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实
- 目录
- 《本草乘雅半偈》梅实
- 《本草蒙筌》梅实
- 《本草衍义》梅实
- 《名医别录》梅实
- 《神农本草经》梅实
- 《食疗本草》梅实
- 《新修本草》梅实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梅实
- 《证类本草》梅实
- 《千金翼方》梅实
- 《饮膳正要》梅实
《本草乘雅半偈》梅实
(本经中品)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核】曰∶梅叶皆似杏,叶端有尖,先春而花,凌霜傲雪,清芬袭人。其子青赤者,其材坚;其子青白者,其材脆。品类极繁,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名直脚梅,凡山谷水滨,及荒凉迥绝之处,皆此本也。花小而疏瘦有韵、香烈实小而硬。早梅冬至前开,故得早名,要非风土之正。消梅其实圆小多液,惟堪青啖。古梅枝干 曲,苍藓鳞封,苔须缀枝,几长数寸,绿丝风扬,飘飘拂人。重叶梅,花瓣数层,如小白莲,花房独出,结实多双,尤为瑰异。又绿萼梅、朱梅、百叶缃梅、鸳鸯梅、檀香、玉蝶诸品,皆堪清玩。若大庾岭梅,南枝已落,北枝方开,寒燠异土,迟早顿殊。入药以野生,及未经就接者为贵。修事乌梅,取青梅篮盛,置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蒸,则肥泽不蠹。白梅,取青梅盐汁渍之,日晒
【 】曰∶梅,昧也。爽旦微明,春生之象也。先春而华,吸冰雪以自濡。色青味酸,入厥阴肝,肝色青,肝味酸故也。故主吮泄肾液,以润筋膜。经云∶味过于酸,肝气已津,谭说酢梅,口中酸出,吮泄之力可征矣。是以对待水液焦涸,致热烦满闷,及上气令心不安,与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梅实
《本草蒙筌》梅实
味酸,气平。可升可降,阳也。无毒。处处栽植,夏月摘收。火熏干者色乌,日曝干者色白。因制有二,故名不同。凡欲用之,俱宜去核。乌梅收敛肺气,解渴除烦。因涩大肠,禁痢止泻。却伤寒温疟,逐虚劳骨蒸。同建茶干姜为丸,治休息久痢尤验。黑痣可脱,虫痛能安。白梅杵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最效,拔肉中煎镞如神。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叶煮汁服,久痢亦除。
引用:《本草蒙筌》梅实
《本草衍义》梅实
《名医别录》梅实
引用:《名医别录》梅实
《神农本草经》梅实
味酸平。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
《吴普》曰:梅实(《大观本草》作核)。明目,益气,(《御览》)不饥(《大观本草》,引吴氏本草)。
《名医》曰:生汉中,五月采,火干。
案《说文》云:(左木右上艹下尞),干梅之属,或作(左氵右上艹下尞),某、酸果也,以梅为楠。《尔雅》云:梅楠。郭璞云:似杏实酢,是以某注梅也,《周礼》笾人,馈食,笾、其实干(左木右上艹下尞)。郑云:干(左木右上艹下尞),干梅也,有桃诸梅诸,是其干者。《毛诗》疏云:梅暴为腊,羹臛世中,人含之以香口(《大观本草》)。
上果,中品一种,旧同。
引用:《神农本草经》梅实
《食疗本草》梅实
引用:《食疗本草》梅实(乌梅)
《新修本草》梅实
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
生汉中川谷,五月采,火干。
此亦是今乌梅也,用之去核,微熬之。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志蚀恶肉也。服黄精人,去禁食梅实。
〔谨案〕《别录》云∶梅根,疗利筋脉,去痹。
引用:《新修本草》梅实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梅实
《证类本草》梅实
(梅实_图片)
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生汉中川谷。五月采,火干。
陶隐居云∶此亦是今乌梅也,用当去核,微熬之。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也。服黄精人,云禁食梅实。唐本注云∶《别录》云,梅根,疗风痹,出土者杀人。梅实,利筋脉,去痹。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梅核仁亦可单用,味酸,无毒。能除烦热。萧炳云∶今人多用烟熏为乌梅。孟诜云∶乌梅,多食损齿。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又,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挪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谨按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陈藏器云∶梅实本功外,止渴。令人膈上热。乌梅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梅叶捣碎汤洗,衣易脱也。嵩阳子云∶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余试之验。日华子云∶梅子,暖。止渴。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根、叶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又云白梅,暖,无毒。治刀箭,止血,研敷之。又云乌梅,暖,无毒。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大验也。
图经曰∶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其生实酢而损齿,伤骨,发虚热,不宜多食之,服黄精人尤不相宜。其叶煮浓汁服之,已休息痢。根,主风痹。出土者不可用。五月采其黄实,火熏干作乌梅。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南方∶疗劳疟劣弱者,用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长,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温服。其余药使用之尤多。又以盐杀为白梅,亦入除痰药中用。又,下有杨梅条,亦生江南、岭南。其木若荔枝,而叶细阴浓,其实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南人淹藏以为果,寄至北方∶甚多,今医方∶鲜用,故附于此。
圣惠方∶主伤寒,下部生 疮。用乌梅肉三两,炒令燥,杵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以至七煎取作极热,纳小水五升,寒。以三十为伐指。以乌打碎,水二升,煮渐自消。经验方∶但出紫血,有红血出,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以乌梅肉二两,微炒为去滓,临卧时服。鬼氏本草∶梅核明目,与军士失道,大渴而无水衍义曰∶梅实,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
王叔和曰∶膀胱、肾合为津府,此语虽鄙,然理存焉。熏之为乌梅,曝干藏密器中,为白梅。
引用:《证类本草》梅实
《千金翼方》梅实
《饮膳正要》梅实
梅
- 梅
- 白梅
- 红梅
- 榔梅
- 梅核
- 梅雨
- 梅子
- 青梅
- 雀梅
- 石梅
- 乌梅
- 羊梅
- 杨梅
- 白梅汤
- 冰梅丸
- 地杨梅
- 点地梅
- 风梅茶
- 槐梅膏
- 连梅茶
- 绿萼梅
- 梅花草
- 梅花丹
- 梅花汤
- 梅花粥
- 梅硫丸
- 梅仁汤
- 梅苏丸
- 梅雨水
- 梅子丸
- 茜梅丸
- 雀梅叶
- 石梅茶
- 望梅丸
- 乌梅肉
- 乌梅散
- 乌梅丸
- 乌梅粥
- 雪梅丸
- 杨梅干
- 韵梅汤
- 竹梅茶
- 白芍梅茶
- 梅花冰片
- 梅涧医语
- 乌梅甘茶
- 杨梅疮方
- 冰糖梅苏饮
- 柴胡梅连丸
- 柴前梅连散
- 丁香乌梅丸
- 济生乌梅丸
- 梅疮擦药方
- 梅疮膏药方
- 梅疮神效丸
- 梅花点舌丹
- 梅花青山茶
- 梅香春意足
- 梅英稀痘丹
- 梅枣杏仁饼
- 乌梅白糖汤
- 乌梅木瓜汤
- 熏杨梅疮方
- 杨梅结毒方
- 杨梅顽疮膏
- 湿乌梅荔枝汤
- 乌梅擦牙关方
- 洗杨梅疮药方
- 经验治杨梅疮方
- 杨梅疮杨梅风方
- 治杨梅疮后肿块方
- 王府秘传治杨梅疮方
实
- 实
- 柏实
- 楮实
- 葱实
- 恶实
- 耳实
- 榧实
- 槲实
- 槐实
- 蕙实
- 芰实
- 蓝实
- 蠡实
- 莲实
- 楝实
- 蓼实
- 菱实
- 柳实
- 藕实
- 荠实
- 耆实
- 芡实
- 让实
- 蓍实
- 实散
- 松实
- 桐实
- 苋实
- 橡实
- 杏实
- 羊实
- 营实
- 云实
- 枳实
- KT实
- 楮实汤
- 楮实子
- 川楝实
- 恶实菜
- 服槐实
- 服藕实
- 骨虚实
- 瓜蒌实
- 鸡头实
- 寄生实
- 可聚实
- 栝蒌实
- 栝楼实
- 满阴实
- 蔓荆实
- 牡荆实
- 木瓜实
- 牛舌实
- 女贞实
- 藕实茎
- 蒲阴实
- 芡实米
- 芡实散
- 芡实丸
- 芡实粥
- 桑茎实
- 师草实
- 实肠散
- 实脾散
- 实脾汤
- 实脾饮
- 实哮方
- 实症方
- 酸浆实
- 酸实壳
- 菟丝实
- 枲耳实
- 小荆实
- 小枳实
- 药实根
- 枳实散
- 枳实汤
- 枳实丸
- 栝蒌根实
- 栝蒌实丸
- 杞实粥方
- 小槐实丸
- 营实墙蘼
- 枳实枳壳
- 治实喘方
- 表实六合汤
- 蠲饮枳实丸
- 连实平胃散
- 芡实茯苓粥
- 五香枳实汤
- 严氏实脾散
- 枳实白术汤
- 枳实导滞丸
- 枳实理中丸
- 枳实芍药散
- 枳实消痞丸
- 枳实银菊散
- 枳实栀子汤
- 枳实栀子豉汤
- 枳实栀子鼓汤
- 桂枝生姜枳实汤
- 橘皮枳实生姜汤
- 俱治冷泪楮实丸
- 栀子厚朴枳实汤
- 栀子浓朴枳实汤
- 枳实薤白桂枝汤
- 枳实栀子大黄汤
- 白芷黄荆实瓦垄子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
-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
-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
- 十味温胆汤去枳实方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
-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