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
- 目录
- 《本草纲目》通草
- 《本草备要》通草
- 《本草便读》通草
- 《本草乘雅半偈》通草
- 《本草从新》通草
- 《本草撮要》通草
- 《本草分经》通草
- 《本草分经》通草
- 《本草害利》通草
- 《本草经集注》通草
- 《本草蒙筌》通草
- 《本草求真》通草
- 《本草图经》通草
- 《本草择要纲目》通草
- 《本经逢原》通草
- 《长沙药解》通草
- 《得配本草》通草
- 《海药本草》通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通草
- 《名医别录》通草
- 《神农本草经》通草
- 《食疗本草》通草
- 《汤液本草》通草
- 《吴普本草》通草
- 《新修本草》通草
- 《药鉴》通草
- 《药笼小品》通草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通草
- 《证类本草》通草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通草
- 《中药学》通草
- 《千金翼方》通草
- 《顾松园医镜》通草
- 《医学入门》通草
- 《中国药典》通草
- 《中药大辞典》通草
- 《中华本草》通草
《本草纲目》通草
《本草备要》通草
引用:《本草备要》通草
《本草便读》通草
色白性寒.体轻味淡.清金肃降.通肺胃而导心主之热邪.利湿分消.达膀胱可无闭癃之阻滞.(通草.此系草类.一名通脱.木高丈许.中心所结白瓤.以其为心也.故可入心.其色白.故入肺.味淡性寒.与灯心功用相似.能清心肺上焦之热.淡渗下行.通利水道.其通利之性.又能旁及阳明而下乳汁耳.)
引用:《本草便读》通草
《本草乘雅半偈》通草
(本经中品)
【气味】辛平,无毒。
【核】曰∶通草,即木通。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绕树蔓藤,大者经三五寸,每节二三枝,枝头五叶。夏末开花紫色,亦有白色者。实如木瓜而小,长三四寸,瓤白核黑,食之甘美。枝即通草,通理细孔,两头皆通,含取一头吹之,气出彼头,色黄白者良。黑褐色者,此商贾因其质轻易得,多置舡篷上,为雨 所侵,以致形色腐黑,用之无力也。
【 】曰∶黄中通理,故名通。草类藤蔓,仍名草。枝头五叶,长夏作花,味辛气平。
脾之用药通剂也。故除脾胃寒热,塞而不通,并九窍血脉关节,悉为脾土所摄故也。去恶虫,令(具此神通,则八万四千毛窍。有所闭塞。莫不令之开通。举九窍者,九窍为窍穴之总持耳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通草
《本草从新》通草
古名通脱木.轻、通、利水退热.
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气寒则降.故入肺经.引热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则升.故入胃经.
通气上达而下乳汁.治五淋水肿.目昏耳聋.鼻塞失音.(淡通窍、寒降火、利肺气.)退热催生.中寒者勿服.(百一选方、治洗头风痛、新通草瓦上烧存性、研末二钱、热酒下、牙关紧者、挖口灌之.)
引用:《本草从新》通草
《本草撮要》通草
《本草分经》通草
《本草分经》通草
《本草害利》通草
〔害〕其气寒降,中寒者勿服,虚脱人及孕妇均忌。
〔利〕色白气寒,体轻味淡,故入肺经,引热下行,味淡而升,故入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凡利小便,必先上清心火,而后能下行也。阴窍涩而不利,水肿闭而不行,用之立通,故名之。
〔修治〕采茎肥大围数寸者,取茎中瓤正白用。
引用:《本草害利》通草
《本草经集注》通草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治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 ,折, 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
引用:《本草经集注》通草
《本草蒙筌》通草
味甘、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也,阳中阴也。无毒。产江淮山谷,如指大藤茎。
正月采收,荫干入药。因孔节相贯,吹口气即通,故此得名。去皮咀片,泻小肠火郁不散,非他药可伦;利膀胱水闭不行,与琥珀相等。消痈疽作肿,疗脾疸嗜眠。解烦哕,开耳聋,出音声,通鼻塞。行经下乳,催产堕胎。实结如小木瓜,名曰燕腹;(白瓤黑核。)亦能治翻胃证,除热三焦。
根治项下瘿瘤,多取绞汁顿服。又种心空有瓠,与灯草同;乃通脱木立名,凭揉碎用。洁白轻虚可爱,女工每剪饰花。利水使阴窍通和,退肿令癃闭舒泰。更(谟)按∶通草、通脱木,经云∶行水专利小肠,且多他证之治。既为良药,当勿传讹。
奈何时医每以通草认作别条木通,以通脱木反呼名曰通草。致使市家真伪混卖,误人甚多。殊不知本草立名,各有意寓。通脱木因瓠中藏脱木得之,名竟直述。通草藤茎不甚长大,故以草称。木通系俗指葡萄藤茎,且大且长,特加木字。总曰通者孔窍悉同,行水利肠固并建效,其治他证,虽百木通不能及一通草矣。齐驱并驾,安得谓乎?况木通栽多家园,皮薄坚确,实名葡萄。通草产自山谷,皮浓软柔,实名燕腹。通脱本轻虚洁白,皮木脱除。
三者内似外殊,极易分别,名正言顺,何得悖违?只缘坚信耳闻,不复详考经意。错乱颠倒,莫觉其非。医误犹闲,病误深可悯也。
引用:《本草蒙筌》通草
《本草求真》通草
通草(专入肺胃)。气味甘淡。体轻色白。有类灯心。(时珍曰。有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颂曰。古方所用通。皆今之木通。其通脱木。稀有用者。)功同入肺。引热下降。及利小便。通淋治肿。(杲曰。通草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也。与灯草同功。宜生用之。)然灯心质小气寒。则兼降心火。此则兼入胃通气上达而下乳汁之为异耳。(时珍曰。通草色白而气寒。疏淡而体轻。)况此体大气轻。渗淡殆甚。能升能降。既可入肺而清热。复能上行而通胃。东垣用此以治五种水肿癃闭。非取气寒能降。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当归芍药桂枝细辛大枣甘草。名为当归四逆汤。以治伤寒邪入厥阴。非取通草以通营卫之意乎?但孕妇勿服。
引用:《本草求真》通草
《本草图经》通草
通草图片,生石城山谷及山阴,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
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秆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之燕 ,亦云乌 。
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此木生山侧,叶如萆麻,心空,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尔雅》云∶离南,活 (音脱)。释云∶离南,草也,一名活 。《山海经》又名寇脱,生江南,高丈许,大叶似荷而肥,茎中有瓤,正白者是也。又名倚商,主蛊毒。其花上粉,主诸虫 恶疮痔疾,取粉内疮中。正元广利方,疗瘰 ,及李绛兵部疗胸伏气攻胃咽不散方中,并用之。今京师园圃间亦有种莳者。又按张氏《燕吴行役记》∶扬州大仪甘泉东院两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叶,子垂梢际,如苦楝。与今所说殊别,不知是木通邪?通脱邪?或别是一种也。
引用:《本草图经》通草
《本草择要纲目》通草
《本经逢原》通草
原名通脱木
平淡,无毒。
发明 通草轻虚色白,专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东垣言,泻肺利小便,治五淋水肿癃闭,取气寒降味淡而升。仲景当归四逆汤,用以通在里之湿热也。妊妇勿服,以其通窍也。
引用:《本经逢原》通草
《长沙药解》通草
【本经】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伤寒》当归四逆汤方在当归。用之,治厥阴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以其通经络而开结涩也。
通草疏利壅塞,开通隧道,善下乳汁,而通月水。故能治经络结涩,性尤长于泻水。其诸主治,通经闭,下乳汁,疗黄疸,消水肿,开淋涩,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引用:《长沙药解》通草
《得配本草》通草
引用:《得配本草》通草
《海药本草》通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通草
味淡,性寒无毒,入肺大小肠三经。与木通同功,特泻肺明目,退热行经,下乳通结,力尤胜之。
按∶通草色白,宜其泻肺,味淡,故入小肠,性主通行,故又入大肠,即本草续注所谓通脱木,今女工用以作花。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通草
《名医别录》通草
味甘,无毒.主治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疮,恶疮,鼠 , 折, 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阳.正月采阴干.
《本经》原文∶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
引用:《名医别录》通草
《神农本草经》通草
(《御览》作蓪草)
味辛平。
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吴普》曰:蓪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菁蔓延,止汗,自正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案《广雅》云:附支,蓪草也。《中山经》云:升山其草多寇脱。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尔雅》云:离南活莌.郭璞注同,又倚商,活脱。郭璞云:即离南也。《范子计然》云:蓪草,出三辅。
引用:《神农本草经》通草
《食疗本草》通草
《汤液本草》通草
引用:《汤液本草》通草
《吴普本草》通草
《新修本草》通草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 , 折, 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 藤茎。
〔谨案〕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穣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为燕覆,或名乌覆。今言 藤, 覆声相近尔。
引用:《新修本草》通草
《药鉴》通草
《药笼小品》通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通草
《证类本草》通草
(通草_图片)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 , 折,(音瓮)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 (音福)藤茎。唐本注云∶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
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穣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为燕 (芳服切),或名乌 今言 藤, 、声相近尔。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木通,臣,微寒,一名王翁万年。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用根治项下瘤瘿。孟诜云∶燕 子,平。浓肠胃,令人能食,下三焦,除恶气。和子食之更好。江北人多不识,江南人多食。又,续五脏断绝气,使语声足气,通十二经脉。其茎名通草,食之通利诸经脉拥不通之气,北人但识通草,不委子之功。其皮不堪食。陈士良云∶燕 子,寒,无毒。主胃口热闭,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热。此是木通,实名桴 子,茎名木通。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野生。日华子云∶木通,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寒,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赢劣,乳结及下乳。子名 子,七、八月采。陈藏器云∶通脱木,无毒。花上粉,主诸虫疮,野鸡病,取粉纳疮中。生山侧,叶似蓖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
女工取以饰物。《尔雅》云∶离南,活脱也。一本云∶药草,生江南,主虫病,今俗亦名通草。
图经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秆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苇,又似芍药,三叶相对。
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之燕 ,亦云乌,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此木生山侧,叶如蓖麻,心空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尔雅》云∶离南,活(音脱)。释云∶离南,草也。一名活 。《山海经》又名寇脱,生江南,高丈许,大叶似荷而肥,茎中有瓤正白者是也。又名倚商,主蛊毒。其花上粉,主诸虫 恶疮痔疾,取粉纳疮中。《正元广利方》疗瘰 ,及李绛兵部疗胸伏气攻胃咽不散方中,并用之。今京师园圃间亦有种莳者。又按∶张氏《燕吴行役记》∶扬州大仪甘泉东院两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叶,子垂梢际,如苦楝。与今所说殊别,不知是木通邪?通脱邪?或别是一种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药毒。
陈藏器云∶本功外,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江东人呼为畜子,江西人呼为拿子,如算袋,穣黄子黑,食之当去其皮。苏云色白、乃猴 也。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州山谷。味温,平。主诸 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食疗云∶煮饮之,通妇人血气。浓煎三、五盏即便通。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 ,金疮, 折,煮汁酿酒妙。
引用:《证类本草》通草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通草
《中药学》通草
【药用】五加科灌木通脱木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的茎髓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利水,通乳。
【临床功效】1.用于小便短赤,湿温等症
通草淡渗利水,性寒清热,功能清热利水渗湿,可用于湿热内蕴,小便短赤或淋沥涩痛之症,但气味俱薄,作用缓弱,可配木通、滑石等同用;用治湿温病症,可配薏苡仁、蔻仁;竹叶等同用。
2.用于乳汁稀少
本品通乳汁的功效与木通相似,为治乳汁不通火乳汁稀少常用之品,可与猪蹄、穿山甲、川芎、甘草等煎汤服。
【处方用名】通草、方通草、丝通草、穿方通(去皮,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钱半,煎服。本品质轻,不宜用大量,孕妇禁用。
《千金翼方》通草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 折, 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引用:《千金翼方》通草
《顾松园医镜》通草
《医学入门》通草
通草辛甘泻小肠,利便故除脾疸黄,止烦哕疏九孔窍,散痈破血下乳房。
即木通,心空有瓣,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无毒。阳也。赋云∶泻小肠火积不散,无他药可比;利小便热闭不通,与琥珀同功。惟其利便开关格,故疗脾疸及浮肿多睡,胃热反胃呕哕,一切脾胃寒热不通,小腹虚满,耳聋鼻塞声音不出,及妇人血闭血块,月水准匀,难产胞衣不下,乳汁不通。珍云∶甘平以缓阴血是也。惟其泻火,故治心烦躁闷,止肺热渴,散痈肿恶疮,金疮鼠 折,一切疮疖瘿瘤,排脓止痛俱效,兼杀恶虫三虫。要之,泻火则便溺自利,利便则火升自降。通行一十二经,故因名为通草。其花上粉,主恶疮痔 ,取粉掺疮中。去皮节生用。
引用:《医学入门》通草
通草
草
- 草
- 败草
- 蚕草
- 草豉
- 草果
- 草蒿
- 草蔻
- 草类
- 草米
- 草乌
- 草犀
- 草薢
- 草鱼
- 草汁
- 草子
- 茈草
- 稻草
- 灯草
- 兑草
- 甘草
- 灌草
- 荭草
- 火草
- 蕺草
- 剪草
- 翦草
- 剑草
- 荩草
- 蕨草
- 苦草
- 兰草
- 勒草
- 螺草
- 律草
- 葎草
- 莽草
- 茜草
- 屈草
- 莎草
- 莘草
- 酸草
- 瓦草
- 丸草
- 小草
- 萱草
- 熏草
- 蕈草
- 烟草
- 异草
- 痈草
- 莸草
- 鱼草
- 紫草
- 八仙草
- 百草膏
- 百草花
- 百草灰
- 百草霜
- 百乳草
- 败草散
- 败酱草
- 北荇草
- 不死草
- 布里草
- 草豆蔻
- 草果仁
- 草果散
- 草果药
- 草果饮
- 草还丹
- 草金零
- 草决明
- 草灵丹
- 草龙胆
- 草莓茶
- 草蜜汤
- 草青鱼
- 草神丹
- 草石蚕
- 草乌头
- 草犀根
- 草血竭
- 茶匙草
- 缠瓜草
- 车前草
- 赤爪草
- 抽筋草
- 垂盆草
- 大枫草
- 倒挂草
- 灯笼草
- 灯心草
- 地草果
- 地丁草
- 地耳草
- 地锦草
- 地精草
- 地卷草
- 地衣草
- 都管草
- 独自草
- 断罐草
- 兑蔓草
- 二草散
- 翻白草
- 风藤草
- 凤颈草
- 凤尾草
- 凤眼草
- 佛耳草
- 佛甲草
- 浮萍草
- 甘草茶
- 甘草散
- 甘草汤
- 甘草丸
- 格注草
- 狗舌草
- 狗尾草
- 谷精草
- 鼓槌草
- 故草鞋
- 灌草叶
- 光明草
- 鬼钗草
- 鬼针草
- 蛤蚂草
- 含生草
- 旱莲草
- 合明草
- 合子草
- 荷包草
- 红茂草
- 胡堇草
- 虎耳草
- 虎须草
- 虎掌草
- 黄护草
- 黄花草
- 鸡肠草
- 鸡脚草
- 鸡项草
- 鸡眼草
- 积雪草
- 吉利草
- 吉祥草
- 继母草
- 寄奴草
- 寄生草
- 剪刀草
- 建水草
- 姜味草
- 接骨草
- 芥心草
- 金钱草
- 金星草
- 筋骨草
- 九牛草
- 九熟草
- 救穷草
- 兰草汤
- 兰花草
- 郎耶草
- 狼把草
- 老鹤草
- 离鬲草
- 离楼草
- 犁头草
- 鲤肠草
- 鳢肠草
- 丽春草
- 连钱草
- 练石草
- 灵芝草
- 刘草窗
- 龙常草
- 龙胆草
- 龙蛋草
- 龙鳞草
- 龙须草
- 龙牙草
- 龙吟草
- 龙竹草
- 楼台草
- 鹿啼草
- 鹿衔草
- 露筋草
- 螺旋草
- 马鞭草
- 马齿草
- 马豆草
- 马蹄草
- 蔓草类
- 毛建草
- 梅花草
- 虻母草
- 木甘草
- 木贼草
- 奶酣草
- 糯稻草
- 排草香
- 蓬草子
- 瓶儿草
- 萍蓬草
- 破钱草
- 菩萨草
- 蒲公草
- 七仙草
- 七星草
- 漆姑草
- 茜草根
- 茜草藤
- 青霞草
- 琼田草
- 曲节草
- 雀医草
- 如意草
- 三白草
- 三百草
- 三叶草
- 伞骨草
- 莎草根
- 蛇含草
- 蛇芮草
- 神护草
- 师草实
- 虱建草
- 狮子草
- 石胆草
- 石合草
- 石椒草
- 石筋草
- 石龙草
- 石南草
- 石楠草
- 鼠曲草
- 鼠蓑草
- 鼠尾草
- 双果草
- 双尾草
- 水甘草
- 水红草
- 水荭草
- 酸浆草
- 酸饺草
- 天精草
- 天雄草
- 田母草
- 铁线草
- 铜线草
- 透骨草
- 屠苏草
- 土落草
- 兔肝草
- 豚耳草
- 无心草
- 吴唐草
- 五毒草
- 五味草
- 五叶草
- 豨签草
- 豨莶草
- 隰草类
- 夏枯草
- 仙鹤草
- 仙人草
- 响铃草
- 小草汤
- 小仙草
- 杏叶草
- 萱草根
- 鸭跖草
- 牙齿草
- 燕蓐草
- 秧草根
- 羊蹄草
- 宜南草
- 倚待草
- 益决草
- 益母草
- 益奶草
- 英草花
- 英草华
- 鱼津草
- 鱼荆草
- 鱼腥草
- 鱼眼草
- 御风草
- 元宝草
- 芸香草
- 珍珠草
- 炙甘草
- 紫背草
- 紫草茶
- 紫草膏
- 紫草茸
- 紫草散
- 紫草饮
- 紫叶草
- 坐拿草
- 酢浆草
- 白米饭草
- 苍耳草散
- 草豆蔻散
- 草豆蔻丸
- 草龙胆散
- 草三棱根
- 草禹余粮
- 虫草鹌鹑
- 虫草全鸭
- 虫草胎盘
- 撮石合草
- 打不死草
- 地肤草汤
- 冬虫夏草
- 鹅不食草
- 翻白草根
- 谷精草散
- 火炭母草
- 鸡肠草散
- 鸡窠中草
- 金疮小草
- 金沸草散
- 金沸草汤
- 金钱草茶
- 井口边草
- 苦龙胆草
- 刘寄奴草
- 龙胆草散
- 罗芸香草
- 马鞭草散
- 莽草浴汤
- 萍蓬草根
- 翘草根汤
- 慎火草散
- 石逍遥草
- 水朝阳草
- 天麻草汤
- 夏枯草茶
- 夏枯草膏
- 夏枯草汤
- 夏枯草丸
- 仙人掌草
- 小草还丹
- 羊不吃草
- 野狼杷草
- 野狼尾草
- 益母草茶
- 益母草子
- 鱼腥草茶
- 炙甘草汤
- 紫草茵茶
- 紫河车草
- 昨叶何草
- 白花蛇舌草
- 白毛夏枯草
- 半支薄荷草
- 草窗痛泻方
- 草还益元丹
- 草莓葛根茶
- 虫草炖黄雀
- 虫草焖鸡块
- 垂盆草糖浆
- 大黄甘草汤
- 大黄甘草饮
- 大青草河茶
- 地胆甘草散
- 丁香草果散
- 冬虫夏草茶
- 洞天鲜草膏
- 茯苓甘草汤
- 甘草常山散
- 甘草粉蜜汤
- 甘草附子汤
- 甘草干姜汤
- 甘草黑豆汤
- 甘草桔梗汤
- 甘草麻黄汤
- 甘草泻心汤
- 干姜甘草汤
- 干姜炙草汤
- 桂枝甘草汤
- 蛤蟆芸香草
- 恒山甘草汤
- 黄毛金丝草
- 黄耆甘草汤
- 加味草金丹
- 金丝接骨草
- 金星凤尾草
- 韭叶芸香草
- 兰花双叶草
- 蓝花接骨草
- 老鸦眼睛草
- 藜芦甘草汤
- 麻附甘草汤
- 麻黄甘草汤
- 麦穗夏枯草
- 千针万线草
- 茄子东风草
- 青花黄叶草
- 人参甘草汤
- 三叶还阳草
- 莎草香附子
- 芍药甘草汤
- 芍药炙草汤
- 生姜甘草汤
- 熟水草果饮
- 四物甘草汤
- 无风独摇草
- 无风自动草
- 仙人对坐草
- 阴毒甘草汤
- 迎风不动草
- 紫背金盘草
- 紫背双叶草
- 紫背天葵草
- 紫草生地茶
- 昨叶荷草散
- 灯芯草柿饼汤
- 二百味草花膏
- 二百味花草膏
- 附子黄草果饮
- 甘草梢黑豆汤
- 海带草决明汤
- 简要夏枯草散
- 鱼腥草拌莴笋
- 栀子甘草豉汤
- 产死妇人冢上草
- 大黄厚朴甘草汤
- 豆蔻草果炖乌鸡
- 茯苓白术甘草汤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甘草小麦大枣汤
- 桔梗甘草防风汤
- 苓桂五味甘草汤
- 刘草窗痛泻要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炙草汤
- 清蒸虫草白花鸽
- 芍药附子甘草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五物甘草生摩膏
-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 浓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