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
- 目录
- 《本草备要》牡丹皮
- 《本草从新》牡丹皮
- 《本草害利》牡丹皮
- 《本草求真》牡丹皮
- 《本草新编》牡丹皮
- 《本草择要纲目》牡丹皮
- 《本经逢原》牡丹皮
- 《长沙药解》牡丹皮
- 《得配本草》牡丹皮
- 《滇南本草》牡丹皮
- 《雷公炮制药性解》牡丹皮
- 《中药炮制》牡丹皮
- 《汤液本草》牡丹皮
- 《药鉴》牡丹皮
- 《药性切用》牡丹皮
- 《药征》牡丹皮
- 《中药学》牡丹皮
- 《冯氏锦囊秘录》牡丹皮
- 《侣山堂类辩》牡丹皮
- 《顾松园医镜》牡丹皮
- 《医学入门》牡丹皮
- 《中国药典》牡丹皮
- 《中药大辞典》牡丹皮
- 《中华本草》牡丹皮
《本草备要》牡丹皮

泻伏火而补血
辛甘寒微。入手足少阴(心、肾)、厥阴(心包、肝)。泻血中伏火(色丹故入血分。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和血、凉血而生血(血热则枯,凉则生),破积血(积瘀不去则新血不生),通经脉。
为吐衄必用之药(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治中风,五劳,惊痫螈(筋脉伸缩抽掣为螈 。或手足抽掣,口眼 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软,时发时止为痫。皆阴虚血热,风火相搏,痰随火涌所致),除烦热,疗痈疮(凉血),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张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内经》曰∶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
单瓣花红者入药,肉浓者佳。酒拌蒸用。畏贝母、菟丝、大黄。忌蒜、胡荽、伏砒(时珍曰∶花白者补,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别之)
引用:《本草备要》牡丹皮
《本草从新》牡丹皮

泻伏火、去瘀.
辛苦微寒.入手足少阴(心、肾.)厥阴.(心包、肝.)泻血中伏火.(色赤、故入血分、能泻诸经伏火、古方所以用治相火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和血凉血而生血.(血热则枯、凉则生.)破积血.(积瘀不去、则新血不生.)通经脉.止吐衄.(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治惊痫螈 .筋脉伸缩抽掣、为螈 、或手足抽掣、口眼 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软、时发时止、为痫、皆阴虚血热、风火相搏、痰随火涌所致.)除烦热.疗痈疮.(凉血.)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张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内经云∶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胃气虚寒.经行过期不净者勿服.胎前亦宜酌用.单瓣花红者入药.(时珍曰∶花白者补、赤者利、须分别之.)肉浓者佳.酒拌蒸用.畏贝母、菟丝、大黄.忌蒜、胡荽、伏砒.(丹皮根捣末服、解中蛊毒.)
引用:《本草从新》牡丹皮
《本草害利》牡丹皮

〔害〕气香而浊,极易作呕,胃弱服之即吐,凉血通瘀,故胃气虚寒,妇人血崩,经行过期不净,并妊娠者并忌之。若无瘀而血热妄行,及血虚而无外感者,皆不可用。
〔利〕苦辛微寒,入手足少阴厥阴血分,凉血去瘀生新,泻血中伏火,退无汗骨蒸。
治相火之功,胜于黄柏。红花者利,白花者补,宜分别之。
引用:《本草害利》牡丹皮
《本草求真》牡丹皮

(芳草)泻肾血分实热治无汗骨蒸
牡丹皮(专入心肾肝)。辛苦微寒。能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以治三经血中伏火。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相火炽则血必枯必燥必滞。与火上浮而见为吐为衄。(汪昂曰。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虚损与风与痰与火相抟。而见五痨惊痫螈 。(螈则筋急而缩。 则筋缓而伸。或伸或缩。手如拽锯。谓之螈 。即俗所谓为搐惊。则外有所触。心无所主。痫则卒然昏仆。身软吐痰。时发时止。五痨。一曰志痨。二曰心痨。三曰思痨。四曰忧痨。五曰疫痨。)瘀结而见疮疡痈毒产难。并无汗骨蒸。(阴虚又兼邪郁。故见无汗骨蒸。)用此不特味辛而散血中之实热。且有凉相火之神功。世人专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盖黄柏恶寒而燥。初则伤胃。久则败阳。苦燥之性徒存。而补阴之功绝少。丹皮赤色象离。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补之用。较之黄柏。不啻霄壤矣。张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心。志不足者足少阴肾。(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内经曰。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但补性少而泄性多。凡虚寒血崩。经行过期不尽者。为并禁焉。赤者利血。白者兼补气。酒拌蒸用。忌蒜胡荽。伏砒。
引用:《本草求真》牡丹皮
《本草新编》牡丹皮

牡丹皮,味辛、苦,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种分赤、白,性味却同。入肾、肝二经,兼入心包络。凉骨蒸之热,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兼消瘀血,除症坚,定神志,更善调经,止惊搐,疗痈肿,排脓住痛。亦臣、佐、使之药,而不可为君也。仲景张夫子入之八味丸中,所以治汉武帝消渴之症也。消渴,本是热症,方中加入桂、附,以火治火,奇矣。盖此火乃相火,而非火。相火者,虚火也。实火可泻,虚火必须滋补。阳火可以水折,阴火必须火引。地黄汤中既用熟地、山药以滋阴,不用桂、附以引火,则火不归源,而渴终不可止。但既用桂、附以引火,而火归于下焦,而上焦余热,何能顿清。吾恐命门之火已归于肾宫,心包之火仍炎于心位,热必余焰尚存,而渴仍不止也。故方中又加入牡丹皮,调和于心、肝、肾之际,滋肾而清其肝中之木,使木不助心包之火。而牡丹皮又自能直入于膻中,以凉其热,下火既安,而上火亦静,火宅之中,不成为清凉之境乎。此仲景夫子制方之神,而亦牡丹皮之功,实有如是者也。不特此也,牡丹皮在六味地黄丸中,更有奇议。肾有补无泻,用熟地、山药以补肾,又何必用牡丹皮以滋其骨中之髓耶。若云泻火,则已有泽泻矣;若云健脾,则已用茯苓矣。若云涩精,则已用山萸矣。然则何所取,而又用牡丹皮哉?不知牡丹皮,所以佐五味之不足也。补阴之药过于寒,则阴不能生,而过于热,则阴亦不能生。
六味丸中不寒不热,全赖牡丹皮之力,调和于心、肝、脾、肾之中,使骨中之髓温和,而后精闭于肾内,火泻于膀胱,水湿化于小便,肺气清肃,脾气健旺,而阴愈生矣。
或问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牡丹皮治无汗之骨蒸,此前人之成说,吾子何略而不谈?岂牡丹皮非治无汗之骨蒸耶,铎所亟欲辨者也。夫地骨皮未尝不治无汗之骨蒸,牡丹皮未尝不治有汗之骨蒸也。元素将二药分有汗、无汗,为骨蒸之法,余不知其何所见而分。据其论,牡丹皮牡而不牝,其色丹,象离阳中之火,能泻,似乎牡丹皮乃阳中之阴,亦宜治有汗之骨蒸,而不宜治无汗之骨蒸矣。总之,牡丹皮乃治骨蒸之圣药,原不必分有汗、无汗也。
或问仲景张公制八味丸,经吾子之阐发奇矣,不知更有异闻乎?曰∶医道何尽,请于前论而再穷其义。夫火有上、下之分。下火非补不能归,其在上之火,非凉不能息。补其在下之火,则火安而上不炎;凉其在上之火,则火静而下亦戢。虽然牡丹皮补肾水,而不补肾火,似乎下火之炎上,不能使其归于下也。然而,牡丹皮虽不能补肾中之火,实能补肾中之水,补水之不足,即能制火之有余。火有所制,自然不敢沸腾,然后用附子、肉桂,引其下伏,则火藏于至阴之肾矣。牡丹皮亦补肾以益心,而不能补肾以克心者也,似乎上火趋下,不能使其静于上也。然牡丹皮虽不能补肾水克心,实能补肾水以益心气之不足。即能制心气之有余,必有所养,自然常能宁定。然后用附子、肉桂导其上通,则暗交于至阴之心矣。此前论所未及者,而阐发其奇又如此矣。
或又问仲景张公八味丸,已发异论,不识六味丸亦有异论乎?曰∶六味丸中,别有微义也。
牡丹皮用之于六味丸中,岂独凉骨中之髓,以生阴水哉。夫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六味丸中,乃纯阴之药也,苟不用阴中微阳之药,入于群阴之内,虽以水济火,似亦为阴虚者之所喜,然而孤阴无阳,仅能制火之有余,不能生水之不足。丹皮虽亦是阴药,入于肾经,但性带微阳,入于六味丸,使阳气通于阴之中,而性亦微寒,但助阴以生水,而不助阳以动火。此仲景夫子立方之本意,铎实有以窥其微而尽发之也。
或问牡丹皮阴中微阳,又入于群阴之内,恐阳气更微,虽各药亦有兼于阳者,毕竟阴重而阳微也。不知他药如茯苓、泽泻、山药之类,入于群阴之中,全忘乎其为阳矣。惟牡丹皮虽在阴药之中,而阳之气不绝,子试将六味丸嗅之,牡丹皮之气未尝全消,不可以悟其微阳之独存,不为群阴所夺之明验乎。惟牡丹皮于群阴之中,独全其微,且能使茯苓、泽泻、山茱萸、熟地、山药之阳气不散,以助其生阴之速。故牡丹皮用之于地黄丸中,尤非无意也。
或问牡丹皮能退骨蒸之虚热,是亦地骨皮之流亚也,乃先生誉地骨皮之解骨蒸,而不及牡丹皮,岂别有意欤?夫牡丹皮之解骨蒸,虽同于地骨皮而微有异者,非解有汗与无汗也。牡丹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髓热也;地骨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血热也。骨中不止髓,髓之外必有血以裹之。骨中之髓热,必耗其骨中之血矣;骨外之血热,必烁其骨中之髓矣。故治骨蒸者,二味必须兼用,不可以有汗用地骨皮、无汗用牡丹皮也。此等论,实前人所未谈,言之必惊世人,然予实闻之吾师,非凿空而论也。髓中有血,斯亦何奇。余尝见人骨折者,骨中流血,与髓俱出,非明验乎。独是地骨皮凉骨中之血,牡丹皮凉骨中之髓,无人证吾言耳。
引用:《本草新编》牡丹皮
《本草择要纲目》牡丹皮

(凡采得、以铜刀劈破、去骨、用酒拌蒸、日中晒干用.)
【气味】
辛寒无毒.阴中微阳.入手厥足少阴经.
【主治】
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妇人冷热血气.排脓通经.凉骨蒸.丹者赤色火也.故能泻阴胞中之火.肾气丸用之.治神气之不足.犀角地黄汤用之.治肠胃之积血及吐血衄血.
【畏】(贝母 大黄 菟丝子)
【忌】(胡荽 蒜)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牡丹皮
《本经逢原》牡丹皮

苦辛平,无毒。酒洗去碱土,曝干。勿见火。
《本经》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五脏,疗痈疮。
发明 牡丹皮入手足少阴厥阴,治血中伏火,故相火胜肾,无汗骨蒸为专药。《本经》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等证,以其味辛气窜,能开发陷伏之邪外散。惟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王安道云∶志不足者,足少阴病也。故仲景肾气凡用之。后人惟知黄 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又症坚瘀血留舍肠胃五脏,及阴虚吐血衄血必用之药,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积生新,引血归经之功,故犀角地黄汤用之。凡妇人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净,属虚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白兼补气,亦如赤、白芍药之义,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
引用:《本经逢原》牡丹皮
《长沙药解》牡丹皮

【本经】牡丹。味苦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金匮》肾气丸方在地黄。用之治消渴,小便反多。以肝木藏血而性疏泄,木郁血凝,不能疏泄水道,风生而燥盛,故上为消渴而下为淋涩。及其积郁怒发,一泄而不藏,则膀胱失约而小便不禁。丹皮行血清风,调通塞之宜也。
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久疟而为癥瘕。桂枝茯苓丸方在桂枝。用之治妊娠宿有癥瘕。温经汤方在茱萸。用之治带下,瘀血在腹。大黄牡丹皮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肠痈脓成,其脉洪数,以其消癥瘀而排脓血也。
牡丹皮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泻郁热而清风燥。缘血统于肝,肝木遏陷,血脉不行,以致瘀涩而生风热。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也。其诸主治,通经脉,下胞胎,清血热,凉骨蒸,止吐衄,断淋沥,安扑损,续折伤,除癞风,消偏坠。
引用:《长沙药解》牡丹皮
《得配本草》牡丹皮

畏菟丝子、贝母、大黄。忌葱、蒜、胡荽。伏砒。以乌贼骨针其树,必枯。
辛、苦,微寒。入手足少阴、厥阴经血分。泻心胞伏火,清膻中正气,除血中内热,退无汗骨蒸。(以其善行血滞,滞去而郁热自解。)滞下胞胎,治惊痫,除螈 疗痈肿,行瘀血。配防风,治 疝偏坠。入辛凉药,领清气以达外窍。入滋肾药,使精神互藏其宅。
川生者,内外俱紫,治肝之有余。亳州生者,外紫内白,治肝之不足。胃虚者,酒拌蒸。
实热者,生用。胃气虚寒,相火衰者,勿用。(以其凉少阴之火。)
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盖肾恶燥,燥则水不归元,宜用辛以润之、凉以清之,丹皮为力。肾欲坚,以火伤之则不坚,宜从其性以补之,川柏为使。故川柏退邪火之胜剂,勿得以丹皮为稳于川柏,而置川柏于无用也。
引用:《得配本草》牡丹皮
《滇南本草》牡丹皮
《雷公炮制药性解》牡丹皮

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肝经。治一切冷热气血凝滞,吐衄血瘀积血,跌扑伤血,产后恶血。通月经,除风痹,催产难。畏菟丝子,忌蒜。
按∶丹皮主用,无非辛温之功,禹锡等言其治冷,当矣。本草曰性寒,不亦误耶!夫肝为血舍,丹皮乃血剂,固宜入之,本功专行血,不能补血,而东垣以此治无汗骨蒸,六味丸及补心丹皆用之,盖以血患火烁则枯,患气郁则新者不生。此剂苦能泻阴火,辛能疏结气,故为血分要药。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牡丹皮
《中药炮制》牡丹皮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常用名』粉丹皮、丹皮、丹通。
『产地』安徽、四川、陕西、山东、甘肃、湖南、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秋末冬初采挖。
『炮制方法』将原药洗去泥土,冬春用温水洗,夏秋用凉水洗,捞起滤干水份,上盖湿布润1夜,取出切横片1分厚,晒干即得。各地制法不同,根据处方需要,有用盐水炒,有清炒,有炒炭用等。
『用量』3~9克。
『贮存』装缸内,加盖,防潮。
引用:《中药炮制》牡丹皮
《汤液本草》牡丹皮

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辛苦微寒。无毒。手厥阴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
《珍》云∶凉骨蒸。
《本草》云∶主寒热,中风,螈 ,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之气,腰痛,风噤,癫疾。
《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
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花为阴,成实;丹为赤,即火。故能泻阴中之火。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阴,手少阳,治有汗骨蒸也。
引用:《汤液本草》牡丹皮
《药鉴》牡丹皮

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也,无毒。凉骨蒸灵丹,止吐衄神方。惟其苦也,故除症坚瘀血留舍于肠胃之中。惟其辛也,故散冷热血气收作于生产之后。月水欠匀者,服之即调。风痫时搐者,用之可定。痈疽用之,消肿住痛。痘家用之,行血排脓。清胃汤中止牙疚,快斑饮内散血热,何也?为其养真血,而攻坏血,固真气,而行结气耳。又治手少阴神不足,足少阴志不足,故仲景八味丸用之。孕妇所忌。
引用:《药鉴》牡丹皮
《药性切用》牡丹皮
《药征》牡丹皮

引用:《药征》牡丹皮
《中药学》牡丹皮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舌绛、身发斑疹,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阴虚发热等症。
牡丹皮清营血之实热,同时还能治阴虚发热。清血分实热,常与鲜生地、赤芍等同用;疗虚热,常与大生地、知母、青蒿、鳖甲等药相配伍;治血热妄行,常与鲜茅根、侧柏叶、山栀等同用。
经闭、损伤,皆有气血瘀滞,由于络道瘀阻,常发生疼痛。丹皮能活血散瘀,使瘀滞散而气血流畅,疼痛得解,常和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同用。
3.对于疮痈肿毒、肠痈等症,本品也是常用的药物。疗疮痈可配合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地丁草之类;治肠痈初起未能脓者可和大黄、芒硝、桃仁、冬瓜子等同用;已成脓者合红藤、连翘、败酱草之类应用。
【处方用名】粉丹皮、丹皮(生用,用于清实热、泻虚火,活血败瘀)、炒丹皮、丹皮炭(炒至黑色用,用于凉血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丹皮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凉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畅而不留瘀,血热清而不妄行。故对血热炽盛、肝肾火旺及瘀血阻滞等症,都恃为要药。
本品配鲜生地,能清热凉血;配大生地,则滋肾泻火;配山栀,则清肝泄热;配赤芍、桃仁,则活血散瘀;配侧柏叶、鲜茅根,则凉血止血。
【方剂举例】牡丹散《证治准绳》:牡丹皮、芍药、当归、红花、干漆、苏木、没药、莪朮、鬼箭羽、延胡、乌药、陈皮、甘草、桂枝。治虚损精闭、潮热体疲、午后发烧。
引用:《中药学》牡丹皮
《冯氏锦囊秘录》牡丹皮

禀季春之气,兼得乎水之性,阴中微阳,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其色赤而象火。且叶为阳发,生也,花为阴成,实也,丹者象离火也,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入心经正药,兼入肝肾阴分。辛能行血,苦能泻热,故能阴血分邪热,及 坚瘀血并清理阳明也。凡实热者宜生用;若胃稍虚者宜酒炒用。
粉丹皮,凉无汗骨蒸,止吐衄必用,除 坚瘀血,留舍于肠胃中,散冷热血气,攻作于生产后,仍主神志不足,更调经水欠匀,治风痫,定惊止搐,疗痈肿排脓住痛,不特去血中之伏热,而又有凉相火之神功,用黄柏以治相火,不若丹皮之功为胜也。然胃气虚寒,经行过期不净者勿服。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凉血热化斑,肠胃积血,吐血鼻衄,能泻阴中之火,其功多于清热,而更长于行血,故妇人经漏不止,及孕妇无故者禁之。
按∶丹皮清东方雷火,是其本功,北方龙火因而下伏,此乙癸同源之治也。古人惟此以治相火,故六味丸用之。后人专用黄柏,不知丹皮赤色象离,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所以入足少阴,而佐滋补之用。若黄柏者,不过苦寒而燥,既可伤胃,久则败阳,苦燥之性徒存,补阴之功何在!与丹皮之力不啻霄壤矣。但相火实旺,湿热太重者暂用之,以少损其势可也。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牡丹皮
《侣山堂类辩》牡丹皮

牡丹皮色赤,气味辛寒,血分之药也。不缘子生,故名曰牡。阴中之阳,升也。其味辛,故主发散中风,寒热邪气,除症坚瘀血,寒能凉血,故主螈 惊痫。凡骨蒸劳热,痈肿疮疡,丹皮为要药,若吐血衄血,大非所宜,以其上升故也。元如曰∶若因风寒而衄血者宜之,如阴火上炎者大忌。
引用:《侣山堂类辩》牡丹皮
《顾松园医镜》牡丹皮

〔辛苦微寒,入心与包络、肝、肾四经,酒焙。〕清血中之伏火,〔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人但知黄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胜。〕凉无汗之骨蒸,除肠胃积血,〔以其能凉血行血也。〕治神志不足。〔心藏神,肾藏志,治神志不足者,凉心血,清相火之功也。〕凉血而又能行血,凡妇人血崩,及经水过期不净,忌与行血药同用。孕妇勿服。。
引用:《顾松园医镜》牡丹皮
《医学入门》牡丹皮

牡丹皮寒泻火伏,养真血气破结蓄,专主无汗之骨蒸,又补神志之不足。
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花为阴成实,丹为赤即火,故能泻阴中之火。味辛苦,无毒。
阴中微阳。入足少阴、手厥阴经。主吐血衄血瘀血,热留肠胃不散。消打扑瘀血,续筋骨,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破坚 ,下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疗疮痈排脓止痛及下部生疮成洞,皆养真血而破瘀血蓄血之功也。又治冷气,散诸痛结及中风螈 ,痉、惊痫、邪气,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禁癫疾,皆固真气而行结气郁气之力也。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属心,志属肾,故八味丸用之以补心肾也。又曰∶牡丹皮入足少阴及手厥阴,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阴及手少阳,治有汗之骨蒸。有二种,白者补,赤者利。
出合州、和州、宣州山中,单叶红花者佳。二八月采根如笔管大者,以铜刀劈去骨,阴干,酒拌蒸三时,日干用。畏菟丝子,忌蒜。今人家移枝接者,名千叶牡丹,不用。
引用:《医学入门》牡丹皮

牡丹皮
丹皮
牡丹
- 牡丹
- 牡丹煎
- 牡丹散
- 牡丹丸
- 牡丹花茶
- 牡丹煎丸
- 铁线牡丹
- 大黄牡丹茶
- 大黄牡丹汤
- 胡氏牡丹散
- 黄芩牡丹汤
- 明月映牡丹
- 牡丹大黄汤
- 前胡牡丹汤
- 二十六味牡丹煎丸
-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
-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皮
- 皮
- 柏皮
- 岑皮
- 豺皮
- 蟾皮
- 陈皮
- 橙皮
- 椿皮
- 刺皮
- 荻皮
- 豆皮
- 粉皮
- 腹皮
- 根皮
- 广皮
- 桂皮
- 槲皮
- 黄皮
- 姜皮
- 橘皮
- 理皮
- 麋皮
- 木皮
- 皮毛
- 皮茹
- 皮散
- 皮丸
- 皮硝
- 皮脂
- 秦皮
- 青皮
- 桑皮
- 蛇皮
- 獭皮
- 猬皮
- 乌皮
- 象皮
- 榆皮
- 白鲜皮
- 白藓皮
- 白癣皮
- 柏白皮
- 败鼓皮
- 槟榔皮
- 陈皮茶
- 橙子皮
- 臭椿皮
- 樗白皮
- 樗根皮
- 川槿皮
- 椿白皮
- 椿樗皮
- 椿根皮
- 椿皮丸
- 刺猬皮
- 大腹皮
- 大木皮
- 大皮莲
- 地骨皮
- 冬瓜皮
- 都咸皮
- 豆皮饮
- 枫柳皮
- 扶木皮
- 茯苓皮
- 谷木皮
- 瓜蒌皮
- 广陈皮
- 海桐皮
- 合欢皮
- 桦木皮
- 桦皮散
- 槐白皮
- 槐皮膏
- 鸡肫皮
- 鲛鱼皮
- 金橘皮
- 橘皮汤
- 橘皮粥
- 橘子皮
- 举树皮
- 榉木皮
- 榉树皮
- 柯树皮
- 蚵皮丸
- 苦楝皮
- 朗榆皮
- 栎木皮
- 榈木皮
- 米皮糠
- 棉锦皮
- 木槿皮
- 牛皮胶
- 皮蛋粥
- 皮哨子
- 皮鞋底
- 秦皮散
- 青橘皮
- 青皮茶
- 楸木皮
- 桑白皮
- 山皮条
- 蛇蜕皮
- 石榴皮
- 松皮散
- 酸榴皮
- 桃皮汤
- 土槿皮
- 梧叶皮
- 五花皮
- 五加皮
- 五皮散
- 五皮饮
- 五茄皮
- 西瓜皮
- 香圆皮
- 象皮散
- 小皮莲
- 小青皮
- 新会皮
- 羊皮面
- 仰天皮
- 椰子皮
- 野狼皮
- 榆白皮
- 柞木皮
- 竹皮汤
- 梓白皮
- 紫金皮
- 紫荆皮
- 棕榈皮
- 棕皮灰
- 白藓根皮
- 白藓皮汤
- 白杨白皮
- 白杨皮散
- 白杨树皮
- 赤龙皮汤
- 樗白皮丸
- 樗根白皮
- 椿樗白皮
- 椿樗根皮
- 椿根白皮
- 刺猬皮散
- 翠皮香蕉
- 大腹皮散
- 大腹皮饮
- 大橘皮汤
- 丹桎木皮
- 地骨皮散
- 地骨皮饮
- 钓樟根皮
- 甘李根皮
- 干陀木皮
- 谷树根皮
- 槐白皮膏
- 角落木皮
- 橘皮煎丸
- 橘皮煮散
- 苦楝根皮
- 李根白皮
- 李根皮散
- 木槿根皮
- 牛皮癣方
- 桑白皮散
- 桑白皮汤
- 桑白皮饮
- 桑根白皮
- 生梓白皮
- 石榴根皮
- 松根白皮
- 松杨木皮
- 酥皮奄子
- 乌根白皮
- 乌臼根皮
- 乌桕根皮
- 乌驴皮汤
- 乌木根皮
- 无患子皮
- 无名木皮
- 五加根皮
- 五加皮茶
- 五加皮酒
- 五加皮散
- 五加皮汤
- 香栾皮汤
- 杨根白皮
- 榆白皮散
- 榆根白皮
- 闸极木皮
- 柘根白皮
- 猪皮冻胶
- 竹皮大丸
- 紫荆木皮
- 白皮小豆散
- 白前桑皮茶
- 败酱秦皮茶
- 陈皮扒鸭条
- 陈皮半夏汤
- 服五加皮酒
- 腹皮麦冬茶
- 甘李根白皮
- 葛根橘皮汤
- 桂皮山楂饮
- 桂心橘皮汤
- 海藻橘皮丸
- 葫芦双皮汤
- 黄连橘皮汤
- 黄芪陈皮粥
- 加味五皮饮
- 橘皮半夏汤
- 橘皮干姜汤
- 橘皮生姜汤
- 橘皮醒酲汤
- 橘皮一物汤
- 橘皮枳术丸
- 橘皮竹茹汤
- 苦参橘皮丸
- 栝蒌竹皮汤
- 腊月兔皮毛
- 灵寿木根皮
- 马疡木根皮
- 麦芽青皮饮
- 木瓜陈皮茶
- 糯皮竹茹汤
- 苹果陈皮茶
- 青皮茴香茶
- 人参樗皮散
- 人参橘皮散
- 桑根白皮汤
- 芍药柏皮丸
- 生姜橘皮汤
- 十皮五子饮
- 石刺木根皮
- 石榴皮石榴
- 四苓五皮散
- 乌柏木根皮
- 乌臼木根皮
- 五加皮浸酒
- 五苓五皮散
- 仙茅加皮茶
- 野狼喉嗉皮
- 栀子柏皮汤
- 治牛皮癣方
- 柴胡地骨皮汤
- 橘皮玳玳花茶
- 千岁垣中肤皮
- 治牛皮癣效方
- 子童桑白皮汤
- 黄芪米醋脆皮鲤
- 橘皮枳实生姜汤
- 牛膝海桐皮煎丸
- 榆皮通滑泄热煎
- 桑白皮等汁十味煎
- 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 续命汤加紫苏陈皮方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