根、麦冬、天花粉等品同用。
【处方用名】枇杷叶(洗净,晒干,切碎用)、蜜炙枇杷叶、炙枇杷叶(蜜炙,有润肺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按语】1.枇杷叶泄热苦降,既能清肺气而止咳,又可降胃逆而止呕。凡风热燥火所引起的咳嗽、呕呃,都可应用。因此,它是一味止咳止呕的常用药物。枇杷叶背面绒毛甚多,入汤不易澄清,可能刺喉作痒,故在使用前须拭去绒毛,并宜布包入煎。如确已将绒毛拭净,就不一定用布包煎。用于止咳化痰可炙用,和胃止呕宜生用。
2.本品配以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前胡,可用治痰热郁肺、喉痒咳嗽;配以炙紫菀、款冬花,可用于久咳痰喘;配以鲜芦根、淡竹茹,可用于胃热呕呃。
引用:《中药学》枇杷叶
《千金翼方》枇杷叶
《冯氏锦囊秘录》枇杷叶
禀天地清寒之气,四时不凋,味苦,气平,平即凉也,无毒。入足太阴、足阳明经。以性凉而善下气,故降火而清肺胃,以治呕哕消渴,肺热喘咳,香港脚上冲,及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总性凉清润下气之功也,宜刷去背上毛。治胃病,姜汁涂炙。治肺病,蜜水涂炙。去毛不净,射入肺中,作咳难疗。
枇杷叶,清肺和胃下气,除呕逆不己,解咳治热嗽无休。实,味甘酸滋润五脏,少食止吐止渴、多食生热生痰。木白皮亦入医方,主吐逆不能下食。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枇杷叶
《顾松园医镜》枇杷叶
〔苦平,入肺、胃二经。治肺病蜜水炙,治胃病姜汁炙。湿叶重一两者,气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不净射肺,作咳难疗。〕走阳明则止呕治呃,入太阳则定咳消痰。〔长于降气,气降则火清痰顺,而呕呃咳喘诸症自宁〕。
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喘者勿服。。
引用:《顾松园医镜》枇杷叶
《医学入门》枇杷叶
枇杷叶苦平无毒,清肺止渴止咳促,扫肺风生胸面疮,卒呕下气效尤速。
叶如枇杷,故名。治肺热咳嗽气逆,消渴及久嗽身热肌瘦将成痨者。又治肺风疮,胸面上疮及卒呕哕不止,下气。四月采,每叶重一两者,以粗布拭去毛净,甘草汤洗一遍拭干,酥炙。其毛射人肺,令咳不可疗。实,甘寒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多食动痰热,和炙肉、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
引用:《医学入门》枇杷叶
枇杷叶
枇杷
叶
- 叶
- 艾叶
- 柏叶
- 茶叶
- 柴叶
- 葱叶
- 葛叶
- 荷叶
- 花叶
- 槐叶
- 堇叶
- 茎叶
- 荆叶
- 韭叶
- 橘叶
- 蕨叶
- 兰叶
- 蓝叶
- 柳叶
- 箬叶
- 三叶
- 桑叶
- 松叶
- 苏叶
- 藤叶
- 桐叶
- 苇叶
- 叶散
- 枣叶
- 竹叶
- 艾叶茶
- 艾叶酒
- 八叶汤
- 白果叶
- 百叶尖
- 柏叶散
- 柏叶汤
- 柏叶粥
- 薄荷叶
- 扁豆叶
- 侧柏叶
- 茶叶方
- 臭橘叶
- 楮叶散
- 椿木叶
- 大青叶
- 淡竹叶
- 丁香叶
- 冬桑叶
- 都咸叶
- 毒木叶
- 对叶参
- 番泻叶
- 枫叶脂
- 芙蓉叶
- 干桑叶
- 干苏叶
- 皋芦叶
- 枸骨叶
- 枸橘叶
- 谷树叶
- 灌草叶
- 荷叶茶
- 荷叶煎
- 荷叶藕
- 荷叶散
- 荷叶粥
- 胡瓜叶
- 胡颓叶
- 藿香叶
- 橘子叶
- 苦竹叶
- 落癸叶
- 毛竹叶
- 南烛叶
- 女贞叶
- 蕲艾叶
- 青蒿叶
- 青竹叶
- 雀梅叶
- 人参叶
- 忍冬叶
- 三叶草
- 桑叶茶
- 石榴叶
- 石南叶
- 石楠叶
- 蜀漆叶
- 双叶参
- 水杨叶
- 蒴细叶
- 松叶酒
- 酸榴叶
- 天竺叶
- 苇叶汤
- 吴葵叶
- 梧叶皮
- 五叶草
- 五叶茶
- 鲜竹叶
- 香椿叶
- 香橼叶
- 杏叶草
- 叶下珠
- 茵芋叶
- 泽兰叶
- 柞叶汤
- 竹叶茶
- 竹叶酒
- 竹叶散
- 竹叶汤
- 竹叶饮
- 竹叶粥
- 紫苏叶
- 紫叶草
- KT芦叶
- 薄荷茎叶
- 车前叶粥
- 车前子叶
- 樗木根叶
- 大青叶茶
- 淡竹叶汤
- 地肤苗叶
- 滇中茶叶
- 荷叶本汤
- 荷叶升茶
- 花生叶茶
- 黄茄茎叶
- 黄竹叶汤
- 卷心竹叶
- 李叶浴汤
- 马兰根叶
- 南烛枝叶
- 楠木枝叶
- 牛蒡根叶
- 桑叶杞茶
- 水杨枝叶
- 棠梨枝叶
- 西河柳叶
- 杏叶防风
- 迎春花叶
- 玉蜀根叶
- 竹叶菜粥
- 竹叶防风
- 竹叶甘茶
- 竹叶黄汤
- 竹叶茵茶
- 紫苏梗叶
- 昨叶何草
- 白萝卜秆叶
- 柏叶阿胶汤
- 板蓝青叶茶
- 赤柽柳枝叶
- 独叶一枝花
- 桂花荷叶茶
- 荷叶米粉肉
- 荷叶糯米粥
- 荷叶翘苓茶
- 荷叶止崩茶
- 红萝卜秆叶
- 姜糖苏叶饮
- 韭叶芸香草
- 兰花双叶草
- 曼陀罗茎叶
- 七叶一枝花
- 青花黄叶草
- 人参竹叶汤
- 三叶还阳草
- 桑叶薄荷饮
- 桑叶菊花饮
- 十叶香薷饮
- 柿叶山楂茶
- 西河柳枝叶
- 叶氏雄朱丸
- 芫花叶苗茎
- 竹叶薄荷茶
- 竹叶车前茶
- 竹叶防风汤
- 竹叶葛风茶
- 竹叶黄耆汤
- 竹叶黄芩汤
- 竹叶苓石茶
- 竹叶芹竹叶
- 竹叶石参茶
- 竹叶石膏汤
- 竹叶泻经汤
- 紫背双叶草
- 昨叶荷草散
- 茺蔚茎叶花穗
- 千金方松叶酒
- 箬竹叶包绿豆粽
- 山楂决明荷叶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