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 目录
- 《本草备要》竹茹
- 《本草便读》竹茹
- 《本草崇原》竹茹
- 《本草撮要》竹茹
- 《本草分经》竹茹
- 《本草分经》竹茹
- 《本草分经》竹茹
- 《本草分经》竹茹
- 《本草害利》竹茹
- 《本草经解》竹茹
- 《本草求真》竹茹
- 《本草思辨录》竹茹
- 《本草新编》竹茹
- 《本经逢原》竹茹
- 《长沙药解》竹茹
- 《中药炮制》竹茹
- 《汤液本草》竹茹
- 《药征续编》竹茹
- 《中药学》竹茹
- 《医学衷中参西录》竹茹
- 《顾松园医镜》竹茹
- 《医学入门》竹茹
- 《中国药典》竹茹
- 《中药大辞典》竹茹
- 《中药大辞典》竹茹
- 《中华本草》竹茹
《本草备要》竹茹
引用:《本草备要》竹茹
《本草便读》竹茹
入胃清烦止呕逆.用治多灵.行皮达络埽邪氛.甘寒有力.(竹茹乃竹之二青.种类颇多.均以淡竹为佳.味甘淡.性寒入肺胃.散逆气.清烦热.凡一切呕哕痈痿噎膈等证.属上焦有热者.皆可用之.至行皮达络之意.亦以类相从耳.)
引用:《本草便读》竹茹
《本草崇原》竹茹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呕 温气,寒热,吐血,崩中。(《别录》附。)
(用刀轻轻刮去竹皮上粉青,取青内之皮,谓之竹茹。今人用竹沥、竹茹,皆取大竹,不知淡竹、苦竹、 竹皆细小不大,俱系野生,非家种也。)
呕 ,吐逆也。温气,热气也。竹茹,竹之脉络也。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而为热矣。
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
引用:《本草崇原》竹茹(附)
《本草撮要》竹茹
《本草分经》竹茹
《本草分经》竹茹
《本草分经》竹茹
《本草分经》竹茹
《本草害利》竹茹
〔害〕竹性寒凉。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者忌用。
〔利〕甘辛淡寒,入心、肺、胃,疏气逆而平呕吐噎膈,清血热而疗吐衄崩中。
淡竹茹为上,甘竹皮次之,凡用竹茹、叶、沥,须生长甫及一年者,为嫩而有力。刮去青皮,用第二层为鲜竹茹。入平呕逆药,姜汁炒用。
引用:《本草害利》竹茹
《本草经解》竹茹
气微寒.味甘.无毒.主呕 温气寒热.吐血崩中.竹茹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寒水经也.冬日燥热.则太阳阴精不藏.感天燥热之气.至春木令则为病温.火性炎上.故多呕 .病在太阳.故发寒热.竹茹气寒.可以祛温火.味甘可以缓火炎.所以主之也.脾统血.血热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清热也.
【制方】
竹茹同麦冬、半夏、甘草、生姜.治呕哕.同木瓜、陈皮、麦冬、枇杷叶、人参、芦根汁、石斛.治胃热呕 .同花粉.治病后大热搐.
引用:《本草经解》竹茹
《本草求真》竹茹
(苞木)清肺凉胃解烦除呕
竹茹(专入肺胃)。味甘而淡。气寒而滑。凡因邪热客肺。肺金失养。而致烦渴不宁。膈噎呕逆。恶阻呕吐。吐血衄血等症者。皆当服此。(诸症皆就肺胃热论。)盖味甘则中可安而烦不生。味寒则热得解而气悉宁。(又皮入肺上焦。温胆汤用之。)所以金匮之治产后虚烦呕逆。则有竹皮大丸。千金之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则有甘竹茹汤。(竹茹一升。甘草茯苓黄芩各二两。水煎服。)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则有淡竹茹汤。皆有至理内存。不可不知。取竹刮去外膜。取二层如麻缕者良。
引用:《本草求真》竹茹
《本草思辨录》竹茹
竹青而中空,与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相似。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温和相宜。故黄芩为少阳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为胆药者。
哕逆之因不一,胃虚而胆热乘之,亦作哕逆。橘皮竹茹汤,以参枣甘草补胃养阴,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胆火则为清哕之源。橘皮汤无竹茹者,以手足厥为肝逆也。妇人乳子之时,中虚胆热,胆热必犯其胃,呕逆而至烦乱,热亦甚矣。竹皮大丸,以石膏白薇除胃热而敛浮阳,竹茹凉胆而清其源,恐中虚难任寒药,故加桂枝之辛甘以导之,药兼阴阳,故加甘草以和之。喘则以柏实辑肝气,又所以辅竹茹之不逮也。
引用:《本草思辨录》竹茹
《本草新编》竹茹
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沥,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苓、 、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治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本经逢原》竹茹
甘寒无毒。取竹茹法,选大青竹,磁盘刮去外膜,取第二层如麻缕者,除去屑末用之。
发明 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
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引用:《本经逢原》竹茹
《长沙药解》竹茹
【本经】无。
《金匮》竹皮大丸,竹茹二分,石膏二分,白薇一分(有热二分),甘草七分,桂枝一分。枣肉和丸。治产妇乳子中虚,烦乱呕逆。以乳妇产子未久,中气尚虚,遇土郁木贼之时,胃逆作呕,爰生烦乱。竹茹降浊而止呕,石膏、白薇,清金而除烦,甘草、桂枝,培土而达木也。
引用:《长沙药解》竹茹
《中药炮制》竹茹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杆竹或大头曲竹的茎的干燥中间层。
『常用名』二黄。
『产地』我国南方各地都有。
『采收季节』四季可采。
『炮制方法』砍来楠竹,刮去表皮,用二层竹黄,若取其温胃止呕则用竹茹1斤,生姜4两捣汁,将锅烧热,投入竹茹,用文火随炒随洒入姜汁,炒至黄色为度。
『用量』6~12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防灰尘。
引用:《中药炮制》竹茹
《汤液本草》竹茹
《药征续编》竹茹
《中药学》竹茹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茎的节间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层青绿表层后,刮下的中间层。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热,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等药同用。
2.用于胃热呕吐、呃逆。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适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常与橘皮、半夏等药同用;对妊娠呕吐之症,本品也可应用。
【处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为焦用,减少其寒性)、姜竹茹、姜汁炒竹茹(炒时加适量姜汁,可减少其寒性,并加强止呕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竹沥: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性味甘寒,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为一两至二两,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
【方剂举例】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治哕逆。
《医学衷中参西录》竹茹
竹茹∶味淡,性微凉。善开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胃气息息下行为顺),故能治呕吐、止吐血、衄血(皆降胃之功)。《金匮》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有竹皮大丸,竹皮即竹茹也。为其为竹之皮,且凉而能降,故又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为通利小便之要药,与叶同功而其力尤胜于叶。又善清肠中之热,除下痢后重腹疼。为其凉而宣通,损伤瘀血肿疼者,服之可消肿愈疼,融化瘀血。醋煮口漱,可止齿龈出血。
须用嫩竹外边青皮,里层者力减。
【附案】族家婶母,年四旬,足大指隐白穴处,忽然破裂出血,且色紫甚多,外科家以为疔毒,屡次服药不效。时愚甫习医,诊其脉洪滑有力,知系血热妄行,遂用生地黄两半、碎竹茹六钱,煎汤服之,一剂血止,又服数剂,脉亦平和。盖生地黄凉血之力,虽能止血,然恐止后血瘀经络致生他病,辅以竹茹宣通消瘀,且其性亦能凉血止血,是以有益而无弊也。
友人刘××之女,得温病,邀愚往视。其证表里俱热,胃口满闷,时欲呕吐,舌苔白而微黄,脉象洪滑,重按未实,问其大便,昨行一次微燥,一医者欲投以调胃承气汤,疏方尚未取药。愚曰∶“此证用承气汤尚早”,遂另为疏方,用生石膏一两、碎竹茹六钱、青连翘四钱,煎汤服后,周身微汗,满闷立减,亦不复欲呕吐,从前小便短少,自此小便如常,其病顿愈。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竹茹解
《顾松园医镜》竹茹
《医学入门》竹茹
竹茹微寒治虚烦,清肺痿衄与血崩,更治呕哕通噎膈,伤寒劳复益阴筋。
即刮去竹青皮也,淡、 竹皆好。味甘无毒。主下热壅,虚烦不眠,温气寒热。止肺痿唾血,鼻衄吐血崩中。呕哕噎膈,伤寒劳复,阴筋肿缩腹痛。兼治五痔,及妊娠因惊心痛,小儿痫口噤,体热。
引用:《医学入门》竹茹
竹茹
茹
竹
- 竹
- 扁竹
- 地竹
- 鹿竹
- 青竹
- 玉竹
- 竹付
- 竹黄
- 竹火
- 竹鸡
- 竹菌
- 竹沥
- 竹肉
- 竹荪
- 竹笋
- 竹叶
- 竹鱼
- 冰竹茶
- 淡竹沥
- 淡竹叶
- 苦竹沥
- 苦竹叶
- 龙竹草
- 毛竹叶
- 芩竹茶
- 青竹叶
- 桃竹笋
- 天竹桂
- 天竹黄
- 甜竹沥
- 鲜竹叶
- 玉竹茶
- 竹甘茶
- 竹根汤
- 竹鸡肉
- 竹节参
- 竹橘茶
- 竹卷心
- 竹沥茶
- 竹沥膏
- 竹沥汤
- 竹沥粥
- 竹苓茶
- 竹龙散
- 竹麦茶
- 竹梅茶
- 竹皮汤
- 竹舒茶
- 竹荪汤
- 竹叶茶
- 竹叶酒
- 竹叶散
- 竹叶汤
- 竹叶饮
- 竹叶粥
- 竹帚子
- 柏竹沥膏
- 大竹沥汤
- 淡竹叶汤
- 黄竹叶汤
- 卷心竹叶
- 芦火竹火
- 木通竹茶
- 酸枣竹茶
- 香薷竹茶
- 小竹沥汤
- 玉竹薄茶
- 玉竹猪心
- 竹沥葛茶
- 竹沥姜茶
- 竹沥清茶
- 竹皮大丸
- 竹叶菜粥
- 竹叶防风
- 竹叶甘茶
- 竹叶黄汤
- 竹叶茵茶
- 菠萝玉竹茶
- 栝蒌竹皮汤
- 人参竹叶汤
- 桑菊薄竹饮
- 竹沥导痰丸
- 竹沥茯苓茶
- 竹沥姜星茶
- 竹叶薄荷茶
- 竹叶车前茶
- 竹叶防风汤
- 竹叶葛风茶
- 竹叶黄耆汤
- 竹叶黄芩汤
- 竹叶苓石茶
- 竹叶芹竹叶
- 竹叶石参茶
- 竹叶石膏汤
- 竹叶泻经汤
- 瑞竹堂四神丸
- 竹木刺肉内方
- 箬竹叶包绿豆粽
- 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