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
《本草求真》稻米
稻米(专入脾。兼入肺)。味甘性平。按据诸书有言性温性寒性凉之不同。然究此属阴物。阴即寒聚。故性粘滞而不爽也。是以服之使人多睡。身软无力。四肢不收。发风昏昏。且使小猫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难移。妊妇杂肉食之。令子不利。使果性温而热。则食自有温和通活之妙。何至阴凝腻滞如此哉!如谓酿酒则热。熬糖尤甚。且发痈疽疮疖。何谓不温。讵知性如大豆。生亦性温。何以作豉则凉。可知稻非性温。因于造酿则温始有。至书有云食之补中益气。及止虚寒泄泻。并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皆是性粘不利。留滞在中。上壅不下之故。非如参耆性主温补。仍兼通活。而无如此阴滞之甚也。(凡物滞不甚温。温不甚滞。理道尔尔。)谓之缓中则可。谓之而热。岂其可乎?谓之中虚宜服则可。谓之虚寒宜服。亦乌见其可乎?凡老人小儿久病均忌。
引用:《本草求真》稻米
《本草衍义》稻米
引用:《本草衍义》稻米
《名医别录》稻米
《新修本草》稻米
味苦。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道家方药有俱用稻米、粳米,此则是两物矣。云稻米糠白如霜。今江东无此,皆通呼粳米为稻耳。不知其色类,复云何也!
〔谨案〕稻者, 谷通名。《尔雅》云∶ ,稻也,粳者不为二事,深不可解也。
引用:《新修本草》稻米
《证类本草》稻米
(稻米_图片)
味苦。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陶隐居云∶道家方∶药有俱用稻米、粳米,此则是两物矣。云稻米白如霜。又,江东无此,皆通呼粳为稻尔。不知其色类,复云何也。唐本注云∶稻者, 谷通名。《尔雅》云∶ (音渡),稻也。粳者不糯之称,一曰 。汜胜之云∶粳稻、秫稻,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即并稻也。今陶为二事,深不可解也。今按∶李含光《音义》云∶按字书解粳字云∶稻也。
解粢(音慈)字云∶稻饼也。
明稻米作粢,盖糯米尔。其细糠白如霜谷为稻,所以惑之。新旧注殆是臆说,今此稻米即糯米也。又按 、粳二字同音,盖古人常分别二米为殊尔。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 ,稻。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沛国呼 。《诗·周颂》云∶丰年多黍多 。《礼记则》云∶牛宜 。《豳风·七月》云∶十月获稻。是一物也。《说文》云∶沛国为稻为糯。粳, 属也。《字林》云∶糯,粘稻也。粳,稻不粘者。然粳、糯甚相类,粘不粘为异耳。根据《说文》稻即糯也。江东呼糯(及乱切)。颜师古刊谬正俗云∶本草所谓稻米者,今之糯米耳。陶以糯为秫,不识稻是糯,故说之不晓。许氏《说文解字》曰∶秫,稷之粘者。稻,也。沛国谓稻为 。又《急就篇》云∶稻、黍、秫、稷。左太冲《蜀都赋》云∶粳稻漠漠。益知稻即糯,共粳并出矣。然后以稻是有芒之谷,故于后或通呼粳糯,总谓之稻。孔子曰∶食夫稻。周官有稻人之职,汉置稻田使者。此并指属稻、糯之一色,所以后人混糯,不知稻本是糯耳。陈藏器云∶糯米,性微寒,妊身与杂肉食之不利子,作糜食一斗,主消渴。
久食之,令人身软。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不能行,缓人筋故也。又云稻穣,主黄病,身作金色,煮汁浸之。又稻谷芒,炒令黄,细研作末,酒服之。孟诜云∶糯米,寒。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又,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即止。陈士良云∶糯米,能行营卫中血,积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不可合酒共食,醉难醒,解芫菁毒。萧炳云∶糯米,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主痔疾,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勿令病患知。日华子云∶糯米,凉,无毒。补中益气,止霍乱。取一合,以水研服,煮粥。稻稳,治蛊毒,浓煎汁服。稻秆,治黄病通身,煮汁服。
图经曰∶稻米,有 (与粳同)稻,有糯稻。旧不载所出州土,今有水田处皆能种之。
、糯既通为稻,而《本经》以 为粳米,糯为稻米者。谨按《尔雅》云∶ (音渡),稻。释曰∶别。《诗·颂》云∶多黍多 。《礼记·内则》云∶牛宜 。《豳诗也。
《说文解字》云∶沛国谓稻为糯。粳, 属也。《字林》云∶糯,粘稻也。粳,稻不粘者。今人呼之者,如《字林》所说也。《本经》称号者,如《说文》所说也。前条有陈廪米,即粳米以廪军人者,是也。入药最多,稻秆灰亦主病。见刘禹锡《传信方》云∶湖南李从事治马坠扑损,用稻秆烧灰,用新熟酒未压者,和糟入盐和合,淋前灰,取汁,以淋痛处,立瘥。直至背损亦可淋用。好糟淋灰亦得,不必新压酒也。糯米性亦如大豆与豉、酱不同之类耳。
唐本云∶无毒。外台秘要∶治渴方∶糯米二升,淘取泔,饮讫则定。若不渴,不须。一方∶∶渴者服当饱,研糯米取白汁恣饮之,以瘥为度。梅师方∶治霍乱,心悸热,心烦渴。以糯米水泔汁,任意饮之。孙真人∶糯米味甘,脾之谷,脾病宜食,益气止泄。食之,主温中,令人多热,利大便。简要济众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独圣散下。灵苑方∶治金疮水毒及竹木签刺,痈疽热毒一日两度换水,轻以手淘逼去水,勿令搅碎。浸至端午日,取出阴干,生绢袋盛,挂通风处。旋取少许,炒令焦黑,碾为末,冷水调如膏药,随大小裹定疮口,外以绢帛包定,更不要动,直候疮愈。若金疮误犯生水,疮口作脓,洪肿渐甚者,急以药膏裹定,一、二食久,其肿处已消,更不作脓,直至疮合。若痈疽毒疮初发,才觉 肿赤热,急以药膏贴之,明日揭看,肿毒一夜便消。喉闭及咽喉肿痛, 腮。并用药贴项下及肿处。竹木签刺者。临卧贴之,明日看其刺出在药内。若贴肿处,干即换之,常令湿为妙。唯金疮及水毒不可换,恐伤动疮口。伤寒类要∶治天行热病,手肿欲脱者。以稻穣灰汁渍之,佳。
,分两服。博物志马食谷,足重不行。
衍义曰∶稻米,今造酒者是此,水田米皆谓之稻。前既言粳米,即此稻米,乃糯稻无疑。
温,故可以为酒,酒为阳,故多热。又令人大便坚,非糯稻孰能与于此。《西域记》∶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亦可验矣。
引用:《证类本草》稻米
《千金翼方》稻米
《饮膳正要》稻米
稻
米
- 米
- 稗米
- 草米
- 陈米
- 菰米
- 槐米
- 黄米
- 稷米
- 粳米
- 粱米
- 米醋
- 米谷
- 米酒
- 米露
- 米麦
- 米仁
- 米汤
- 孽米
- 蘖米
- 糯米
- 秫米
- 黍米
- 粟米
- 小米
- 玉米
- 御米
- 诸米
- HT米
- 白梁米
- 白粱米
- 白米饮
- 稗子米
- 仓米汤
- 陈仓米
- 陈廪米
- 丹黍米
- 河西米
- 黄梁米
- 黄粱米
- 江米藕
- 江米粥
- 粳粟米
- 米谷部
- 米皮糠
- 糯米糕
- 糯米糊
- 糯米藕
- 糯米粥
- 糯小米
- 芡实米
- 荞麦米
- 青梁米
- 青粱米
- 生米仁
- 石米茶
- 粟米泔
- 粟米粥
- 碎米荞
- 香附米
- 小麦米
- 小米粥
- 苡米粥
- 薏苡米
- 莺粟米
- 玉米须
- 御米壳
- 御米汤
- 杂谷米
- 白粳米饭
- 白米饭草
- 冰糖苡米
- 参枣米饭
- 大麦米粥
- 粱米淡粥
- 糯米粉粉
- 小黄米酒
- 玉米须龟
- 玉米须饮
- 半夏秫米汤
- 赤豆粳米粥
- 川贝江米梨
- 附子仓米汤
- 附子梗米汤
- 附子粳米汤
- 河西米汤粥
- 荷叶米粉肉
- 荷叶糯米粥
- 米酒煮鲤鱼
- 糯米阿胶粥
- 三色糯米饭
- 桑耳糯米粥
- 石膏粳米汤
- 四物粱米汤
- 小米焦巴散
- 苡米桂花粥
- 苡米莲子粥
- 苡米杏仁粥
- 左金加陈米汤
- 黄芪米醋脆皮鲤
- 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