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仁
- 目录
- 《本草备要》大麻仁
- 《本草乘雅半偈》大麻仁
- 《本草崇原》大麻仁
- 《本草从新》大麻仁
- 《本草撮要》大麻仁
- 《本草思辨录》大麻仁
- 《本草易读》大麻仁
- 《得配本草》大麻仁
- 《药笼小品》大麻仁
- 《药性切用》大麻仁
- 《外科全生集》大麻仁
- 《顾松园医镜》大麻仁
《本草备要》大麻仁
大麻,即作布之麻,俗作火麻
甘平滑利。脾、胃、大肠之药,缓脾润燥。治阳明病、胃热汗多而便难(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则津枯而大便愈燥。张仲景治脾约有麻仁丸。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张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破积血,利小便,通乳催生。又木谷也,亦能治风。极难去壳,帛裹置沸汤,待冷,悬井中一夜,晒干,就新瓦上 去壳,捣用。畏茯芩、白薇、牡蛎。
引用:《本草备要》大麻仁
《本草乘雅半偈》大麻仁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
【核】曰∶处处有之。尔雅翼云∶麦黄种 , 黄种麦;顾麦之生,即 之成, 之成,即麦之生也。 者,有实之大麻也。有雌雄二种,雌者结实,雄者不结实。若子放勃时,须去雄者,设未放勃而先去之,则不成子矣。修治,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乃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着水。次日日中曝干,就新瓦上 去壳,簸扬取仁,粒粒皆完。
先人云∶麻品凡五,黄、络、苎、 、白也。黄叶五岐,络叶无岐,苎叶圆背白。茎皆直上。黄实即大麻,壳褐仁白,多脂液,与诸麻之实迥别。又云∶体直类木仁滑似髓,肝之肾药也。故益精填髓,润发黑须。
【 】曰∶大麻色黄,一名黄麻。麻有雌雄,雄为苴,雌为 , 即有子之大麻也。一叶五岐,别曰黄 ,气味甘平,为脾胃之体药;枝茎条畅,为脾胃之用药;仁脂濡润,为脾胃之滑剂、湿剂也。故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别录及附方诸证,亦以四义释之,更(麦黄种 。种 时,正木火司令时也。 黄种麦,种麦时,正金水司令时也。交通之际,抑中央宫土之五数矣。)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大麻仁
《本草崇原》大麻仁
气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
(大麻即火麻,俗名黄麻。始出泰山川谷,今处处种之,其利颇饶。叶狭茎长,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结子可取油。《齐民要术》曰∶麻有雌雄,于放花时拔出雄者,若未花先拔,则不结子。)
大麻放花结实于五六月之交,乃阳明太阴主气之时。《经》云∶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又,长夏属太阴主气,夫太阴、阳明,雌雄相合,麻仁禀太阴、阳明之气,故气味甘平。主补中者,补中土也。益气者,益脾胃之气也。夫脾胃气和则两土相为资益,阳明燥土得太阴湿气以相资,太阴湿土得阳明燥气以相益,故久服肥健,不老神仙。
引用:《本草崇原》大麻仁
《本草从新》大麻仁
一名火麻.润燥滑肠.
甘平滑利.缓脾润燥.治阳明病胃热.汗多而便难.(汗出愈多、则精枯而大便愈燥、仲景治脾病、有麻仁丸、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宣风利关节.催生而通乳.陈士良食性本草云.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事.妇人多食.即发带疾.以其滑利下行.走而不守也.肠滑者尤忌.极难去壳.帛裹置沸汤中.待冷.悬井中一夜.晒干.就新瓦上 去壳.捣用.畏牡蛎、白薇、茯苓.(卒被毒箭、煮汁饮、赤游丹毒、捣末、水和敷.)
引用:《本草从新》大麻仁
《本草撮要》大麻仁
引用:《本草撮要》大麻仁
《本草思辨录》大麻仁
仲圣麻仁丸证,是脾受胃强之累而约而不舒,于是脾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脾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脾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脾至于约,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脾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脾其庶几不约矣乎。夫脾约由于胃强,治脾焉得不兼治胃,胃不独降,有资于肺,肺亦焉得罔顾,故又佐以大黄枳朴攻胃,杏仁抑肺。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以此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太阳故小便数,小便数故大便难。治法以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燥气除而太阳不治自愈,故麻仁为要药。治阳明府病非承气不可,故取小承气之大黄枳朴而复减少其数也。
引用:《本草思辨录》大麻仁
《本草易读》大麻仁
去壳取仁用。畏牡蛎、白薇、茯苓。
甘,平,无毒。手阳明、足太阴药也。润燥滑肠,通乳催生。破积血而利小便,止消渴而通关节。
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侧,麻仁半斤,水研取汁,入大米二合,煮稀粥,下葱、椒、盐、豉服。(验方第一。)
老人风秘。(第二。)
五淋涩痛。(第三。)
大便不通。(第四。)
产后秘塞。俱同上。(第五。)
月水不通,同桃仁各二两,酒煎分服之。无燥结象者不用。(第八。)
呕逆不止,杵煎,水研取汁,着少盐吃,立效。(第九。)
虚劳内热,骨节痛,大便数,口燥,热淋。水煎三两分服。(第十。)
大肠头出,寸余,干则自落,又出。坐香油中渍之,饮大麻子汁数升,自愈也。(十三。)
金疮内瘀,二两,葱白七个,捣,水煎服。血出不尽再服。(十四。)
白秃无发,炒焦为末,猪脂合敷,发生为度。再煮麻仁汁常服。(十六。)
小儿丹毒,捣末,水合敷之。(十七。)
引用:《本草易读》大麻仁
《得配本草》大麻仁
一名火麻
畏茯苓、牡蛎、白薇。
甘,平。滑利。入足太阴,兼手阳明经血分。理女子经脉,治汗多胃燥,除里结后重,去皮肤顽痹,能催生下乳。合苏子研汁煮粥,治虚风便秘。同紫菀、杏仁煎服,治大便不利。(肺气润,便自利。)以葱、椒、盐豉入麻仁粥食之,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
去壳研用。多食滑精痿阳发带疾。
引用:《得配本草》大麻仁
《药笼小品》大麻仁
《药性切用》大麻仁
《外科全生集》大麻仁
《顾松园医镜》大麻仁
〔甘平,入脾、胃二经。绢包置滚汤中,至冷取出。悬空垂井中一宿。晒干,新瓦上去壳研。〕润燥通二便,宣风利关节,〔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酒调服之大效。〕产难即下,〔以其滑利下行也。〕呕逆能除。〔下气之功。〕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多食滑精痿阳,损血脉,发带疾。。
引用:《顾松园医镜》大麻仁
大麻仁
大麻
麻
- 麻
- 蓖麻
- 胡麻
- 黄麻
- 爵麻
- 麻贲
- 麻伯
- 麻勃
- 麻黄
- 麻蓝
- 麻雀
- 麻油
- 麻子
- 木麻
- 钱麻
- 苘麻
- 升麻
- 水麻
- 天麻
- 田麻
- 虾麻
- 亚麻
- 油麻
- 芝麻
- 脂麻
- 苎麻
- 白油麻
- 白芝麻
- 蓖麻子
- 苍麻茶
- 大胡麻
- 大钱麻
- 服胡麻
- 胡麻饭
- 胡麻散
- 胡麻丸
- 胡麻油
- 胡麻子
- 火麻子
- 麻豆煎
- 麻豆散
- 麻沸汤
- 麻桂饮
- 麻黄茶
- 麻黄根
- 麻黄煎
- 麻黄散
- 麻黄汤
- 麻黄丸
- 麻凉膏
- 麻雀肉
- 麻雀粥
- 麻鞋底
- 麻药方
- 麻子酒
- 麻子仁
- 麻子汤
- 麻子粥
- 明天麻
- 升麻茶
- 升麻膏
- 升麻散
- 升麻汤
- 苏麻粥
- 天麻蛋
- 天麻煎
- 天麻汤
- 天麻丸
- 乌麻膏
- 乌麻酒
- 乌芝麻
- 五母麻
- 杏麻茶
- 亚麻子
- 芝麻菜
- 芝麻粥
- 苎麻根
- 故麻鞋底
- 胡麻鞋底
- 罗布麻茶
- 麻黄醇酒
- 麻黄根茶
- 麻黄根粉
- 麻黄根散
- 麻黄汤洗
- 麻雀肉饼
- 麻药类方
- 麻子仁丸
- 麻子仁粥
- 麻子中人
- 乞里麻鱼
- 升麻黄汤
- 速儿麻酒
- 天麻草汤
- 天麻炖鸡
- 天麻煎丸
- 天麻鲤鱼
- 秃秃麻食
- 白术麻黄茶
- 白芷升麻汤
- 半夏麻黄丸
- 柴胡升麻汤
- 辰砂天麻丸
- 沉香天麻丸
- 防风升麻汤
- 防风天麻散
- 茯苓升麻汤
- 附子麻黄汤
- 甘草麻黄汤
- 葛根麻黄汤
- 桂枝麻黄汤
- 厚朴麻黄汤
- 加味麻黄散
- 加味升麻汤
- 解肌升麻汤
- 龙脑天麻煎
- 麻附甘草汤
- 麻附细辛汤
- 麻黄白术汤
- 麻黄醇酒汤
- 麻黄茯苓汤
- 麻黄附子汤
- 麻黄甘草汤
- 麻黄葛根汤
- 麻黄桂枝汤
- 麻黄加术汤
- 麻黄解表茶
- 麻黄羌活汤
- 麻黄升麻汤
- 麻黄石膏汤
- 麻黄汤麻黄
- 麻黄续命汤
- 麻黄引气汤
- 麻黄左经汤
- 麻杏甘石汤
- 麻杏石甘汤
- 麻子小豆汤
- 内托升麻汤
- 浓朴麻黄汤
- 羌活升麻汤
- 秦艽升麻汤
- 秦艽天麻汤
- 射干麻黄汤
- 麝香天麻丸
- 升麻□甲汤
- 升麻鳖甲汤
- 升麻柴胡汤
- 升麻地黄散
- 升麻葛根茶
- 升麻葛根汤
- 升麻和气饮
- 升麻解毒汤
- 升麻清疮茶
- 升麻清肺茶
- 升麻消痈茶
- 升麻止崩茶
- 四味天麻煎
- 天麻炖猪脑
- 天麻防风丸
- 天麻钩藤茶
- 天麻焖鸡块
- 天麻烧牛尾
- 天麻猪脑羹
- 外敷麻药方
- 五香麻黄汤
- 犀角麻黄汤
- 犀角升麻汤
- 玄参升麻汤
- 阳毒升麻汤
- 易老天麻丸
- 整骨麻药方
- 知母麻黄汤
- 止麻清痰饮
- 大青龙汤麻黄
- 根据源麻黄汤
- 桂枝二麻一汤
- 麻黄加知母汤
- 升麻加附子汤
- 升麻加黄连汤
- 升麻牛蒡子散
- 天麻砂锅鱼头
- 小青龙汤麻黄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半夏天麻白术汤
- 桂枝二麻黄一汤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麻黄附子炙草汤
- 麻黄桂枝各半汤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麻黄调心泄热汤
- 升麻牛蒡团参汤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六君子汤加天麻方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