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升麻升麻升麻升麻升麻
目录
《中国药典》升麻
《中药大辞典》升麻
《中华本草》升麻
《本草纲目》升麻
《本草备要》升麻
《本草便读》升麻
《本草乘雅半偈》升麻
《本草崇原》升麻
《本草从新》升麻
《本草撮要》升麻
《本草分经》升麻
《本草分经》升麻
《本草分经》升麻
《本草分经》升麻
《本草分经》升麻
《本草害利》升麻
《本草经解》升麻
《本草经集注》升麻
《本草蒙筌》升麻
《本草求真》升麻
《本草图经》升麻
《本草新编》升麻
《本草易读》升麻
《本草择要纲目》升麻
《本经逢原》升麻
《长沙药解》升麻
《得配本草》升麻
《滇南本草》升麻
《雷公炮炙论》升麻
《雷公炮制药性解》升麻
《名医别录》升麻
《神农本草经》升麻
《中药炮制》升麻
《汤液本草》升麻
《吴普本草》升麻
《新修本草》升麻
《药鉴》升麻
《药笼小品》升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升麻
《证类本草》升麻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升麻
《中药学》升麻
《千金翼方》升麻
《外科全生集》升麻
《冯氏锦囊秘录》升麻
《顾松园医镜》升麻
《医学入门》升麻
中药功效分类

《中国药典》:升麻

【拼音名】Shēnɡ Má

【英文名】RHIZOMA CIMICIFUGAE

【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 . 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鉴别】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氢钠溶液50ml,放置过夜,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用乙醚提取3次(20ml、15ml、15ml),合并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用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新配制的1%三氯化铁和1%铁氰化钾(1:1)的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微甘,微寒。

【归经】归肺、脾、、大肠经。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通干燥处。

【备注】(1)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2)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升麻

【出处】《本经》

【拼音名】Shēnɡ Má

【别名】周升麻(《本经》),周麻(《别录》),鸡骨升麻(陶弘景),鬼脸升麻(《纲目》),绿升麻(《医学广笔记》)。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原形态】①升麻,又名:马尿杆、火筒杆。

多年生草本。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有洞状的茎痕,须根多而长。茎直立,分枝,高1~2米,被疏柔毛。数回羽状复叶,叶柄密被柔毛;小叶片卵形或披针形,长2~4厘米,宽1~2.5厘米,边缘有深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被短柔毛。复总状花序着生于叶腋或枝顶,狭窄或有时扩大成大形的圆锥花序;花两性;萼片5,卵形,覆瓦状排列,有3脉,白色,具睫毛;蜜叶(退化雄蕊)2枚,先端2裂,白色;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一,比萼片长;心皮2~5枚,被腺毛,胚珠多数。蓇葖果长矩圆形,略扁,先端有短小宿存花柱,略弯曲。种子6~8枚。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林下、山坡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江苏等地。

②兴安升麻,又名:地龙芽(《盛京通志》),苦龙芽菜(《铁岭县志》),达呼尔升麻、苦菜秧、苦力芽、苦壮菜。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有明显的洞状茎痕及多数须根。茎直立。单一,高达1米余,密被柔毛。2回三出复叶;在茎下部者有长柄,柄上被柔毛,中央小叶有柄,两侧小叶通常无柄;小叶片卵形至卵圆形,长5~11.5厘米,中央小叶片再3深裂或浅裂,边缘有深锯齿,两面均被柔毛。圆锥状复总状花序;总花梗甚长,侧生花梗较短,小花梗长2~4毫米,均密生灰色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罕为两性;每花下有一小形苞片;雄花萼片5,倒卵形:有3脉;蜜叶2枚,先端2深裂,各裂片顶端常具1明显花药;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等,微扁,花药卵形;子房退化;雌花心皮5,无柄。蓇葖果5。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及林荫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北、四川、山西、内蒙古等地。

③大三叶升麻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有圆洞状茎痕,多须根。茎直立,高1~1.5米,光滑或被疏柔毛。2回3出复叶,在茎下部者有长柄;中央小叶的柄较长,两侧的柄较短,均被白色柔毛;小叶片卵形至广卵形,长9~11厘米,宽5~9厘米,中央小叶片再3浅裂,边缘有粗大锯齿,两面均被柔毛;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甚短。花序复总状;总花梗及小花梗均被灰色柔毛;花两性;花萼5,广卵形,早落;蜜叶长卵形,顶端具一蜜腺,黄白色;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一,略扁,花药卵圆形,2室;心皮3~5,分离,光滑无毛,有短柄,胚珠多数,花柱短,柱头小。蓇葖果3~5枚,先端有短小宿存的花柱,无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野草丛中及溪沟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①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大小相差甚悬殊,长3.5~13厘米,直径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径0.4~1厘米,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维管束。周围细根残基极多,坚而刺手。体轻而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灰绿色。臭无,味微苦。以个大、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白色或淡绿色者为佳。

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新疆、河南等地亦产。

②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

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

③关升麻

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北升麻极类似,但稍大,分歧较少,直径1.5~2厘米;上面具数个深的圆形空洞,洞径可达2厘米。质硬而轻,断面黄白色呈片状,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气无,味微苦。以个大、整齐、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灰色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广东、福建所产的"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在当地亦习惯作升麻使用。参见"广东升麻"条。

【炮制】拣去杂质,略泡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干,细锉,蒸,暴干用之。"

【性味】甘辛微苦,凉。

①《本经》:"味甘辛。"

②《别录》:"甘苦,平,微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

④《汤液本草》:"微苦,微寒。"

【归经】入肺、脾、胃经。

①《医学启源》:"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足阳明。"

②《汤液本草》:"手阳明经、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人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肿诸毒,喉痛口疮。"

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匿。"

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注意】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病,法咸忌之。"

②《得配本草》:"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阴虚火炎,四者禁用。"

【附方】①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干葛(锉细)、升麻、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

②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升麻五分,前胡八分,甘葛五分,黄芩一钱,栀子八分,炒牛蒡子一钱,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薄荷五分,川芎一钱。引用灯心煎服。(《滇南本草升麻汤

③治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差后,疮瘢紫暗,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水浓煮升麻,渍绵洗之。苦酒渍煮弥佳,但燥痛难忍。(《肘后方》)

④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升麻、苍术各五钱,荷叶一枚。煎服。(《医方集解》清震汤,即《素问病机保命集》升麻汤

⑤治咽喉闭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两,马蓟子一分,白矾一分,马牙消一分,玄参一分。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绵裹,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升麻丸

⑥治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两煎服取。(《仁斋直指方》)

⑦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⑧治口热生疮:升麻三十铢,黄连十八铢。上二味末之,绵裹含,咽汁。(《千金方》)

⑨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羌活一两,草龙胆(酒洗)一两五钱,羊胫骨灰二两,升麻四两。上为细末,以纱罗子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兰室秘藏》牢牙散

⑩治胃热齿痛:升麻煎汤,热漱咽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噤:绿色升麻(醋炒)一钱,莲肉(去心,炒焦黄)三十枚,人参三钱。水一钟,煎半钟饮之,蜜和为丸更妙,每四钱一服,白汤吞。(《医学广笔记》)

⑿治血崩: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川芎一钱,白芷一钱,荆芥穗六钱,当归六钱。水二碗,煎一碗,食远服,即止,多不过五、六服。(《墨宝斋集验方》)

⒀治产后忍物不尽,或经-月、半岁,一岁:升麻三两。以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当吐下恶物,勿怪。(《千金方》)

⒁治心有风热,生浸淫疮徧体:升麻、大黄(锉,微炒)、黄芩(去黑心)、枳实(去瓤,麸炒令黄)、芍药各一两,甘草(炙)、当归(切,焙)各半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灯心一握,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升麻汤)

⒂治卒毒肿起,急痛:升麻苦酒磨敷上良。(《补缺肘后方》)

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色紫亦,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升麻、连翘大黄(锉,炒)、生地黄(切,焙)、木香各一两,白鼓、玄参各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芒硝末半钱匕,去滓,空心温服,取利为度,未利再服。(《圣济总录》升麻汤)

⒄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胸乳间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刮去皮)、牡丹皮白芍药各半两,甘草三分,上锉粗末,每服一两,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日二、三服。(《本事方》升麻汤)

⒅治热痹瘙痒:升麻煎汤饮,并洗之。(《千金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升麻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2.陶弘景:(升麻)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

3.《本草抬遗》:今人多呼小升麻落新妇,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

4.《开宝本草》

【拼音名】Shēnɡ Má

【英文名】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mome, Rhizome of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 of Dahurian Bugbane, Rhizome of Skunk Bugbane

【别名】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imicifuga foetida L.[Actaea cimicifuga L.]2.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Actaea dahurica Turcz.ex Fisch.et Mey.]3.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ar.

采收和储藏:栽培4年后采收,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出根茎,去净泥土,晒至八成干时,用火燎去须根,再晒至全干,撞去表皮及残存须根。

【原形态】1.升麻,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粗壮,坚实,表面黑色,有许多内陷的圆洞门面老茎残迹。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短柔毛。叶为二至三回三出羽状复叶;叶柄长达15cm;茎下部叶的顶生小叶具长柄,菱形,长7-10cm,宽4-7cm,常3浅裂,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斜卵形,比顶生小叶略小,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脉被疏白色柔毛。复总状花序具分枝3-20,长达45cm,下部的分枝长达15cm;花序轴密被灰色或锈色腺毛及短柔毛;苞片钻形,比花梗短;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倒卵状圆形,白色或绿白色,长3-4mm,早落;无花瓣;退化雄蕊宽椭圆形,长约3mm,先端微凹或2浅裂;雄蕊多数,长4-7mm;心皮2-5,密被灰色柔毛,无柄或柄极短。蓇葖果,长圆球,长8-14mm,宽2.5-5mm,密被贴伏柔毛,果柄长2-3mm,喙短。种子椭圆形,褐色,长2.5-3mm,四周有膜质鳞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兴安知麻,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茎粗壮,多弯曲,表面黑色,有许多下陷圆洞状的老茎残迹。茎直立,无毛或微被毛。下部茎生叶为二至三回出香叶;叶柄长达17cm;顶生小叶宽菱形, 长5-10cm,宽3.5-9cm,3深裂,基部微心形或圆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 侧生小叶长椭圆状卵形,稍斜, 边缘具不规则锯齿, 上面无毛,下面沿脉被疏柔毛;茎上部叶似下部叶,但较小,具短柄。复总状花序;花单性, 雌雄异株,雄株花序大,长达30cm,分枝7-20,雌株花序稍小,分枝少;花序轴和花梗被灰色腺毛和短柔毛;苞片钻形;萼片5,花瓣状,白色,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3-3.5mm,早落;花瓣无;退化雄蕊叉状2深裂,先端各有1个空花药;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4-5mm,花药长约1mm;心皮4-7,疏被灰色柔毛或近无毛,无柄或有短柄。蓇葖果,长7-8mm,宽约4mm,先端有贴伏的白色柔毛,果柄长1-2mm。种子椭圆形,长约3mm,褐色,四周有膜质鳞翅,中央有横鳞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3.大三叶升麻,多年生草本,高1m或更高。根茎粗状,表面黑色,有许多下陷圆洞状的老茎残迹。茎直立,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无毛;叶柄长达20cm,无毛;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4-9cm,先端3浅裂,基部圆形、圆楔形或微心形,边缘有粗齿,侧生小叶斜卵形,比顶生小叶小,无毛或下面沿脉疏被白色柔毛;茎上部叶通常为一回三出复叶。复总状花序,有2-9分枝;花序轴及花梗被灰色腺毛和柔毛;苞片钻形,长约1mm;花梗长2-4mm;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黄白色,倒卵状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4mm,早落;无花瓣;退化雄蕊椭圆形,长2.5-4mm,宽1.6-2mm,先端全缘;雄蕊多数,花丝丝形,长3-6mm;心皮3-5,有短柄,无毛。蓇葖果,长圆形,长5-6mm,宽3-4mm,果柄长约1mm。种子椭圆形,长约3mm,四周有膜质鳞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700-2300m的同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

2.生于海拔300-1200m的山地林缘、林中或山坡草地。

3.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西部、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

3.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栽培】1.生物学特性 升麻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当年幼苗在-25℃低温下能安全越冬。幼苗期怕强光直射,开花结果期需要充足光照,怕涝,忌土壤干旱,喜微酸性或中性的腐殖质土,在碱性或重粘土中栽培生长不良。

2.栽培技术 用中子繁殖。种子采收后室内干燥贮存2个月,发芽率10%以下,贮存1年后多数不能发芽。采种后,将种子进行湿沙层积低温(-5℃)处理2个月,可以提高发芽率。播种育苗春、秋两季均可。秋播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春播则在4月中旬-5月上旬。按行株距20cm×25cm顺畦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稍加镇压。育苗期注意浇水、除草、追肥、遮荫。育苗1年,在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春季返青前移栽,按行距40-50cm,株距25-30cm开穴,定植于大田,栽后浇1次透水。

3.田间管理 春季气候干燥时要淋水保温,生长期经常松土除草,二年生升麻结果较少,种子质量差,为不影响根茎生长,在花蕾初期需剪去花序,7-8月雨季到来前适当培土。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灰斑病,8-9月发生,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发病前喷射1:1:120倍的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防治。虫害有蛴螬咬食根茎。

【性状】1.性状鉴别 (1)升麻 根茎呈不规则长块状,分枝较多,长3-17cm,直径1.7-4cm。表面暗棕色,极粗糙,上面具多个圆形洞状的茎基,直径0.8-2.5cm,高1-2cm,内壁粗糙,洞浅;下面有众多须根残基。体实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木部黄绿色,呈放射状,髓部稍平坦,灰绿色,稍具粉性。气微,味较苦。

(2)北升麻 根茎呈不规则长条状,多分枝成结节状,长3-13cm,直径1.5-2.4cm。表面灰黑色,粗糙,茎基痕圆洞状,直径0.5-1.5cm,高1-3cm,洞内壁显纵向或网状沟纹;下面有坚硬的须根残基。体轻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极不平坦,木质部呈放射状,纤维性,黄绿色,具裂隙,髓部中空,黑色。气微,味较苦。

(3)关升麻 根茎呈不规则长块,多分枝成结节状,长5-22cm,直径2-6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粗糙,茎基痕圆盘状或槽状,直径1-3.5cm,高0.5-2cm,盘或槽内壁显网状纹理;下面有坚硬的须根残基。体轻质坚,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木质部呈放射状纹理,黄棕色或黄绿色,髓部黑褐色。气微,味苦。

以个大、质坚、表面色黑褐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1)升麻 后生皮层细胞1-3列,有的最外层外壁木栓化增厚,有的外壁及垂周壁乳头状增厚,突入胞腔。皮层细胞20-30列。中柱鞘纤维偶见。维管束约22个,环列,外韧型。韧皮部狭长尖,偏斜。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腩部宽广,宽狭不一,呈连珠状,导管多单个散在或2-7个成群。射线宽8-40列细胞。髓部较小,偏心。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2)北升麻 后生皮层细胞1列。皮层细胞12-18列;皮层纤维束19-34个。中柱鞘纤维位于初生韧皮部外方。维管束约30个,环列,外韧型。形成层尚明显。木腩部导管较少;木纤维类多角形。射线宽2-14列细胞。髓部大。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3)关升麻 后生皮层细胞1列,外壁木栓化增厚,可见增厚纹理。皮层细胞9-20列。中柱鞘纤维束弯月形,由10-100个纤维组成。中柱维管束多至60个,环列;外韧型。韧皮部约有10余例细胞,径向排列,较整齐;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较多,单个散在或2-7个成群,于内侧分布较多。射线宽2-5列细胞。髓部大,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

3.粉末特征:(1)升麻 黄棕色。①木纤维梭形,有的一端粗大,一端细小,稍弯曲,末端渐尖、斜尖,有的圆钝具微凹或一侧尖突似短分叉状,直径13-55μm,长110-250μm,壁厚约4μm,木脂,纹孔人字状或十字状。②导宇航局主为具缘纹孔导管,也有网纹、梯纹、螺纹导管,直径7-100μm。③木薄壁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稍厚,纹孔圆点状。④后生皮层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4-15μm,有的垂周壁和外平周壁瘤状增厚,突入细胞中。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卵形,直径8-20μm,脐点明显,点状;复粒较多,由2-14个分粒组成。⑥中柱鞘纤维稀少,黄绿色。呈梭形,末端渐尖或斜尖,直径15-35μm,壁稍厚4-5μm,木化,纹孔清晰,圆形。

(2)北升麻 类白色。①木纤维较细长或略呈梭形,有的边缘不平整,局部狭缩或膨大,有的一端或两端分叉,偶有3分叉者,直径20-56μm,长476-680μm,壁厚5-9μm,木化。②淀粉粒多聚集成团,单粒多角形,直径2-7μm,脐点点状。

(3)关升麻 黄白色。①木纤维较细长,略呈梭形或披针形,多平直,末端长尖或圆钝,偶有分叉,直径20-48μm,长146-408μm,壁厚3-7μm,木化,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②中柱鞘纤维易见,长梭形,末端圆钝或斜尖,直径12-24μm,长93-180μm,壁厚3-5μm,木化,纹孔及孔沟明显。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24μm,脐点点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

【化学成份】兴安升麻根茎含阿魏酸(ferulic acid),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E]-3-(3'-methyl-2'-butenylidene)-2-indokinone〕,[Z]-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升麻精(cimifugin),齿阿米素(visnagin),去甲齿阿米素(norvisnagin),齿阿米醇(visamminol),北升麻萜(cimicilen),12-羟升麻环氧醇阿拉伯糖甙(12-hydroxycimigenol arabinoside)及以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升麻环氧醇(cimigenol),升麻环氧醇木糖甙(cimigenyl xyloside),兴安升麻醇(dahurinol)为甙元的糖甙,还含有升麻甙(cimigenyl xyloside),兴安升麻醇(dahurinol)为甙元的糖甙,还含有升麻甙(cimicifugoside),升麻新醇木糖甙(shengmanol xyloside),乙酰升麻新醇木糖甙,24-乙酰基水合升麻新醇木糖甙(24-acetylhydroshengmanol xyloside),并认为兴安升麻新鲜根茎中不含升麻环氧醇木糖甙,25-O-乙酰及25-O-甲基升麻醇木糖甙,它们是在分离成分过程中产生的人工矫作物。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升麻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其变种绿升麻CimicifugafoetidaL.Var.SimplexHuth.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北升麻对大鼠角叉等胶或右旋糖酐所致脚肿胀均有消炎作用,对乳酸或醋酸引起的肝门溃疡,有使其缩小面积的趋势。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升麻水提取物注射于动物有降压、抑制心肌、减慢心率的作用。

4.兴安升麻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能降低血压,加强心跳振幅而不影响其节律;松弛小肠平滑肌;可用于轻型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血压、改善症状。它还能增强支气管及消化道的腺体分泌。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有时用于月经不调

5.解热作用:北升麻提取物1-2g/kg灌胃,可使大鼠正常体温下降,并对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致发热有解热作用。

6.镇痛作用:北升麻提取物1g/kg或5g/kg给小鼠灌胃,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扭体反应,但对尾压刺激法不显示镇痛作用。

7.对平滑肌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升麻能抑制离体肠段与妊娠子宫,对未孕子宫及膀胱则呈兴奋作用。齿阿米醇对氯化乙酰胆碱,盐酸组胺或氯化钡所致肠痉挛均有一定的作用,齿阿米素的作用弱于齿阿米醇。

8.其它作用:北升麻醇提取物能抑制樟脑或士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并具有抗菌及抑制人子宫颈癌细胞JTC-26株的作用。另具升高白细胞,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功能。

【毒性】人应用大剂量后出现头痛、震颤、四肢强直性收缩,阴茎异常勃起;升麻碱无特殊药理作用,能使皮肤充血,乃至形成溃疡;内服则引起胃肠炎,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谵妄等。小鼠灌胃、大鼠灌胃,异阿魏酸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8.1g/kg及7.9g/kg。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40目)1g,加甲醇适量,冷浸48h,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甲醇1ml溶解,作样品液。另以升麻素、阿魏酸(AR)、咖啡酸(AR)、咖啡酸二甲醚、水杨酸(AR)加适量甲醇溶解作为对照品液。分别吸取样品液和对照品液各5μl点于硅胶G-0.8%CMC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1)展开10cm,取出挥干,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荧光斑点。三种升麻都显阿魏酸、咖啡酸斑点,升麻、大三叶升麻有升麻素斑点,升麻显咖啡权二甲醚斑点,兴安升麻显水杨酸斑点。

【炮制】1.拣去杂质,略泡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蜜制: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升麻100kg,用炼蜜25kg。

3.取升麻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晒干。

4.炒制:取升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焦黄。

5.麸制: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与升麻片,炒至微黄色,筛去麦麸,每升麻10kg,用麦麸1.5kg。《雷公炮炙论》: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干,细锉,蒸,暴干用之。

【性味】味辛;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脾;大肠;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用于升阳,3-6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热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含漱;或淋洗。

【注意】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之证忌服。服用过量可产生头晕、震颤、四肢拘挛等证。

【附方】1.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解肌透疹,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2.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解肌透疹,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3.升麻鳖甲汤方(《金匮要略》),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者。4.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少气懒言,发热,自汗,渴喜温饮,久泻久痢子宫下垂,脱肛,清阳下陷等证。5.升麻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益气升陷,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6.举元煎(《景岳全书》),益气升提,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重危等证。7.升麻丸(《圣惠方》),治喉咽闭塞,津液不通。8.升麻汤(《圣济总录》),治心有风热,遍生浸淫疮。9.升麻汤(《圣济总录》),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肤紫赤,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

【各家论述】1.《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2.《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3.《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NI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4.《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NI。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7.《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8.《医学启源》:升麻,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者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治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皮肤风邪及至高之上四也。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9.李杲: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齿痛;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10.《汤液本草》: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

11.《纲目》: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并宜此药活法治之。《素问》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窥其奥而阐其微者,张洁古、李东垣二人而已。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汤,则见斑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

12.《本草汇言》: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疗伤寒、解阳明在表(发热,头额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之邪,发痘XI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但味苦寒平,所以风寒之邪,发热无汗;风热之邪,头风攻痛,并目疾肿赤、乳蛾喉胀,升麻并皆治之。又如内伤元气,脾胃衰败,下陷至阴之分;或醉饱房劳,有损阳气,致陷至阴之中;或久病泻痢,阳气下陷,后重窘迫;或久病崩中,阴络受伤,淋沥不止;或胎妇转胞下坠,小水不通;或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或疮毒内陷,紫黑胀痛;或大肠气虚,或肛坠不收,升麻悉能疗之。此升解之药,故风可散,寒可驱,热可清,疮疹可解,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又诸药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观其与石膏、甘草治齿痛,与人参、黄芪补上焦不足,与桔梗、款冬治肺脓血,意可见矣。

13.《本草正》:升麻,凡痈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14.《药品化义》: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其味苦辛,多用亦有发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参、芪益气聪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烦热。若劳碌伤神及肺有伏火者,恐升动阳气,助火生痰,忌之。

15.《本草新编》:升麻,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世虑其散气,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多用之时,如《本草纲目》、《经疏》尚未言及。夫升麻之可多用者,发斑之症也。凡热不太甚,必不发斑,惟其内热之甚,故发出于外,而皮毛坚固,不能遽出,故见斑而不能骤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药,欲退斑必须解其内热,解热之药,要不能外出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然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借升麻以引诸药出于皮毛,而斑乃尽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外出,势必热内走而尽趋于大小肠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大约元参、麦冬用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以升麻为止血之药,此不知仲景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用至一钱之外也。

16.《本经逢原》: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扞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

17.《本草求真》:升麻,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而成。

18.《本草正义》:升麻,其性质颇与柴胡相近,金、元以来亦恒与柴胡相辅并行,但柴胡宣发半表半里之少阳而疏解肝胆之抑遏;升麻宣发肌肉腠理之阳明而升举脾胃之郁结,其用甚近,而其主不同,最宜注意。故脾胃虚馁,清气下陷诸证,如久泄久痢,遗浊崩带肠风淋露,久痔脱肛之类,苟非湿热阻结,即当提举清阳,非升麻不可,而柴胡犹为升麻之辅佐,东垣益气升阳诸方,亦即此旨,并非以升、柴并辔杨镳也。至于肝肾之虚,阴薄于下,阳浮于上,则不可妄与升举,以贻拔本之祸,亦与柴胡同耳。升麻能发散阳明肌腠之风邪,透表发汗,其力颇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阴虚热自内发者不可妄试。又上升之性,能除巅顶风寒之头痛,然亦惟风寒外邪宜之,而肝阳上陵之头痛,又为大忌,濒湖谓升麻治阳陷眩运,则头目眩运,肝阳最多,所谓阳陷,甚不可解,恐非升提之药所宜也。东垣谓止阳明齿痛,盖用以引清胃之药,入于阳明经耳,非升麻能止齿痛也。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s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升麻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S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