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葛根葛根
目录
《中国药典》葛根
《中药大辞典》葛根
《中华本草》葛根
《外治方》葛根
《本草备要》葛根
《本草便读》葛根
《本草乘雅半偈》葛根
《本草崇原》葛根
《本草从新》葛根
《本草撮要》葛根
《本草分经》葛根
《本草分经》葛根
《本草害利》葛根
《本草经解》葛根
《本草经集注》葛根
《本草蒙筌》葛根
《本草求真》葛根
《本草思辨录》葛根
《本草图经》葛根
《本草新编》葛根
《本草衍义》葛根
《本草易读》葛根
《本草择要纲目》葛根
《本经逢原》葛根
《长沙药解》葛根
《得配本草》葛根
《雷公炮制药性解》葛根
《名医别录》葛根
《神农本草经》葛根
《食疗本草》葛根
《中药炮制》葛根
《汤液本草》葛根
《吴普本草》葛根
《新修本草》葛根
《药鉴》葛根
《药笼小品》葛根
《药征》葛根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葛根
《证类本草》葛根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葛根
《中药学》葛根
《千金翼方》葛根
《顾松园医镜》葛根
《医学入门》葛根
中药功效分类

《中国药典》:葛根

【拼音名】Gě Gēn

【英文名】RADIX PUERARIAE

【别名】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

【性状】野葛: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无臭,味微甜。

粉葛: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

【鉴别】(1) 本品粉末淡棕色、黄白色或淡黄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半圆形或多角形,直径 3~37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10 分粒组成。纤维多成束,壁厚,木化,周围细胞大多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少见,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38~70μm 。具缘纹孔导管较大,具缘纹孔六角形或椭圆形,排列极为紧密。

(2) 取本品粉末0.8g,加甲醇10ml,放置2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葛根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氯仿-甲醇-水 (7:2.5:0.2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甘、辛,凉。

【归经】归脾、经。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通干燥处,防蛀。

【备注】(1)葛根发汗退热作用,与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热症;与麻黄桂枝芍药同用治风寒表症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有透发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泻功能,所以麻疹发热口渴,或伴有腹泻等症,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对热病口渴,或消渴等症,可配麦冬、天花粉等同用。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制止泄泻的作用,临床常配合党参、白朮等治疗脾虚泄泻;但又可配黄连黄芩等,用于湿热泻痢等症。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葛根

【出处】《本经》

【拼音名】Gě Gēn

【别名】干葛(《阎氏小儿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葛麻茹(《陆川本草》),葛于根(《山东中药》),黄葛根(《四川中药志》),葛条根(《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春、秋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垃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原形态】葛(《诗经》),又名:鸡齐(《本经》),絺绤草(《说文》),鹿藿、黄斤(《别录》),黄葛藤(《天宝本草》),野扁葛。

多年生藤本,长达10米,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肥厚。叶互生;具长柄;3出复叶,顶端小叶的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有时有3波状浅裂,长8~19厘米,宽6.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较密;侧生小叶较小,偏椭圆形或偏菱状椭圆形,有时有2~3波状浅裂。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密被黄白色绒毛;花密生;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线状披针形;蝶形花蓝紫色或紫色,长15~19厘米;花萼5齿裂,萼齿披针形;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瓣狭椭圆形,较旗瓣短,通常仅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两体(9+1);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扁平,长6~9厘米,宽7~10毫米,密被黄褐色的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产,主产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药材多纵切或斜切成板状厚片,长短不等,约长20厘米左右,直径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时可见残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纤维,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纵切片可见纤维性与粉质相间,形成纵纹。无臭,味甘。以块肥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性少者为佳;质松、色黄、无粉性、纤维性多者质次。

【化学成份】葛根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及β-谷甾醇、花生酸,又含多量淀粉(新鲜葛根中含量为19~20%)。

甘葛藤的干根含淀粉37%。

三裂叶野葛藤的根部含淀粉15~20%。

从印度的同属植物的根中分离出葛根素、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β-谷甾醇、4′,6″-二乙酰葛根素和豆甾醇。

【药理作用】①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葛根中提出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血流量。麻醉狗颈内动脉注射葛根黄酮后,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相应降低,作用维持2~20分钟,如静脉注射,则脑血流量增加较轻,也不能解除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脑血管的作用,但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则能改善脑循环,其作用温和。葛根黄酮及葛根酒浸膏注射于狗的冠状动脉及静脉,均能使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给大鼠腹腔及皮下注射葛根酒浸膏和腹腔注射其水煎剂及葛根中提出的结晶,对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心脏缺血反应均有保护作用,葛根水煎剂口服对高血压狗无明显的降压作用。葛根(日本产)煎剂中据报道有兴奋和抑制心脏两种成分。

解痉作用

中国葛根(品种未注明)与日本市售葛根中均含天豆黄酮,对小鼠、豚鼠离体肠管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但中国产葛根较日本产者解痉作用强,可能与所含大且黄酮较多有关,此解痉成分能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从日本产葛根中分离出之其他异黄酮类衍化物则无明显的扩乙酰胆碱作用。此外尚分离出肘肠管有收缩作用的物质,日本产葛根中提出之MTF-101有毒蕈碱样作用。

③降血糖作用

葛根(品种未注明)煎剂给家兔口服,开始2小时血糖上升,随即下降,第3、4小时下降最低,对家兔肾上腺素性高血糖不仅无对抗作用,反而使之增高,但能促进血糖提早恢复正常。葛根水提取物也能使家兔血糖初上升后下降,对饥锇家兔升血糖作用更显著,乙醚提取物对糖代谢则无明显影响。

解热及雌激素样作用

日本产葛根浸剂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维持4~5小时之久。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宫的重量,有雌激素样作用。此作用之有效成分为大豆黄酮。

【炮制】葛根: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片,晒干。煨葛根:先以少量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后,将葛根片倒入,上面覆盖剩下的麸皮,煨至下层麸皮呈焦黄色时.随即以铁铲将葛根与麸皮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深黄色为匿,取出,筛去麸皮,凉透。(每葛根100斤,麸皮25斤)

《品汇精要》:"葛根,刮去皮或捣汁用。"

【性味】甘辛,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生根汁,大寒。"

③《纲目》:"甘辛,平,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张元素:"通行足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胃,又入肺。"

③《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脾。"

④《要药分剂》:"入胃、膀胱二经,兼入脾经。"

【功能主治】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断血,亦疗疟及。"

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

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

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

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

⑩《医学启原》:"除脾虚热而渴。"

⑾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

⑿《纲目》:"散郁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

【注意】①张元素:"不可多服,恐损胃气。"

②《本草正》:"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③《本草从新》:"夏日表虚汗多尤忌。"

【附方】①治大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伤寒论葛根汤

②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③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升麻、干葛(细锉)、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升麻葛根汤

④治癍疹初发,壮热,点粒未透:葛根、升麻、桔梗前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全幼心鉴》)

⑤治热毒下血,或因吃热物发动:生葛根二斤,捣取汁一升,并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师集验方》)

⑥治心热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顿服。(《广利方》)

⑦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生葛根,捣取汁,每服一小盏。(《圣惠方》)

⑧治妊娠热病心闷: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伤寒类要》)

⑨治卒干呕不息: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差。(《补缺肘后方》)

⑩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千金方》)

⑾治食诸菜中毒,发狂烦闷;下欲死:煮葛根饮汁。(《补缺肘后方》)

⑿治服药失度,心中苦烦:饮生葛根汁大良。无生者,干葛为末,水服五合,亦可煮服之。(《补缺肘后方》)

⒀治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各1斤,加水4000毫升,煎煮40分钟,去渣,置药汁锅于火炉上保持适当温度(以不致烫伤为度)。另以1市尺见方之10层纱布垫4块,浸以药液后,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续热敷,每次1小时,每天2至3次。(《河南医学院学报》9(4):203,1965)

⒁治金疮中风,痉欲死:捣生葛根一斤,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取一升服,若干者,捣末,温酒调三指撮,若口噤不开,但多服竹沥,又多服生葛根自愈,食亦妙。(《肘后方》)

(15)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用葛根四两,加水两升、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加生姜汁更好。

(16)烦躁热渴。用葛粉四两,拌入泡过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汤同服。

(17)子初起。用葛蔓烧灰,水调敷涂。

【各家论述】①张元素:"用此(葛根)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

②李杲:"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

③《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④《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⑤《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神农经》谓起阴气,除消渴,身太热,明属三阳表热无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伤风伤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阳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如麻、桂、苏、防之类),不惟疏表过甚,而元气虚,必致多汗亡阳矣。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又如太阳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之所在,短气.更发汗以愈,宜葛根汤治之,郁解热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诸书言发汗者此也。"

⑥《本草正》:"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

⑦《药品化义》:"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干口燥,目痛不眠,疟疾热重。盖麻黄、紫苏专能攻表,而葛根独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症,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剂也。若金疮、若中风、若痉病以致口噤者,捣生葛根汁,同竹沥灌下即醒,干者为末,酒调服亦可。痘疮难出,以此发之甚捷。"

⑧《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治胃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用之。又清暑益气汤黄柏用者,以暑伤阳明,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

⑨《本经疏证》:"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浥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泱,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面散矣。"

⑩《药盦医学丛书》:"葛根,斑疹为必用之药,亦并非巳见点不可用,痧麻均以透达为主,所惧者是陷,岂有见点不可用之理?惟无论痧麻,舌绛且干者,为热入营分,非犀角地黄不办,误用葛根,即变证百出,是不可不知也。又凡伤寒阳明症已见,太阳未罢,得葛根良。太阳已罢,纯粹阳明经症,得葛根亦良。惟温病之属湿温及伏暑、秋邪者不适用,此当于辨症加之注意。若一例横施,伏暑、秋邪得此,反见白瘖,则用之不当之为害也。"

⑾《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为阳明主药,正惟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散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捍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为阳明表寒之主药,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已内传而为阳明热症,则仲景自有白虎诸法,非葛根汤之所宜用。其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则主阳明协热下利,貌视之.颇似专为里有实热而设,故任用芩、连之苦寒,则葛根似亦为清里之品;抑知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之变,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阳下陷之侯,葛根只以升奉陷下之气,并非为清里而设,此皆仲师选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经》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虽饮多而渴不解,此药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又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呕吐。而仅知为清胃生津、甘润退热之普通药剂,则似是实非,宁独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谬矣。"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颈项强痛

根据用葛根治疗外感病项背强痛的经验,试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颈项强痛,亦取得疗效。㈠煎剂:10~15克/日,煎分2次服,连服2~8周。观察52例,颈项强痛消失17例,明显减轻30例。㈡总黄酮:每日量100毫克,两次分服,疗程同上。治疗40例,项痛消失9例,明显减轻27例。同时对高血压病的头痛、头晕耳鸣及肢麻等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降压不明显。多数患者在用药第1周即可出现疗效,作用持续1~2周。无明显副作用。

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用葛根酒浸膏片每日6~12片,分2~3次服,总疗程4~22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1例,对心绞痛症状显效29例,改善20例,基本无效22例。心电图有效率为41.3%,血清胆甾醇及β-脂蛋白在服药期间无明显变化。又据75例用酒浸膏片(每片含葛甙100毫克,每日量900~1200毫克,少数用至1600毫克;13例加用葛根注射液,每日2~4毫升,每毫升含黄酮200毫克)治疗2~9个月的结果,心绞痛的有效率为86.7%,其中显效率为36%,心电图的好转率为44.4%。一般在1个月左右生效,2个月疗效较明显,此后疗效与疗程并不成正比,加用葛根注射液可提高部分患者疗效。对缓解憋气的效果较差。胆甾醇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性,但可能是受季节、饮食等改变所影响,因此本品是否能降低胆甾醇尚待研究。还有用葛根糖浆(每毫升相当生药1克)每次20毫升,日服3次,疗程4~12周,观察19例。用药后6例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8例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轻,无效5例。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1~2周。疗程达8周或以上者疗效较好。心电图复查,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9冽。血清胆甾醇检查有10例明显降低,但对血压无明显影响。治疗中除1例胃溃疡患者于服药第1周内有轻度腹胀及上腹部不适外,未见明显副作用。

③治疗眼底病

用葛根黄酮注射液(每毫升含黄酮40毫克)局部注射。一般均采用结膜下注射法,遇局部反应重时,可交替使用球后注射法。前者每次0.2~0.4毫升,后者每次0.3~0.5毫升。初次宜用小剂量,以后可渐增。每周注射2次,2周一疗程。病程超过半年者可加用胎盘组织液肌肉注射;视神经萎缩病例加用维生素B1肌注。尽量不与激素同用。共观察中央性视网膜炎35例,痊愈26例,显效5例,进步1例,无效3例。视神经萎缩12例,显效6例,进步2例,无效4例。妊娠毒血症视网膜病变2例均无效。陈旧性脉络膜炎3例,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视网膜剥离手术后各1例,均有进步。黄斑发育不良及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变性各1例均无效。葛根黄酮对因视网膜血管痉挛引起的中央性视网膜炎的疗效比较显著,治疗不能少于4次,视力恢复正常或病变已经吸收后,可以本品肌肉注射或片剂内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④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

日服葛根(总黄酮体)2~3次,每次20毫克;同时配合复合维生素B口服。观察33例,年龄15~64岁。根据EAG(电听阈曲线)和症状判断疗效,痊愈9例,显效6例,进步9例,无效9例。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叶野葛藤等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亦作葛根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葛根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被面日干之。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

2.《唐本草》:葛虽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已上者名葛DUAN,颈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

3.《滇南本草》:葛根,味甜者甘葛,味苦者苦葛。

4. 苦葛根为同属植物云南葛根 Pueraria peduncularis Grah.(

【拼音名】Gě Gēn

【英文名】Root of Lobed Kudzuvine,Root of Thomson Kudzuvine,Kudzuvine Root,PUERARAE

【别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P.thunbergiana(Sieb.et Zucc.)Benth.;P.hirsuta(Thunb.)Scheneid.;P.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2.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采收和储藏:栽培3-4年采挖,在冬季叶片枯黄后到发芽前进行。把块根挖出,去掉藤蔓,切下根头作种,除去泥沙,刮去粗皮,切成1.5-2cm厚的斜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原形态】1.野葛 多年生落叶藤本,长达10m。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三出复叶;顶生小叶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长5.5-19cm,宽4.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有时浅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等,背面苍白色,有粉霜,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叶盾状着生,卵状长椭圆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蓝紫色或紫色;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萼钟状,长0.8-1cm,萼齿5,披针形,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辩狭椭圆形,较旗瓣短,常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长6-9cm,宽7-10m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2.甘葛藤 藤本。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图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黄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

资源分布:1.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强,在向阳湿润的荒坡、林边都可栽培。土壤以深厚、肥沃、疏松的夹沙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扦插、根头、压条、种子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和根头繁殖为常用。扦插繁殖:在冬季采挖葛根时,把较粗大的藤子割下,剪去头尾,选取中间健壮部分,剪成长33cm的短段,每段有2-3个芽,埋于湿润的细沙中,堆藏阴凉湿润处,清明前后发芽时,取出栽种,按行殊距各0.6-1m开窝,施堆肥或木灰,每窝栽插条2-3根。根头繁殖:在采挖时,把葛根头切下10-12cm作种,随挖随栽,每窝栽种1株。

田间管理 栽后第1年松窝3次,第五次在出苗后,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冬季落叶后。以后每年只进行2次,第1次在早春发芽时,第2次在冬季落叶后。在每次中除后,施追肥三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当茎藤长约65cm时要摘去顶芽,以促使多发侧藤,有利块根生长。

病虫害防治 金金龟子,咬食叶片,可用90 %晶体敌百虫1000倍波喷叶面防治。斑螫,咬食花瓣,可于露水未干时,捕捉,晒干作药用。

【性状】性状鉴别 (1)野葛根完整的多呈圆柱形。商品常为斜切、纵切、横切的片块,大小不等。表面褐色,具纵皱纹,可见横向皮孔和不规则的须根痕。质坚实,断面粗糙,黄白色,隐约可见l-3层同心环层。纤维性强,略具粉性。气微、味微甜。

(2)粉葛根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除去外皮的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质坚硬而重,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富粉性。以块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l)野葛根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栓内层为4-5列细胞,排列紧密,外侧细胞含有少量草酸钙方晶,内侧偶见石细胞,石细胞类方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66μm,壁厚。异形维管束排列形成1-3个同心环。射线较窄,4-5列细胞,韧皮部与木质部径向宽度之比为1:1-2,韧皮部具少数分泌细胞,内含红棕色块状物,形成切向不规则的条状,晶鞘纤维众多。木质部导管密集,径向辐射状排列,直径38-115μm。晶鞘纤维众多。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

(2)粉葛根皮层内侧石细胞偶见,类长方形、类方形,直径25-74μm,壁薄,纹孔清晰。异形维管束排列成3-5个同心环。韧皮部与木质部宽度之比为1:8-10。木质部大部为薄壁细胞,导管及纤维束较少。导管直径26-127μm。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化学成份】野葛根含大豆甙元(daidzein),大豆甙(daidzin),葛根素(puerarin),4'-甲氧基葛根素(4’-methoxypuerarin),大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daidzein-4’,7-diglucoside),大豆甙元-7-(6-O-丙二酰基)-葡萄糖甙[daidzein-7-(6-O-malonyl)-lucoside],染料木素(genistei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甙元-8-C-芹菜糖基(l→6)-葡萄糖甙[daidzein-8-C-apiosyl(1→6)-glucoside],染料木素-8-C-芹菜糖基(1→6)-葡萄糖甙[genistein-8-C-apiosyl(1→6)-glucoside],葛根素木糖甙(puerarinxyloside,PG-2),3’-羟基葛根素(3’-hydroxypuerarin,PG-1),3’-甲氧基葛根素(3’-methoxypuerarin,PG-3),4’-O-葡萄糖基葛根素(4’-O-glucosyl puerarin,PG-6),葛根酚(puerarol),葛根甙(pueroside)A、B,刺芒柄花素-7-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glucoside),羽扇烯酮(lupe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l-二十四烷酸甘油酯(glucerol-1-monotetracosanoate),尿囊素(allantoin),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thoxycoumarin),5-甲基海因(5-methylhydantoin)及以槐花二醇(sophoradiol),广东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 ,葛根皂醇(kudzusapogenol)C、A和葛根皂醇B甲酯(kudzusapogenol B methylester)为甙元的三萜皂甙。葛藤亦含有大豆甙元,大豆甙,葛根素和β-谷甾醇。甘葛藤根含大豆甙,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大豆甙元及痕量大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的作用:1.1.对脑循环的影响:麻醉狗以电磁流量计直接测量脑动脉血流量,经颈动脉注射葛根总黄酮0.1-0.5mg/kg,脑血流量增加87.7%-134%,如股静脉注射总黄酮10-30mg/kg,脑血流量流量增加约20%;高血压病人肌内注射总黄酮200mg,约53%的病人脑血流量有改善,血管阻力和流入时间减少。

1.2.对冠脉循环的影响:以动脉导管插入麻醉狗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以测量冠脉血流量,经动脉注射总黄酮1-2mg/kg,血流量增加102%-120%,血管阻力下降50%,静脉注射也有一定有作用;乙醇浸膏的作用和总黄酮相似,葛根能治疗心绞痛可能与此有关。

1.3.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给大鼠腹腔或皮下注射葛根乙醇浸剂10g/kg对因静脉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时的侧枝血流,并减少与心肌耗氧有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这均有益于治疗心肌缺血。

1.4.对心脏收缩力和频率的影响:葛根素0.1、3μmol/L能阻断异丙肾上腺素对离体兔心房肌和豚鼠气管的正性变时性和负性变力性作用,对心房肌β1 受体的选择性强于对气管条的β2受体。但也有认为葛根素对α、β受体均无作用,其作用机制不是通过肾上腺素受体。

1.5.对微循环的影响:小鼠静脉注射葛根素52mg/kg可减轻局部滴注肾上腺素所致的肠系膜微动脉收缩、血液流速减慢和流量减少的微循环障碍。

2.对中枢神经的作用:2.1.解热作用:葛根醇浸剂2g/kg灌胃,对疫苗发热的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2.改善学习记忆:葛根醇提物3.6g/kg灌胃,或葛根总黄酮1.5g/kg灌胃,对小鼠跳台法试验,均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及40%乙醇所致的记忆再现障碍,也对抗东莨菪碱降低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及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这可能是葛根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之一。

3.平滑肌解痉:大豆素对小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并对扩抗乙酰胆引起的痉挛,其作用与罂粟碱相仿,是为葛根的有效成分之一。

【毒性】小鼠口服醇浸剂干粉10g及20g/kg,连服3天,未见毒性反应,口服醇浸剂2g/kg/天连续2月,实质性器官无病理改变。醇浸剂干粉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1±0.12kg/kg。葛根素150mg/kg 对胎鼠无致畸作用,葛根素注射液对雄性生殖细胞无致突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l)取本品粉末0.5-1g,加乙醇25ml,80℃热浸30min,放冷,滤过,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1%三氯化铝乙醇液,干燥后在紫外光灯下(254nm)显蓝色荧光,用氨水熏后颜色更亮。(检查异黄酮)(2)薄层色谱取上述提取液蒸去乙醇,残渣加水溶解后用氯仿萃取去杂质,水液蒸干,用乙醇溶解后作供试液;另以葛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醇(8:2)展开,晾干,在紫外光(254nm)下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商品规格(l)野葛根为统货,鲜时切成块或片。

(2)粉葛根一等:粉白色,断面显环纹,粉性足,纤维少。剖瓣长13-17cm,中部直径5cm以上。二等:表皮货白色。断面色白,有环纹,纤维较多,有粉性。中部直径1.5cm以上。间有断根、碎破小块。

【炮制】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切片,晒干。煨葛根:先以少量麸皮撒入热祸内,待冒烟后,将葛根片倒入,上面覆盖剩下的麸皮,煨至下层麸皮呈焦黄色时.随即以铁铲将葛根与麸皮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深黄色为废,取出,筛去麸皮,凉透。 (每葛根100斤,麸皮25斤)《品汇精要》:葛根,刮去皮或捣汁用。

【性味】甘;辛;平

【归经】脾;胃;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解肌退热;发表透诊;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疾;高血压;冠心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1. 张元素:不可多服,恐损胃气。

2.《本草正》: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3.《本草从新》:夏日表虚汗多尤忌。

【附方】①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太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葛根汤)②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③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升麻、干葛(细锉)、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升麻葛根汤) ④治癍疹初发,壮热,点粒未透: 葛根、升麻、桔梗前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全幼心鉴》)⑤治热毒下血,或因吃热物发动:生葛根二斤;捣取汁一升,并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师集验方》) ⑥治心热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顿服。(《广利方》) ⑦治鼻,终日不止,心神烦闷: 生葛根,捣取汁,每服一小盏。 (《圣惠方》)⑧治妊娠热病心闷: 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 (《伤寒类要》)⑨治卒干呕不息: 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许。(《补缺肘后方》) ⑩治酒醉不醒: 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 (《千金方》) (11)治食诸莱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煮葛根饮汁。(《补缺肘后方》) (12)治服药失度,心中苦烦: 饮生葛根汗大良。无生者,干葛为末,水服五合,亦可煮服之。 (《补缺肘后方》)(13)治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各1斤,加水4000毫,煎煮40分钟,去渣,置药汁锅于火炉上保持适当温度(以不致烫伤为度)。另以 1市尺见方之10层纱布垫4块,浸以药液后,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续热敷,每次 1小时,每天2至3次。〔《河南医学院学报》9(4):203;1965〕(14)治金疮中风,痉欲死: 捣生葛根一,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取一升服,若干者,捣末,温酒调三指撮,若口噤不开,但多服竹沥,又多服生葛根自愈,食亦妙。(《肘后方》)

【各家论述】1. 张元素:用此(葛根)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大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 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

2. 李杲: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

3.《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阴经药,兼人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4.《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隔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放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看,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5.《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神农经》谓起阴气,除消渴,身大热,明属三阳表热无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伤风伤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阳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如麻、桂、苏、防之类),不惟疏表过甚,而元气虚,必致多汗亡阳矣。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 又如太阳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之所在,短气,更发汗以愈,宜葛根汤治之,郁解热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诸书言发汗者此也。

6.《本草正》: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 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

7.《药品化义》: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干口燥,疟疾热重。盖麻黄、紫苏专能攻表,而葛根独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症,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剂也。若金疮、若中风、若痉病以致口噤者,捣生葛根汁,同竹沥灌下即醒,干者为末,酒调服亦可。痘疮难出,以此发之甚捷。

8.《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治胃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用之。又清暑益气汤黄柏用者,以暑伤阳阴,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

9.《本经疏证》: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FU阴律,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看(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浃,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而散矣。

10.《药医学丛书》:葛根,斑疹为必用之药,亦并非已见点不司用,痧麻均以透达为主,所惧者是陷,岂有见点不可用之理惟无论痧麻,舌绛且干者,为热入营分,非犀、地黄不办,误用葛根,即变证百出,是不可不知也。又凡伤寒阳阴症已见,太阳未罢,得葛根良。太阳已罢,纯粹阳明经症,得葛根亦良。惟温病之属湿温及伏暑、秋邪者不适用,此当于辨症加之注意。若一例横施,伏暑、秋邪得此,反见白,则用之不当之为害也。

11.《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为阳明主药,正惟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散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扞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为阳阴表寒之主药,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已内传而为阳明热,则仲景自有白虎诸法,非葛根汤之所宜用。其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则主阳明协热下利,貌视之,颇似专为里有实热而设,故任用芩、连之苦寒,则葛根似亦为清里之品;抑知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之变,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阳下陷之候,葛根只以升举陷下之气,并非为清里而设,此皆仲师选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经》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虽饮多而渴不解,此药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又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呕吐。而仅知为清胃生津、甘润退热之普通药剂,则似是实非,宁独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谬矣。

【临床应用】1.治疗高血压病颈项强痛:根据用葛根治疗外感病项背强痛的经验,试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颈项强痛,亦取得疗效。

1.1.煎剂: 10-15g/日,煎分2次服,连服2-8周。观察52例,颈项强痛消失17例,明显减轻30例。

1.2.总黄酮:每日量100mg,两次分服,疗程同上。治疗40例,项痛消失9例,明显减轻27例。同时对高血压病的头痛、头晕、耳鸣及肢麻等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降压不明显。多数患者在用药第1周即可出现疗效,作用持续1-2周。无明显副作用。

2.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葛根酒浸膏片每日6-12片,分2-3次服,总疗程4-22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1例,对心绞痛症状显效29例,改善2O例,基本无效22例。心电图有效率为41.3%,血清胆甾醇及β-脂蛋白在服药期间无明显变化。又据75例用酒浸膏片(每片含葛甙100mg,每日量900-1200mg,少数用至1600mg;13例加用葛根注射液,每日2-4ml,每毫升含黄酮200mg)治疗2-9个月的结果,心绞痛的有效率为86.7%,其中显效率为36%,心电图的好转率为44.4%。一般在1月左右生效,2个月疗效较明显,此后疗效与疗程并不成正比,加用葛根注射液可提高部分患者疗效。对缓解憋气的效果较差。胆甾醇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性,但可能是受季节、饮食等改变所影响,因此本品是否能降低胆甾醇尚待研究。还有用葛根糖浆(每毫升相当生药1g)每次20ml,日服3次,疗程4-12周,观察19例。用药后6例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8例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轻,无效5例。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 1-2周。疗程达8周或以上者疗效较好。心电图复查,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9例。血清胆甾醇检查有10例明显降低,但对血压无明显影响。治疗中除 1例胃溃疡患者于服药第 1周内有轻度腹胀及上腹部不适外,未见明显副作用。

3.治疗眼底病:用葛根黄酮注射液(每毫升含黄酮40mg)局部注射。一般均采用结膜下注射法,遇局部反应重时,可交替使用球后注射法。前者每次0.2-0.4ml,后者每次0.3-0.5ml。初次宜用小剂量,以后可渐增。每周注射2次,2周一疗程。病程超过半年者可加用胎盘组织液肌肉注射;视神经萎缩病例加用维生素 B1肌注。尽量不与激素同用。共观察中央性视网膜炎35例,痊愈26例,显效5例,进步1例,无效3例。视神经萎缩12例,显效6例,进步2例,无效4例。妊娠毒血症视网膜病变2例均无效。陈旧性脉络膜炎3例,视网膜中动脉栓塞、视网膜剥离手术后各 1例,均有进步。黄斑发育不良及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变性各1例均无效。葛根黄酮对因视网膜血管痉挛引起的中央性视网膜炎的疗效比较显着,治疗不能少于4次,视力恢复正常或病变已经吸收后,可以本品肌肉注射或片剂内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日服葛根(总黄酮体)2-3次,每次20mg;同时配合复合维生素B口服。观察33例,年龄15-64岁。根据 EAG(电听阈曲线)和症状判断疗效,痊愈9例,显效6例,进步9例,无效9例。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g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葛根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G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