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
- 目录
- 《本草备要》竹沥
- 《本草便读》竹沥
- 《本草崇原》竹沥
- 《本草从新》竹沥
- 《本草撮要》竹沥
- 《本草分经》竹沥
- 《本草害利》竹沥
- 《本草经解》竹沥
- 《本草求真》竹沥
- 《本草新编》竹沥
- 《本草择要纲目》竹沥
- 《本经逢原》竹沥
- 《中药炮制》竹沥
- 《药鉴》竹沥
- 《玉楸药解》竹沥
- 《中药学》竹沥
- 《冯氏锦囊秘录》竹沥
- 《顾松园医镜》竹沥
- 《医学入门》竹沥
-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沥
- 《中药大辞典》竹沥
- 《中华本草》竹沥
《本草备要》竹沥
甘寒而滑。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竹之有沥,犹人之有血也。故能补阴清火)
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产乳》方∶妊娠苦烦名子烦,竹沥不限多少细服。梅师加茯苓煎)消渴,血虚自汗。然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经疏》曰∶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又曰∶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胎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然人食笋,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云∶竹沥和米煮粥,能治反胃)。竹类甚多,淡行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最良; 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叶大,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功用略同。竹茹即刮取青皮。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
引用:《本草备要》竹沥
《本草便读》竹沥
竹沥图片
能豁痰而清热.皮间膜外尽搜除.治类中与偏枯.经络四肢都走遍.以其甘寒滑利.须同姜汁和冲.(竹沥甘寒滑利.入胃腑.达大肠.功主清热豁痰.以其为竹中之津液也.故凡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痰热壅滞者.非此不达不行.一切卒暴中风等证.经络中皆有痰涎.均宜配入姜汁用之.不特热以制寒.且姜汁亦有开痰宣散之功.一开一降.相辅而行也.)
引用:《本草便读》竹沥
《本草崇原》竹沥
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竹、淡竹、苦竹皆可取沥,将竹截取二尺许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两头各出五七寸,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
朱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
引用:《本草崇原》竹沥(附)
《本草从新》竹沥
泻火滑痰、润燥.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虚者宜与参并行、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治中风口噤.(经疏云∶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痰迷大热.(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热燥火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以笋为刮肠篦、即此义也.)卒然牙疼.(烧苦竹沥乘热揩之.)风痉癫狂.自汗烦闷.消渴反胃.(和米煮粥服.)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用.(竹能损气、故虚人食笋、甚不相宜.)竹类甚多.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
最良. 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大.叶长阔.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取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故每兼用.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黄丹傅之、效.)
引用:《本草从新》竹沥
《本草撮要》竹沥
引用:《本草撮要》竹沥
《本草分经》竹沥
《本草害利》竹沥
〔害〕寒,滑肠,有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者,勿用。
〔利〕甘辛淡寒,若热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开失音不语,舒肢体挛蜷、风痱等证
〔修治〕伐取淡竹,俗谓之光竹,须生长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多汁而甘,去枝叶,截去节,对劈开,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用磁盆承取。
引用:《本草害利》竹沥
《本草经解》竹沥
气大寒.味甘.无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竹沥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暴病皆属于火.火炽风生.以致僵仆.或偏痹不仁.竹沥甘寒.可以清热缓急.所以主之.胸中者.太阴脾经行之地.脾阴虚.则胸中大热矣.甘清寒热.所以主之.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壮水而清火也.劳复者.伤寒热病愈后.劳碌而复热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更清耳.
【制方】
引用:《本草经解》竹沥
《本草求真》竹沥
(苞木)清皮里膜外燥痰
竹沥(专入经络皮里膜外。)甘寒而滑。治专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凡小儿天吊惊痫。阴虚发热口噤。胎产血晕。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服之立能见效。盖沥之出于竹。由血之出于人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补阴亦由火清而致。)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要药。以中风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服此流利经络。使痰热去。气道通。而外症愈矣。故火燥热者宜之。(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火烁热而有痰者宜之。苦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若脾胃肠滑。寒痰湿痰。食积生痰。不可用也。荆沥性味相近。但气寒多用荆。气虚热多用竹。(丹溪止言虚痰用竹。似欠分明。)姜汁为使。但竹类甚多。惟取竹肉薄节用。(机曰。将竹截作二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笋尖发痘疮。
引用:《本草求真》竹沥
《本草新编》竹沥
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沥,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苓、 、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治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本草择要纲目》竹沥
【气味】
甘大寒无毒.姜汁为之使.(凡取竹沥.宜用淡苦竹者佳.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遭以火逼之.其沥滴流于器内.)
【主治】
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膈胸.令人癫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治子冒风 .解射罔毒.凡阴虚则发热.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山药寒补义同.大寒言其功.非独言其气也.其性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诸方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然寒湿胃虚滑肠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竹沥
《本经逢原》竹沥
甘寒无毒。取竹沥法,以青竹断二尺许,劈开,火炙两头盛取用之。如欲多取,以坛埋土中,湿泥糊好,量坛口大小用篾箍二道,竖入坛口,多着炭火于竹顶上炙之。
发明 竹叶兼行肌表,故能疗疮杀虫。竹茹专清胃府,故能止呕除烦。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也。纯阴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取效。《千金》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有竹沥饮子,详《本经》疗筋急,专取竹沥之润,以濡之也。《千金》治四肢不收,则兼附、桂、羚羊之雄,以振之也。一以舒急,一以收缓,妙用不可思议。或言竹沥性寒仅可施之热痰,不知入于附桂剂中,未尝不开发湿痰寒饮也。惟胃虚肠滑,及气阻便闷者误投,每致呃逆不食,脱泻不止而毙。阴柔之性不发则已,发则必暴卒,难挽回也。
引用:《本经逢原》竹沥
《中药炮制》竹沥
『来源』同竹茹。
『产地』我国南方各地都有。
『采收季节』四季采用。
『炮制方法』取新水竹锯断,节留中间,直劈2片,用清水洗净架在微火上,两头用碗盛接,取其流出的竹液,即为竹沥。
『用量』9~15克。
引用:《中药炮制》竹沥
《药鉴》竹沥
气寒,味苦辛平,痰家之要药也。必用姜汁佐之,方行经络。故痰在四肢者,非竹沥不能开。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加姜汁不能除。痰在胸间者,当用竹沥,风痰亦用。能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立醒。
引用:《药鉴》竹沥
《玉楸药解》竹沥
引用:《玉楸药解》竹沥
《中药学》竹沥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茎的节间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层青绿表层后,刮下的中间层。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热,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等药同用。
2.用于胃热呕吐、呃逆。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适用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常与橘皮、半夏等药同用;对妊娠呕吐之症,本品也可应用。
【处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为焦用,减少其寒性)、姜竹茹、姜汁炒竹茹(炒时加适量姜汁,可减少其寒性,并加强止呕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竹沥: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烧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性味甘寒,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气喘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一般用量为一两至二两,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
《冯氏锦囊秘录》竹沥
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必生长一年者,嫩而有力,取用方佳。
竹沥,系烧竹而两头流出之汁,每沥一杯,加生姜汁二匙,用却阴虚发热,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妇人胎产闷晕,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凝虚,止惊悸,却痰痫,痰在经络四肢,屈曲而搜剔,痰在皮里膜外,直达以宣通,但世以为大寒,殊不知系火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况沥之出于竹,犹人身之血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之要药,以中风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气道,不能升降,仗此流利经络,使痰热去气道通,而外症愈也。故火燥热者宜之。若胃虚肠滑,寒痰湿痰食积生痰,不可用也。至于荆沥,性味相近,但气实寒多用荆,气虚热多用竹。
主治(痘疹合参) 养阴退阳,善开热痰,胃强肺热者相宜,肺虚肠滑者切禁。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竹沥
《顾松园医镜》竹沥
〔甘寒〕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语偏宜,股体挛蜷决用。〔性滑流利,走窍逐痰,兼之甘寒益阴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而诸症自除。〕竹种最多,惟大而味甘者为胜。。
引用:《顾松园医镜》竹沥
《医学入门》竹沥
竹沥甘寒最滋阴,止渴止汗除烦心,口疮目痛救胎产,中风痰壅失声音。
取竹沥法,见六卷。丹溪云∶无毒,性缓,能除阴虚大热大寒。治消渴、久渴、自汗、尿多,胸中烦热、狂闷惊悸及口疮目疮、头风头痛、中风失音、风痹。一切痰火、气血虚而少食者宜用。又云∶痰在四肢,非此不开。妇人胎前子烦,头旋倒地,胎动不安,产后强直口噤,小儿惊痫,天钓夜语,兼治金疮口噤欲死,时行瘟疫迷闷。大抵寒而能补,不必疑其寒也。
引用:《医学入门》竹沥
竹沥
竹
- 竹
- 扁竹
- 地竹
- 鹿竹
- 青竹
- 玉竹
- 竹付
- 竹黄
- 竹火
- 竹鸡
- 竹菌
- 竹肉
- 竹茹
- 竹荪
- 竹笋
- 竹叶
- 竹鱼
- 冰竹茶
- 淡竹茹
- 淡竹叶
- 苦竹叶
- 龙竹草
- 毛竹叶
- 芩竹茶
- 青竹叶
- 桃竹笋
- 天竹桂
- 天竹黄
- 甜竹茹
- 鲜竹叶
- 玉竹茶
- 竹甘茶
- 竹根汤
- 竹鸡肉
- 竹节参
- 竹橘茶
- 竹卷心
- 竹苓茶
- 竹龙散
- 竹麦茶
- 竹梅茶
- 竹皮汤
- 竹茹茶
- 竹茹汤
- 竹舒茶
- 竹荪汤
- 竹叶茶
- 竹叶酒
- 竹叶散
- 竹叶汤
- 竹叶饮
- 竹叶粥
- 竹帚子
- 淡竹茹汤
- 淡竹叶汤
- 甘竹茹汤
- 黄竹叶汤
- 卷心竹叶
- 芦火竹火
- 木通竹茶
- 青竹茹汤
- 酸枣竹茶
- 香薷竹茶
- 玉竹薄茶
- 玉竹猪心
- 竹皮大丸
- 竹叶菜粥
- 竹叶防风
- 竹叶甘茶
- 竹叶黄汤
- 竹叶茵茶
- 菠萝玉竹茶
- 济主竹茹汤
- 橘皮竹茹汤
- 栝蒌竹皮汤
- 芦根竹茹粥
- 糯皮竹茹汤
- 人参竹茹汤
- 人参竹叶汤
- 桑菊薄竹饮
- 竹茹半夏汤
- 竹叶薄荷茶
- 竹叶车前茶
- 竹叶防风汤
- 竹叶葛风茶
- 竹叶黄耆汤
- 竹叶黄芩汤
- 竹叶苓石茶
- 竹叶芹竹叶
- 竹叶石参茶
- 竹叶石膏汤
- 竹叶泻经汤
- 瑞竹堂四神丸
- 竹木刺肉内方
- 丁香柿蒂竹茹汤
- 箬竹叶包绿豆粽
- 小柴胡加竹茹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