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根
《本草蒙筌》莱菔根

味辛、甘,气温。属土,有金与水。无毒。南北郡州,处处俱种。一名萝卜,逢冬拔收。
根啖可生,叶啖须煮。制白面豆腐二毒,忌何首乌地黄同餐。倘误犯之,须发易白。
渴。捣生汁,磨墨下咽;止吐血,去血甚捷。《衍义》云∶饮之证,盖味甘多辛少故尔。
子劫喘咳下气,功诚倒壁冲墙。水研服即吐风痰,醋研敷立消恶毒。芜菁匝地生叶,又名蔓青两呼。与莱菔全差,毋以真认假。多种河朔,可备饥年。昔诸葛亮出征驻营,每令兵士栽种,谓有六利,详载史书。至今三蜀江陵,呼为诸葛菜也。宜常啖食,易至健肥。益气通中子主黄胆利水,又治霍乱除膨。去目睛青盲,消症瘕积聚。九蒸九曝为粉,服之断壳长生。研细入面脂中,揭皱转润;压油搀面膏内,黑 回明。
引用:《本草蒙筌》莱菔根
《本草衍义》莱菔根

即前条所谓芦菔,今人只谓之萝卜。河北甚多,登、莱亦好。服地黄、何首乌人食之,则令人髭发白。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气速者,为其辛也。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引用:《本草衍义》莱菔根
《新修本草》莱菔根

引用:《新修本草》莱菔根
《饮食须知》莱菔根
《证类本草》莱菔根

(莱菔(音卜)根_图片)
味辛、甘,温,无毒。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
生捣汁服,主消渴,试大有验。
唐本注云∶陶谓温菘是也。其嫩叶为生菜食之。大叶熟啖,消食和中。根效在芜菁之右。
今注俗呼为萝卜。(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名芦卜,生江北,秦、晋最多。尔雅云∶ ,芦 ,释曰∶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一名 ,俗呼雹 ,一名芦菔云∶萝卜根,消食,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面毒。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研如泥制面,作 佳,饱食亦不发热。亦主肺嗽吐血。酥煎食,下气。孟诜云∶萝卜,性冷。利五脏,轻身。根,服之令人白净肌细。日华子云∶萝卜,平,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和羊肉、鲫鱼煮食之。
子,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不可以地黄同食。
图经文具芜菁条下。
孙真人∶久服涩营卫,令人发早白。食医心镜∶治消渴口干。萝卜绞汁一升,饮之则定。
又方∶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以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又方∶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作羹食之。生绞汁服,理消渴。简要济众治∶消渴独胜散∶出子了萝卜三枚,净洗薄切,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煎猪肉汁澄清调下,食后并夜卧,日三服。胜金方∶治风痰以萝卜子为末,温水调一匙头,良久吐出涎沫。如是摊缓风,以此吐后,用紧疏药服,疏后服肺疾咳嗽。以子半升,淘择洗,焙干,于铫子内,炒令黄熟,为末。以沙糖丸如弹,绵裹含之。洞微志萝卜解面毒。杨文公谈苑∶江东居民,岁课种艺,初年种芋次年种萝卜三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可知萝卜消食也。《尔雅》∶芜菁属,紫花大根,俗呼雹。更始败掖庭中宫女数百人,幽闭殿门内,掘庭中芦菔根食之。今萝卜是也。偏头疼用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之鼻,左痛注左,右痛注右,左右俱注亦得,神效。
衍义曰∶莱菔根,即前条所谓芦菔,今人只谓之萝卜,河北甚多,登、莱亦好。服地黄、何子又菔。
《千金翼方》莱菔根
《冯氏锦囊秘录》莱菔根

禀土金之气以生。生者味辛性冷,熟者味甘温平,故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入手足太阴,阳明经,故所主皆脾肺肠胃之病,但性专下气,复能耗血多食,则髭发早白,服地黄首乌者不可食。子味辛过于根,生研汁服吐风痰,同醋研消肿毒,熟食下气,定喘消食,除胀止气痈,其性辛甚,故升降亦烈,于根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矣。
莱菔根,啖可生,叶啖须煮,制白面豆腐二毒,忌首乌地黄同餐,倘误犯之,须发易白。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渴消,捣生汁磨墨,下咽止吐血,下血甚捷,《衍义》云∶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但煮食多者,亦停膈间,以成溢饮之症,盖味甘多辛少故尔。子劫喘咳下气,治痰倒壁冲墙,水研服即吐风痰,醋研敷,立消肿毒,入肺下气而定喘,入脾消食以宽膨,生则能升可吐,熟则能吐可利。
按∶丹溪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虚弱人服之,气浅难以布息,昔胡僧入中国,见人食面惊曰∶“食之,安不得病?”及见食莱菔,乃曰∶“赖有此耳。”又洞微志云∶有人病狂,梦中见红衣女子,引入殿中,小姑歌云∶五云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莱菔火吾宫。一道士云∶此犯大麦毒也。红衣女心神也,小姑,服神也,莱菔制面毒,故曰∶火吾宫也。遂以药及莱菔子。治之果愈。嗣是治面积,颇着神异。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莱菔根

根
- 根
- 葱根
- 葛根
- 根茎
- 根皮
- 根子
- 孤根
- 菰根
- 海根
- 蓟根
- 韭根
- 葵根
- 累根
- 芦根
- 茅根
- 苗根
- 藕根
- 茜根
- 翘根
- 茄根
- 桑根
- 乌根
- 苎根
- 芭蕉根
- 白芨根
- 白蔹根
- 白芦根
- 白茅根
- 白前根
- 白茄根
- 白扇根
- 白藓根
- 百部根
- 百脉根
- 斑庄根
- 板蓝根
- 北豆根
- 参果根
- 草犀根
- 冲洞根
- 樗根皮
- 樗根散
- 川楝根
- 捶胡根
- 椿根皮
- 椿木根
- 大蓟根
- 东行根
- 独行根
- 断根方
- 二根茶
- 二根丸
- 粉葛根
- 父陛根
- 甘焦根
- 甘蕉根
- 葛根茶
- 葛根散
- 葛根汤
- 葛根丸
- 葛根饮
- 根黄方
- 枸杞根
- 瓜蒌根
- 贯众根
- 胡颓根
- 虎杖根
- 黄荆根
- 黄茄根
- 黄药根
- 金雀根
- 筋子根
- 景云根
- 韭菜根
- 葵根汤
- 括楼根
- 栝蒌根
- 栝楼根
- 蓝藤根
- 藜芦根
- 李根汤
- 楝树根
- 芦根茶
- 芦根汤
- 芦根饮
- 麻黄根
- 马肠根
- 马兰根
- 蔓荆根
- 茅根散
- 茅根汤
- 糯稻根
- 茜草根
- 茜根散
- 蔷薇根
- 三七根
- 莎草根
- 山丹根
- 山豆根
- 山柰根
- 商陆根
- 石榴根
- 蜀秫根
- 水仙根
- 松根酒
- 酸榴根
- 藤梨根
- 天寿根
- 土瓜根
- 王瓜根
- 薇衔根
- 莴苣根
- 香葛根
- 小蓟根
- 萱草根
- 悬钩根
- 秧草根
- 羊乳根
- 羊蹄根
- 药实根
- 野兰根
- 由跋根
- 玉簪根
- 长松根
- 猪椒根
- 竹根汤
- 苎根汤
- 苎麻根
- 棕树根
- 白茅根茶
- 白茅根汤
- 白头翁根
- 白藓根皮
- 百部根汤
- 板蓝根茶
- 草三棱根
- 樗根白皮
- 樗木根叶
- 椿樗根皮
- 椿根白皮
- 大小蓟根
- 钓樟根皮
- 翻白草根
- 伏鸡子根
- 甘李根皮
- 葛根粉粥
- 葛根葛花
- 葛花葛根
- 根茎中汤
- 谷树根皮
- 鸡茅根汤
- 苦楝根皮
- 栝蒌根实
- 栝蒌根汤
- 李根白皮
- 李根皮散
- 李子树根
- 麻黄根茶
- 麻黄根粉
- 麻黄根散
- 马兰根叶
- 木槿根皮
- 牛蒡根叶
- 萍蓬草根
- 翘草根汤
- 桑东南根
- 桑根白皮
- 桑根下土
- 山茨菇根
- 山慈菰根
- 山慈菇根
- 山豆根茶
- 山豆根汤
- 生芦根粥
- 石榴根皮
- 松根白皮
- 土瓜根方
- 土瓜根散
- 土牛膝根
- 万年青根
- 王瓜根散
- 乌根白皮
- 乌臼根皮
- 乌桕根皮
- 乌木根皮
- 五加根皮
- 鲜小蓟根
- 小蓟根散
- 杨根白皮
- 野狼毒根
- 野狼牙根
- 野荞麦根
- 榆根白皮
- 玉蜀根叶
- 玉簪花根
- 柘根白皮
- 八物茜根汤
- 菜根红糖饮
- 草莓葛根茶
- 葱白芦根汤
- 防风葛根汤
- 甘李根白皮
- 葛根苍耳茶
- 葛根黄连汤
- 葛根解肌汤
- 葛根橘皮汤
- 葛根龙胆汤
- 葛根麻黄汤
- 葛根续命汤
- 加味葛根汤
- 灵寿木根皮
- 芦根代茶饮
- 芦根竹茹粥
- 麻黄葛根汤
- 马疡木根皮
- 芒果芦根茶
- 茅根猪肉羹
- 羌活葛根茶
- 桑根白皮汤
- 升麻葛根茶
- 升麻葛根汤
- 石刺木根皮
- 土苓茅根茶
- 乌柏木根皮
- 乌臼木根皮
- 鲜小蓟根汤
- 知母葛根汤
- 柴胡栝蒌根汤
- 葛根加半夏汤
- 葛根麦门冬散
- 葛根牛蒡子汤
- 根据源麻黄汤
- 瓜蒌根冬瓜汤
-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栝蒌根汤
- 猪胆土瓜根汁
- 槟榔散石榴根煎
- 葛根黄连黄芩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桂枝葛根汤葛根
- 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 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
-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