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本草纲目》大豆
「气味」黑大豆:甘、平、无毒。
「主治」
黑大豆:
1、中风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产后亦宜照此服药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2、热毒攻眼,红痛、脸肿。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交替着熨患处。
3、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不愈再服。又方:用乌豆煮至皮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4、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6、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为末,热酒淋过,去豆饮酒,极效。
7、一切下血。用黑豆在皂角汤中微浸,炒熟去皮,研为末,加炼猪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米汤送下。
引用:《本草纲目》大豆
《食疗本草》大豆
(二)微寒。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瓦斯。〔证〕
(三)善治风毒香港脚,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证〕
(四)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不得与炒豆食之。若食了,忽食猪肉,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十岁以上者不畏也。〔证〕
(五)(大豆)卷∶ 长五分者,破妇人恶血,良。〔证〕
(六)大豆∶寒。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内之。杀诸药毒。〔嘉〕
(又,生捣和饮,疗一切毒,服、涂之。)〔心〕
(七)谨按∶煮饮服之,去一切毒瓦斯,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脏结积内寒。和桑柴灰汁煮服,下水鼓腹胀。〔心·嘉〕
(八)其豆黄∶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成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嘉〕
(九)又,卒失音,生大豆一升,青竹 子四十九枚,长四寸,阔一分,和水煮熟,日夜二服,瘥。〔嘉〕
(十)又,每食后,净磨拭,吞鸡子大,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又益阳道。〔心·嘉〕
引用:《食疗本草》大豆〈平〉
《服食导饵》大豆
性味 甘平。
效用 滋阴强壮,长肌肤,加气力,补虚弱,被誉为“植物肉”、“素肉”,用于防治动脉硬化;还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治疗热毒疮肿,赤痢下血,一切湿毒水肿、肾病水肿,身重、肿胀、风湿痹痛等症。还可治疗疳积羸弱之证。
引用:《服食导饵》大豆
《老年食养食疗》大豆
大豆在我国是一种来源丰富的食品。其种类很多,根据外皮颜色,可分为黄豆、青豆、黑豆等,其中以黄豆为主。黄豆因含有丰富的营养,故有“豆中之王”、“营养之花”的美称。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这些蛋白质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可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媲美,所以又有“植物肉”、“绿色乳牛”之誉。
大豆所含的蛋白质约为40%左右,其中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恰当,为一种优质蛋白。大豆富含赖氨酸,可以补充谷类食品赖氨酸不足的缺馅。大豆中的脂肪含量也高达20%,它比动物脂肪优越之点在于富含油酸及亚油酸,这类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于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大有益处。大豆还含有丰富的磷脂、胆碱等对神经系统有保健作用的物质以及维生素E等抗衰老物质。大豆也含有精氨酸,是精子生成的重要原料。大豆皂甙能防止过氧化脂质生成,延缓机体老化。大豆磷脂对防治老年性痴呆和记忆力减退有特殊功效。多吃豆类又可防治肥胖,增强耐久力。据资料报道,盛产大豆的地方,长寿的人多,所以,大豆是老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值得推荐的保健、长寿食品。
近年来,医药科研工作者发现,黄豆还具有抗癌作用。用黄豆配甘草与化学药物同用,能减轻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故可作为化疗或放疗的辅助治疗食品。
祖国医学认为,黄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开中、润燥消水、排脓解毒、消肿止痛功效。《延年秘录》中载:“服食大豆”可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民间也常用黄豆来防病治病,如防治感冒:用黄豆1把,干香菜50克(或葱白3根),白萝卜3片,煎汤温服;治习惯性便秘:用黄豆皮8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腹泻:用黄豆皮烧炭研末,每服15克,日服2次。
引用:《老年食养食疗》大豆
《饮膳正要》大豆
《医学入门》大豆
大豆甘平除胃热,逐水通淋散积结,破瘀治风及痈疮,消谷宽膨炒作屑,豆腐宽中脾胃和,大肠浊气能清别。
豆,即菽也。无毒。除胃中热痹,逐水胀、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下瘀血。炒令烟未断,乘热投酒中,治风痹瘫痪、口噤头风及产后风虚血病。和饭捣涂一切痈疮肿毒,小儿豌豆疮。炒为屑,主胃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煮汁甚凉,可以压丹石毒,解乌头诸药毒,杀牛马瘟毒,兼能调中下气止痛,通关脉,杀鬼毒,治喉痹。食罢生服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又醋煮服,治子死腹中,胎衣不下。炒食极热,煮食及作豉极冷,作腐则寒而动气,黄卷及酱平,牛食温,马食泠,一体之中,用之数等,大抵宜作药使耳。
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黄豆,味甘,温。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白豆,即今之饭豆,味咸,平。肾之谷,肾病宜食。
补五脏,暖肠胃,调和十二经脉。其嫩叶谓之藿,可作菜食,利五脏下气。豆腐,味甘,平。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中寒多泄多屁者忌食。
引用:《医学入门》大豆
大豆
豆
- 豆
- 巴豆
- 白豆
- 扁豆
- 匾豆
- 蚕豆
- 赤豆
- 刀豆
- 豆豉
- 豆丹
- 豆腐
- 豆鼓
- 豆酱
- 豆卷
- 豆蔻
- 豆皮
- 豆油
- 黑豆
- 红豆
- 黄豆
- 豇豆
- 苦豆
- 梨豆
- 黎豆
- 绿豆
- 毛豆
- 豌豆
- 象豆
- 诸豆
- 巴豆仁
- 巴豆霜
- 巴豆丸
- 白扁豆
- 白豆豉
- 白豆蔻
- 北豆根
- 扁豆花
- 扁豆叶
- 扁豆衣
- 蚕豆花
- 草豆蔻
- 缠豆藤
- 赤小豆
- 淡豆豉
- 刀豆壳
- 刀豆子
- 豆豉饼
- 豆附丸
- 豆黄卷
- 豆浆粥
- 豆角菜
- 豆卷散
- 豆蔻饼
- 豆蔻花
- 豆蔻壳
- 豆蔻散
- 豆蔻汤
- 豆蔻丸
- 豆蔻粥
- 豆麦粉
- 豆麦汤
- 豆皮饮
- 二豆散
- 甘豆汤
- 海红豆
- 黑豆丸
- 红豆蔻
- 红豆散
- 胡豆子
- 苦豆汤
- 橹豆衣
- 绿豆粉
- 绿豆酒
- 绿豆衣
- 绿豆粥
- 麻豆煎
- 麻豆散
- 马豆草
- 马料豆
- 南扁豆
- 青豆饮
- 青小豆
- 肉豆蔻
- 三豆散
- 三豆饮
- 山豆根
- 铁马豆
- 土豆粥
- 豌豆粥
- 乌豆方
- 乌豆粥
- 小豆华
- 小黑豆
- 云南豆
- 澡豆方
- 炙黑豆
- 八宝豆腐
- 白扁豆散
- 白扁豆粥
- 白豆蔻散
- 草豆蔻散
- 草豆蔻丸
- 赤豆鲤鱼
- 赤小豆方
- 赤小豆散
- 赤小豆粥
- 豆蔻馒头
- 法制黑豆
- 回回豆子
- 绿豆芽菜
- 青小豆粥
- 肉豆蔻散
- 肉豆蔻汤
- 肉豆蔻丸
- 三豆子汤
- 山豆根茶
- 山豆根汤
- 松子豆腐
- 香菇豆酱
- 杏仁豆腐
- 造豆豉方
- 白菜绿豆饮
- 白皮小豆散
- 扁鹊三豆饮
- 沉香豆蔻丸
- 赤豆当归散
- 赤豆粳米粥
- 赤豆鲤鱼羹
- 赤小豆鱼粥
- 丁香豆蔻散
- 豆腐红糖汤
- 豆腐石膏汤
- 豆蔻分气饮
- 豆蔻香连丸
- 附子绿豆汤
- 甘草黑豆汤
- 黑豆红花煎
- 黑豆鲤鱼汤
- 黑豆小麦煎
- 加减三豆饮
- 鲤鱼赤豆粥
- 绿豆海带粥
- 麻子小豆汤
- 磨菇烧豆腐
- 木香豆蔻丸
- 荠菜拌豆腐
- 人参豆蔻散
- 山药扁豆糕
- 神曲豆蔻丸
- 生地豆卷茶
- 生善刀豆饮
- 苍耳子绿豆茶
- 赤小豆当归散
- 赤小豆内金粥
- 当归赤小豆散
- 甘草梢黑豆汤
- 鲤鱼赤小豆汤
- 马齿苋绿豆汤
- 商陆赤小豆汤
- 澡豆洗手面方
- 豆蔻草果炖乌鸡
- 箬竹叶包绿豆粽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
- 下血赤小豆当归散
-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