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 目录
- 《中国药典》生姜
- 《中药大辞典》生姜
- 《中华本草》生姜
- 《本草纲目》生姜
- 《本草备要》生姜
- 《本草便读》生姜
- 《本草从新》生姜
- 《本草撮要》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害利》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本草求真》生姜
- 《本草思辨录》生姜
- 《本草图经》生姜
- 《本草新编》生姜
- 《本草衍义》生姜
- 《本草易读》生姜
- 《本草择要纲目》生姜
- 《本经逢原》生姜
- 《长沙药解》生姜
- 《得配本草》生姜
- 《雷公炮制药性解》生姜
- 《食疗本草》生姜
- 《食物疗法》生姜
- 《中药炮制》生姜
- 《汤液本草》生姜
- 《药鉴》生姜
- 《药笼小品》生姜
- 《药性切用》生姜
- 《药征续编》生姜
- 《饮食须知》生姜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生姜
- 《证类本草》生姜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生姜
- 《中药学》生姜
- 《千金翼方》生姜
- 《外科全生集》生姜
- 《冯氏锦囊秘录》生姜
- 《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姜
- 《饮膳正要》生姜
- 《中医饮食营养学》生姜
- 《顾松园医镜》生姜
- 《医学入门》生姜
《中国药典》:生姜
【拼音名】Shēnɡ Jiānɡ
【英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别名】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炮制】生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备注】(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生姜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Shēnɡ Jiānɡ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原形态】姜(《吕氏春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光滑无毛;叶舌长1~3毫米,膜质。花茎自根茎抽出,长约20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稠密,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圆形,长约2.5厘米,先端具硬尖,绿白色,背面边缘黄色;花萼管状,长约1厘米,具3短齿;花冠绿黄色,管长约2厘米,裂片3,披针形,略等长,唇瓣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稍为紫色,有黄白色斑点;雄蕊微紫色,与唇瓣等长;子房无毛,3室,花柱单生,为花药所抱持。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开花)。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本植物干燥的根茎(干姜)、根茎的栓皮(姜皮)、叶(姜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炮制】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千金·食治》:"无毒。"
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
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归经】入肺、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附方】①治感冒风寒: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呕吐,百药不差: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医心镜》)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金匮要赂》生姜半夏汤)
④治冷痰嗽:生姜二两,饧糖一两。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本草汇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千金方》)
⑥治劳嗽: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经验广集》五汁膏)
⑦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⑧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伤寒六书》)
⑨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生姜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后方》)
⑾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本草汇言》)
⑿治时行寒疟:生姜四两,白术二两,草果仁一两。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发时早饮。(《本草汇言》)
⒀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食疗本草》)
⒁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师集验方》)
⒂治手脱皮:鲜姜一两。切片,用酒二两单,浸二十四小时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秃头: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贵州中医验方》)
⒄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普济方》)
⒅治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易简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发:捣姜根汁饮之。(《补缺肘后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复易。(《千金方》)
(22)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易简方》)
(23)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4)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易简方》)
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亦可配合远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每点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注射20~30次。注射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甚至疼痛加剧,约1~2天便减轻或消失。据观察,反应愈重效果愈佳。用于风湿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显效36例,好转56例,有效率83%;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8例,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还曾试用于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剂行穴位注射,对风湿痛或腰腿痛也有疗效。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据数十例的观察,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复发;对一部分患者能遗留下较长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鲜生姜6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疗疟疾
鲜生姜洗净拭干,切碎捣烂,摊于纱布块上,再包叠成小方块,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选用穴位计分3组:第1组为双侧膝眼,生姜用2两分敷两穴;第2组为大椎加间使(双侧),生姜用1两分敷3穴;第3组选大椎1穴,生姜用5钱。一般于发作前4~6小时敷贴,经8~12小时即可取下,敷药两次即可。观察40例,除第1、第3两组各有2例无效外,其余均控制发作,血检疟原虫阴性。
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一疗程。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
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鲜生姜2两,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姜1两捣汁,加入蜂蜜60毫升为1剂;1~2岁服1/4剂,2~4岁服1/3,剂,4~7岁服1/2剂,7~14岁服2/3剂,14岁以上服1剂。服药后患儿一般即不感腹痛,呕吐停止,包块通常于服药后1~3天消失。包块消失后即可服驱蛔药物。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灵、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姜蜜合剂可从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2~3小时;呕吐重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有腹胀发热,须加用抗菌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给药12~24小时后仍未见效者,可用10%盐水行低位灌肠,或内服中药。曾按上述方法分别观察52例和109例,结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虫团阻塞、阑尾蛔虫症及并发穿孔改为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天和2.4天。
⑥治疗急性睾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水洗净,横切成约0.2厘米厚的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直到痊愈为止。据观察,敷药后患者都感阴囊表皮灼热刺疼、发麻发辣,少数发生红肿,个别发生红疹。共治24例,敷药第2天15例自觉坠胀疼痛及触痛减轻,睾丸肿胀显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愈,自觉症消失,睾丸消肿,触疼消失;4天后4例痊愈;5例在敷药后5天痊愈。治愈天数平均为3.9天。对照组4例(兜起阴囊热敷,服磺胺类药及注射青霉素),平均治愈天数为8.5天。本法对阴囊局部皮肤有创口或因睾丸炎化脓穿溃者不能应用。
⑦用于中毒急救
对于半夏、乌头、闹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曾有报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获痊愈。用法:轻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续服5毫升;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饲25%干姜汤60毫升,以后每3小时灌入鲜姜汁5毫升。
此外,试用生姜揩擦治疗白癜风,生姜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效果。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生姜
【出处】出自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3.《本草衍义》: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
【拼音名】Shēnɡ Jiānɡ
【英文名】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Ginger juice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采收和储藏:10-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
【原形态】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生境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忌连作。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
栽培技术用根茎(种姜)繁殖,穴栽或条栽。秋季采挖生姜时,选择肥厚、色浅黄。有光泽、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南方于1-4月,北方于5月,取出种差保温催芽,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保留1-2个壮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开穴,深13-17cm,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土后,每穴平放种姜1块,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条栽按行距40cm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播种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断培土而成某姜,为生姜来源;播种浅(挖穴5-10cm)而成药姜,为干姜来源。
田间管理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能缺水,出现厂导要及时浇水保湿,收获前10d停止浇水。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腐败病,俗称姜温,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波尔多液浸种10min,发病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虫害有亚洲玉米螟,8-9月为害姜的茎秆。用90%敌百虫1000液灌心叶。姜弄蝶,以幼虫为害叶片。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性状】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晚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化学成份】生姜含挥发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β-檀香萜醇(β-santal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醇(zingiberol),紫苏醛(perillaldehyde),橙花醛(neral), 牻牛儿醛(geranial),2-蒈醇(2-caraneol),3-蒈醇,樟烯(camphene),β-罗勒烯(β-ocim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β-金便欢烯(β-farnesene),月桂烯(myrcene),β-蒎烯(β-pinene),2-龙脑(2-borneol),柠檬醛(citral),7-孟烯[7-menthene],异小茴香醇(isofenchyl alcohol),α-金合欢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1,3,3-trimethyltricyclo[2.2.1.02,6]heptane],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2-庚烷[2,6-dimethyl-6-(4-methyl-3-pentenyl)-bicyclo[3.1.1]-2-heptene],1,3,3-三甲基-2-氧杂二环[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1-(1,5-二甲基-4-已烯基)-4-甲基苯[1-(1,5-eimethyl-4-hexenyl)-4-methylbenzene]及高良姜萜内酯(galanolactone)等数十种;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ol),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12-姜辣醇,6-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methylgingediol),4-姜辣二醇双乙酸酯(4-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甲基姜二醇双乙酸(6-methyl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酮(6-gingerdione),10-姜辣二酮,6-去氢姜辣二酮(6-dehydrogingerdiong),10-去氢姜辣二酮,6-乙酰姜辣醇(6-acetylgingerol),6-姜辣烯酮(6-shogaol)等。
生姜还含呋喃大牻牛儿酮(furanogermenone),2-哌啶酸(pipecolic acid)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serine)等多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张压上升14mm汞柱,对脉率则无显着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0.8%(ml/g)。
【炮制】1.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2.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3.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肺;胃;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搽
【注意】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附方】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各家论述】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2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21.《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22.《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摘录】《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生姜
- 《本草备要》生姜
- 《本草便读》生姜
- 《本草从新》生姜
- 《本草撮要》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害利》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本草求真》生姜
- 《本草思辨录》生姜
- 《本草图经》生姜
- 《本草新编》生姜
- 《本草衍义》生姜
- 《本草易读》生姜
- 《本草择要纲目》生姜
- 《本经逢原》生姜
- 《长沙药解》生姜
- 《得配本草》生姜
- 《雷公炮制药性解》生姜
- 《食疗本草》生姜
- 《食物疗法》生姜
- 《中药炮制》生姜
- 《汤液本草》生姜
- 《药鉴》生姜
- 《药笼小品》生姜
- 《药性切用》生姜
- 《药征续编》生姜
- 《饮食须知》生姜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生姜
- 《证类本草》生姜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生姜
- 《中药学》生姜
- 《千金翼方》生姜
- 《外科全生集》生姜
- 《冯氏锦囊秘录》生姜
- 《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姜
- 《饮膳正要》生姜
- 《中医饮食营养学》生姜
- 《顾松园医镜》生姜
- 《医学入门》生姜
相关记载
- 《中药学》:生姜
- 《本草纲目》:生姜
- 《雷公炮制药性解》:生姜
- 《千金翼方》:生姜
- 《中药炮制》:生姜
- 《食物疗法》:生姜
- 《饮膳正要》:生姜
- 《本草衍义》:生姜
- 《汤液本草》:生姜
- 《本草备要》:生姜
- 《饮食须知》:生姜
- 《冯氏锦囊秘录》:生姜
- 《医学入门》:生姜
- 《本草图经》:生姜
- 《证类本草》:生姜
- 《得配本草》:生姜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择要纲目》:生姜
- 《本草害利》:生姜
- 《本草撮要》:生姜
- 《外科全生集》:生姜
- 《药性切用》:生姜
- 《药鉴》:生姜
- 《本草思辨录》:生姜
- 《本草便读》: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生姜
- 《药征续编》:生姜
- 《顾松园医镜》:生姜
- 《本草求真》:生姜
- 《本草新编》:生姜
- 《本经逢原》:生姜
- 《本草从新》:生姜
生姜
- 生姜【本草纲目】
- 生姜【本草纲目】图文版
- 生姜【偏方】
- 生姜【中草药图片】
- 生姜《本草备要》
- 生姜《本草便读》
- 生姜《本草从新》
- 生姜《本草撮要》
- 生姜《本草分经》
- 生姜《本草分经》
- 生姜《本草纲目》
- 生姜《本草害利》
- 生姜《本草经解》
- 生姜《本草经解》
- 生姜《本草经解》
- 生姜《本草求真》
- 生姜《本草思辨录》
- 生姜《本草思辨录》
- 生姜《本草图经》
- 生姜《本草图经》
- 生姜《本草新编》
- 生姜《本草新编》
- 生姜《本草衍义》
- 生姜《本草易读》
- 生姜《本草易读》
- 生姜《本草择要纲目》
- 生姜《本草择要纲目》
- 生姜《本经逢原》
- 生姜《得配本草》
- 生姜《冯氏锦囊秘录》
- 生姜《顾松园医镜》
- 生姜《雷公炮制药性解》
- 生姜《千金翼方》
- 生姜《食物疗法》
- 生姜《食物疗法》
- 生姜《汤液本草》
- 生姜《外科全生集》
- 生姜《药鉴》
- 生姜《药鉴》
- 生姜《药笼小品》
- 生姜《药笼小品》
- 生姜《药性切用》
- 生姜《药征续编》
- 生姜《药征续编》
- 生姜《医学入门》
- 生姜《饮膳正要》
- 生姜《饮食须知》
- 生姜《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生姜《长沙药解》
- 生姜《长沙药解》
- 生姜《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生姜《证类本草》
- 生姜《证类本草》
- 生姜《中药炮制》
- 生姜《中药学》
- 生姜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生姜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生姜蜜【方剂大全】
- 生姜皮【中药大全】
- 生姜汤【方剂大全】
- 生姜汤《备急千金要方》
- 生姜汤《备急千金要方》
- 生姜汤《是斋百一选方》
- 生姜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生姜汁【中药大全】
- 生姜粥《保健药膳》
- 生姜粥《保健药膳》
- 生姜食谱【饮食指南】
- 生姜治验《寿世保元》
- 八味生姜煎【方剂大全】
- 八味生姜煎《备急千金要方》
- 半夏生姜汤【方剂大全】
- 半夏生姜汤《妇人大全良方》
- 地黄生姜粥《保健药膳》
- 地黄生姜粥《保健药膳》
- 法制生姜散【方剂大全】
- 甘蔗生姜汁【方剂大全】
- 甘蔗生姜汁【健体活血偏方】
- 黑豆生姜汤【方剂大全】
- 桔枳生姜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橘皮生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橘枳生姜汤《金匮悬解》
- 麻黄生姜汤【方剂大全】
- 山栀生姜灸《中医词典》
- 生姜〈温〉《食疗本草》
- 生姜半夏汤【方剂大全】
- 生姜半夏汤《扁鹊心书》
- 生姜半夏汤《扁鹊心书》
- 生姜半夏汤《金匮悬解》
- 生姜半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
- 生姜和中汤《脾胃论》
- 生姜和中汤《脾胃论》
- 生姜橘皮汤《妇人大全良方》
- 生姜生大黄【方剂大全】
- 生姜生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生姜乌梅饮【方剂大全】
- 生姜泄肠汤《备急千金要方》
- 生姜泻心汤【方剂大全】
- 生姜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 生姜泻心汤《删补名医方论》
- 生姜泻心汤《伤寒括要》
- 生姜泻心汤《伤寒寻源》
- 生姜泻心汤《伤寒寻源》
- 生姜泻心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生姜泻心汤《医方考》
- 生姜泻心汤《医宗金鉴》
- 生姜泻心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生姜泻心证《医学摘粹》
- 四须生姜汤《是斋百一选方》
- 温中生姜汤《备急千金要方》
- 地黄生姜煎丸【方剂大全】
- 生姜半夏汤方《伤寒杂病论》
- 生姜半夏汤方《医宗金鉴》
- 生姜辣走病魔【中医养生偏方】
- 生姜五味子汤【方剂大全】
- 生姜泻心汤方《伤寒论》
- 生姜泻心汤方《伤寒杂病论》
- 生姜泻心汤方《医宗金鉴》
- 吴茱萸生姜粥《保健药膳》
- 吴茱萸生姜粥《保健药膳》
- 栀子生姜豉汤【方剂大全】
- 栀子生姜豉汤《伤寒寻源》
- 栀子生姜豉汤《伤寒寻源》
- 栀子生姜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栀子生姜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艾叶生姜煨鸡蛋【方剂大全】
- 半夏生姜大黄汤【方剂大全】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剂大全】
- 当归生姜羊肉汤【偏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膳食养生】
-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悬解》
- 当归生姜羊肉汤《食物疗法》
- 当归生姜羊肉汤《汤头歌诀》
- 当归生姜羊肉汤《汤头歌诀》
- 当归生姜羊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当归生姜羊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当归生姜羊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附子生姜炖狗肉【呼吸类偏方】
- 干葛半夏生姜汤【方剂大全】
-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剂大全】
- 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悬解》
- 桂枝生姜枳实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红糖生姜汤助孕【孕前知识】
- 红枣生姜治尿频【泌尿类偏方】
- 黄芩半夏生姜汤【方剂大全】
- 加味生姜理中汤【方剂大全】
- 橘皮生姜可止呕【消化系统偏方秘方】
-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剂大全】
- 木瓜生姜蜂蜜粥【偏方】
- 起死回生话生姜【中医文化中医八卦】
- 巧用生姜疗咳嗽【呼吸类偏方】
- 人参茯苓生姜粥《保健药膳》
- 人参茯苓生姜粥《保健药膳》
- 生姜大蒜炖红糖【方剂大全】
- 生姜和热柠檬茶【茶酒中药】
- 生姜绿茶可防癌【肿瘤癌症常识】
- 生姜夏季有妙用【夏季养生】
- 生姜药用有奇效【循环类偏方】
- 夏吃生姜正当时【夏季养生】
- 栀子生姜豉汤方《伤寒论》
- 栀子生姜豉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栀子生姜豉汤方《医宗金鉴》
- 参苓附术加生姜汤【方剂大全】
- 葱白、生姜治感冒【其他类偏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伤寒杂病论》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伤寒杂病论》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医宗金鉴》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医宗金鉴》
-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剂大全】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括要》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寻源》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寻源》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时方妙用》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医宗金鉴》
- 抗衰老应多食生姜【长寿秘诀】
- 生姜对健康的好处【中药药理】
- 生姜酒方(霍乱)【百病药酒】
- 生姜煨姜炮姜姜皮《轩岐救正论》
- 生姜煨姜炮姜姜皮《轩岐救正论》
- 生姜有利大脑发育【安神健脑偏方】
- 生姜与干姜之异同【中药基础】
- 生姜治疗孕妇晨吐【孕期知识】
- 洋葱生姜有助睡眠【膳食养生】
- 《千金》生姜甘草汤《金匮悬解》
- 蜂蜜生姜水防老年斑【皮肤病色斑】
- 刚感冒喝生姜大枣粥【偏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伤寒论》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医宗金鉴》
- 久咳不愈 生姜鸭梨【膳食养生】
-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脾胃论》
-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脾胃论》
- 生姜大蒜防治老年斑【防皱祛斑】
- 生姜的高产栽培技术【中药种贮】
- 生姜的几种炮制方法【中药炮制】
- 生姜干姜入药不一样【中药基础】
- 生姜酒一(疥癣病)【百病药酒】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妙用【美容减肥偏方】
-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方剂大全】
-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医方考》
- 发散药之生姜药用介绍【中药基础】
- 生姜醋盐水治脚气偏方【其他皮肤偏方秘方】
-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伤寒论》
- 止咳化痰的生姜红糖水【偏方秘方】
- 艾叶生姜煨鸡蛋 治崩漏【妇科其它妇科疾病】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剂大全】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备急千金要方》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删补名医方论》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括要》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医方考》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医宗金鉴》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冬季哪些人不宜吃生姜?【中医食疗药食同源】
- 冬季哪些人不宜吃生姜?【中医食疗药食同源】
-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汤【方剂大全】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伤寒杂病论》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剂大全】
- 浓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伤寒括要》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医述》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伤寒寻源》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伤寒寻源》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生姜 厨房里的一味好药【中医食疗男性食疗】
- 生姜(《本草经集注》)《中医饮食营养学》
- 生姜能缓解孕妇晨吐症状【妊娠病偏方】
- 生姜去痘痕,轻松靓容颜【美白祛痘】
- 中医生姜红茶减肥小秘方【饮食减肥】
- 大枣生姜茶适用于食欲不振【药茶养生】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医宗金鉴》
- 防甲流 气虚质生姜+红糖【方剂知识】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伤寒括要》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伤寒杂病论》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医宗金鉴》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临证实验录》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临证实验录》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伤寒论》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医宗金鉴》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补气血喝当归生姜羊肉汤【膳食养生】
- 桂圆生姜汤(《泉州本草》)《中医饮食营养学》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伤寒论》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解《研经言》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解《研经言》
- 妊娠恶阻食疗方-甘蔗生姜汁【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 妊娠呕吐食疗方-甘蔗生姜汁【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 贴膏药前最好先用生姜擦患处【膏药用法】
- 栀子生姜豉汤(症治见前方)《伤寒括要》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伤寒杂病论》
- 生姜泻心汤证五 太阳百二十七《伤寒悬解》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女性崩漏药膳方-艾叶生姜煨鸡蛋【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方剂大全】
-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剂大全】
-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十 方见《伤寒·少阳》《金匮悬解》
生姜 知识
- 吃生姜【中医知识】
- 生姜茶【中医知识】
- 腌生姜【中医知识】
- 感冒生姜【中医知识】
- 生姜蜂蜜【中医知识】
- 生姜功效【中医知识】
- 生姜红糖【中医知识】
- 生姜胡子【中医知识】
- 生姜生发【中医知识】
- 生姜头发【中医知识】
- 生姜洗澡【中医知识】
- 腌制生姜【中医知识】
- 孕妇生姜【中医知识】
- 蜂蜜生姜茶【中医知识】
- 生姜5验方【中医知识】
- 生姜的功效【中医知识】
- 生姜的好处【中医知识】
- 生姜的妙用【中医知识】
- 生姜的药用【中医知识】
- 生姜的用处【中医知识】
- 生姜的用途【中医知识】
- 生姜的作用【中医知识】
- 生姜红糖茶【中医知识】
- 生姜红糖水【中医知识】
- 生姜去痘印【中医知识】
- 生姜深加工【中医知识】
- 生姜泻心汤【中医知识】
- 生姜治感冒【中医知识】
- 生姜治脱发【中医知识】
- 生姜治足癣【中医知识】
- 晚上吃生姜【中医知识】
- 孕妇吃生姜【中医知识】
- 生姜治病便方【中医知识】
- 吃生姜时别饮酒【中医知识】
- 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知识】
- 芳香辛辣话生姜【中医知识】
- 萝卜生姜老兄弟【中医知识】
- 起死回生话生姜【中医知识】
- 生姜的神奇功效【中医知识】
- 生姜的药用价值【中医知识】
- 生姜红茶减肥法【中医知识】
- 生姜涂擦妙处多【中医知识】
- 夏服生姜好处多【中医知识】
- 夏季忌食烂生姜【中医知识】
- 延年益寿话生姜【中医知识】
- 葱白、生姜治感冒【中医知识】
- 生姜可防冬季脱发【中医知识】
- 生姜可调治妇科病【中医知识】
- 生姜与干姜的区别【中医知识】
- 生姜与干姜之异同【中医知识】
- 生姜遮荫产量翻番【中医知识】
- 生姜汁治水火灼伤【中医知识】
- 夏季忌食生姜过量【中医知识】
- 夏用生姜疗胃溃疡【中医知识】
- 冬季口含生姜可御寒【中医知识】
- 发芽的生姜可以吃吗【中医知识】
- 生姜的高产栽培技术【中医知识】
- 生姜蜂蜜治声音嘶哑【中医知识】
- 当归生姜羊肉汤防冻疮【中医知识】
- 感冒喝红糖生姜汤好吗【中医知识】
- 橘络生姜红糖水治胃痛【中医知识】
- 慢性腹泻的客星—生姜【中医知识】
- 生姜绿茶半枝莲可防癌【中医知识】
- 生姜猪肚治消化性溃疡【中医知识】
- 夏季肝炎患者忌食生姜【中医知识】
- 应重视生姜的解表作用【医案心得】
- 红糖生姜汤也是助孕良方【中医知识】
- 生姜能缓解孕妇晨吐症状【中医知识】
- 生姜是这么救了神农氏的【中医知识】
- 重用生姜治疗肩周炎验案【中医知识】
- 萝卜橘子皮生姜香菜防非典【中医知识】
- 山姜、生姜和干姜不可混淆【医案心得】
- 生姜可缓解化疗后呕吐反应【中医知识】
- 抑制妊娠反应生姜安全有效【中医知识】
- 驱寒良方——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知识】
- 妊娠恶阻食疗方-甘蔗生姜汁【中医知识】
- 妊娠呕吐食疗方-甘蔗生姜汁【中医知识】
- 生姜酒(一)——(疥癣病)【中医知识】
- 中医认为生姜大枣粥可治哮喘【中医知识】
- 痛经3大法宝:生姜沐足红糖水【中医知识】
- 夏季老年人防心脏病宜晨嚼生姜【中医知识】
- 女性崩漏药膳方-艾叶生姜煨鸡蛋【中医知识】
- 生姜食疗方-家庭药膳食疗方精选【中医知识】
-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与意义【中医知识】
- 家备生姜小病不慌(03-02期)【中医知识】
- 研究报告证实生姜可防术后恶心呕吐【中医知识】
-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医案心得】
- 生姜泻心汤防治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中医知识】
- 当归生姜羊肉汤--免疫疾病患者冬养推荐【中医知识】
- 胡椒生姜与饮茶 话说李时珍与《本草纲目》④【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