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
- 目录
- 《本草备要》荔枝核
- 《本草便读》荔枝核
- 《本草从新》荔枝核
- 《本草撮要》荔枝核
- 《本草分经》荔枝核
- 《本草易读》荔枝核
- 《中药炮制》荔枝核
- 《药笼小品》荔枝核
- 《药性切用》荔枝核
- 《中药学》荔枝核
- 《顾松园医镜》荔枝核
- 《中国药典》荔枝核
- 《中药大辞典》荔枝核
- 《中华本草》荔枝核
《本草备要》荔枝核
宣散寒湿
甘涩而温。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存性五钱,香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或米饮下,名蠲痛散。单服、醋汤下,亦效)。其实双结,核似睾丸(睾音皋,肾子也)故治 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存性,酒调服,加茴香、青皮,各炒为末,酒服亦良)。壳发痘疮,烧存性用。荔枝连壳 研,止呃逆(生荔枝多食则醉,以壳浸水解之。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解之之义)。
引用:《本草备要》荔枝核
《本草便读》荔枝核
引用:《本草便读》荔枝核
《本草从新》荔枝核
宣、散寒湿.
甘涩而温.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存性五钱、香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或米饮下、名蠲痛散、单服、醋汤下亦效.)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外肾也.)故治 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存性、酒调服、加茴香青皮、各炒为末、酒服亦良.)无寒湿滞气者勿服.烧存性.荔枝甘酸热.解烦渴.止呃逆.(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多食令人发热烦渴.龈肿衄血.病齿及火病患.尤忌之.壳发痘疮.又解荔枝热.(生荔枝多食则醉、以壳浸水解之、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花皮根.喉痹肿痛.煮汁含咽.
引用:《本草从新》荔枝核
《本草撮要》荔枝核
味甘温涩.入足太阴厥阴经.功专散滞气.辟寒邪.得香附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得茴香青皮治 疝卵肿.加酒服尤妙.无寒湿滞气者勿服.烧存性用.荔枝甘酸热.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治呃逆.壳发痘疮.并解荔枝热.荔核多吃损齿.有火者忌.
引用:《本草撮要》荔枝核
《本草分经》荔枝核
《本草易读》荔枝核
近世多用此伪麝香,不可不知。
甘,温,涩,无毒。入厥阴经。治男子 疝之肿大,疗妇人血气之刺痛。止心脾之疼痛,除闽、蜀二处皆有之,以闽中者为胜。木高二三丈,类桂木、冬青。绿色蓬蓬然,四时不凋,肾囊肿大,烧研酒服。或加青皮、茴香。(验方第一。)
心脾痛,为末醋下。(第二。)
引用:《本草易读》荔枝核
《中药炮制》荔枝核
『来源』本品为无患子科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
『常用名』荔枝。
『产地』广东、广西、福建。
『采收季节』6~7月采。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筛去灰尘,为取温中行气,散寒止痛,则投入锅内,炒至黄黑色为度。若取其引药入肾则用盐水炒(药1斤,盐15克化水1两),炒至黄色为度。
『用量』6~9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防虫。
引用:《中药炮制》荔枝核
《药笼小品》荔枝核
《药性切用》荔枝核
《中药学》荔枝核
【药用】无患子科乔木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成熟总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经。
【临床应用】1.用于疝气,睪丸肿痛等症
本品药性辛温,专入肝经,功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为治疗肝经寒凝气滞所致的疝气,睪丸肿痛的常用要药,常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药配合应用。
本品疏肝理气止痛,用于肝气郁滞的胃脘疼痛,可与木香同用;若用肝郁气滞的痛经及产后腹痛,可配香附同用。
【处方用名】荔枝核(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调服。」
引用:《中药学》荔枝核
《顾松园医镜》荔枝核
核
- 核
- 核桃
- 橘核
- 李核
- 梅核
- 木核
- 蕤核
- 桃核
- 杏核
- 郁核
- 橄核莲
- 核桃膏
- 核桃粥
- 化核膏
- 橘核仁
- 橘核散
- 橘核丸
- 李核仁
- 蒲核茶
- 蕤核仁
- 鼠核痛
- 桃核仁
- 杏核仁
- 学木核
- 核桃仁粥
- 核桃枸杞粥
- 核桃仁鸡丁
- 核桃仁鸡卷
- 山楂核桃饮
- 痰核围药方
- 桃核承气汤
- 治瘰痰核方
- 核桃仁炒韭菜
- 黄酒核桃泥汤
- 三岁陈核中人
- 炸核桃仁猪腰
- 治头项瘰痰核马刀失荣等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