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
- 目录
- 《本草纲目》紫草
- 《本草备要》紫草
- 《本草便读》紫草
- 《本草乘雅半偈》紫草
- 《本草崇原》紫草
- 《本草从新》紫草
- 《本草撮要》紫草
- 《本草分经》紫草
- 《本草分经》紫草
- 《本草经集注》紫草
- 《本草蒙筌》紫草
- 《本草求真》紫草
- 《本草图经》紫草
- 《本草易读》紫草
- 《本经逢原》紫草
- 《得配本草》紫草
- 《滇南本草》紫草
- 《雷公炮炙论》紫草
- 《雷公炮制药性解》紫草
- 《名医别录》紫草
- 《神农本草经》紫草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紫草
- 《汤液本草》紫草
- 《吴普本草》紫草
- 《新修本草》紫草
- 《药鉴》紫草
- 《药笼小品》紫草
- 《药性切用》紫草
- 《玉楸药解》紫草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紫草
- 《证类本草》紫草
- 《中药学》紫草
- 《千金翼方》紫草
- 《冯氏锦囊秘录》紫草
- 《医学入门》紫草
- 《中国药典》紫草
- 《中药大辞典》紫草
- 《中华本草》紫草
《本草纲目》紫草
「释名」紫丹、紫夭、此戾、藐、地血、鸦衔草。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
1、婴童疹痘(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可用本方,如痘已出而红活、大便利者则忌用)。用紫草二两,锉碎,泡在百沸汤一碗中,盖严勿使漏气。汤温后,服半合。改用煎服亦可。
3、小便淋。用紫草一两,用成散剂,每服二钱,饭前服。井华水送下。
4、产后淋沥不净。治法同上。
5、恶虫咬伤。用紫草煎油涂搽。
引用:《本草纲目》紫草
《本草备要》紫草
泻血热,滑肠
甘咸气寒。入厥阴(心包、肝)血分。凉血活血,利九窍,通二便(咸寒性滑)。
治心腹邪气(即热也),水肿五痘, 癣恶疮(血热所致)及痘疮血热毒盛、二便闭涩者(血热则毒闭,得紫草凉之,则血行而毒出。大便利者忌之。《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实者可用,脾虚者反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误矣)。泻者忌用。
去头须,酒洗。
引用:《本草备要》紫草
《本草便读》紫草
紫草图片
透肌凉血.甘寒咸滑相兼.宣窍通肠.包络肝经并入.若或痘疮热结.清心下导于二肠.即使毒滞瘀凝.解里外松夫肌表.(紫草味甘咸而寒.入手足厥阴血分.凉血活血.通水道.利大肠.性极寒滑.故痘疹不出.由于血热便闭者.宜之.阳虚便溏者.不可浪投.紫草三月下子.九月子熟.有藤色紫取苗用.即紫草茸也.故又能松肌解表.)
引用:《本草便读》紫草
《本草乘雅半偈》紫草
(本经中品)
【气味】苦寒,无毒。
【核】曰∶出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二月逐垄下子,苗似兰香,赤茎青节,紫花白实,其实秋月乃熟也。春社前后采根,头有白毛如茸,以石压扁,曝干,收时忌人溺,及驴马粪,并烟气,能令根黄。如未花时采取,根色鲜明;如已作花,根色黯恶,染色亦不堪用也。修事,每斤用蜡二两,熔水拌蒸,水尽为度,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
先人云∶紫草色胜,盖肝主色,而肝之色,又从风化。凡病变于色者相宜,然肝疏二便,饵
【 】曰∶紫,间色,水乘火色也。气寒味苦,臭芳性洁,禀水气澄湛之体,捍格之用。
主心腹浊邪热气,郁作五黄,损气闭窍者,力能捍格而澄湛之。别录广心腹邪气,及肿胀满痛,利九窍,及通水道。若儿疮,即热浊于血;面渣,即热浊于气于色耳。蕲阳广儿疮,及斑疹豆毒,活血凉血,以利大肠。经验方云∶痘疮三日,隐隐将出,色赤便闭者相宜。曾世荣云∶脾实协热者可用,脾虚协寒者不可用。慎之,慎之。
(儿医用药尚新,无暇察色问证,详确病因,致死生存亡,莫之能测。曾世荣,及经验方言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紫草
《本草崇原》紫草
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心腹邪气,五疳,补中,益气,利九窍。
(紫草出砀山山谷及襄阳、南阳、新野所在皆有,人家或种之。苗似兰香,赤茎青节,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白色,春祉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根身紫色,可以染紫。)
紫乃苍赤之间色,紫草色紫,得火气也。苗似兰香,得土气也。火土相生,能资中焦之精汁,而调和其上下,故气味苦寒,主治心腹之邪气。疳者,干也,津液干枯也。五疳者,惊疳、食疳、气疳、筋疳、骨疳也。紫草禀火土之气,滋益三焦,故治小儿之五疳。补中者,补中土也。益气者,益三焦之气也。九窍为水注之气,补中土而益三焦,则如雾如沤如渎,水气环复,故利九窍。
引用:《本草崇原》紫草
《本草从新》紫草
泻血热、滑肠.
甘咸气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凉血活血.利九窍.通二便.(咸寒性滑.)治心腹邪气.(即热也.)及痘疮血热毒盛.二便闭涩者.(血热则毒闭、得紫草凉之、则血行而毒出、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实者可用、脾虚者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误矣.)便滑者勿用.去头须.酒洗.
引用:《本草从新》紫草
《本草撮要》紫草
《本草分经》紫草
《本草分经》紫草
《本草经集注》紫草
味苦,寒,无毒。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治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一名紫丹,一名紫 。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家都不复用。《博物志》
云?
,《政和》二○九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紫草
《本草蒙筌》紫草
引用:《本草蒙筌》紫草
《本草求真》紫草
(山草)入心包肝解毒
紫草(专入心包肝)。甘咸气寒。色紫质滑。专入厥阴血分。血凉则九窍通。二便利。故凡血热毒闭。而见心腹急痛。水肿不消。五疸 癣恶疮。及痘疮血热毒盛。二便闭涩者。治当用此。俾血得寒而凉。得咸而降。得滑而通。得紫而入。血凉毒消。而二便因以解矣!(活幼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实者可用。脾虚者反能作泻。)奈世误以为宣发之药。不论毒闭与否辄用。殊失用药意义矣!泻者忌服。茸得阳气之早。用宜取茸为正。酒洗用。(紫草去头须。本经云。能补中益气。似非。)
引用:《本草求真》紫草
《本草图经》紫草
紫草图片,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或种莳。其根所以染紫也。《尔雅》谓之藐。《广雅》谓之茈 。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实白。三月采根,阴干。古方稀见使。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引用:《本草图经》紫草
《本草易读》紫草
蜡水拌蒸,去须用。
甘、苦、咸,寒,无毒。足厥阴药也。凉血活血,发痘提疹,利小便,通大肠。治恶疮癣,除心腹邪气。大便滑者忌之。
生砀山及楚地。春社前后采之。今所在皆有。人家种之,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采根。苗似兰香,茎赤节青,染烛及染紫者多用之。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痘不出,赤色,便秘,用二两热汤渍之,泡封勿泄,温时取服。(第二。)
痘疔,为末三钱,雄黄末一钱,胭脂取汁合,银针挑破点之。(第四。)
痈疽便毒,同栝蒌煎服。(第五。)
小儿白秃,煎汁敷之。(第六。)
小便猝淋,水煎末服。(第七。)
产后淋沥,便秘,方同上。(第八。)
引用:《本草易读》紫草
《本经逢原》紫草
甘咸寒,无毒。色深紫而脆者良。淡紫质坚者曰紫梗,不入药。
《本经》主心腹邪气,五疳,补中益气,利九窍。
发明 紫草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专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色干枯,而毒不得越者宜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盖紫草凉血,血凉则毒出。世俗误以为宣发之药,非也。若已出而色红活者不宜,或白陷,及大小便利者忌之。《本经》言,治心腹邪气五瘅者,乃活血利窍之义。发痘即活血利窍之大端也。言补中益气者,营血和,则中气受益矣。
引用:《本经逢原》紫草
《得配本草》紫草
苦,寒。入手足厥阴经血分。主血中郁热,去心腹邪气。利二便,解黄胆,消肿胀,托痘疹,化紫斑,利九窍,通脉络,达皮毛。配木香,治痘毒血热。配栝蒌仁,治痈疽便秘。配蓝叶、黄连、木香,治火黄身热。(身有赤黑点者不可治。)去根髭,取嫩茸,以甘草水浸炒用。
引用:《得配本草》紫草
《滇南本草》紫草
《雷公炮炙论》紫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紫草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小肠二经。主心腹邪气,胀满作痛,痈肿诸毒,除五疽,利九窍,通水道,小儿无热痘疮,尤为要剂,取嫩茸,去髭用。
按∶紫草主血热,本入心经。而小肠者,受盛而与心应者也,故并入之。邪气诸证咸本于热,今清其心而自愈矣。
雷公云∶凡使须用蜡水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髭,锉用,每治紫草一斤,用蜡二两熔化用。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紫草
《名医别录》紫草
《神农本草经》紫草
味苦寒。
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一名紫丹,一名紫芙(《御览》引云:一名地血,《大观本》,无文)。生山谷。
《吴普》曰:紫草节赤,二月花。(《御览》)
《名医》曰:生砀山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茈,草也,藐,茈草也,草也,可以染留黄。《广雅》云:茈,草也。《山海经》云:劳山多茈草。郭璞云:一名紫,中染紫也。《尔雅》云:藐,茈草。郭璞云:可以染紫。
引用:《神农本草经》紫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紫草
味苦寒。主心腹邪气,去心腹热邪。五疸,湿热在血中。补中益气,荣家之热清,则中焦和利。利九窍,诸窍不为邪热所闭。通水道。心气通于小肠。
紫草色紫而走心,心主血,又其性寒,故能治血家之热。
引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紫草
《汤液本草》紫草
《吴普本草》紫草
《新修本草》紫草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痛,以合名紫丹,一名紫 。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漆紫者,方药家都不复用。《博物志》
云国以漆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色小浅于北者。
〔谨案〕紫草,一名藐,苗似兰香,茎赤节青,花紫白色,而实白。
引用:《新修本草》紫草
《药鉴》紫草
气寒,味苦,无毒。其色紫,故能行血。其味苦,故能通窍利水。其气寒,故能治肿毒痈疽。与大力子同用,善快痘疮未发。与淫羊藿同用,能起痘疮已快。攻血泡,佐以红花。
消水泡,并以茯苓。同川芎赤芍入青葙子,能医眼目之赤障。用翘连荆防兼皂荚刺,善消痈疽之红肿。大都血家药也,无问麻痘症,无论痈疽病,无问男女杂症,但见血紫血热,及热毒深者,俱宜用之。但泻痢则忌。糯米监制无妨。
引用:《药鉴》紫草
《药笼小品》紫草
《药性切用》紫草
《玉楸药解》紫草
引用:《玉楸药解》紫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紫草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痛,疗小儿疮及面渣。《药性论》云∶味甘,平。能治恶疮, 癣。一云∶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产宝》∶治淋涩,产后同。生∶砀山。今处处有之。
《证类本草》紫草
(紫草_图片)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痛。
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侧加切)。一名紫丹,一名紫 (衰老反)。生砀山山谷及楚地。
三月采根,阴干。陶隐居云∶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家都不复用。《博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以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色小浅于北者。唐本注云∶紫草,所在皆有。《尔雅》云∶一名藐。苗似兰香,茎赤节青,花紫白色,而实白。臣禹锡等谨按广雅云∶紫草,一名茈 。药性论云∶紫草亦可单用。味甘,平。能治恶疮 癣。
图经曰∶紫草,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中或种莳,其根所以染紫也。
《尔雅》谓之藐,《广雅》谓之茈 。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实白,三月采根,阴干。古方稀见使。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
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雷公云∶凡使,须用蜡水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每修事紫草一斤,用蜡三两,于铛中熔,熔尽,便投蜡水作汤用。圣惠方∶治恶虫咬人,用紫草油涂之。又方∶治卒小便淋沥痛。用紫草一两,捣罗为散,每于食前,以井花水调下二钱匕。《产宝》治淋涩。《产后》同。经验后方∶治婴儿童子患疹豆疾。用紫草二两细锉,以百沸汤一大盏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气漏,放如人体温,量儿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疮虽出,亦当轻减。
引用:《证类本草》紫草
《中药学》紫草
【药用】本品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及新疆紫草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肝经。
【临床应用】用于麻疹与其它热病发斑疹因血热毒盛而疹出不透,或疹出而色不红活等症。
本品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之功,故对血热毒盛,麻疹、斑疹透发不畅等症,可与蝉衣、牛蒡子、连翘、荆芥等配伍应用;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红活者,这也是血热毒盛的症候,须以凉血解毒药如丹皮、赤芍、银花、连窍等同用。
此外,试用本品预防麻疹,可减轻麻疹症状或减少麻疹发病率。
【处方用名】紫草、紫草根、紫草茸、老紫草(洗净,杀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紫草快斑汤《证治准绳》:紫草、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当归、川芎、芍药、糯米。治痘疹血气不足,不能透发,色不红活。
引用:《中药学》紫草
《千金翼方》紫草
《冯氏锦囊秘录》紫草
禀地天阴寒清和之气,故味苦气寒而无毒,入足少阴、厥阴,为凉血之圣药。软嫩而紫色者侄,去根取茸血分热盛者生用,脾虚者酒净焙。
紫草和膏,敷热毒疮疡,煎服凉血化斑,托豌豆疮疹,利九窍水道,乃血热痘中,滑肌通窍凉血,必用之药。但性苦寒通利,勿多服久服,以增中寒泄泻之虞。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红紫目赤,血热毒盛之症。此痘心经有热,闭塞不通,血气凝滞,毒盛色紫,用此凉血开窍,而热毒发越,痘易起也。至于五六朝用,宜同粘米,盖粘米能制紫草之余寒,但终属性寒滑利,不可久用通用,恐致泄泻成虚。若非血热及大便滑利者勿用。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紫草
《医学入门》紫草
紫草苦寒利九窍,肿疸卒淋俱可疗,荡腹心邪治伤寒,痘疹面 为最妙。
色紫。无毒。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胀满痛、五疸、卒淋涩痛,祛荡心腹邪气,伤寒时疾多用之。善发小儿痘疹不出。又豌豆疮、面 、恶疮 癣及恶虫咬,紫草煎油涂之。去头须,以黄蜡溶化投水,用蜡水蒸之,或酒洗。
引用:《医学入门》紫草
紫草
草
- 草
- 败草
- 蚕草
- 草豉
- 草果
- 草蒿
- 草蔻
- 草类
- 草米
- 草乌
- 草犀
- 草薢
- 草鱼
- 草汁
- 草子
- 茈草
- 稻草
- 灯草
- 兑草
- 甘草
- 灌草
- 荭草
- 火草
- 蕺草
- 剪草
- 翦草
- 剑草
- 荩草
- 蕨草
- 苦草
- 兰草
- 勒草
- 螺草
- 律草
- 葎草
- 莽草
- 茜草
- 屈草
- 莎草
- 莘草
- 酸草
- 通草
- 瓦草
- 丸草
- 小草
- 萱草
- 熏草
- 蕈草
- 烟草
- 异草
- 痈草
- 莸草
- 鱼草
- 八仙草
- 白通草
- 百草膏
- 百草花
- 百草灰
- 百草霜
- 百乳草
- 败草散
- 败酱草
- 北荇草
- 不死草
- 布里草
- 草豆蔻
- 草果仁
- 草果散
- 草果药
- 草果饮
- 草还丹
- 草金零
- 草决明
- 草灵丹
- 草龙胆
- 草莓茶
- 草蜜汤
- 草青鱼
- 草神丹
- 草石蚕
- 草乌头
- 草犀根
- 草血竭
- 茶匙草
- 缠瓜草
- 车前草
- 赤爪草
- 抽筋草
- 垂盆草
- 大枫草
- 倒挂草
- 灯笼草
- 灯心草
- 地草果
- 地丁草
- 地耳草
- 地锦草
- 地精草
- 地卷草
- 地衣草
- 都管草
- 独自草
- 断罐草
- 兑蔓草
- 二草散
- 翻白草
- 风藤草
- 凤颈草
- 凤尾草
- 凤眼草
- 佛耳草
- 佛甲草
- 浮萍草
- 甘草茶
- 甘草散
- 甘草汤
- 甘草丸
- 格注草
- 梗通草
- 狗舌草
- 狗尾草
- 谷精草
- 鼓槌草
- 故草鞋
- 灌草叶
- 光明草
- 鬼钗草
- 鬼针草
- 蛤蚂草
- 含生草
- 旱莲草
- 合明草
- 合子草
- 荷包草
- 红茂草
- 胡堇草
- 虎耳草
- 虎须草
- 虎掌草
- 黄护草
- 黄花草
- 鸡肠草
- 鸡脚草
- 鸡项草
- 鸡眼草
- 积雪草
- 吉利草
- 吉祥草
- 继母草
- 寄奴草
- 寄生草
- 剪刀草
- 建水草
- 姜味草
- 接骨草
- 芥心草
- 金钱草
- 金星草
- 筋骨草
- 九牛草
- 九熟草
- 救穷草
- 兰草汤
- 兰花草
- 郎耶草
- 狼把草
- 老鹤草
- 离鬲草
- 离楼草
- 犁头草
- 鲤肠草
- 鳢肠草
- 丽春草
- 连钱草
- 练石草
- 灵芝草
- 刘草窗
- 龙常草
- 龙胆草
- 龙蛋草
- 龙鳞草
- 龙须草
- 龙牙草
- 龙吟草
- 龙竹草
- 楼台草
- 鹿啼草
- 鹿衔草
- 露筋草
- 螺旋草
- 马鞭草
- 马齿草
- 马豆草
- 马蹄草
- 蔓草类
- 毛建草
- 梅花草
- 虻母草
- 木甘草
- 木贼草
- 奶酣草
- 糯稻草
- 排草香
- 蓬草子
- 瓶儿草
- 萍蓬草
- 破钱草
- 菩萨草
- 蒲公草
- 七仙草
- 七星草
- 漆姑草
- 茜草根
- 茜草藤
- 青霞草
- 琼田草
- 曲节草
- 雀医草
- 如意草
- 三白草
- 三百草
- 三叶草
- 伞骨草
- 莎草根
- 蛇含草
- 蛇芮草
- 神护草
- 师草实
- 虱建草
- 狮子草
- 石胆草
- 石合草
- 石椒草
- 石筋草
- 石龙草
- 石南草
- 石楠草
- 鼠曲草
- 鼠蓑草
- 鼠尾草
- 双果草
- 双尾草
- 水甘草
- 水红草
- 水荭草
- 酸浆草
- 酸饺草
- 天精草
- 天雄草
- 田母草
- 铁线草
- 通草散
- 铜线草
- 透骨草
- 屠苏草
- 土落草
- 兔肝草
- 豚耳草
- 无心草
- 吴唐草
- 五毒草
- 五味草
- 五叶草
- 豨签草
- 豨莶草
- 隰草类
- 夏枯草
- 仙鹤草
- 仙人草
- 响铃草
- 小草汤
- 小仙草
- 杏叶草
- 萱草根
- 鸭跖草
- 牙齿草
- 燕蓐草
- 秧草根
- 羊蹄草
- 宜南草
- 倚待草
- 益决草
- 益母草
- 益奶草
- 英草花
- 英草华
- 鱼津草
- 鱼荆草
- 鱼腥草
- 鱼眼草
- 御风草
- 元宝草
- 芸香草
- 珍珠草
- 炙甘草
- 紫背草
- 紫叶草
- 坐拿草
- 酢浆草
- 白米饭草
- 苍耳草散
- 草豆蔻散
- 草豆蔻丸
- 草龙胆散
- 草三棱根
- 草禹余粮
- 虫草鹌鹑
- 虫草全鸭
- 虫草胎盘
- 撮石合草
- 打不死草
- 地肤草汤
- 冬虫夏草
- 鹅不食草
- 翻白草根
- 谷精草散
- 火炭母草
- 鸡肠草散
- 鸡窠中草
- 金疮小草
- 金沸草散
- 金沸草汤
- 金钱草茶
- 井口边草
- 苦龙胆草
- 刘寄奴草
- 龙胆草散
- 罗芸香草
- 马鞭草散
- 莽草浴汤
- 萍蓬草根
- 翘草根汤
- 慎火草散
- 石逍遥草
- 水朝阳草
- 天麻草汤
- 夏枯草茶
- 夏枯草膏
- 夏枯草汤
- 夏枯草丸
- 仙人掌草
- 小草还丹
- 羊不吃草
- 野狼杷草
- 野狼尾草
- 益母草茶
- 益母草子
- 鱼腥草茶
- 炙甘草汤
- 紫河车草
- 昨叶何草
- 白花蛇舌草
- 白毛夏枯草
- 半支薄荷草
- 草窗痛泻方
- 草还益元丹
- 草莓葛根茶
- 虫草炖黄雀
- 虫草焖鸡块
- 垂盆草糖浆
- 大黄甘草汤
- 大黄甘草饮
- 大青草河茶
- 地胆甘草散
- 丁香草果散
- 冬虫夏草茶
- 洞天鲜草膏
- 茯苓甘草汤
- 甘草常山散
- 甘草粉蜜汤
- 甘草附子汤
- 甘草干姜汤
- 甘草黑豆汤
- 甘草桔梗汤
- 甘草麻黄汤
- 甘草泻心汤
- 干姜甘草汤
- 干姜炙草汤
- 桂枝甘草汤
- 蛤蟆芸香草
- 恒山甘草汤
- 黄毛金丝草
- 黄耆甘草汤
- 加味草金丹
- 金丝接骨草
- 金星凤尾草
- 韭叶芸香草
- 兰花双叶草
- 蓝花接骨草
- 老鸦眼睛草
- 藜芦甘草汤
- 麻附甘草汤
- 麻黄甘草汤
- 麦穗夏枯草
- 千针万线草
- 茄子东风草
- 青花黄叶草
- 人参甘草汤
- 三叶还阳草
- 莎草香附子
- 芍药甘草汤
- 芍药炙草汤
- 生姜甘草汤
- 熟水草果饮
- 四物甘草汤
- 无风独摇草
- 无风自动草
- 仙人对坐草
- 阴毒甘草汤
- 迎风不动草
- 紫背金盘草
- 紫背双叶草
- 紫背天葵草
- 昨叶荷草散
- 灯芯草柿饼汤
- 二百味草花膏
- 二百味花草膏
- 附子黄草果饮
- 甘草梢黑豆汤
- 海带草决明汤
- 简要夏枯草散
- 鱼腥草拌莴笋
- 栀子甘草豉汤
- 产死妇人冢上草
- 大黄厚朴甘草汤
- 豆蔻草果炖乌鸡
- 茯苓白术甘草汤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甘草小麦大枣汤
- 桔梗甘草防风汤
- 苓桂五味甘草汤
- 刘草窗痛泻要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炙草汤
- 清蒸虫草白花鸽
- 芍药附子甘草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五物甘草生摩膏
-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 浓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