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
《本草便读》紫苏叶
辛香快膈.宣脾肺以温中.紫赤和营.行经络而解表.子可消痰定喘.梗能顺气安胎.(紫苏叶辛温入脾肺.温中快膈.发表散寒.色赤气香.入血分.宣滞气.与陈皮合用最为相宜.梗则专主顺气.气顺则一身通泰.犹梗之一身皆达也.子则专主润降.故能治嗽化痰.因风寒在表而咳痰者最宜.)
引用:《本草便读》紫苏叶
《本草新编》紫苏叶
紫苏叶梗,味辛,气微温,无毒。入心、肺二经。发表解肌,疗伤风寒,开胃下食,消胀满,除香港脚口臭。苏子降气定喘,止咳逆,消膈气,破坚症,利大小便,定霍乱呕吐。紫苏虽有叶与梗、子之分,而发表解肌,止喘定呕,未尝有异。但叶与梗宜少用,而子可多用也。
盖叶、梗散多于收,而子则收多于散,亦在人临症而酌用之耳。
或问苏叶表散风邪,古人加人参同治,奏功如响,何也?曰∶苏叶不得人参,其功不大。
今人一见用人参以祛邪,辄惊骇不已,宜乎医生之不敢用,往往轻变重,而不可救。夫邪初入人体,正气敢与邪战,用参以助正气,则正气旺,而又得祛邪之便,则群邪自行解散,此用参于苏叶之内,大有深意也。至于风寒已感三四日,则不可轻用人参,当看虚弱壮盛而用药矣。
或又问苏子定喘,有喘症用之而不效者,何也?盖喘症有虚、有实,未可谓苏子定喘,而概用之也。苏子止可定实喘耳,虚喘而用苏子,增其喘矣,岂特不效而已哉。
或疑苏子正是治虚喘之药,先生反谓虚喘用苏子而愈增喘,其义何乎?盖虚喘者,乃气虚也。苏子虽能定喘,而未免耗气,气耗则气愈虚而喘更甚。故治虚喘者,必须大加人参、熟地之药,而不可增入苏子,以增其喘也。
或问苏叶散风邪之圣药,用之以发表中之风邪,尤为相宜,乃用之以散里中之风邪,往往不效,其必有义存焉。先生既深知《本草》之微,愿备有以教我。曰∶苏叶之义,不过散表邪耳,原不深入于里。既不能深入,又何能散在里之风邪哉。然而以所不能深入之故,予则可宜也。苏叶性轻而味浓,性轻则上泛,味浓则下沉,宜乎可以通达内外矣。然而,性轻而香,味浓而辛,辛香则外驰易而内入难,故但散在表之风邪,而不散在里之风邪也。
或问宗 有言∶脾胃寒人,食紫苏多滑泄。果有之乎?曰∶紫苏乃风药也,善能平肝。
土为木制,则人多滑泄。肝木既平,则脾土得养矣。况紫苏辛温,辛能祛湿,温能祛寒,脾胃寒之人,宜无所忌,何致滑泄耶,惟是辛香之味,能散人真气,暂服无碍,而久服有伤,亦当知忌也。
《滇南本草》紫苏叶
紫苏叶图片,味辛、香,性温。入脾、肺二经。发汗,解伤风头疼,定吼喘,下气,宽膨,消胀、消痰。
附苏子散 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扯锯,服药不效,用之良效。老人久咳嗽吼喘者并效。
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
引用:《滇南本草》紫苏叶
《中药炮制》紫苏叶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嫩枝及叶。
『常用名』苏叶、紫苏。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季节』7~8月采。
『炮制方法』取鲜紫苏拣去杂质,洗净,切成2分长横片,晒干。
『用量』3~12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及虫蛀。
引用:《中药炮制》紫苏叶
《药性切用》紫苏叶
引用:《药性切用》紫苏叶
《中医饮食营养学》紫苏叶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或尖紫苏的叶。
【异名】又名苏叶。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经。
【应用】
1.风寒感冒:紫苏叶10g,生姜10g,红糖20g,沸水冲泡饮。
2.咳逆短气:紫苏叶30g,人参10g,共研末,煮汤饮。(《圣济总录》)
3.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单用或配伍应用。
4.食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可单用煮汤,或配伍生姜、白芷同用。
【使用注意】
气虚多汗者不宜食用;本品芳香,不宜久煮,可冲泡饮或煮汤。
引用:《中医饮食营养学》紫苏叶
苏
- 苏
- 鸡苏
- 假苏
- 落苏
- 南苏
- 雀苏
- 水苏
- 苏梗
- 苏合
- 苏木
- 苏枝
- 苏子
- 槟苏散
- 参苏茶
- 参苏饮
- 更苏膏
- 归苏茶
- 鸡苏散
- 鸡苏丸
- 假苏散
- 姜苏饮
- 来苏散
- 梅苏丸
- 青苏茶
- 麝苏膏
- 苏方木
- 苏枋木
- 苏感丸
- 苏合丸
- 苏合香
- 苏合油
- 苏解散
- 苏麻粥
- 苏蜜煎
- 苏木汤
- 苏前汤
- 苏羌饮
- 苏汤煎
- 苏子煎
- 苏子酒
- 屠苏草
- 屠苏酒
- 香苏茶
- 香苏散
- 香苏汤
- 香苏饮
- 杏苏散
- 杏苏饮
- 芎苏散
- 芎苏饮
- 苏合香丸
- 芎苏散紫
- 冰糖梅苏饮
- 二味参苏饮
- 二味苏参饮
- 茯苓苏子丸
- 加味香苏散
- 加味芎苏饮
- 可保立苏汤
- 龙脑鸡苏丸
- 麻仁苏子粥
- 神授香苏散
- 十味参苏散
- 苏沉九宝汤
- 苏沉丸宝汤
- 苏葶定喘丸
- 苏子降气汤
- 苏子龙肝粥
- 麝香苏合香丸
苏叶
叶
- 叶
- 艾叶
- 柏叶
- 茶叶
- 柴叶
- 葱叶
- 葛叶
- 荷叶
- 花叶
- 槐叶
- 堇叶
- 茎叶
- 荆叶
- 韭叶
- 橘叶
- 蕨叶
- 兰叶
- 蓝叶
- 柳叶
- 箬叶
- 三叶
- 桑叶
- 松叶
- 藤叶
- 桐叶
- 苇叶
- 叶散
- 枣叶
- 竹叶
- 艾叶茶
- 艾叶酒
- 八叶汤
- 白果叶
- 百叶尖
- 柏叶散
- 柏叶汤
- 柏叶粥
- 薄荷叶
- 扁豆叶
- 侧柏叶
- 茶叶方
- 臭橘叶
- 楮叶散
- 椿木叶
- 大青叶
- 淡竹叶
- 丁香叶
- 冬桑叶
- 都咸叶
- 毒木叶
- 对叶参
- 番泻叶
- 枫叶脂
- 芙蓉叶
- 干桑叶
- 皋芦叶
- 枸骨叶
- 枸橘叶
- 谷树叶
- 灌草叶
- 荷叶茶
- 荷叶煎
- 荷叶藕
- 荷叶散
- 荷叶粥
- 胡瓜叶
- 胡颓叶
- 藿香叶
- 橘子叶
- 苦竹叶
- 落癸叶
- 毛竹叶
- 南烛叶
- 女贞叶
- 枇杷叶
- 蕲艾叶
- 青蒿叶
- 青竹叶
- 雀梅叶
- 人参叶
- 忍冬叶
- 三叶草
- 桑叶茶
- 石榴叶
- 石南叶
- 石楠叶
- 蜀漆叶
- 双叶参
- 水杨叶
- 蒴细叶
- 松叶酒
- 酸榴叶
- 天竺叶
- 苇叶汤
- 吴葵叶
- 梧叶皮
- 五叶草
- 五叶茶
- 鲜竹叶
- 香椿叶
- 香橼叶
- 杏叶草
- 叶下珠
- 茵芋叶
- 泽兰叶
- 柞叶汤
- 竹叶茶
- 竹叶酒
- 竹叶散
- 竹叶汤
- 竹叶饮
- 竹叶粥
- 紫叶草
- KT芦叶
- 薄荷茎叶
- 车前叶粥
- 车前子叶
- 樗木根叶
- 大青叶茶
- 淡竹叶汤
- 地肤苗叶
- 滇中茶叶
- 荷叶本汤
- 荷叶升茶
- 花生叶茶
- 黄茄茎叶
- 黄竹叶汤
- 卷心竹叶
- 李叶浴汤
- 马兰根叶
- 南烛枝叶
- 楠木枝叶
- 牛蒡根叶
- 枇杷叶散
- 枇杷叶粥
- 桑叶杞茶
- 水杨枝叶
- 棠梨枝叶
- 西河柳叶
- 杏叶防风
- 迎春花叶
- 玉蜀根叶
- 竹叶菜粥
- 竹叶防风
- 竹叶甘茶
- 竹叶黄汤
- 竹叶茵茶
- 昨叶何草
- 白萝卜秆叶
- 柏叶阿胶汤
- 板蓝青叶茶
- 赤柽柳枝叶
- 独叶一枝花
- 桂花荷叶茶
- 荷叶米粉肉
- 荷叶糯米粥
- 荷叶翘苓茶
- 荷叶止崩茶
- 红萝卜秆叶
- 韭叶芸香草
- 兰花双叶草
- 曼陀罗茎叶
- 七叶一枝花
- 青花黄叶草
- 人参竹叶汤
- 三叶还阳草
- 桑叶薄荷饮
- 桑叶菊花饮
- 十叶香薷饮
- 柿叶山楂茶
- 西河柳枝叶
- 叶氏雄朱丸
- 芫花叶苗茎
- 竹叶薄荷茶
- 竹叶车前茶
- 竹叶防风汤
- 竹叶葛风茶
- 竹叶黄耆汤
- 竹叶黄芩汤
- 竹叶苓石茶
- 竹叶芹竹叶
- 竹叶石参茶
- 竹叶石膏汤
- 竹叶泻经汤
- 紫背双叶草
- 昨叶荷草散
- 茺蔚茎叶花穗
- 千金方松叶酒
- 箬竹叶包绿豆粽
- 山楂决明荷叶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