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英
- 目录
- 《本草纲目》白石英
- 《本草备要》白石英
- 《本草乘雅半偈》白石英
- 《本草崇原》白石英
- 《本草从新》白石英
- 《本草撮要》白石英
- 《本草分经》白石英
- 《本草经集注》白石英
- 《本草求真》白石英
- 《本草图经》白石英
- 《本草衍义》白石英
- 《本草易读》白石英
- 《本经逢原》白石英
- 《得配本草》白石英
- 《名医别录》白石英
- 《神农本草经》白石英
- 《吴普本草》白石英
- 《新修本草》白石英
- 《药笼小品》白石英
- 《药性切用》白石英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石英
- 《证类本草》白石英
- 《中药学》白石英
- 《千金翼方》白石英
- 《医学入门》白石英
-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石英
- 《中药大辞典》白石英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白石英
《本草纲目》白石英
「释名」甘、微温、无毒。
「主治」
1、风虚冷痹,肾虚耳聋。取磁石五两,经火煅、醋淬各五次,加白石英五两,装入绢袋,浸一升酒中,过五、六天后,分次温取。酒尽,可再添酒。
2、惊悸善忘(上隔风热,心脏不安,宜化痰安神)。用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共研细。饭后煎金银汤送下。
3、石水肿坚(按:病象是四肢瘦,肚子大,腹水胀如坚石)。用白石英十两,捶成豆子大,装入瓷瓶,浸酒二斗瓶口泥封,周围以马粪和糠火烧之,常令小沸。约六小时后停火。第二天开始服用,每次服酒大半杯。一天三次,酒尽后,可再加酒如上法烧一次。
引用:《本草纲目》白石英
《本草备要》白石英
重,润肺
甘辛微温。肺、大肠经气分之药。润以去燥,利小便,实大肠。治肺痿吐脓,咳逆上气。但系石类,祗可暂用(《十剂》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湿,即润也。
按∶润药颇多,石药终燥,而徐之才取二石英为润剂,存其意可取)。白如水晶者良。
引用:《本草备要》白石英
《本草乘雅半偈》白石英
(本经上品)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阴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
【核】曰∶出华阴山谷,及太山,今泽州、虢州、雒州亦有。近取泽州者为胜。大如指,长二三寸,六棱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黄端白棱者,名黄石英;赤端白棱者,名赤石英;青端赤棱者,名青石英;黑泽有光者,名黑石英。若细而长,及大而不正,与多瑕疵者,都不堪用。时珍云∶泽州有英鸡,嗜石英而性补。五石英制汞死砒,恶马目毒公。
【 】曰∶色相莹如华萼,故名石英。以石质可入肾,白色可入肺,中含火气可逐寒,故主肾气不周于胸而消渴,天癸枯竭而阴痿不足,肺不容平而咳逆上气,气无帅制而痹闭不输,火失修容而胸膈久寒。久服轻身长年,宁静所致耳。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白石英
《本草崇原》白石英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
(白石英始出华阴山谷及太山,今寿阳、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有。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莹如玉而有光,长五六寸,益佳。或问天地开辟,草木始生,后人分移莳植。
故他处亦有。今土中所生之石,亦有始生,与他处之分何耶?愚曰∶草木金石虫鱼皆为物类,始生者开辟之初,物之先见也。他处者,生育之广,物之繁盛也。天气从东南而西北,则草木始生东南者,未始不生西北,西北虽生,不如东南之力也。地气从西北而东南,则金石之始生西北者,未始不生东南,东南虽生,不如西北之力也。而岂莳植移徒之谓哉。若以草木土石而异视之,何所见之不大也。)
紫白石英,品类相同,主治亦不甚远。紫为木火之色,气味甘温,故治心腹、肾脏之寒。
白
引用:《本草崇原》白石英
《本草从新》白石英
引用:《本草从新》白石英
《本草撮要》白石英
《本草分经》白石英
《本草经集注》白石英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治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恶马目毒公。)
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大观》卷三,《政和》九二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白石英
《本草求真》白石英
(石)散肺分寒燥不润
白石英(专入肺)。味甘而辛。性温无毒。按理似非润药湿药矣。而十剂偏指此属湿剂。谓枯则为燥。宜用白石英紫石英之属以湿之。不几令人眩惑乎?讵知书之言湿。有以湿为湿者。有以燥为湿者。以湿为湿。人易知。以燥为湿。人难明。兹而曰湿。是以燥以温为湿矣。(从温湿言。)石英性本辛温。辛则能以化液。温则能以滋润。故虽辛若湿。(因辛始湿。)是以寒燥不润之症。(燥从寒字点出。明甚。)得此辛以畅达。而滞不致见枯。此十剂所以以辛以温为湿而言也。书曰服此可治咳逆胸寒。消渴阴痿。风痹溺闭。肺痿肺痈。吐脓吐血等症。是亦辛温润肺之一验矣。但系石类。只可暂用。(颂论乳石。谓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相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济者。诚不可轻饵也。)凡服宜食冬瓜龙葵以压石气。忌芥菜蔓青芜夷葵荠 。白如水银者良。
引用:《本草求真》白石英
《本草图经》白石英
白石英图片,生华阴山谷及泰山。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苏恭以泽州者为胜,今亦泽州出焉。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色如金在端者,名黄石英;赤端白后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后者,名青石英;黑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采,亦云无时。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黄、赤、青、黑四种,《本经》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者,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能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引用:《本草图经》白石英
《本草衍义》白石英
《本草易读》白石英
引用:《本草易读》白石英
《本经逢原》白石英
甘温,无毒。出泰山。以六棱莹白如水晶者为真。林北海先生《本草纲目必读》,但收紫而不及白,世鲜真者可知。
《本经》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
发明 白石英入手太阴、足阳明气分,肺痈溃久,痿痹不起者宜之。《本经》主消渴阴痿不足诸病,功专温肺无疑。但石性 悍,不可久服。仲景《金匮》风引汤只令碎如米粒,不欲其滓入胃也。《千金》五石等方,俱 过水飞入丸,而五石丸专以钟乳为君,合紫白石英、赤石脂、石膏,专温脏气,而石膏清胃,以解诸石之悍,且既经 过水飞,不虑其滓之留中蕴热也。
引用:《本经逢原》白石英
《得配本草》白石英
《名医别录》白石英
味辛,无毒.主治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耐寒热.生华阴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本经》原文∶白石英,味甘,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
引用:《名医别录》白石英
《神农本草经》白石英
味甘,微温。
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御览》引作呕),胸鬲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御览》引作阴淫痹)。久服,轻身(《御览》引作身轻健),长年。生山谷。
《吴普》曰:白石英,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泽,长者二三寸,采无时(《御览》引云,久服,通日月光)。
《名医》曰:生华阴及太山。
案《司马相如赋》,有白附,苏林云白附,白石英也,司马山云,出鲁阳山。
引用:《神农本草经》白石英
《吴普本草》白石英
《御览》卷九百八十七
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泽,长者二、三寸。采无时。久服通日月光。青石英形如白石英,青端赤后者是。赤石英形如白石英,赤端白后者是,赤泽有光,味苦,补心气。黄石英形如白石英,黄色如金,赤端者是。黑石英形如白石英,黑泽有光。
引用:《吴普本草》白石英
《新修本草》白石英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恶马目毒公。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
〔谨案〕白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四寸,长五、六寸。今通以泽州者为胜也。
引用:《新修本草》白石英
《药笼小品》白石英
《药性切用》白石英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石英
《证类本草》白石英
(白石英_图片)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泰山。
大端名青陶隐居云∶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唯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唐本注云∶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四寸,长五、六寸。今通以泽州者为胜也。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白石英,神农∶甘。歧伯、黄帝、雷公、扁鹊∶无。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泽,长者二、三寸。采无时。又云∶青石英如白石英,青端赤后者是。赤石英,赤端白后者是。赤泽有光,味苦。补心气。黄石英,黄色如金在端者是。黑石英,黑泽有光。药性论云∶白石英,君。能治肺痈,吐脓,治嗽逆上气,疸黄。日华子云∶五色石英,平。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疗胃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通亮者为上。其补益随脏色而治,青者治肝,赤者治心,黄者治皮肤,白者治肺,黑者治肾。
图经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泰山。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苏恭以泽州者为胜。今亦泽州出焉。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色如金在端者,名黄石英。赤端白后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后者,名青石英。黑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采,亦云无时。古人服食,唯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黄、赤、青、黑四种,《本经》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者,唯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能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圣惠方∶治腹坚胀满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两,捶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将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盏饮,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随性饮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之。简要济众方∶治心脏不安,惊悸善忘,上鬲风热化痰。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同研为散。每服半钱,食后、夜卧前,金银汤调下。
衍义曰∶白石英,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紫、白二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之意,只令 咀,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引用:《证类本草》白石英
《中药学》白石英
【药用】本品为一种含氟化钙的矿石。(非真正的石英矿,而是萤石,即氟石。)
【性味与归经】甘,温。入心、肝经。
【功效】镇心定惊,温肺,暖宫。
本品镇心安神而定惊,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怔忡及惊痫瘛瘲等症,可配龙齿、牡蛎等药同用。
2.用于肺虚寒咳,以及子宫虚冷不孕等症。
本品有温肺下气之功,可用于肺虚寒咳、痰多气喘之症;性温暖宫,又可用于女子胞宫虚寒不孕之症。
【处方用名】紫石英(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白石英:为石英类之一种六角系棱柱状白色结晶之矿石。性味甘微温。功能温润肺气,适用于肺痿咳逆上气之症。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风引汤《金匮要略》: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桂枝、寒水石、石膏、大黄、干姜、龙骨、牡蛎、甘草、滑石。治惊痫瘛瘲。
《千金翼方》白石英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黄胆,泻痢,肠, 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其色,补五脏。生南山之阳山谷中。
引用:《千金翼方》白石英
《医学入门》白石英
白石英味甘辛温,止咳暖胸住渴烦,疗肺痿痈除诸痹,利水强阴定魄魂。
石色白而有英华。无毒。暖胸膈者,胸膈久寒也。兼治风寒湿痹,利小便,补五脏。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彻光亮者上。有五色,惟白,紫二石入药。火 醋淬七次,水飞用。
引用:《医学入门》白石英
白石英
白石
石
- 石
- 败石
- 苍石
- 赤石
- 慈石
- 磁石
- 锻石
- 矾石
- 封石
- 浮石
- 海石
- 滑石
- 黄石
- 姜石
- 金石
- 旷石
- 理石
- 砺石
- 淋石
- 陵石
- 路石
- 络石
- 落石
- 礞石
- 涅石
- 砒石
- 青石
- 秋石
- 烧石
- 石鳌
- 石碑
- 石布
- 石蚕
- 石床
- 石垂
- 石莼
- 石胆
- 石耳
- 石肺
- 石肝
- 石羔
- 石膏
- 石斛
- 石花
- 石黄
- 石灰
- 石碱
- 石荆
- 石剧
- 石榴
- 石龙
- 石绿
- 石芒
- 石梅
- 石蜜
- 石南
- 石脑
- 石脾
- 石漆
- 石耆
- 石青
- 石濡
- 石蕊
- 石蛇
- 石肾
- 石松
- 石蒜
- 石髓
- 石炭
- 石韦
- 石苇
- 石苋
- 石香
- 石蟹
- 石癣
- 石燕
- 石药
- 石鱼
- 石芸
- 遂石
- 温石
- 文石
- 消石
- 硝石
- 信石
- 玄石
- 礜石
- 晕石
- 长石
- 赭石
- 终石
- 逐石
- 安石榴
- 白矾石
- 白肌石
- 白羊石
- 碧石青
- 草石蚕
- 赤石脂
- 磁石酒
- 磁石丸
- 代赭石
- 丹石散
- 淡秋石
- 地石榴
- 锻石酒
- 锻石散
- 鹅管石
- 二石茶
- 二石散
- 矾石散
- 矾石丸
- 方解石
- 飞滑石
- 飞水石
- 甘石膏
- 海浮石
- 寒水石
- 合玉石
- 黑石华
- 黑石脂
- 黑羊石
- 花乳石
- 花蕊石
- 花芷石
- 滑石散
- 滑石汤
- 滑石粥
- 黄石茶
- 黄石华
- 黄石脂
- 活磁石
- 金精石
- 金石部
- 金石斛
- 金石类
- 金星石
- 金牙石
- 荆石茶
- 井泉石
- 空青石
- 厉石华
- 练石草
- 练石散
- 炼秋石
- 龙石膏
- 龙石散
- 卢甘石
- 炉甘石
- 络石藤
- 麦饭石
- 曼诣石
- 曼诸石
- 没石子
- 礞石丸
- 墨石子
- 凝水石
- 婆娑石
- 菩萨石
- 朴硝石
- 禽石燕
- 青礞石
- 青石脂
- 秋石丹
- 秋石方
- 鹊石散
- 三石散
- 三石汤
- 山慈石
- 山磁石
- 蛇含石
- 生石膏
- 石斑鱼
- 石菖蒲
- 石车茶
- 石胆草
- 石蠹虫
- 石甘茶
- 石膏散
- 石膏汤
- 石膏丸
- 石归茶
- 石合草
- 石红茶
- 石喉茶
- 石胡荽
- 石斛茶
- 石斛酒
- 石斛散
- 石花菜
- 石椒草
- 石筋草
- 石茎散
- 石决明
- 石栏干
- 石莲花
- 石莲散
- 石莲子
- 石流赤
- 石流黄
- 石流青
- 石硫赤
- 石硫黄
- 石硫磺
- 石榴根
- 石榴浆
- 石榴壳
- 石榴皮
- 石榴叶
- 石榴枝
- 石龙草
- 石龙刍
- 石龙芮
- 石龙子
- 石梅茶
- 石米茶
- 石南草
- 石南散
- 石南汤
- 石南藤
- 石南丸
- 石南叶
- 石楠草
- 石楠藤
- 石楠叶
- 石脑油
- 石葡萄
- 石荠宁
- 石钱茶
- 石青苔
- 石首鱼
- 石髓铅
- 石韦茶
- 石韦散
- 石韦汤
- 石苇散
- 石苇汤
- 石苇丸
- 石燕丸
- 石英煎
- 石长生
- 石芷茶
- 石钟乳
- 石子汤
- 四石汤
- 桃花石
- 特生石
- 铜矿石
- 握雪石
- 无石子
- 五石汤
- 五石脂
- 五羽石
- 吸铁石
- 硝石汤
- 玄黄石
- 玄精石
- 羊肝石
- 阳起石
- 银星石
- 禹粮石
- 元精石
- 越砥石
- 云母石
- 钟乳石
- 紫加石
- 紫石华
- 紫石英
- 赤石脂散
- 赤石脂汤
- 赤石脂丸
- 撮石合草
- 大硝石丸
- 代赭石散
- 矾石兑丸
- 寒水石散
- 花蕊石丹
- 花蕊石散
- 藿石香茶
- 金钗石斛
- 络石藤茶
- 没石子丸
- 三黄石膏
- 石都念子
- 石防风散
- 石硫黄散
- 石榴根皮
- 石榴花茶
- 石首鱼鲞
- 石下长卿
- 石逍遥草
- 石中黄子
- 石子荠汤
- 水中石子
- 酸枣石茶
- 五色石脂
- 硝石大丸
- 小石榴煎
- 研朱石槌
- 阳起石散
- 阳起石汤
- 阳起石丸
- 钟乳石散
- 冢上砖石
- 紫石英酒
- 紫石英丸
- 紫石煮散
- 百合滑石散
- 柴胡石膏散
- 柴胡石膏汤
- 大黄硝石汤
- 单行石膏汤
- 豆腐石膏汤
- 二物石膏汤
- 矾石白术散
- 矾石滑石散
- 滑石白鱼散
- 滑石代赭汤
- 滑石石膏散
- 藿香石膏茶
- 金钗石斛丸
- 九节石菖蒲
- 馏水石膏饮
- 麻黄石膏汤
- 麻杏甘石汤
- 麻杏石甘汤
- 礞石滚痰丸
- 木通滑石茶
- 南恩洲石蛇
- 羌活石膏茶
- 人参石膏汤
- 三黄石膏汤
- 三黄石青汤
- 三石泽兰丸
- 石刺木根皮
- 石膏粳米汤
- 石膏羌活散
- 石斛地黄煎
- 石斛瓜蒌茶
- 石斛夜光丸
- 石榴皮石榴
- 太乙玄精石
- 太阴玄精石
- 五石乌头丸
- 硝石大黄丸
- 硝石矾石散
- 兖州白羊石
- 兖州黑羊石
- 制炉甘石药
- 茱萸硝石汤
- 竹叶苓石茶
- 竹叶石参茶
- 竹叶石膏汤
- 紫石寒食散
- 紫石门冬丸
- 大五石泽兰丸
- 莨菪酒硝石饮
- 烧石子茴香散
- 乌头赤石脂丸
- 小五石泽兰丸
- 旋复代赭石汤
- 旋覆代赭石汤
- 乙字花蕊石散
- 百合滑石代赭汤
- 槟榔散石榴根煎
- 赤石脂禹余粮汤
- 滑石乱发白鱼散
- 内补石斛秦艽散
- 十二物寒水石散
- 石膏阿斯匹林汤
- 土石间新出泉水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小青龙加石青汤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隐君礞石滚痰丸
- 紫石英柏子仁丸
- 紫石英天门冬丸
-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
- 淮南八公石斛万病散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