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黄
- 目录
- 《本草备要》蒲黄
- 《本草便读》蒲黄
- 《本草乘雅半偈》蒲黄
- 《本草崇原》蒲黄
- 《本草从新》蒲黄
- 《本草撮要》蒲黄
- 《本草分经》蒲黄
- 《本草分经》蒲黄
- 《本草害利》蒲黄
- 《本草经集注》蒲黄
- 《本草蒙筌》蒲黄
- 《本草求真》蒲黄
- 《本草图经》蒲黄
- 《本草新编》蒲黄
- 《本草衍义》蒲黄
- 《本草易读》蒲黄
- 《本草择要纲目》蒲黄
- 《本经逢原》蒲黄
- 《得配本草》蒲黄
- 《雷公炮炙论》蒲黄
- 《雷公炮制药性解》蒲黄
- 《名医别录》蒲黄
- 《神农本草经》蒲黄
- 《中药炮制》蒲黄
- 《汤液本草》蒲黄
- 《新修本草》蒲黄
- 《药鉴》蒲黄
- 《药笼小品》蒲黄
- 《药性切用》蒲黄
- 《玉楸药解》蒲黄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蒲黄
- 《证类本草》蒲黄
- 《中药学》蒲黄
- 《千金翼方》蒲黄
- 《冯氏锦囊秘录》蒲黄
- 《医学衷中参西录》蒲黄
- 《饮膳正要》蒲黄
- 《顾松园医镜》蒲黄
- 《医学入门》蒲黄
- 《中国药典》蒲黄
- 《中药大辞典》蒲黄
- 《中华本草》蒲黄
《本草备要》蒲黄
甘平。厥阴(心包、肝)血分药。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热(同五灵脂,治心腹血气痛,名失笑散)。
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
引用:《本草备要》蒲黄
《本草便读》蒲黄
蒲黄图片
破血凉瘀.生用可行熟可止.味甘性冷.损伤能散肿能消.入心肝以达脾.通经脉而治痛.(蒲黄即香蒲花之心也.色黄气香.入心肝脾三经血分.其性甘凉.故能凉血散血.取凡花皆散之意.凡一切血分瘀滞之病.皆可用之.但轻香走散之品.似乎上焦病为尤宜.炒黑则能止血.以红见黑则止.水胜火也.)
引用:《本草便读》蒲黄
《本草乘雅半偈》蒲黄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益气力,轻身延年神仙。
【核】曰∶香蒲,蒲黄苗也。处处有之,秦州者良。丛生水际,似莞而褊,有脊而柔,春生嫩叶,出水时,红白茸茸然。取中心入地白 ,生啖甘脆。瀹以作 ,一宿可食。亦可炸可蒸及晒干磨粉作饼。周礼谓之蒲俎。诗云∶其蔌伊芳何?惟笋及蒲是矣。至夏后,则茎抽叶中,花抱茎端,如武士捧杵,谓之蒲槌,即蒲萼也。黄即花上粉屑,一名蒲灰。开时便取,蜜搜作果,食之大美。七八月摘叶,柔滑而温,可以为席,故礼男执蒲璧,言有安人之道也。
凡使勿用松黄,及黄蒿,二件全似蒲黄,只是味 及吐人。真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黄色,蒸半日,却再焙干。
【 】曰∶蒲,水草。黄其夏火之华英也。凡草木绽萼吐英,与夫荣实蒂落,莫不具春升夏出,秋降冬藏之象;至黄布花心,此又夏出吐英之荣极时也。第蒲黄四布花上,若黄金经久不变。是知蒲性精专在黄,而以巨阳为用,寒水为体,合入太阳,诚太阳气分、血分药也。故太阳是动,则病寒热,小便不利。其所生,则病衄血、血瘀,咸可疗之。客曰∶水草红白,夏华抱茎,具心肾义。亦可入心之肾,入臂之心药矣。颐曰∶手足太阳少阴,为腑脏表里上下中见。入手太阳,兼中脏之手少阴。入足太阳,兼中脏之足少阴。所谓标之上,气之化;气之下,中之见也。此蒲黄互腑脏表里上下之中见,是以心肾咸关,与水火既济,心肾交互者不同例耳。客曰∶既入心肾,亦可交互。颐曰∶交互,便非开阖,合象中枢。蒲黄四布花上,唯标臣阳之开方显在中之见。此以府经之气,涉藏经之化,非府经之形,合藏经之(百花有黄,花谢黄灭,以非专精于黄也。蒲黄黄金不变,固属专精。亦具夏火,长夏土,秋金三义。
巨阳,太阳也。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太阳所谓标,寒气所谓本,少阴所谓中也。本自水中草,标着在夏火吐英荣极时,故专走太阳,兼乎中见。)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蒲黄
《本草崇原》蒲黄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蒲,香蒲水草也,蒲黄乃香蒲花中之蕊屑,细若金粉,今药肆或以松花伪充,宜辨之。
始出河东池泽,今处处有之,以秦州者为胜。春初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槌。)
香蒲生于水中,色黄味甘,禀水土之专精,而调和其气血。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者,禀土气之专精,通调水道,则心腹、膀胱之寒热俱从小便出,而气机调和矣。止血,消瘀血者,禀水气之专精,生其肝木,则止新血,消瘀血,而血脉调和矣。久服则水气充足,土气有余,故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引用:《本草崇原》蒲黄
《本草从新》蒲黄
生、滑行血、炒、涩止血.
甘平.厥阴血分药.(心包、肝.)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之热.(同五灵脂、名失笑散、治心腹血气痛.)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无瘀者勿服.香蒲花中蕊屑.汤成入药.(舌重生疮、蒲黄末敷舌上、瘥、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掺入、效.)
引用:《本草从新》蒲黄
《本草撮要》蒲黄
《本草分经》蒲黄
《本草分经》蒲黄
《本草害利》蒲黄
〔害〕性滑动血,一切劳伤发热,阴虚内热无瘀血者,禁用。瘀因寒滞者忌投,多食令人自利,极能虚人。
〔利〕甘平,生用行血,炒黑止血,入东方血海,兼入州都,故又能利小便。
〔修治〕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真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再焙干用之妙。
此即香蒲花中蕊屑,汤成入药。生,滑破血,炒,涩止血。
引用:《本草害利》蒲黄
《本草经集注》蒲黄
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治血,《仙经》亦用此。(《大观》卷七,《政和》一八○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蒲黄
《本草蒙筌》蒲黄
味甘,气平。无毒。种盛泰州(属南直隶,)根满池泽。经秋尽瘁,逢春复生。初萌孽红白茸茸,为蒲 ,曾载《周礼》。渐成柄甘脆可啖,号蒲笋亦着志书。春深发叶成丛,夏半抽梗中起。花抱梗梢名蒲厘,类武林棒槌;屑缀花中即蒲黄,似画者金粉。市廛收为卖儿。)医家采入药煎。筛净曝干,血病必用。补血止血须炒,破血消肿宜生。止血热妄行,吐衄唾咯立效;消瘀血凝积,症瘕崩带殊功。调女人月候不匀,去产妇儿枕作痛。疗跌扑折损,理风肿痈疮。久服如常,其功旋奏。轻身兼益气力,延年可作神仙。但不益极虚之人,若多食未免自利。筛后赤滓,(筛去细黄,其粗赤滓在筛上者。)蒲萼当知。(赤滓名也。)止泻涩肠,亦宜炒使。苗采作荐,乃名香蒲。除臭烂口中,驱邪气心下耳明目,耐老坚牙。
引用:《本草蒙筌》蒲黄
《本草求真》蒲黄
(水草)生用宣瘀通滞炒用止血
蒲黄(专入肝)。味甘气平。功用无他。但以生用熟用炒黑。分其治法耳。以生而论。则凡瘀血停滞。肿毒积块。跌仆伤损。风肿痈疮。溺闭不解。服之立能宣泄解除。(时珍曰。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渗。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肿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观此。则蒲黄之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失笑散用此同五灵脂。治血气滞痛。)以熟焦黑。则凡吐血肠风血尿血痢。服之立能止血。然此止属外因。可建奇功。若内伤不足之吐衄。则非此所能治者矣!
引用:《本草求真》蒲黄
《本草图经》蒲黄
蒲黄图片,生河东池泽。香蒲,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泰州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周礼》以为菹,谓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笋,大美。亦可以为 ,今人罕复有食者。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蒲槌,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实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已泄,殊胜。
引用:《本草图经》蒲黄
《本草新编》蒲黄
蒲黄,味甘,气平,无毒。入肺经。能止衄血妄行,咯血、吐血亦可用,消瘀血,止崩漏白带,调妇人血候不齐,去儿枕痛,疗跌扑折伤,亦佐使之药,能治实,而不可治虚。虚人用之,必有泄泻之病,不可不慎也。《本草》谓其益气力,延年作仙,此断无之事,不可尽信。
或问蒲黄非急需之药,而吾子取之以备用,不知何用也?夫蒲黄治诸血症最效,而治血症中尤效者,咯血也。咯血者,肾火上冲,而肺金又燥。治肾以止咯血,而不兼治肺,则咯血不能止。蒲黄润肺经之燥,加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则一服可以奏功,非若他药如麦冬、五味,虽亦止咯,而功不能如是之捷。此所以备之,而不敢删耳。
引用:《本草新编》蒲黄
《本草衍义》蒲黄
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黄,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引用:《本草衍义》蒲黄
《本草易读》蒲黄
甘,平,无毒。手足厥阴药也。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而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热诸邪,疗打扑损伤疮疖诸肿。炒黑性涩,止一切吐衄崩带,便血痢血。煎止泄精。
处处有之,以泰州者为良。初生嫩叶出水时红白色。至夏抽茎于丛叶中,花抱茎端如槌,俗名蒲棒是也,蒲棒即花中蕊屑也。
心腹血气痛,同灵脂末服。(验方第一。)
舌胀满口,为末掺之。又同干姜末掺之。(第二。)
重舌生疮,以末敷之。(第三。)
衄血,同青黛新水下。(第四。)
吐血唾血,二两,每凉水下三钱。(第五。)
吐血不已,为末,生地汤下。(第六。)
小便血。同上。(第七。)
金疮出血,常服之。(第八。)
胎动欲产,井华水下。脉散者,急加参。(第九。)
胞衣不下。同上。(第十。)
产后血瘀,水煎三两。(十一。)
儿枕血瘕米汤下。(十二。)
坠伤扑损内瘀,酒下。(十四。)
阴处湿痒,为末敷之,四度良。(十五。)
耳出脓,掺之。(十六。)
耳中出血,炒黑掺之。(十七。)
口耳大血,急以帛缚两乳,同阿胶、生地煎服。(十八。)
引用:《本草易读》蒲黄
《本草择要纲目》蒲黄
(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真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再焙干用方妙.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炒用之.)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泻血.利水道.通经络.止女子崩中.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妇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气痛.颠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毒.下乳汁.止泄精.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蒲黄乃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蒲黄
《本经逢原》蒲黄
甘微寒,无毒。筋能行血,罗去粗筋,取粉用。
《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发明 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良由血结其处,营卫不和故也。又言止血,消瘀者,以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名失笑散,治一切心腹疼痛。能破瘀积,消痈肿,去产妇儿枕痛。然胃气虚者,入口必吐,下咽则利,以五灵脂性味浊恶也。宋度宗一夜忽舌胀满口,用蒲黄、干姜末干掺而愈,以蒲黄之凉血活血,干姜之引火外散,深得逆从兼济之妙用。然舌根胀痛,亦有属阴虚火旺者,误用前法,转伤津液,每致燥涩愈甚,不可不审。
引用:《本经逢原》蒲黄
《得配本草》蒲黄
甘,平。入手足厥阴经血分。凉血活血。专治一切血病,心腹诸痛,兼除癃秘遗精,止儿枕痛,敷舌肿满。得五灵脂,治少腹诸病。配阿胶、生地汁,治口耳大衄。(急以帛系两乳,止乃已。)
行血,生用。止血,炒黑。勿犯铁器。
引用:《得配本草》蒲黄
《雷公炮炙论》蒲黄
《雷公炮制药性解》蒲黄
味苦,性平无毒,入肝经。生用则性滑,主行血,通经坠胎,消瘀排脓,利小便,祛心腹膀胱热。炒用则性涩,主止血,除崩漏滞下,一切吐衄血,痢血尿血,肠风下血,止精泄,定儿枕痛。忌见铁器,宜隔纸焙黄蒸之,再焙用。
按∶蒲黄主血,而肝藏血,故独入焉,仙经用之,亦以多功于血耳。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异,凡饮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蒲黄
《名医别录》蒲黄
《神农本草经》蒲黄
味甘平。
主心腹旁光寒热,利小便,止血,消淤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池泽。
《名医》曰:生河东,四月采。
案玉篇云:蒚,谓今蒲头,有台,台上有重台,中出黄,即蒲黄;陶宏景云: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仙经亦用此,考《尔雅》苻离,其上蒚,苻离与蒲厘声相近,疑即此。
引用:《神农本草经》蒲黄
《中药炮制》蒲黄
『来源』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产地』山东、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芒种及小暑采收。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备用。若取其止血,用文火炒至微黑色。如发现火星,立即洒水拌炒,取出,放地下摊冷。
『用量』9克。
『贮存』装箱内盖好。
引用:《中药炮制》蒲黄
《汤液本草》蒲黄
气平,味甘。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又云∶治一切吐、衄、唾、溺、崩、泻、扑、症、带下等血,并皆治之。并疮疖,通月候,堕胎,儿枕急痛,风肿鼻洪,下乳,止泄精血利。如破血消肿则生用,补血止血则炒用。
引用:《汤液本草》蒲黄
《新修本草》蒲黄
《药鉴》蒲黄
气平,味甘,无毒。疗跌扑抑损,理风肿痈疮。女人月水不匀,非此莫调。产后儿枕,非此莫去。炒则补血而且止,生则破血而兼消。佐黄柏、君故纸,崩漏殊功。同槐花、使条芩,肠风立效。吐衄唾咯者,血热妄行也,用之立验。凝积症瘕者,血瘀乱聚也,投之即去。
引用:《药鉴》蒲黄
《药笼小品》蒲黄
《药性切用》蒲黄
《玉楸药解》蒲黄
引用:《玉楸药解》蒲黄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蒲黄
《证类本草》蒲黄
(蒲黄_图片)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陶隐居云∶此即蒲厘(力之切)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仙经》亦用此。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蒲黄,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日华子云∶蒲黄,治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晕,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黄花。入药要破血消肿即生使,要补血止血即炒用。蒲黄筛下后有赤滓,名为萼。炒用,甚涩肠,止泻血及血痢。
图经曰∶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泰州者为良。
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周礼》以为菹,谓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笋,大美,亦可以为 ,今人罕复有食者。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蒲捶,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
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已泄,殊胜。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千金方∶治重舌,舌上生疮,涎出。以蒲黄敷之,不过三度瘥。又方∶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敷之,三、四良。肘后方∶治肠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黄方寸匕,日三服良。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转。以蒲黄裹腰肾,令头致地,三度通。又方∶若血内漏者。蒲黄二两,水服方寸匕,立止。梅师方∶治产后血不下。蒲黄三两,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孙真人食忌∶主卒吐血,以水服蒲黄一升。简要济众∶治吐血,唾血。蒲黄一两,捣为散。每服三钱,温酒或冷水调,妙。又方∶治小儿吐血不止。蒲黄细研,每服半钱,用生地黄汁调下,量儿大小,加减进之。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黄末,空心温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坠伤朴损,瘀血在内,烦闷。蒲黄末,空心热酒调下,三钱匕服。子母秘录治日月未足而欲产者。蒲黄如枣许大,以井花水服。又方∶治脱肛肠出。蒲黄和猪脂敷上,日三、五度。杨氏产乳∶疗母劳热胎动下血,手足烦躁。蒲黄根绞汁,服一、二升。产宝∶治产后下血,虚羸迨死。蒲黄二两,水二升,煎取八合,顿服。又方∶治产后妒乳并痈肿。蒲黄草熟杵,敷肿上,日二度易之。并煎叶汁饮之亦佳,食之亦得,并瘥。催生蒲黄、地龙、陈橘皮等分。地龙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黄,各为末,三处贴之。如经日不产,各抄一钱匕,新汲水调服,立产。此常亲用之,甚妙。
衍义曰∶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黄,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引用:《证类本草》蒲黄
《中药学》蒲黄
【药用】本品为相蒲科植物水烛的花粉。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肝、心包经。
【临床应用】1.用于呕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创伤出血等症。
蒲黄药性涩,收敛止血作用较佳,各种出血都可以应用,临床上可以单用,也可配合仙鹤草、旱莲草、茜草炭、棕榈炭、侧柏叶等同用。
蒲黄生用又能活血祛瘀,故可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心腹疼痛等症,常配合五灵脂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生蒲黄(晒干用,主要用于活血祛瘀)、蒲黄炭、炒蒲黄(用文火炒至黑色,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按语】1.蒲黄一药,在《本经》上说它“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这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蒲黄既有止血的作用,又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但是没有明确指出他生用行血、炒用止血。至宋代《大明本草》上始有“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需炒用”的记载。明代《本草纲目》也有同样叙述,因此,流传下来。一般认为蒲黄生用性滑,行血消肿;炒黑性涩,功专止血。但跟据临床实践体会与近人报导,生蒲黄也具有一定止血作用,不论入汤剂煎服或用粉剂吞服,都可用以止血。至于炒炭之后,它的止血作用是否增强或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2.生蒲黄有收缩子宫的作用,故孕妇忌服;临床上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出血不止的病症。
【方剂举例】失笑散(《和局方剂》)蒲黄、五灵脂。治瘀结腹痛,一切气痛瘀痛。
引用:《中药学》蒲黄
《千金翼方》蒲黄
《冯氏锦囊秘录》蒲黄
得地之阴气,兼得金之辛味,故味甘辛平,微寒无毒。入肝经血分,破瘀行血。凉血宜生用;如欲止血,止崩宜炒黑用。
蒲黄,炒黑用,止吐血下血,补血损虚劳;生用破瘀血停积。疗肿毒疼痛,消瘀积块,血热妄行,调女人月候不匀,产妇儿枕作痛,疗跌扑折损,理风肿痈疮,兼利小便,诸血症宜。不论吐衄肠风,更治血尿血痢,然外因从标之血症,可建奇功。若内伤不足之吐衄,难以取效也。
主治(痘疹合参) 功效同前,痘中夹血症者暂用之。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蒲黄
《医学衷中参西录》蒲黄
蒲黄∶味淡微甘微辛,性凉。善治气血不和、心腹疼痛、游风肿疼、颠仆血闷(用生蒲黄半两,煎汤灌下即醒)、痔疮出血(水送服一钱,日三次)、女子月闭腹痛、产后瘀血腹疼,为其有活血化瘀之力,故有种种诸效。若炒熟用之(不宜炒黑),又善治吐血、咳血、衄血、二便下血、女子血崩带下。外用治舌胀肿疼,甚或出血,一切疮疡肿疼,蜜调敷之(皆宜用生者),皆有捷效。为其生于水中,且又味淡,故又善利小便。
邹润安曰∶“《金匮》用蒲灰散,利小便治厥而为皮水,解者或以为香蒲,或以为蒲席烧灰,然香蒲但能清上热,不云能利水,败蒲席,《名医别录》主筋溢恶疮,亦非利水之物。蒲黄,《神农本草经》主利小便,且《本事方》、《芝隐方》,皆述其治舌胀神验,予亦曾治多人,毫丝不爽,不正合治水之肿于皮乎?夫皮水为肤腠间病,不应有厥,厥者下焦病也。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以水气归皮,致小便不利,气阻而成寒热,则肾亦承其弊为之阴壅而阳不得达,遂成厥焉。病本在外,非可用温,又属皮水,无从发散,计惟解心腹膀胱之寒热,使小便得利,又何厥逆之有,以是知其为蒲黄无疑也。曰蒲灰者,蒲黄之质,固有似于灰也。”蒲黄诚为妙药,失笑散用蒲黄、五灵脂等分生研,每用五钱,水、酒各半,加醋少许,煎数沸连渣服之,能愈产后腹疼于顷刻之间。人多因蒲黄之质甚软,且气味俱淡,疑其无甚力量而忽视之,是皆未见邹氏之论,故不能研究《神农本草经》主治之文也。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蒲黄解
《饮膳正要》蒲黄
《顾松园医镜》蒲黄
《医学入门》蒲黄
蒲黄无毒味甘平,止血用熟行用生,心腹膀胱寒热去,涩肠止泻又止精。
产于香蒲之上而色黄,即花中涩屑也。隔纸炒黄,蒸半日,焙干。熟用补血、止血,治女子崩中带下不止,止痢血、衄血、尿血、肠风下血,坠胎血晕,产后诸血病。兼治脱肛,涩肠止泻,止遗精。生用破血消肿,去心腹膀胱热,利小水,通经脉,破瘀血,妇人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血 儿枕急痛。又治打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毒,敷重舌舌上生疮及阴下湿痒,产后妒乳、痈肿,又用蜜调,作饼食之,解心脏虚热,甚益小儿。
多食令自利虚人。
香蒲,即蒲黄苗。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轻身。
引用:《医学入门》蒲黄
蒲黄
黄
- 黄
- 雌黄
- 大黄
- 地黄
- 黄柏
- 黄辨
- 黄辩
- 黄参
- 黄虫
- 黄丹
- 黄豆
- 黄独
- 黄矾
- 黄符
- 黄膏
- 黄瓜
- 黄环
- 黄精
- 黄酒
- 黄橘
- 黄绢
- 黄菌
- 黄蜡
- 黄连
- 黄栌
- 黄麻
- 黄米
- 黄皮
- 黄芪
- 黄耆
- 黄芩
- 黄散
- 黄鳝
- 黄蓍
- 黄石
- 黄秫
- 黄鼠
- 黄孙
- 黄汤
- 黄土
- 黄丸
- 黄屑
- 黄羊
- 黄杨
- 黄药
- 黄银
- 黄鱼
- 黄芝
- 姜黄
- 硫黄
- 麻黄
- 嫩黄
- 牛黄
- 人黄
- 蛇黄
- 石黄
- 松黄
- 藤黄
- 土黄
- 雄黄
- 徐黄
- 熏黄
- 竹黄
- 白黄羊
- 冰黄散
- 炒黄面
- 川大黄
- 川黄柏
- 川黄连
- 雌黄丸
- 大黄茶
- 大黄酒
- 大黄散
- 大黄汤
- 大黄丸
- 大黄饮
- 地黄膏
- 地黄煎
- 地黄酒
- 地黄散
- 地黄汤
- 地黄丸
- 地黄饮
- 地黄粥
- 豆黄卷
- 二黄散
- 二黄汤
- 防风黄
- 粉黄膏
- 服地黄
- 服黄精
- 干地黄
- 根黄方
- 胡黄连
- 胡黄莲
- 黄白散
- 黄白支
- 黄柏茶
- 黄柏膏
- 黄柏酒
- 黄柏木
- 黄柏散
- 黄柏汤
- 黄柏丸
- 黄雌鸡
- 黄雌鸣
- 黄大豆
- 黄胆方
- 黄矾散
- 黄矾丸
- 黄敷药
- 黄狗肾
- 黄瓜菜
- 黄褐侯
- 黄鹤丹
- 黄护草
- 黄花菜
- 黄花草
- 黄花了
- 黄花鱼
- 黄花子
- 黄昏汤
- 黄荆根
- 黄赖鱼
- 黄连茶
- 黄连粉
- 黄连膏
- 黄连煎
- 黄连酒
- 黄连散
- 黄连汤
- 黄连丸
- 黄梁米
- 黄粱米
- 黄寮郎
- 黄苓散
- 黄龙汤
- 黄龙丸
- 黄龙尾
- 黄龙眼
- 黄明胶
- 黄牛肉
- 黄牛屎
- 黄芪茶
- 黄芪粥
- 黄荠水
- 黄茄根
- 黄茄子
- 黄芩茶
- 黄芩散
- 黄芩汤
- 黄颡鱼
- 黄石茶
- 黄石华
- 黄石脂
- 黄鼠肉
- 黄土散
- 黄土汤
- 黄药根
- 黄药散
- 黄药脂
- 黄药子
- 黄煮散
- 藿黄茶
- 鸡黄散
- 鸡子黄
- 姜黄散
- 姜黄鱼
- 金黄散
- 浸黄酒
- 荆黄汤
- 硫黄散
- 硫黄汤
- 硫黄丸
- 硫黄香
- 柳黄散
- 麻黄茶
- 麻黄根
- 麻黄煎
- 麻黄散
- 麻黄汤
- 麻黄丸
- 牛黄膏
- 牛黄煎
- 牛黄散
- 牛黄丸
- 朴黄丸
- 轻黄散
- 人中黄
- 软黄丸
- 三黄丹
- 三黄散
- 三黄汤
- 三黄丸
- 三黄圆
- 山黄茶
- 蛇黄丹
- 蛇黄丸
- 生地黄
- 十黄散
- 石流黄
- 石硫黄
- 熟地黄
- 蜀黄环
- 四黄散
- 松黄汤
- 天竹黄
- 天竺黄
- 土黄连
- 退黄丸
- 西黄丸
- 犀黄散
- 犀黄丸
- 小黄膏
- 小黄酒
- 小黄丸
- 泻黄散
- 芎黄散
- 芎黄汤
- 雄黄虫
- 雄黄散
- 雄黄丸
- 玄黄丹
- 玄黄石
- 鲟黄鱼
- 野猪黄
- 益黄散
- 益黄汤
- 真黄散
- 炙黄鸡
- 珠黄散
- 紫黄茶
- 八味黄散
- 拔毒黄散
- 大补黄汤
- 大豆黄卷
- 大黄虫丸
- 大黄蜂子
- 大黄龙丸
- 大芎黄汤
- 当归黄汤
- 地黄煎丸
- 地黄小煎
- 防风黄汤
- 防己黄汤
- 肺痈黄散
- 干地黄汤
- 干地黄丸
- 桂枝黄汤
- 黑地黄丸
- 黑尾黄羊
- 胡黄连丸
- 黄白术汤
- 黄鳖甲散
- 黄病神丹
- 黄雌鸡肉
- 黄雌鸡汤
- 黄胆神方
- 黄茯苓汤
- 黄茯神汤
- 黄褐侯肉
- 黄花菜饮
- 黄花地丁
- 黄建中汤
- 黄精煨肘
- 黄苦酒汤
- 黄理中汤
- 黄连补汤
- 黄连粉方
- 黄六一汤
- 黄焖狗肉
- 黄焖鹿筋
- 黄胖病方
- 黄茄茎叶
- 黄人参汤
- 黄蜀葵花
- 黄五物汤
- 黄芽白菜
- 黄药子散
- 黄益损汤
- 黄竹叶汤
- 姜黄腱子
- 九蒸大黄
- 九蒸地黄
- 九蒸黄精
- 蚵黄连丸
- 乐令黄汤
- 麻黄醇酒
- 麻黄根茶
- 麻黄根粉
- 麻黄根散
- 麻黄汤洗
- 内补黄散
- 内补黄汤
- 内托黄汤
- 牛黄双丸
- 人参黄散
- 三黄宝蜡
- 三黄石膏
- 上二黄丸
- 芍药黄汤
- 神效黄汤
- 升麻黄汤
- 生地黄鸡
- 生地黄煎
- 生地黄散
- 生地黄汤
- 生地黄丸
- 生地黄粥
- 生干地黄
- 生硫黄丸
- 石硫黄散
- 石中黄子
- 熟大黄汤
- 熟地黄散
- 熟地黄汤
- 熟地黄丸
- 天竺黄散
- 鲜地黄汁
- 小地黄丸
- 小黄米酒
- 雄黄兑散
- 雄黄锐散
- 雄黄熏方
- 羊肉黄汤
- 一枝黄花
- 灶心黄土
- 灶中黄土
- 蒸大黄丸
- 治黄病方
- 治黄胆方
- 治黄丁方
- 竹叶黄汤
- 铸钟黄土
- 八味地黄丸
- 白术地黄茶
- 白术麻黄茶
- 百合地黄汤
- 半夏麻黄丸
- 备急大黄丸
- 鳖甲地黄汤
- 虫草炖黄雀
- 雌黄芍药丸
- 大胡黄连丸
- 大黄附子汤
- 大黄甘草汤
- 大黄甘草饮
- 大黄甘遂汤
- 大黄干漆汤
- 大黄黄芩汤
- 大黄牡丹茶
- 大黄牡丹汤
- 大黄朴硝汤
- 大黄生地茶
- 大黄硝石汤
- 大黄泄热汤
- 大黄泻热汤
- 大黄一物汤
- 大黄蟅虫丸
- 大黄枳芍茶
- 大黄左经汤
- 当归地黄汤
- 当归六黄汤
- 地肤大黄汤
- 地黄门冬酒
- 地黄清肺饮
- 地黄生姜粥
- 地黄羊脂煎
- 地黄枣仁粥
- 防风黄芪汤
- 防风黄耆汤
- 防风黄芩丸
- 防己地黄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黄耆汤
- 附子麻黄汤
- 甘草麻黄汤
- 干姜大黄茶
- 干熟地黄丸
- 葛根黄连汤
- 葛根麻黄汤
- 桂附地黄丸
- 桂枝黄芩汤
- 桂枝加黄汤
- 桂枝麻黄汤
- 河间地黄饮
- 河间雄黄散
- 厚朴大黄汤
- 厚朴麻黄汤
- 琥珀地黄丸
- 黄白术肉桂
- 黄柏止泄汤
- 黄酒蛋黄羹
- 黄连阿胶散
- 黄连阿胶汤
- 黄连阿胶丸
- 黄连茯苓汤
- 黄连贯众散
- 黄连胡粉散
- 黄连解毒汤
- 黄连橘皮汤
- 黄连龙骨汤
- 黄连磨积丸
- 黄连木通丸
- 黄连清膈丸
- 黄连清化丸
- 黄连清心汤
- 黄连犀角汤
- 黄连香薷饮
- 黄连消毒散
- 黄连消毒饮
- 黄连泻心汤
- 黄连猪肚丸
- 黄毛金丝草
- 黄牛脑子酒
- 黄芪陈皮粥
- 黄芪当归汤
- 黄芪炖母鸡
- 黄芪猴头汤
- 黄芪甲鱼汤
- 黄芪建中汤
- 黄芪汽锅鸡
- 黄芪山药茶
- 黄芪五物汤
- 黄芪蒸乳鸽
- 黄芪猪肝汤
- 黄耆赤风汤
- 黄耆防风汤
- 黄耆甘草汤
- 黄耆建中汤
- 黄耆桃红汤
- 黄耆五物汤
- 黄芩半夏丸
- 黄芩牡丹汤
- 黄芩清畅茶
- 黄芩芍药汤
- 黄鼠野狼肉
- 己椒苈黄丸
- 加减地黄汤
- 加减黄龙汤
- 加减泻黄散
- 加味地黄丸
- 加味麻黄散
- 加味三黄丸
- 加味硝黄散
- 解毒雄黄丸
- 金黄如意散
- 进退黄连汤
- 九物牛黄丸
- 酒煮大黄丸
- 酒煮黄连丸
- 凉血地黄汤
- 六味地黄汤
- 六味地黄丸
- 麻黄白术汤
- 麻黄醇酒汤
- 麻黄茯苓汤
- 麻黄附子汤
- 麻黄甘草汤
- 麻黄葛根汤
- 麻黄桂枝汤
- 麻黄加术汤
- 麻黄解表茶
- 麻黄羌活汤
- 麻黄升麻汤
- 麻黄石膏汤
- 麻黄汤麻黄
- 麻黄续命汤
- 麻黄引气汤
- 麻黄左经汤
- 明睛地黄丸
- 明目地黄丸
- 牡丹大黄汤
- 木通地黄茶
- 内疏黄连汤
- 牛黄白术丸
- 牛黄鳖甲丸
- 牛黄冰连散
- 牛黄夺命散
- 牛黄甘露丸
- 牛黄金虎丹
- 牛黄凉膈丸
- 牛黄清心丸
- 牛黄生犀丸
- 牛黄通膈丸
- 牛黄犀角丸
- 牛黄泻心汤
- 牛黄益金散
- 牛黄朱砂丸
- 浓朴大黄汤
- 浓朴麻黄汤
- 破黄七神丹
- 七味地黄丸
- 七物黄连汤
- 千金地黄煎
- 钱氏益黄散
- 钱乙泻黄散
- 噙化三黄丸
- 青黛雄黄散
- 青花黄叶草
- 清脑黄连膏
- 人参地黄丸
- 肉桂黄连茶
- 如圣地黄丸
- 如圣柘黄丸
- 乳香硫黄散
- 三黄败毒散
- 三黄补血汤
- 三黄解毒汤
- 三黄祛热煎
- 三黄石膏汤
- 三黄石青汤
- 三黄熟艾汤
- 三黄犀角散
- 三黄泻热汤
- 三黄泻心汤
- 三黄枳术丸
- 三物黄芩汤
- 芍药黄连汤
- 射干麻黄汤
- 神效雄黄丸
- 升麻地黄散
- 生干地黄散
- 生金牛黄汤
- 生熟地黄丸
- 生熟地黄饮
- 十味地黄丸
- 石斛地黄煎
- 熟干地黄散
- 熟干地黄汤
- 熟干地黄丸
- 桃仁大黄茶
- 头痛硫黄丸
- 温中大黄汤
- 五利大黄汤
- 五香麻黄汤
- 犀角地黄汤
- 犀角麻黄汤
- 洗眼黄连散
- 硝石大黄丸
- 泻心三黄汤
- 雄黄黄芩散
- 雄黄解毒散
- 雄黄解毒丸
- 雄黄圣饼子
- 熊胆冰黄散
- 羊肉地黄汤
- 养血地黄丸
- 郁金黄连丸
- 知母黄芩汤
- 知母麻黄汤
- 栀子大黄汤
- 治黄胖肿方
- 治黄肉随方
- 仲景三黄汤
- 竹叶黄耆汤
- 竹叶黄芩汤
- 滋阴地黄丸
- 白虎加地黄汤
- 百合鸡子黄汤
- 大青龙汤麻黄
- 丹溪治黄胆方
- 附子黄草果饮
- 干地黄当归丸
- 根据源麻黄汤
- 桂枝黄鳖甲汤
- 桂枝加大黄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桂枝加黄耆汤
- 和剂黄连膏子
- 和太师牛黄丸
- 胡黄连麝香丸
- 黄桂枝五物汤
- 黄精炖猪瘦肉
- 黄酒核桃泥汤
- 黄连胡粉膏散
- 黄芪干烧鲥鱼
- 黄芪软炸里脊
- 黄芪银耳炖鸡
- 黄芍药桂酒汤
- 加味黄五物汤
- 交感地黄煎丸
- 理中加黄芪汤
- 麻黄加知母汤
- 内托黄酒煎汤
- 牛黄小乌犀丸
- 三黄白头翁汤
- 三物黄连粉散
- 升麻加黄连汤
- 生地黄自然汁
- 薯蓣鸡子黄粥
- 小黄连阿胶丸
- 小青龙汤麻黄
- 伊芳尹三黄汤
- 治黄胆如金方
- 败毒散加黄芩汤
- 鼻衄三黄补血汤
- 大黄附子细辛汤
- 大黄甘遂阿胶汤
- 大黄厚朴甘草汤
- 大黄黄连泻心汤
- 大青龙加黄芩汤
- 葛根黄连黄芩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桂枝二麻黄一汤
- 桂枝加黄五两汤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黄花菜马齿苋饮
- 黄连黄芩泻心汤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黄芪米醋脆皮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黄芪芍药桂枝汤
- 黄耆桂枝五物汤
- 鸡胆汁黄瓜藤饮
- 加减八味地黄汤
- 锦囊加减地黄丸
- 揩牙乌髭地黄散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麻黄附子炙草汤
- 麻黄桂枝各半汤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麻黄调心泄热汤
- 养血当归地黄汤
- 茵陈栀子大黄汤
- 早服二妙地黄汤
- 枳实栀子大黄汤
- 铸铧锄孔中黄土
-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
-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
- 白芷黄荆实瓦垄子
-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
- 二陈加黄连栀子汤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
-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
-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
-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
-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青娥丸加黄柏知母方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
-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
-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
-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
- 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 治黄水疮羊须疮屡验方
-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方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 六味地黄丸如黄柏知母方
-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 四物汤加黄芩黄柏槐花方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 治黄胆未退及小便出血方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蒲
- 蒲
- 败蒲
- 菖蒲
- 蒲灰
- 蒲笋
- 蒲桃
- 香蒲
- 艾蒲茶
- 败蒲扇
- 败蒲席
- 菖蒲丹
- 菖蒲酒
- 菖蒲散
- 菖蒲汤
- 菖蒲丸
- 服菖蒲
- 俳蒲木
- 蒲黛茶
- 蒲地茶
- 蒲肝茶
- 蒲公草
- 蒲公英
- 蒲瓜茶
- 蒲核茶
- 蒲花茶
- 蒲灰散
- 蒲苓茶
- 蒲乳茶
- 蒲砂茶
- 蒲胃茶
- 蒲香茶
- 蒲阴实
- 蒲郁茶
- 石菖蒲
- 水菖蒲
- 夏蒲茶
- 郁蒲茶
- 蒲公英茶
- 蒲公英汤
- 蒲公英粥
- 补心菖蒲丸
- 菖蒲益智丸
- 大黄香蒲汤
- 枸杞菖蒲酒
- 九节石菖蒲
- 泽泻菖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