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
- 目录
- 《本草纲目》钩藤
- 《本草便读》钩藤
- 《本草乘雅半偈》钩藤
- 《本草撮要》钩藤
- 《本草分经》钩藤
- 《本草分经》钩藤
- 《本草害利》钩藤
- 《本草经集注》钩藤
- 《本草蒙筌》钩藤
- 《本草新编》钩藤
- 《本草衍义》钩藤
- 《本草易读》钩藤
- 《本草择要纲目》钩藤
- 《本经逢原》钩藤
- 《雷公炮制药性解》钩藤
- 《名医别录》钩藤
- 《中药炮制》钩藤
- 《药笼小品》钩藤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钩藤
- 《中药学》钩藤
- 《千金翼方》钩藤
- 《冯氏锦囊秘录》钩藤
- 《顾松园医镜》钩藤
- 《医学入门》钩藤
- 《中国药典》钩藤
- 《中药大辞典》钩藤
- 《中华本草》钩藤
《本草纲目》钩藤
《本草便读》钩藤
引用:《本草便读》钩藤
《本草乘雅半偈》钩藤
(别录下品)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
【核】曰∶出建平、秦中、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状似葡萄,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而中空,折致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茎间有刺,宛如钓钩,色
【 】曰∶藤棘如钩,中虚而通,离明之象,借形以指事也。经云∶夏脉如钩,南方火也。
,或支别络属,交循舛错,致十二惊痫为寒热病者,咸可通之整之,仍转如环之无端耳。更能以法广之释之,功力真无尽藏,若仅疗小儿,是系小子,失丈夫矣。
(置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者,俗名过山龙。不独能通十二经气,并行十二经水矣。广之以及支别络属,肉理筋膜,为用真无尽藏。)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钩藤
《本草撮要》钩藤
《本草分经》钩藤
《本草分经》钩藤
《本草害利》钩藤
〔害〕但性稍寒,无火者勿服。除惊痫、眩晕,平息肝风相火之外,他无所长。凡病风温,邪未入营,尚在上中二焦卫分者,误服之恐致昏谵。以其轻扬入肝,未免激动肝阳上升,升则浊邪上蒙清窍故也。
〔利〕甘寒,舒筋,除眩晕,心热、烦躁,下气宽中,治小儿惊痫、客忤胎风,祛肝风而不燥,庶几和中。今去梗,纯用钩,功加倍。
〔修治〕三月采,有刺类钓钩,古方多用皮,久煎则无力。俟他药煎就,方入钩藤,三沸即起,颇得力也。时珍曰∶苦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取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也。
引用:《本草害利》钩藤
《本草经集注》钩藤
《本草蒙筌》钩藤
味甘、苦,气微寒。无毒。湖南北俱有,山上下尽生。叶细茎长,节间有刺。因类钩钓,故名钩藤。三月采收,取皮日曝。专医稚幼,不理别科。寒热惊痫,手足螈 者急觅,胎风客忤、口眼抽搐者宜求。因茎长中虚,可钻隙盗酒。小人每取, 置瓮中,口含略吸引之,酒出涓涓不断。
引用:《本草蒙筌》钩藤
《本草新编》钩藤
钩藤,味甘、苦,气微寒,无毒。入肝经。治寒热惊痫,手足螈 ,胎风客忤,口眼抽搐。
此物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然尤能盗气,虚者勿投。
或问钩藤为手少阴、足厥阴要药。少阴主火,厥阴主风,风火相搏,故寒热惊痫之症生。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之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引用:《本草新编》钩藤
《本草衍义》钩藤
《本草易读》钩藤
甘,苦,微寒,无毒。手足厥阴药也。除心热,平肝风。治大人头旋目眩,疗小儿惊痫寒热。发斑疹而止内钓,除客忤而息胎风。
出建平、秦中兴元等处。三月采。两湖两江山中皆有之。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者多用钩,取其力锐耳。
小儿惊热,同滑石、炙草末服。(验方第一。)
猝得痫疾,同炙草煎服,日五夜三。(第二。)
斑疹不快,同紫草末酒下。(第三。)
引用:《本草易读》钩藤
《本草择要纲目》钩藤
《本经逢原》钩藤
引用:《本经逢原》钩藤
《雷公炮制药性解》钩藤
《名医别录》钩藤
《中药炮制》钩藤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常用名』勾丁、双勾藤。
『产地』广西、湖南、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夏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鲜品,切成5~7分长,投入蒸笼内,蒸上汽,取出晒干,筛去叶,备用。干品拣去杂质,摘去无勾的藤梗,抢水洗净灰尘,捞起晒干。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
引用:《中药炮制》钩藤
《药笼小品》钩藤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钩藤
《中药学》钩藤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的钩及相连的茎枝。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肝、心包经。
【临床应用】1.用于肝火头胀、头痛,及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
钩藤清肝泄热而平肝阳,故常用于肝火头胀及肝阳上亢的实症。配夏枯草、黄芩,能清泄肝火;配石决明、菊花,能平降肝阳。
钩藤的清热作用并不显着,但因它有息风镇痉的作用,故遇有惊痫抽搐之症,,则往往取以应用,临床多与天麻、石决明、全蝎等配伍;如属高热动风,可与羚羊角、菊花、龙胆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钩藤、嫩钩藤、嫩双钩、嫩钩钩(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煎时须后下。
【按语】1.钩藤清疳热而平肝息风,在临床上常常用以平降肝阳。它的清热之功不如羚羊角,息风镇痉的作用亦较羚羊角、全蝎、蜈蚣为弱。故在高热惊风抽搐时,宜加羚羊角(山羊角);如抽搐严重,须配全蝎、蜈蚣。
2.现知本品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这说明前人的宝贵经验,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引用:《中药学》钩藤
《千金翼方》钩藤
《冯氏锦囊秘录》钩藤
禀春气以生,故味甘、微苦、气平、微寒无毒,为手少阴、厥阴经要药。少阴主火,厥阴主风,风火相搏,则为寒热惊痫,此药气味甘寒,直走二经,风静火息,则肝心宁,寒热惊痫,自除矣。
钩藤,舒筋除眩,下气宽中,寒热惊痫,手足螈 ,胎风客忤,口眼抽掣。入手厥阴心包络,主火,入足厥肝主风,既治风火润燥,则螈 拘挛之病自愈,再参之血药,愈见其神功矣。因性微寒,小儿科珍之,大人无热者不宜多用。
主治(痘疹合参) 主寒热发惊,驱肝,风而不燥,为中和之品,但久煎使无力,俟别药煎好后,投入沸一二即起,颇见其功也。去梗纯用嫩钧,其功十倍。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钩藤
《顾松园医镜》钩藤
〔甘微寒,入肝、心、包络三经,嫩钩更效。临起入药一、二沸,久煎便无力。〕平肝风,除心热,治头目眩晕,疗小儿惊痫,〔因惊骇叫号恍惚是也。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平肝木,通心包,风静火息,上症自愈。〕祛肝风而不燥。幼科珍之,用治寒热惊啼螈 诸疾。。
引用:《顾松园医镜》钩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