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 目录
- 《本草纲目》甘蔗
- 《本草备要》甘蔗
- 《本草便读》甘蔗
- 《本草从新》甘蔗
- 《本草撮要》甘蔗
- 《本草分经》甘蔗
- 《本草分经》甘蔗
- 《本草蒙筌》甘蔗
- 《本草新编》甘蔗
- 《本草衍义》甘蔗
- 《本经逢原》甘蔗
- 《得配本草》甘蔗
- 《滇南本草》甘蔗
- 《名医别录》甘蔗
- 《食疗本草》甘蔗
- 《新修本草》甘蔗
- 《药性切用》甘蔗
- 《饮食须知》甘蔗
- 《玉楸药解》甘蔗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蔗
- 《证类本草》甘蔗
- 《千金翼方》甘蔗
- 《外科全生集》甘蔗
- 《中医饮食营养学》甘蔗
- 《顾松园医镜》甘蔗
-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蔗
- 《中药大辞典》甘蔗
- 《中华本草》甘蔗
《本草纲目》甘蔗
《本草备要》甘蔗
甘寒。和中助脾,除热润燥,止渴(治消渴)消痰,解酒毒,利二便(《外台方》∶嚼咽或捣汁,治发热口干便涩)。治呕哕反胃(《梅师方》∶蔗汁、姜汁和服),大便燥结(蔗汁熬之,名石蜜,即白霜糖。唐大历间,有邹和尚始传造法,性味甘温,补脾缓肝,润肺和中,消痰治嗽,多食助热损齿生虫。紫沙糖功用略同)。
引用:《本草备要》甘蔗
《本草便读》甘蔗
甘蔗图片
润上部以清金.止渴解酲能导下.入中焦而和胃.消痰滋燥性甘寒.赤沙糖系蔗汁煎成.能和血而性温稍异.(甘蔗甘平入脾胃.微寒.清肺.润燥.化痰.和中.散逆.为解渴止酲之品.但多食能滑大肠.以蔗浆冷食.则热去寒生也.
引用:《本草便读》甘蔗
《本草从新》甘蔗
和中润燥.
甘微寒.和中助脾.除热润燥.消痰止渴.解酒毒.利二便.治呕哕噎膈反胃.(和姜汁服.)大便燥结.(外台方、嚼咽或捣汁、治发热口干便涩.)胃寒呕吐.中满滑泻勿食.捣汁.(虚耗咳嗽、口干涕唾、用蔗浆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
引用:《本草从新》甘蔗
《本草撮要》甘蔗
《本草分经》甘蔗
《本草分经》甘蔗
《本草蒙筌》甘蔗
味甘,气平。无毒。多生闽蜀,种有二般。一种似竹粗长,名曰竹蔗;一种类荻细短,荻蔗为云。凡入药中,捣碎绞汁。丹溪医案,每每用之。助脾气和中,解酒毒止渴。
引用:《本草蒙筌》甘蔗
《本草新编》甘蔗
甘蔗,味甘,气平,无毒。入脾、肺、大小肠。绞汁入药,养脾和中,解酒毒,止渴,利大小肠,益气,驱天行热,定狂。
砂糖,杀疳虫,润肺,除寒热,凉心。多食伤齿。二味糖,不可入诸药中。唯蔗可用者,取其生气以止热,自易生津耳。
蔗浆,止渴,亦权宜之法,多饮又不相宜,恐过多生痰耳。
甘蔗,世人皆以为性热,不敢多食。不知甘蔗甘平而兼微寒,能泻火热,润燥之妙品也。
引用:《本草新编》甘蔗(砂糖)
《本草衍义》甘蔗
《本经逢原》甘蔗
甘平无毒。
发明 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也。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而孟诜乃为共酒食发痰者,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日华子》又为砂糖能解酒毒,则不知既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蔗子性异矣。即如甘草遇火则热,麻油遇火则冷,此物性之异,医者当知。近世用以捣汁治痢,服之有效,以其甘寒养胃而清湿热也。
引用:《本经逢原》甘蔗
《得配本草》甘蔗
引用:《得配本草》甘蔗
《滇南本草》甘蔗
甘蔗图片,味甘、酸。治一切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中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头发黑晕,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
──务本卷一下
甘蔗,气味甘,性微寒,无毒。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小肠,止渴,解酒。
治呕吐反胃。同姜汁服之,可解河豚毒。同酒食之生痰。不可多食,多食发虚热之症。
──模板卷九
引用:《滇南本草》甘蔗
《名医别录》甘蔗
《食疗本草》甘蔗
《新修本草》甘蔗
《药性切用》甘蔗
引用:《药性切用》甘蔗
《饮食须知》甘蔗
《玉楸药解》甘蔗
引用:《玉楸药解》甘蔗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蔗
《证类本草》甘蔗
味甘,平,无毒。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陶隐居云∶今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今按别本注云∶蔗有两种,赤色名昆仑蔗,白色名荻蔗。出蜀及岭南为胜,并煎为沙糖。今江东甚多,而劣于蜀者,亦甚甘美,时用煎为稀沙糖也。今会稽作乳糖,殆胜于蜀。去烦,止渴,解酒毒。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荻,高丈许,有竹、荻二蔗,竹蔗茎粗,出江南;荻蔗茎细,出江北。霜下后收茎,笮其汁为沙糖。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并好。日华子云∶冷。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作沙糖,润心肺,杀虫,解酒毒。腊月窖粪坑中,患天行热狂人,绞汁服,甚良也。
图经曰∶甘蔗,旧不着所出州土。陶隐居云∶今江东者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今江、浙、闽、广、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许。叶有二种,一种似荻,节疏而细短,谓之荻蔗;一种似竹,粗长,榨其汁以为沙糖,皆用竹蔗。泉、福、吉、广州多榨之。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唯蜀川作之。荻蔗但堪啖,或云亦可煎稀糖,商人贩货至都下者,荻蔗多而竹蔗少也。
食疗∶主补气,兼下气。不可共酒食,发痰。外台秘要∶主发热口干,小便涩。取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肘后方∶主卒干呕不息。甘蔗汁温令热,服半升,日三.又以生姜汁一升服,并瘥。梅师方∶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以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
食医心镜∶理正气,止烦渴,和中补脾,利大肠,解酒毒。削甘蔗去皮,食后吃之。张协都蔗赋云∶挫斯蔗而疗渴,若漱醴而含蜜。
衍义曰∶甘蔗,今川、广、湖南、北、二浙、江东、西皆有,自八、九月已堪食,收至三、四月方∶酸坏。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唯川、浙者为胜。
引用:《证类本草》甘蔗(音柘)
《千金翼方》甘蔗
《外科全生集》甘蔗
《中医饮食营养学》甘蔗
【基原】为禾科植物甘蔗的茎杆。
【异名】薯蔗、干蔗、竿蔗、糖梗。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应用】
1.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本草纲目》)
2.发热口干,小便涩: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外台秘要》)
3.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梅师集验方》)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按语】
甘蔗之渣滓,晒干煅成炭,研细末,可外敷伤口,加香油调后用。甘蔗甘凉汁多,和胃润肠,止渴解酒,生津充液,时有内热烦渴者食之宜。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
2.《随息居饮食谱》:“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
《顾松园医镜》甘蔗
〔甘寒,入肺、脾、胃三经。入药捣烂绞汁用。〕止干呕而治吐治噎,〔以其有和中助脾,下逆气,泻火热之能〕消热痰而止咳止渴,〔亦下气除热,生津润燥之功。〕除烦热而宽胸膈,〔胸膈烦热既除,则自宽舒,甘寒泻火之力也。〕解酒毒而利大肠。〔故润大便,下燥结有神。〕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
引用:《顾松园医镜》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