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 目录
- 《本草纲目》蚯蚓
- 《本草崇原》蚯蚓
- 《本草撮要》蚯蚓
- 《本草求真》蚯蚓
- 《本经逢原》蚯蚓
- 《得配本草》蚯蚓
- 《雷公炮炙论》蚯蚓
- 《神农本草经》蚯蚓
- 《吴普本草》蚯蚓
- 《中药学》蚯蚓
- 《外科全生集》蚯蚓
- 《中药大辞典》蚯蚓
《本草纲目》蚯蚓
「释名」蜮蚓、劬闰、坚蚕、阮善。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
1、伤寒热结。用大蚓半斤,去泥,以人尿煮汁饮服。或以生蚓绞汁服亦可。
2、诸疟烦热。用生蚯蚓四条,洗净,研如泥,加生姜汁少许,薄荷汁少许,蜜一匙,水调服。
3、小便不通。和蚯蚓捣烂,浸水中,滤取浓汁半碗服下,立通。
5、小儿急惊。用生蚯蚓一研烂,加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汤少许化五。此方名“五福丸”
6、小儿慢惊。用乳香半钱、胡粉一钱,研匀,加活蚯蚓捏去土,捣烂,和药做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葱白煎汤送下。此方名“乳香丸”
7、小儿阴囊肿大。用蚯蚓连土为末,调唾液敷涂。
8、手足肿痛欲断。用蚯蚓三升、加水五升,绞汁二升半,服下。
9、风热头痛。用蚯蚓炒过,研细,加姜汁、半夏饼、赤茯苓,各药等分为末。每取三分至五分,以生姜荆芥汤送服。
10、偏正头痛。用蚯蚓(去土,焙干)、乳香,等分为末。每取三分作纸捻烧出烟,以鼻嗅入。
12、齿缝出血用蚯蚓末、枯矾各一钱,麝香少许,研匀,搽患处。
13、木舌肿满。用蝗蚓一条擦盐化出水,涂舌上。肿满渐消。
14、咽喉肿痛。不能下食。用蚯蚓十四条捣烂,涂喉外,另以一条着盐化水,加蜜少许内服。
15、鼻中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荚一挺,共研为末,调蜜涂患处,清水滴尽即愈。
16、耳出脓。用生蚯蚓、釜上墨、生猪油,等分研匀,加葱汁作成挺子,棉裹塞耳内,又方:用蚯蚓研末吹耳内。
17、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蚯蚓包在葱叶,中,取化出来的水滴耳令满。数次之后,即可把干结物挑出。
18、瘰疬溃烂。先用荆芥根上段煎汤温洗,在疮破紫黑处,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然后用黎明时收集的蚯蚓一把,放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加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调油敷涂患处。用特效。
19、阳症脱肛。用荆芥、生姜煎汤洗患处后,即取蚯蚓(去土)一两、相硝二钱研为末,调油敷涂。
20、对口毒辣疮(已出脓者)。用韭地蚯蚓捣烂,凉水调匀敷涂。每天换药三、四次。
引用:《本草纲目》蚯蚓
《本草崇原》蚯蚓
(蚯蚓生湿土中,凡平泽膏壤地中皆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蛰藏,雨则先出,晴则夜鸣,其如丘,其行也引而后伸,故名蚯蚓。能穿地穴,故又名地龙。入药宜大而白颈,是其老者有力。日华子曰∶路上踏杀者,名千人踏,入药更良。)
蚯蚓冬藏夏出,屈而后伸,上食稿壤,下饮黄泉,气味咸寒,宿应轸水,禀水土之气化。
主治尸疰虫蛊,盖以泉下之水气上升,地中之土气上达,则阴类皆从之而消灭矣。蜈蚣属火,名曰天龙。蚯蚓属水,名曰地龙。皆治鬼疰,蛊毒,蛇虫毒者,天地相交,则水火相济,故禀性虽有不同,而主治乃不相殊。
引用:《本草崇原》蚯蚓
《本草撮要》蚯蚓
味酸咸寒.入手少阴经.功专利水.除湿热.消肿毒.得乳香治惊风闷乱.和面作馄饨吃.治痴癫.若温病大热狂言.大腹黄胆.肾风香港脚.以为佐使.或晒干为末.或盐化为水.或微炙.或烧灰俱可.中其毒者.以盐水解.蚯蚓泥即蚯蚓屎.甘寒.泻热解毒.治赤
引用:《本草撮要》蚯蚓
《本草求真》蚯蚓
(湿生)解伏热除鬼疰
蚯蚓(专入脾经络)。最属寒味。观书所载甚明。其言味咸性寒。无毒。其论所治。则云能主伏尸鬼疰。伤寒伏热。狂谬热病。发狂血热。痘疮斑多紫黑。症瘕黄胆。损伤垂危。瘰 溃烂流串。肾风香港脚。备极热毒形症。皆能调治。(宗 曰。肾脏风下疰病。不可缺也。颂曰。香港脚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辍。至二十余日。燥愦。但欲饮水不已。遂至顿委。大抵攻病用毒药。中病即当止也。)则其气味之寒。不待言矣!究其所以致治。则因此物伏处洼处。(水湿)钻土饮泉。是其本性。故能除其鬼疰。解其伏热。且味咸主下。处湿而以入湿为功。故于湿热之病。湿热之物。遇之即化。停症畜水。触着即消。而使尽从小便而出。(时珍曰。其性寒而下行。故能解诸热疾下行。且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矧蚓本有钻土之能。化血之力。而凡跌仆受伤。血瘀经络。又安有任其停蓄而不为之消化乎?但审认不确。妄为投用。良非所宜。取老蚯蚓白头者良。捣汁井水调下。入药。或晒干为末。(汪昂云。中其毒者。盐水解之。张将军病蚯蚓咬毒。每夕浓煎盐水洗身。数过而愈。)或微炙。或烧灰。各随本方用。
引用:《本草求真》蚯蚓
《本经逢原》蚯蚓
即地龙
咸寒小毒。白颈者良。解热毒,入盐化水用。通经络,炙干用。
《本经》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
发明 蚯蚓在物应土德,在星为轸水,体虽卑伏而性善穴窜。专杀蛇虫、三虫伏尸诸毒,解湿热,疗黄胆,利小便,通经络,故活络丸以之为君。地龙汤治痘疮,脾肾虚热娇红,五六日渐变干紫伏陷者,同荸荠捣,和酒酿,服之即起。若干紫色黯皮坚,为肝脾血热,即宜犀角、紫草、黄连清解,非地龙所宜。温病大热,狂妄,天行大热,和人尿捣绞服之,热毒从小便而去也。小便暴秘不通,亦宜用之。入葱化为水,疗暴聋。
引用:《本经逢原》蚯蚓
《得配本草》蚯蚓
畏葱、盐。
咸,寒。能引诸药直达病所。解时行热毒,除风湿痰结。利小便,疗黄胆,除香港脚,治跌扑,祛虫瘕,破血结。得面粉,炒研吞,治痴癫。配枯矾末,搽齿血。(加麝香更妙。)绞汁,治劳复。(或卵肿,或缩入腹中绞痛,身重头不能举,小腹急热,拘急欲死。)调荆芥汁,治白颈者佳。水浸一日,酒浸一日,焙干用。捣汁,井水调下,治大热。或入盐化水,或烧炭,或川椒、糯米拌炒,随方法制。
蚯蚓咬人,形如大风,眉须皆落,以锻石水浸之,或以盐汤浸之并饮,乃愈。
粪
引用:《得配本草》蚯蚓
《雷公炮炙论》蚯蚓
引用:《雷公炮炙论》蚯蚓
《神农本草经》蚯蚓
味咸寒。
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注,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生平土。
《吴普》曰:蚯蚓,一名白颈螳螾,一名附引(《御览》)。
《名医》曰:一名土龙,二月取,阴干。
案《说文》云:螾,侧行者,或作蚓,螼螾也,《广雅》云:蚯蚓蜿蟺,引无也。
《尔雅》云:螼蚓紧蚕。郭璞云:即蟺也,江东呼寒蚓,旧作蚯,非,吕氏春秋《淮南子》邱蚓出不从虫。又说山训云:螼,无筋骨之强,高诱注:螾,一名蜷也,旧又有白颈二字,据《吴普》古本当无也。
引用:《神农本草经》蚯蚓
《吴普本草》蚯蚓
《中药学》蚯蚓
【药用】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缟蚯蚓等的全体(前者称“广地龙”,后者称“土地龙”)
【性味与归经】咸,寒。入胃、脾、肝、肾经。
【临床应用】1.用于高热抽搐等症。
蚯蚓功能息风定惊,且有清热作用,用于热病高热、惊痫抽搐,可与朱砂配伍应用;也可与全蝎、钩藤、僵蚕等配伍同用。
蚯蚓又有通利经络作用,常与祛风、活血药同用,如配川乌、草乌、天南星等用于风湿痹痛,配当归、川芎等用于半身不遂等,都是去其通络的功效。
3.用于哮喘。
蚯蚓用以平定气喘,对哮喘偏于热症者为宜,可研末单用,或配麻黄、杏仁等同用。
本品清热而利小便,对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甚则引起水肿的病症,可配合利水药如车前子、冬瓜皮等同用。
【处方用名】地龙、广地龙、地龙干(洗净,晒干用)。广地龙须剖开腹部,去内脏。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按语】蚯蚓咸寒降泄,又善走窜,前人仅说它有清热解痉、利水、通络之功,现知本品上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固有平喘之效,但它性偏寒凉故临床用于热哮病症较为适宜。胃呆纳少者不宜多用。
引用:《中药学》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