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本草害利》赤芍
《本草求真》赤芍
(芳草)泻肝血热
赤芍(专入肝)。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逐瘀。(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逆气而除肺燥。)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大明指为赤白皆补。其说不切。日华子指为赤能补气。白能治血。其说尤不切耳。不可不知。至云产后忌用。亦须审其脉症。及脏偏胜若何耳。不可尽拘。(如脏阳脉症俱实者。虽在产后。亦所不忌。脏阴脉症俱虚。即在产前。不得妄施。凡治病以能通晓脉症虚实为是。)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引用:《本草求真》赤芍
《本草易读》赤芍
苦,寒,无毒。泻肝火,散瘀血,疗腹痛,除积结。去肠风痈肿,调血痹疝瘕。利水有力,腹中虚痛,佐炙草服。脉缓者。(验方第一。)
消渴,他药不效。同上。(第三。)
鼻衄,赤芍末服。(第五。)
赤带,赤芍、香附末服。(第八。)
金疮出血,熬黄为末,酒下,常服,以渣敷之。(第十。)
痘疮胀痛,为末酒下。(十一。)
木舌肿满,赤芍同甘草服。(十二。)
鱼骨哽,细嚼咽之。(十三。)
治下后腹满时痛,属太阴者。(诸方第一。)
芍药甘草汤 白芍 甘草治伤寒脉浮,有汗心烦,恶寒,小便数,脚挛急。(第二。)
桂枝去芍汤 桂枝原方去白芍。
治伤寒下后,胸满脉促者。(第四。)
引用:《本草易读》赤芍
《滇南本草》赤芍
白芍图片,味酸、微甘,性微寒。主泻脾热,止腹痛,止水泄,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舒肝降气,止肝气痛。
白芍汤∶治肝气疼痛,偶因动怒着气,怯寒怕冷,左肋气胀上攻胸膈,或连胃口疼痛,背寒腰脊把着疼痛,身体屈伸俱难。
白芍(三钱) 青皮(五分) 川芎(一钱) 片柴胡(一钱) 吴茱萸(一钱) 甘草(八分)
──丛本卷上
赤芍,味酸、微辛,性寒。泄脾火,降气行血,破瘀血,散血块,止腹痛,散血热,攻痈疽,治疥癞疮。
──丛本卷上
引用:《滇南本草》白芍、赤芍
《中药炮制》赤芍
『常用名』赤芍药、汉赤芍、土赤芍。
『产地』四川、陕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秋冬采挖。
『炮制方法』去杂质洗净,春冬季用温水浸30分钟,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捞入筐内,加盖湿布,次日取出切横片1厘厚,晒干(不宜曝晒)。也有用炒赤芍,以增强活血散瘀,将锅烧热,投入药片,拌炒至微焦黑色。
『用量』6~12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引用:《中药炮制》赤芍
《外科全生集》赤芍
《医学入门》赤芍
赤芍专能消瘀血,利水下气祛烦热,大除腹痛通月经,疗眼消痈肝火泄。
二芍药性亦大同,但色白在西方,则补而敛涩;色赤在南方,则泻而微散。东垣云∶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宣通脏腑,利膀胱、大小肠,故月经闭者用之。泻肝火,赤眼暴肿, 肉及诸疮,肠风,痔 。生用偏降,酒浸梢能升发。
引用:《医学入门》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