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食物疗法》马铃薯
马铃薯,又名土豆、山药蛋。它营养丰富,被营养学家们称为“十全十美的食品”。它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马铃薯除含有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每百克高达16.8克,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1B2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同时它还含有维生素B6,维生素B6有防止动脉硬化的功效。所以常食马铃薯可减少脑溢血的发病率。
马铃薯含钾量丰富,100克中含502毫克,有高钾蔬菜之称。钾在人体内,能加强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跳节律,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马铃薯性平味甘,具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的功效。食用马铃薯时应注意,马铃薯中含有龙葵素,属有毒物质。马铃薯发芽时,龙葵素的含量急剧增高。如食用发芽的马铃薯,可出现中毒症状。因此,一定要除去发芽部分,并在煮食时放些醋,就比较安全了。
【应用实例】
1.胃溃疡:鲜马铃薯洗净,捣成泥,用布挤去水分,置砂锅里火煮,不要盖盖,蒸发掉水分,煮成黑焦结在锅底,即成锅巴。将锅巴研成粉末,每日早晚各服1匙。
2.慢性肠炎:将土豆100克,生姜10克洗净切碎,橘子1个去皮、核,三味混合用洁净纱布绞汁。每次饭前饮1汤匙。
3.药物中毒:生土豆研汁服下。
4.皮肤溃疡:马铃薯擦丝,捣为泥,敷患处。
5.便秘:将土豆洗净切碎后,加水捣烂,用纱布绞汁,加蜂蜜适量。每日早晚空腹服下半茶杯,连服半个月。
6.烫伤:马铃薯磨汁,涂伤处;或将山药蛋煮熟剥下山药蛋皮贴在患处,极效。
7.黄水疮:马铃薯擦丝捣烂敷患处,纱布包扎,每日换1次.
8.腮腺炎:马铃薯加醋磨汁外涂,干了再搽。
引用:《食物疗法》马铃薯
《中医饮食营养学》马铃薯
【基原】为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
【异名】土豆、山药蛋、洋山芋。
【性味归经】甘,平。入胃、大肠经。
【功效】益气健脾,调中和胃。
【应用】
1.病后脾胃虚寒,气短乏力:牛腹筋150g,马铃薯100g,酱油15g,糖5g,葱、姜各2.5g,文火煮烂,至肉、土豆都酥而入味。(《传统膳食宜忌》)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和习惯性便秘:未发芽的新鲜马铃薯,洗净切碎后,加开水捣烂,用纱布包绞汁,每天早晨空腹下一两匙,酌加蜂蜜同服,连续半月至二十天。服药期间忌食刺激性食物。(《常见疾病手册》)
【使用注意】
马铃薯发芽,须深挖及削去芽附近的皮层,再用水浸泡,长时间煮,以清除和破坏龙葵碱,防止多食中毒。脾胃虚寒易腹泻者应少食。
【现代研究】
由于芽与皮内均含龙葵碱,它能破坏红细胞,严重中毒时导致脑充血水肿以及胃肠粘膜发炎、眼结膜炎。龙葵碱主要分布在皮部及芽中。
【按语】
我国大部分地区栽培,尤以东北产量多而质优,马铃薯是我国人民喜食物。用马铃薯制作的食品较多,目前已有马铃薯淀粉、炸马铃薯片等在市场上出售。马铃薯磨汁可治水火烫伤,加醋外敷,可治腮腺炎。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功能稀痘,小儿熟食,大解痘毒。”
马
- 马
- 海马
- 马宝
- 马鞭
- 马勃
- 马齿
- 马刀
- 马颠
- 马逢
- 马肝
- 马兰
- 马蓼
- 马陆
- 马脑
- 马乞
- 马肉
- 马乳
- 马唐
- 马蹄
- 马通
- 马衔
- 马心
- 土马
- 白马骨
- 白马茎
- 白马溺
- 白马散
- 白马蹄
- 白马通
- 赤马蹄
- 海马酒
- 海马汤
- 苦马菜
- 马鞭草
- 马槟榔
- 马勃茶
- 马勃方
- 马勃糖
- 马肠根
- 马齿草
- 马齿苋
- 马兜铃
- 马兜零
- 马豆草
- 马肚盘
- 马接脚
- 马兰根
- 马兰花
- 马兰子
- 马料豆
- 马蔺子
- 马尿花
- 马屁勃
- 马钱子
- 马芹子
- 马蹄草
- 马蹄散
- 马蹄丸
- 马蹄香
- 马通汤
- 马通汁
- 马头骨
- 马先蒿
- 马牙硝
- 乞马粥
- 铁马豆
- 土马鬃
- 野马肉
- 辄马丹
- 走马散
- 走马汤
- 白马茎丸
- 白马毛散
- 白马蹄散
- 白马蹄丸
- 白马阴茎
- 马鞭草散
- 马齿菜粥
- 马齿蛋羹
- 马齿矾丸
- 马齿苋茶
- 马齿苋方
- 马齿苋膏
- 马齿苋粥
- 马兜铃散
- 马兰根叶
- 马蔺子丸
- 马思答吉
- 马思哥油
- 马思吉汤
- 马蹄屑汤
- 马通粟丸
- 治马癞方
- 甘蔗马蹄饮
- 古方马乳饮
- 海马童子鸡
- 龙马自来丹
- 马兰花煎丸
- 马氏八将散
- 马疡木根皮
- 牛马易壮方
- 人马平安散
- 治马鼻湿方
- 治骑马痈方
- 白蜜马齿苋汁
- 马齿觅藕汁饮
- 马齿苋绿豆汤
- 马膏生桑桂酒
- 马兰膏治痞积
- 一物马通浴汤
- 张走马玉霜丸
- 治马鞍压疮方
- 常山太守马灌酒
- 黄花菜马齿苋饮
- 张走马家秘真丹
- 安息香闻香起马方
- 治小儿走马牙疳方
- 治马肝毒中人未死方
-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 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
- 治头项瘰痰核马刀失荣等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