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
- 目录
- 《本草纲目》淡竹叶
- 《本草备要》淡竹叶
- 《本草便读》淡竹叶
- 《本草乘雅半偈》淡竹叶
- 《本草从新》淡竹叶
- 《本草撮要》淡竹叶
- 《本草分经》淡竹叶
- 《本草蒙筌》淡竹叶
- 《本草新编》淡竹叶
- 《本草易读》淡竹叶
- 《本草易读》淡竹叶
- 《本草择要纲目》淡竹叶
- 《本经逢原》淡竹叶
- 《得配本草》淡竹叶
- 《得配本草》淡竹叶
- 《滇南本草》淡竹叶
- 《名医别录》淡竹叶
- 《中药炮制》淡竹叶
- 《汤液本草》淡竹叶
- 《药性切用》淡竹叶
- 《玉楸药解》淡竹叶
- 《中药学》淡竹叶
- 《千金翼方》淡竹叶
- 《外科全生集》淡竹叶
- 《冯氏锦囊秘录》淡竹叶
- 《顾松园医镜》淡竹叶
- 《中国药典》淡竹叶
- 《中药大辞典》淡竹叶
- 《中华本草》淡竹叶
《本草纲目》淡竹叶
《本草备要》淡竹叶
泻上焦烦热
辛淡甘寒。凉心暖脾,消痰止渴。除上焦风邪烦热(叶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乃假其辛寒,以散阳明之邪热也),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中风失音,小儿惊痫。竹生一年以上者,嫩而有力。
引用:《本草备要》淡竹叶
《本草便读》淡竹叶
引用:《本草便读》淡竹叶
《本草乘雅半偈》淡竹叶
(纲目)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叶主去烦热,利小便。根能堕胎,催生。
【核】曰∶所在田野俱有。春生苗,高数寸,茎小叶绿如竹,宛如竹米落地,所生形色,但柔嫩为异耳。八九月作穗细长,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类麦门冬根而坚硬。里人采其根苗,捣汁造曲,酿酒,殊芳冽也。
【 】曰∶淡非浓比,淹淡水盈貌也。对待急疾如火,肺热叶焦,为烦热,为癃闭,叶可走之,利之。根能堕胎催生,太阴肺主开,阖者辟之,急方泄剂也。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淡竹叶
《本草从新》淡竹叶
引用:《本草从新》淡竹叶
《本草撮要》淡竹叶
《本草分经》淡竹叶
《本草蒙筌》淡竹叶
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竹类颇多,难指何是。惟尝笋味,淡者为然。 竹、雷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第一。 竹、 竹,味皆纯淡,采用亦宜;苦竹、紫竹,苦辣而膻,不堪入药。东坡苏公云∶淡竹者对苦竹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迹此观之,足可征矣。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躁不眠。专凉心经,尤却风痉。(一种草类如铁线,茎似嫩稷,叶长尺余,亦名淡竹叶,俗多采,利小水,治喉痹等证并神效。)根止消渴神明,轻身益气。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哎哕神效。
败船茹原亦竹皮刮下,大 用程漏处极多。取干煮之,亦止诸血。烧取竹沥,与荆沥同。横锯截尺余,直劈作数块。两砖架起,紧火中烘。沥从两头流出,少加姜汁调服。(每沥一杯,加生姜自然汁二匙。)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咽即苏。《衍义》云∶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止惊悸,却痰涎。
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但世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殊不知系火 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竹肉状如肉脔,每生苦竹枝上。鸡蛋般大,生啖毒多。戟人喉颡来红,且令爪甲变黑。须灰汁煮炼三度,然后依常菜食之。杀三虫,破老血。别有功效,人未尽知。竹蓐惟盛夏间,状类鹿角色白。系慈竹逢雨滋润,每滴汁着地发生。同赤白治验。节内黄粉,即天竺黄。(俗云天竺国生,非也。)旋飞尘沙结成,老竹间或可得。形类黄土,一名竹膏。
治小儿急慢惊抽,疗肥人卒暴风中。镇心明目,解热驱邪。竹笋发气托痘疮,更止消渴利小水。
桃竹笋苦有毒,(赖笋不成竹者,俗谓顽笋是也。)用捣成膏;六畜皮肉生蛆,纳入尽出。灰汁煮才可食,不尔亦戟人喉。更有仙人杖味咸,是笋成竹时立死。色黑如漆,收宜夏初。惟苦 竹多生,专生哕气呕逆。大人翻胃反食,以虱入腹为病。状如症瘕,煮服即除。
引用:《本草蒙筌》淡竹叶
《本草新编》淡竹叶
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沥,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苓、 、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治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本草易读》淡竹叶
甘,寒,无毒。入手太阴肺。利小便而清心,除寒热而凉肺。根主催生堕胎。
处处原野有之。苗高数寸,细茎绿叶。其根一窠数十须,须上结子,与麦冬一样,但坚硬耳茎,结小长穗。
引用:《本草易读》淡竹叶
《本草易读》淡竹叶
引用:《本草易读》淡竹叶
《本草择要纲目》淡竹叶
《本经逢原》淡竹叶
《得配本草》淡竹叶
引用:《得配本草》淡竹叶
《得配本草》淡竹叶
甘、淡,微凉。入手太阴、少阴、足阳明经。清咳气上冲,除风邪烦热,止吐血,利小水。得芍药,清肝胆之火。
竹根
苦,寒。能下五脏热毒瓦斯。气虚者禁用。
竹内白衣如纸者。
竹茹
畏皂刺、油麻。
甘,微寒。入足少阳、阳明经。清上焦之火,消虚热之痰。疗惊悸、止胎动、呕 噎膈、吐血崩中、因内火致者,非此不治。得鸡子,治饮酒头痛。配蒌仁,治妇女劳复如中风状。
竹沥
姜汁为之使。畏皂刺、油麻。
甘,寒。治狂闷,利九窍。疗破伤中风,止因触胎动,养血明目。凡痰在经络四肢胸膈及皮裹膜外,非此不达不行。
和姜汁,治中风热郁之痰。合地黄,治时症阴虚之热。
肠胃寒湿者禁用。
引用:《得配本草》淡竹叶
《滇南本草》淡竹叶
《名医别录》淡竹叶
引用:《名医别录》淡竹叶
《中药炮制》淡竹叶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产地』湖南、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6月间采收。
『炮制方法』取原药切去根,拣去杂质,拍去灰尘,切3分长横片,晒干。
『用量』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
引用:《中药炮制》淡竹叶
《汤液本草》淡竹叶
气寒,味辛、平。
《本草》云∶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药性论》云∶淡竹叶主吐血,热毒风,压丹石药毒,止渴。
《日华子》云∶淡竹及根,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孕妇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茎叶同用。见《局方本草》。今录附于此。
引用:《汤液本草》淡竹叶
《药性切用》淡竹叶
《玉楸药解》淡竹叶
《中药学》淡竹叶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淡竹叶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小肠经。
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下能利小便而渗湿。用于清心,可与黄连、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竹叶(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鲜竹叶),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叶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它所用的竹叶,都是鲜竹叶,不是淡竹叶。
2.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利小便,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好,且能凉胃,又能用治上焦风热;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热见长。
3.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如处方只写竹叶,都配淡竹叶。如需用鲜竹叶,必须临时采集。
4.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引用:《中药学》淡竹叶
《千金翼方》淡竹叶
《外科全生集》淡竹叶
引用:《外科全生集》淡竹叶
《冯氏锦囊秘录》淡竹叶
禀阴气以生,故味甘,寒,无毒。入足阳明、手少阴经。
淡竹叶,逐上气咳逆喘促,胸中痰热作嗽,退虚热,烦躁不眠,阳明客热发渴,专凉心经,并清肺胃,利水消痰,有走无守,不能益人,孕妇忌服,其竹刮去青色,向里黄皮,名竹茹,主胃热呃逆,噎膈呕哕,胎前恶阻呕吐,用之神效,虽与竹叶同本,然得土气居多,故味甘微寒,专入足阳明经也。
主治(痘疹合参) 凉心除热,解烦止渴,喘咳痰热,惊悸不语,胸中烦热通用,但不宜于初起灌浆之时,且竹能损气,故古人以笋为刮肠篦,宜暂不宜久也。
蛀竹屑,即年久枯竹中蠹屑也。竹之余气尚存,气味甘平无毒,甘能解毒,平则兼散,竹性最凉,故为蚀脓长肉之神药。同象牙真珠白矾等药,能消漏管,耳出臭脓,用蛀竹屑、胭脂胚子等份,麝香少许,为末,吹之。耳脓作痛,因水入耳中者,蛀竹屑一钱,腻粉一钱,麝香五分为末,以绵杖绞净,送药入耳,以绵塞定,若有恶物,放令流出,甚者三度必愈。湿毒 疮,蛀竹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拣之,日一次效。汤火灼疮,蛀竹屑末敷之亦愈。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淡竹叶
《顾松园医镜》淡竹叶
淡竹叶
叶
- 叶
- 艾叶
- 柏叶
- 茶叶
- 柴叶
- 葱叶
- 葛叶
- 荷叶
- 花叶
- 槐叶
- 堇叶
- 茎叶
- 荆叶
- 韭叶
- 橘叶
- 蕨叶
- 兰叶
- 蓝叶
- 柳叶
- 箬叶
- 三叶
- 桑叶
- 松叶
- 苏叶
- 藤叶
- 桐叶
- 苇叶
- 叶散
- 枣叶
- 艾叶茶
- 艾叶酒
- 八叶汤
- 白果叶
- 百叶尖
- 柏叶散
- 柏叶汤
- 柏叶粥
- 薄荷叶
- 扁豆叶
- 侧柏叶
- 茶叶方
- 臭橘叶
- 楮叶散
- 椿木叶
- 大青叶
- 丁香叶
- 冬桑叶
- 都咸叶
- 毒木叶
- 对叶参
- 番泻叶
- 枫叶脂
- 芙蓉叶
- 干桑叶
- 干苏叶
- 皋芦叶
- 枸骨叶
- 枸橘叶
- 谷树叶
- 灌草叶
- 荷叶茶
- 荷叶煎
- 荷叶藕
- 荷叶散
- 荷叶粥
- 胡瓜叶
- 胡颓叶
- 藿香叶
- 橘子叶
- 落癸叶
- 南烛叶
- 女贞叶
- 枇杷叶
- 蕲艾叶
- 青蒿叶
- 雀梅叶
- 人参叶
- 忍冬叶
- 三叶草
- 桑叶茶
- 石榴叶
- 石南叶
- 石楠叶
- 蜀漆叶
- 双叶参
- 水杨叶
- 蒴细叶
- 松叶酒
- 酸榴叶
- 天竺叶
- 苇叶汤
- 吴葵叶
- 梧叶皮
- 五叶草
- 五叶茶
- 香椿叶
- 香橼叶
- 杏叶草
- 叶下珠
- 茵芋叶
- 泽兰叶
- 柞叶汤
- 紫苏叶
- 紫叶草
- KT芦叶
- 薄荷茎叶
- 车前叶粥
- 车前子叶
- 樗木根叶
- 大青叶茶
- 地肤苗叶
- 滇中茶叶
- 荷叶本汤
- 荷叶升茶
- 花生叶茶
- 黄茄茎叶
- 李叶浴汤
- 马兰根叶
- 南烛枝叶
- 楠木枝叶
- 牛蒡根叶
- 枇杷叶散
- 枇杷叶粥
- 桑叶杞茶
- 水杨枝叶
- 棠梨枝叶
- 西河柳叶
- 杏叶防风
- 迎春花叶
- 玉蜀根叶
- 紫苏梗叶
- 昨叶何草
- 白萝卜秆叶
- 柏叶阿胶汤
- 板蓝青叶茶
- 赤柽柳枝叶
- 独叶一枝花
- 桂花荷叶茶
- 荷叶米粉肉
- 荷叶糯米粥
- 荷叶翘苓茶
- 荷叶止崩茶
- 红萝卜秆叶
- 姜糖苏叶饮
- 韭叶芸香草
- 兰花双叶草
- 曼陀罗茎叶
- 七叶一枝花
- 青花黄叶草
- 三叶还阳草
- 桑叶薄荷饮
- 桑叶菊花饮
- 十叶香薷饮
- 柿叶山楂茶
- 西河柳枝叶
- 叶氏雄朱丸
- 芫花叶苗茎
- 紫背双叶草
- 昨叶荷草散
- 茺蔚茎叶花穗
- 千金方松叶酒
- 山楂决明荷叶汤
竹
- 竹
- 扁竹
- 地竹
- 鹿竹
- 青竹
- 玉竹
- 竹付
- 竹黄
- 竹火
- 竹鸡
- 竹菌
- 竹沥
- 竹肉
- 竹茹
- 竹荪
- 竹笋
- 竹鱼
- 冰竹茶
- 淡竹沥
- 淡竹茹
- 苦竹沥
- 龙竹草
- 芩竹茶
- 桃竹笋
- 天竹桂
- 天竹黄
- 甜竹沥
- 甜竹茹
- 玉竹茶
- 竹甘茶
- 竹根汤
- 竹鸡肉
- 竹节参
- 竹橘茶
- 竹卷心
- 竹沥茶
- 竹沥膏
- 竹沥汤
- 竹沥粥
- 竹苓茶
- 竹龙散
- 竹麦茶
- 竹梅茶
- 竹皮汤
- 竹茹茶
- 竹茹汤
- 竹舒茶
- 竹荪汤
- 竹帚子
- 柏竹沥膏
- 大竹沥汤
- 淡竹茹汤
- 甘竹茹汤
- 芦火竹火
- 木通竹茶
- 青竹茹汤
- 酸枣竹茶
- 香薷竹茶
- 小竹沥汤
- 玉竹薄茶
- 玉竹猪心
- 竹沥葛茶
- 竹沥姜茶
- 竹沥清茶
- 竹皮大丸
- 菠萝玉竹茶
- 济主竹茹汤
- 橘皮竹茹汤
- 栝蒌竹皮汤
- 芦根竹茹粥
- 糯皮竹茹汤
- 人参竹茹汤
- 桑菊薄竹饮
- 竹沥导痰丸
- 竹沥茯苓茶
- 竹沥姜星茶
- 竹茹半夏汤
- 瑞竹堂四神丸
- 竹木刺肉内方
- 丁香柿蒂竹茹汤
- 小柴胡加竹茹汤
- 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竹叶
- 竹叶
- 苦竹叶
- 毛竹叶
- 青竹叶
- 鲜竹叶
- 竹叶茶
- 竹叶酒
- 竹叶散
- 竹叶汤
- 竹叶饮
- 竹叶粥
- 黄竹叶汤
- 卷心竹叶
- 竹叶菜粥
- 竹叶防风
- 竹叶甘茶
- 竹叶黄汤
- 竹叶茵茶
- 人参竹叶汤
- 竹叶薄荷茶
- 竹叶车前茶
- 竹叶防风汤
- 竹叶葛风茶
- 竹叶黄耆汤
- 竹叶黄芩汤
- 竹叶苓石茶
- 竹叶芹竹叶
- 竹叶石参茶
- 竹叶石膏汤
- 竹叶泻经汤
- 箬竹叶包绿豆粽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