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
《中药大辞典》:藜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Lí
【别名】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落藜、胭脂菜(《纲目》),飞扬草(《广州植物志》),灰苋菜(《四川中药志》),灰藜、灰蓼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灰藜、灰菜、灰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藜科植物藜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茎直立,具棱和绿色条纹。叶互生;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钝,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基部楔形;上部叶片披针形;下面常被白粉。花小形,两性,黄绿色,每8~15朵聚成一花簇,许多花簇集成大的圆锥花序;花被片5,卵形,背部中央有绿色隆脊;雄蕊5,伸出花被外;柱头2,不露出于花被外。胞果稍扁,近圆形,包于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全草含挥发油。叶的脂质中68%是中性脂肪,内含棕榈酸、廿四烷酸、油酸、亚油酸及谷甾醇、廿九烷、油醇、蜡等。根含甜菜碱、氨基酸、甾醇、油脂等。种子含油5.54~14.86%。
【药理作用】藜可供食用,也可作饲料或药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对蚯蚓有先兴奋后麻痹作用,其最小有效浓度为水浸剂0.5%,醇浸剂1%;水浸剂排虫率为33%。食藜后经日光照射,可致"藜日光过敏性皮炎"。有谓此病似与女性内分泌变化有关。曾有报道综合207例植物-日旋旋旋旋光性皮炎患者,其中因食藜发病者日8例,占42.5%。用维生素B12肌内注射治疗效果较好。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浓缩水煎液,醇浸液,醚浸液,多量注入兔皮下,也会引起对日光和紫外线的过敏反应,不但在注射局部,且在远隔部位亦有潮红、水肿,甚至皮下出血和坏死,同时还有贫血及体重减轻;此可能系因藜叶中感光物质进入体内,再经日光照射所致。豚鼠饲食试验,未见类似病症。将藜的70%醇浸剂用于蛙、蟾蜍、鸽、小鼠、豚鼠、兔等,对呼吸先兴奋后抑制,终因呼吸麻痹致死;亦有降压和抑制心脏的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运动,对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缩;对骨胳肌和运动神经常呈麻痹作用;但连续用于兔和小鼠,可逐渐产生习惯性,使麻痹作用减弱,同时耳壳、四肢、尾根等处发生充血、浮肿、出血等症状,且可因紫外线照射而增剧。
【性味】《纲目》:"甘,平,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涂。
【附方】①治痢疾腹泻:灰藋全草一至二两。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皮肤湿毒,周身发痒:灰藋全草、野菊花,等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⑤治龋齿:鲜灰菜适量,水煎漱口。(③方以下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⑥治白癜风:红灰藋五斤,茄子根茎三斤,苍耳根茎五斤。上药晒干,一处烧灰,以水一斗,煎汤淋取汁,却于铛内煎成膏,以瓷合盛,别用好通明乳香半两,生研,又入铅霜一分,腻粉一分相和,入于膏内,别用炼成黄牛脂二合(两),入膏内调搅令匀,每取涂摩所患处,日三用之。(《圣惠方》)
【备注】同属植物灰绿藜,形态与藜极相似,但植株较小;侧方花的花被片3~4片;扁圆形的种子上有缺刻状突起。西藏等地区与藜同等人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藜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嫩时亦可食。
【拼音名】Lí
【别名】莱、厘、蔓华、蒙华、鹤顶草、红落藜、舜芒谷、红心灰(艹?)、落黎、胭脂菜、飞扬草、灰苋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藜及灰绿藜的幼嫩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henopodium album L.2.Chenopodium glaucum L.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割取全草,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1.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直立,粗壮,具条棱,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多分枝。叶互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的1/2;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6cm,宽2.5-5cm,先端急尖或微纯,基部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上部叶片披针形下面常被粉质。花小形,两性,黄绿色,每8-15朵聚生成一花簇,许多花簇集成大的或小的圆锥状花序,生于叶腋和枝顶;花被片5,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微凹,边缘膜质;雄蕊5,伸出花被外;子房扁球形,花柱短,柱头2。胞果稍扁,近圆形,果皮与种子贴生,包子花被内。种子横生,双凸镜状,黑色,有光泽,表面有浅沟纹。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形态与藜极相似,但植株较小;植物体有粉,叶下面灰白色。花被片3-4,基部合生;雄蕊1-2,花丝不伸出花被。扁圆形的种子上有细点纹。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
2.生于农田、菜园、村舍附近或有轻度盐碱的土地上。
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我国除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1)藜 全草黄绿色。茎具条棱。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呈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叶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黄绿色,被粉粒,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长约3cm。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
(2)灰绿 藜全草灰黄绿色。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矩圆状卵形至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牙齿。叶上面平滑,下面有粉而呈灰绿白色。小花在枝上排列成断续的穗状或圆锥状。
粉末特征:(1) 藜 灰绿色。①叶片上、下表皮均有不定式气孔,以下表皮较多。②草酸钙簇晶多见,大的直径29-69μm;小的直径9.8-19.6μm。③花被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不定式;外表面有多数腺毛。④腺毛的腺头球形或长球形,直径25-70μm,柄部单细胞。(2)灰绿藜 灰黄绿色。①叶气孔不定式。③腺毛的腺头球形或长球形,直径49-98μm,柄单细胞。
【化学成份】藜全草含挥发油[1],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L-亮氨酸(leucine),β-谷甾醇(stigmasterol)[2]。叶含草酸盐[3],叶的脂质中含脂肪,主要为棕桐酸(palmitic acid),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油酸(oleic act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谷甾醇,二十九烷(nonacosane),油醇(oleyl alcohol),蜡等[4]。根含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甾醇、油脂等[1]。种子含油5.54%~14.86%[5]。花序含阿魏酸(ferulic acid)及香草酸(vanillicacid)[6]。
【药理作用】藜可供食用,也可作饲料或药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 Chenopodium album var.Centrorubrum对蚯蚓有先兴奋后麻痹作用,其最小有效浓度为水浸剂0.5%,醇浸剂1%;水浸剂排虫率为33%。食藜后经日光照射,可致藜日光过敏性皮炎。有谓此病似与女性内分泌变化有关。曾有报道综合207例植物-日旋旋旋旋光性皮炎患者,其中因食藜发病者 88例,占42.5%。用维生素 B12肌内注射治疗效果较好。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Chenopo-dium album var. Centrorubrum)浓缩水煎液,醇浸液,醚浸液,多量注人兔皮下,也会引起对日光和紫外线的过敏反应,不但在注射局部,且在远隔部位亦有潮红、水肿,甚至皮下出血和坏死,同时还有贫血及体重减轻;此可能系因藜叶中感光物质进人体内,再经日光照射所致。豚鼠饲食试验,未见类似病症。将藜的70%醇浸剂用于蛙、蟾蜍、鸽、小鼠、豚鼠、兔等,对呼吸先兴奋后抑制,终因呼吸麻痹致死;亦有降压和抑制心脏的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运动,对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缩;对骨胳肌和运动神经常呈麻痹作用;但连续用于兔和小鼠,可逐渐产生习惯性,使麻痹作用减弱,同时耳壳、四肢、尾根等处发生充血、浮肿、出血等症状,且可因紫外线照射而增剧。
【性味】甘;性平;小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涂。
【附方】①治痢疾腹泻:灰藋全草一至二两。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治皮肤湿毒,周身发痒:灰藋全草、野菊花,等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③治疥癣湿疮:灰菜茎叶适量,煮汤外洗。④治毒虫咬伤,癜风:灰菜茎叶,捣烂外涂。⑤治龋齿:鲜灰菜适量,水煎漱口。(③方以下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⑥治白癜风:红灰藋五斤,茄子根茎三斤,苍耳根茎五斤。上药晒干,一处烧灰,以水一斗,煎汤淋取汁,却于铛内煎成膏,以瓷合盛,别用好通明乳香半两,生研,又入铅霜一分,腻粉一分相和,入于膏内,别用炼成黄牛脂二合(两),入膏内调搅令匀,每取涂摩所患处,日三用之。(《圣惠方》)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杀虫。
2.《纲目》:煎汤,洗虫疮、漱齿: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
3.《四川中药志》:清热退烧。
【摘录】《中华本草》
相关记载
藜
- 藜【本草纲目】
- 藜【本草纲目】图文版
- 藜《本草纲目》
- 刺藜【中药大全】
- 粉藜【中药大全】
- 蒺藜【本草纲目】
- 蒺藜【本草纲目】图文版
- 蒺藜【中药大全】
- 蒺藜【中药图谱】
- 蒺藜《本草乘雅半偈》
- 蒺藜《本草乘雅半偈》
- 蒺藜《本草崇原》
- 蒺藜《本草崇原》
- 蒺藜《本草纲目》
- 蒺藜《本草经解》
- 蒺藜《本草图经》
- 蒺藜《本草图经》
- 蒺藜《本草衍义》
- 蒺藜《本草易读》
- 蒺藜《本草易读》
- 蒺藜《本草择要纲目》
- 蒺藜《本草择要纲目》
- 蒺藜《玉楸药解》
- 藜茎【中药大全】
- 藜芦【本草纲目】
- 藜芦【本草纲目】图文版
- 藜芦【根茎类中药】
- 藜芦【中草药图片】
- 藜芦【中药大全】
- 藜芦【中药图谱】
- 藜芦《本草备要》
- 藜芦《本草便读》
- 藜芦《本草乘雅半偈》
- 藜芦《本草乘雅半偈》
- 藜芦《本草崇原》
- 藜芦《本草崇原》
- 藜芦《本草从新》
- 藜芦《本草撮要》
- 藜芦《本草分经》
- 藜芦《本草纲目》
- 藜芦《本草经集注》
- 藜芦《本草蒙筌》
- 藜芦《本草求真》
- 藜芦《本草图经》
- 藜芦《本草图经》
- 藜芦《本草衍义》
- 藜芦《本草易读》
- 藜芦《本草易读》
- 藜芦《本经逢原》
- 藜芦《得配本草》
- 藜芦《冯氏锦囊秘录》
- 藜芦《雷公炮炙论》
- 藜芦《雷公炮炙论》
- 藜芦《名医别录》
- 藜芦《千金翼方》
- 藜芦《神农本草经》
- 藜芦《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藜芦《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藜芦《吴普本草》
- 藜芦《新修本草》
- 藜芦《药笼小品》
- 藜芦《药笼小品》
- 藜芦《医学入门》
- 藜芦《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藜芦《证类本草》
- 藜芦《证类本草》
- 藜芦《中药炮制》
- 藜芦《中药学》
- 藜实【中药大全】
- 白蒺藜【本草纲目】
- 白蒺藜《本草便读》
- 白蒺藜《本草撮要》
- 白蒺藜《本草分经》
- 白蒺藜《本草分经》
- 白蒺藜《本草害利》
- 白蒺藜《本草经解》
- 白蒺藜《本草经解》
- 白蒺藜《本草求真》
- 白蒺藜《本经逢原》
- 白蒺藜《得配本草》
- 白蒺藜《医学入门》
- 白蒺藜《中药学》
- 车藜茶《茶饮保健》
- 刺蒺藜【中药大全】
- 刺蒺藜《本草从新》
- 刺蒺藜《吴普本草》
- 刺蒺藜《药笼小品》
- 刺蒺藜《药笼小品》
- 刺蒺藜《药性切用》
- 大叶藜【中药大全】
- 诃藜勒《冯氏锦囊秘录》
- 蒺藜根【中药大全】
- 蒺藜花【中药大全】
- 蒺藜苗【中药大全】
- 蒺藜散【方剂大全】
- 蒺藜散《备急千金要方》
- 蒺藜散《明目至宝》
- 蒺藜汤【方剂大全】
- 蒺藜汤《医学心悟》
- 蒺藜丸【方剂大全】
- 蒺藜丸《备急千金要方》
- 蒺藜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蒺藜子《本草备要》
- 蒺藜子《本草经集注》
- 蒺藜子《本草蒙筌》
- 蒺藜子《本草新编》
- 蒺藜子《本草新编》
- 蒺藜子《冯氏锦囊秘录》
- 蒺藜子《雷公炮炙论》
- 蒺藜子《雷公炮炙论》
- 蒺藜子《名医别录》
- 蒺藜子《千金翼方》
- 蒺藜子《神农本草经》
- 蒺藜子《新修本草》
- 蒺藜子《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蒺藜子《证类本草》
- 蒺藜子《证类本草》
- 藜芦粉【方剂大全】
- 藜芦膏【方剂大全】
- 藜芦膏《备急千金要方》
- 藜芦膏《备急千金要方》
- 藜芦根《药性切用》
- 藜芦散【方剂大全】
- 藜芦汤【方剂大全】
- 藜芦丸【方剂大全】
- 藜芦丸《备急千金要方》
- 藜芦丸《备急千金要方》
- 藜香散【方剂大全】
- 木藜芦【本草纲目】
- 木藜芦《本草择要纲目》
- 木藜芦《本草择要纲目》
- 秦荻藜【本草纲目】
- 秦荻藜《饮食须知》
- 软蒺藜【中药大全】
- 优若藜【中药大全】
- 杂配藜【中药图谱】
- 白蒺藜散【方剂大全】
- 白蒺藜散《博济方》
- 白蒺藜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白蒺藜汤【方剂大全】
- 白蒺藜丸【方剂大全】
- 白蒺藜子《雷公炮制药性解》
- 诃藜勒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蒺藜浴汤【方剂大全】
- 蒺藜子散【方剂大全】
- 蒺藜子汤【方剂大全】
- 蒺藜子汤《备急千金要方》
- 蒺藜子丸【方剂大全】
- 藜芦敷方【方剂大全】
- 藜芦软膏【方剂大全】
- 藜芦中毒《中医词典》
- 蒙自藜芦【中药图谱】
- 匍匐滨藜【中药大全】
- 沙菀蒺藜《本草撮要》
- 沙菀蒺藜《顾松园医镜》
- 沙菀蒺藜《药性切用》
- 沙苑蒺藜《本草从新》
- 沙苑蒺藜《本草分经》
- 沙苑蒺藜《本草害利》
- 沙苑蒺藜《本经逢原》
- 沙苑蒺藜《得配本草》
- 沙苑蒺藜《药笼小品》
- 沙苑蒺藜《药笼小品》
- 沙苑蒺藜《中药学》
- 新疆藜芦【中药大全】
- 中藜芦毒《外科证治全书》
- 白蒺藜药酒【偏方】
- 补益蒺藜丸【方剂大全】
- 沉香蒺藜丸【方剂大全】
- 除热蒺藜丸【方剂大全】
- 刺蒺藜简介【中药基础】
- 当归蒺藜煎【方剂大全】
- 灌鼻蒺藜汁【方剂大全】
- 灌鼻藜芦散【方剂大全】
- 蒺藜贝母汤【方剂大全】
- 蒺藜两地汤【方剂大全】
- 蒺藜涂敷方【方剂大全】
- 藜芦甘草汤《金匮悬解》
- 藜芦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明目蒺藜丸【五官科中成药】
- 三味蒺藜散【方剂大全】
- 藜芦真假鉴别【中药鉴别】
- 补益药之潼蒺藜【中药基础】
- 藜芦酒(子痫)【百病药酒】
- 风痰要药--藜芦【中药基础】
- 藜蒿的几种繁殖方法【中药种贮】
- 藜芦甘草汤方(缺)《医宗金鉴》
- 明目蒺藜丸(永丰药业)【眼科中成药】
- 明目蒺藜丸(中新药业)【眼科中成药】
- 明目蒺藜丸(中药制药)【眼科中成药】
- 通络止痛--藏药蒺藜药酒【百病药酒】
- 乌蛇蒺藜酒(白癜风、肢体麻木)【百病药酒】
藜 知识
- 蒙药大叶藜【中医知识】
- 两种蒺藜功效异【中医知识】
- 风痰要药——藜芦【中医知识】
- 蒺藜药酒通络止痛【中医知识】
- 药用植物藜灰斑病【中医知识】
- 药用植物藜霜霉病【中医知识】
- 药用植物藜叶斑病【中医知识】
- 藜芦醇具有脑保护作用【中医知识】
- 药用植物菟丝子为害藜【中医知识】
- 藜芦的副作用-藜芦中毒解救【中医知识】
- 白藜芦醇是一种有效的舒血管物质【中医知识】
- 蒺藜总皂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中医知识】
- 地肤子混淆品(1)——藜(Li)【中医知识】
- 中药藜芦证明具有降压和抗肿瘤作用【中医知识】
- 乌苏里藜芦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医知识】
- 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证实:白藜芦醇有抗艾滋病病毒作用【中医知识】
- 西苑医院实验研究发现:蒺藜总皂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