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 目录
- 《本草纲目》栗
- 《本草备要》栗
- 《本草便读》栗
- 《本草从新》栗
- 《本草撮要》栗
- 《本草分经》栗
- 《本草分经》栗
- 《本草蒙筌》栗
- 《本草求真》栗
- 《本草衍义》栗
- 《本草易读》栗
- 《本经逢原》栗
- 《名医别录》栗
- 《新修本草》栗
- 《证类本草》栗
- 《千金翼方》栗
- 《冯氏锦囊秘录》栗
- 《服食导饵》栗
- 《饮膳正要》栗
- 《医学入门》栗
- 《全国中草药汇编》栗
《本草纲目》栗
「气味」(实)咸、温、无毒
「主治」
1、腰脚无力。取风干的生栗,每晨吃十多粒,再吃猪肾煮粥,必渐转健。
2、小儿干疮。生嚼栗子敷涂。
3、小儿口疮。每日吃煮熟大栗,甚效。
4、鼻血不止。用大栗七枚,刺破,连皮烧存性,待火毒出尽,加麝香少许,研匀。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5、刀斧伤。用大栗研烂敷上。
引用:《本草纲目》栗
《本草备要》栗
《本草便读》栗
《本草从新》栗
引用:《本草从新》栗
《本草撮要》栗
引用:《本草撮要》栗
《本草分经》栗
《本草分经》栗
《本草蒙筌》栗
味咸,气温。属水与土。无毒。濮阳范阳者最奇,兖州宣州者尤胜。他处虽产,总味不佳。秋采收藏,干生任意。
欲干收日曝,水气全消;(袋盛,风处吹干尤美。)欲生收沙藏,新鲜常在。蒸熟食滞气恋膈,生者食发气生虫。曝干食之,下气补益。小儿多食,令齿不生。专走肾经,堪治肾病。健腰足助力,浓肠胃耐饥。生嚼涂筋骨碎痛,(折伤断者。)消肿去瘀血神效。患风水气,切忌沾唇。栗榍系内三颗者为然,劈开取中一粒子才是。敷瘰肿散血,理筋骨风止疼。
毛壳疗肿毒火丹,烧灰敷;赤壳止反胃消渴,煮汁饮。研近肉薄皮和蜜涂面冷急缩亦奇。树白皮煮浓,主沙虱溪毒。数种小者,亦附其名。 真栗江湖多,子圆似豌豆粒。 莘栗桂阳出,实大如杏子仁。(《诗》云∶树之莘栗是也。) 茅栗遍生江南,似栗圆细。
引用:《本草蒙筌》栗
《本草求真》栗
(五果)固胃宽肠
栗(专入肾。兼入肠胃)。肾之果也。味咸性温。体重而实。故能入肾而补气。凡人胃气亏损。而见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服此治无不效。(弘景曰。相传有人患腰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须风干。连液吞咽为佳。(时珍曰。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蒸煮。)作粉为食。胜于菱芡。若使栗不风干。或生水气未除。食则助湿发气生虫。蒸煮炒熟。食则壅气滞膈。而于风水之人尤忌。小儿多食。令齿不生。栗楔系栗中瓣。能疗筋骨风痛。冷积疾癖。生啮可罨恶刺。出箭头。敷瘰 肿毒痛。栗 (即肉上薄皮。)烧灰存性。能治骨鲠在喉。吹入即下。栗壳煮汁。能治反胃消渴。栗球(即外刺包。)煮汁。洗火丹毒肿。栗花能治瘰 。栗树皮煮汁。可洗沙虱溪毒。并丹毒疮毒。栗根酒煎。能治偏坠肾气。皆以取其之功耳。
引用:《本草求真》栗
《本草衍义》栗
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儿不可多食。
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病,人亦不知。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其气尔。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图经》引《诗》言莘(音榛)栗者,谓其象形也。
引用:《本草衍义》栗
《本草易读》栗
甘,温,无毒。益气浓肠,补肾耐饥。治腰脚不遂,疗筋骨断碎。嚼涂肿痛,兼敷血瘀。
小儿疳疮,生嚼敷之。(验方第一。)
苇刺入肉。同上。(第二。)
马咬成疮,烧研敷之。(第三。)
小儿口疮,煮熟常食。(第四。)
金刃斧伤,研敷或嚼敷。(第五。)
骨鲠在咽,栗内薄皮烧末吹入。(第六。)
引用:《本草易读》栗
《本经逢原》栗
咸温无毒。
发明 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风干者食之。若脾肾虚寒暴注,须煨熟食之。栗楔一球三颗,中扁者,疗筋骨风痛,又能破冷 癖。生嚼罨恶刺出箭头,栗 肉上薄皮也。烧存性,治骨鲠在喉,吹入即下。栗壳煮汁治反胃消渴。毛球外刺包也,煮汁洗火丹毒肿。栗花治瘰。栗树皮煮汁洗沙虱溪毒并丹毒疮毒,根治偏坠肾气,酒煎服之。
引用:《本经逢原》栗
《名医别录》栗
《新修本草》栗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
今会稽最丰,诸暨栗形大,皮浓不美,剡及始丰皮薄而甜。相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肾之义,然应生啖之。今若饵服,故宜蒸曝之。
〔谨案〕栗作粉,胜于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血有效。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缩;毛壳,疗火丹疮、毒肿;实饲孩儿,令齿不生。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引用:《新修本草》栗
《证类本草》栗
(栗_图片)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
陶隐居云∶今会嵇最丰,诸暨(音既)栗形大,皮浓不美。剡(时冉切)及始丰,皮薄而甜。相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之。若饵服,故宜蒸曝之。唐本注云∶栗作粉,胜于菱芡(音俭)。嚼生者涂疮上,疗筋骨断(音段)碎,疼痛肿瘀血,有效。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缩。毛壳,疗火丹,疗毒肿。实饲孩儿,令齿不生。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二、三丈,叶似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实大者如拳,小如桃李。又有板栗、佳栗,二树皆大。又有茅栗,似板栗而细。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今所在有之。孟诜云∶栗子,生食治腰脚。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又,树皮,主瘅疮毒。谨按宜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就中吴栗大,无味,不如北栗也。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皱。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今所食生栗,可于热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不得通热,热则拥气。生即发气。故火煨杀其木气耳。陈士良云∶栗有数种,其性一类,三颗一球。其中者,栗榍也,理筋骨风痛。日华子云∶栗榍,生食,破冷癖,日生吃七个。又生嚼 ,可出箭头,亦 恶刺,并敷瘰 、肿毒痛。树皮煎汁,治沙虱,溪毒。壳煮治泻血。
图经曰∶栗,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阴,今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胜。木极类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实有房,汇若拳,中子三五拆子出。凡栗之种类亦多。《诗》云∶树之莘(音榛)栗。陆机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吴、扬特饶,吴越被城表里皆栗,惟濮阳及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倭、韩国诸岛上,栗大如鸡子,亦短味不美。桂阳有莘而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也,但差小耳。又有奥栗,皆与栗同,子圆而细,或云即莘也。今此色惟江湖有之。又有茅栗、佳栗,其实更小,而木与栗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为异耳。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曝干,去其木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壳煮汁饮,止反胃及消渴。木皮主疮毒,医家多用。
外台秘要∶治小儿疳疮,栗子嚼敷之。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又方∶治熊、虎爪甲所伤,嚼栗敷之。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
生栗袋盛,悬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孙真人云∶栗,味咸,肾病宜食。胜金方∶治马汗入肉血疮,用栗肉嚼敷之。
衍义曰∶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病,人亦不知。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其气尔。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图经》引《诗》言莘(音榛)栗者,谓其象形也。
引用:《证类本草》栗
《千金翼方》栗
《冯氏锦囊秘录》栗
栗煮食,滞气恋膈,生食发气生虫,晒干食之,下气补益,专走肾经,堪治肾病。
健腰足助力,浓肠胃耐饥,生嚼涂筋骨碎疼痛,消肿祛瘀血神效。中风水气切忌沾口,小儿多食令齿不生。栗榍系内三颗者,劈开取中一粒,敷瘰 肿散血,理筋骨风止痛,毛壳烧灰,敷疗肿毒火丹,赤壳煮汁饮,止反胃消渴,树曰皮煮浓,三沙虱溪毒。
主治(痘疹合参) 痘中煮熟少食则补益乃可,多食则窒滞不宜,且宜于灌浆时食之。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栗
《服食导饵》栗
性味 味温,无毒。
效用 对于病后体弱者,服之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虚腿软无力、小便频繁,还可用于治疗气虚喘咳。另外,据报道用鲜粟子30-60克,慢慢嚼咽,一日三次,可治疗慢性咽喉炎。
现代研究发现,栗子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无机盐,以及抗坏血酸、尼克酸、硫胺素。
禁多食,多食使脾滞纳呆、吐湿生痰,风湿之人尤应禁用。
引用:《服食导饵》栗
《饮膳正要》栗
《医学入门》栗
栗味咸温浓胃肠,耐肌益气火煨良,生干补肾坚腰脚,嚼 能除箭刺疮,栗楔专医筋骨痛,钩栗令人体健康。
栗,立也。本草云∶人有脚弱,啖栗数升,遂能行立。此补肾之义也。无毒。主益气浓肠胃,令人耐饥。
凡食栗,于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下气补益,热则壅气,生则发气。若袋盛悬风干食之,补肾气,治腰脚无力,破冷 癖。又生嚼 恶刺,出箭头及断筋骨碎,瘀血肿痛,瘰 肿毒,小儿疳疮,熊虎爪伤,马汗毒疮,皆效。孙真人云∶味咸,肾病宜食,惟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病。又患风水气人不宜食者,味咸故也。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泻血,疗火丹毒肿。栗楔,凡栗一球三颗,其中心一枚,乃楔也。治肾虚腰脚无力,筋骨风痛。钩栗,味甘,平。主不饥,浓肠胃,令人肥健。苦槠,味苦涩。止泄痢口渴,破恶血,食之不饥,令健行。其木皮、叶煮汁,与产妇饮之止血。
引用:《医学入门》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