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
- 目录
- 《本草纲目》胡芦巴
- 《本草撮要》胡芦巴
- 《本草求真》胡芦巴
- 《本草图经》胡芦巴
- 《本草易读》胡芦巴
- 《本经逢原》胡芦巴
- 《药笼小品》胡芦巴
- 《玉楸药解》胡芦巴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胡芦巴
- 《中药大辞典》胡芦巴
《本草纲目》胡芦巴
「释名」亦名苦豆。
「主治」
2、肾脏虚冷,腹胁胀满。用胡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磺各七钱五分,共研为末,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盐汤送下。
3、疝瘕。用胡芦巴(酒浸,晒)四两、荞麦面(炒)四两、小茴香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或盐汤送下。服至两月后,大便出血脓,表示病根已经除去。
4、偏坠或小肠疝气。用沉香、木香各半两,胡芦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盐酒送下。此方名“沉香内消丸”。
5、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走无力)。用胡芦巴(酒浸一夜后焙干)、破故纸(炒香)各四两,共研为末;另取木瓜一个,切顶去瓤,放药入瓜内填满,将顶合上,蒸至极熟,然后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6、小腹有可动硬块,痛不可忍。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一起炒成细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酒送下。
引用:《本草纲目》胡芦巴
《本草撮要》胡芦巴
引用:《本草撮要》胡芦巴
《本草求真》胡芦巴
(隰草)逐冷除疝
胡芦巴(专入命门)。苦温纯阳。亦能入肾补命。故书载暖丹田。壮元阳。治肾脏虚冷。并疝瘕冷气。小肠偏坠。寒湿香港脚。(时珍曰。胡芦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宋惠民和剂局方有胡芦巴丸。治大人小儿小肠奔豚偏坠。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者。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并炒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盐酒下。)功与仙茅附子硫黄恍惚相似。然其力则终逊于附子硫黄。故仍须兼以附硫茴香吴茱萸等药同投。方能有效。系海外胡萝子。四声音相近故名。酒浸曝干炒用。
引用:《本草求真》胡芦巴
《本草图经》胡芦巴
胡芦巴图片,生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蕃,盖其国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蕃中来者真好。春生苗,夏结子,作荚,至秋采之。今医方治元脏虚冷气为最要。然《本经》不着,唐以前方亦不见者,盖是出甚近也。与附子、茴香、硫黄、桃仁尤相宜,兼治膀胱冷气。
引用:《本草图经》胡芦巴
《本草易读》胡芦巴
酒浸炒用。
味苦,大温,无毒。补命门,暖丹田。治冷气疝瘕,疗寒湿香港脚。腹胁胀满之寒,面色青黑之阴。
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其国中萝卜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
腿膝痛,行无力,同故纸、木瓜丸服。(验方第一。) 冷气疝瘕,酒制芦巴、荞麦炒研面各四两,小茴一两炒,丸服。大便下白则愈。少腹冷痛是也。(第二。)
引用:《本草易读》胡芦巴
《本经逢原》胡芦巴
苦大温,无毒。
发明 胡芦巴乃海外胡萝卜子,声音相近之讹耳。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得归元者宜之,小肠奔豚偏坠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者,用胡芦巴丸。肾气不归,上热下寒,厥逆呕吐者,用黑锡丹。皆与金铃子一寒一热同用,其导火归元之功可知。
引用:《本经逢原》胡芦巴
《药笼小品》胡芦巴
《玉楸药解》胡芦巴
引用:《玉楸药解》胡芦巴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胡芦巴
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 香子、治膀胱气甚效。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今人多用岭南治元脏冷气为最要。
芦
- 芦
- 葫芦
- 瓠芦
- 黎芦
- 藜芦
- 漏芦
- 芦菔
- 芦根
- 芦荟
- 芦火
- 芦笋
- 爪芦
- 白芦根
- 参芦散
- 皋芦叶
- 胡芦芭
- 葫芦巴
- 葫芦壳
- 藜芦膏
- 藜芦根
- 藜芦丸
- 漏芦茶
- 漏芦散
- 漏芦汤
- 芦根茶
- 芦根汤
- 芦根饮
- 芦荟茶
- 芦荟散
- 芦荟丸
- 芦君茶
- 芦麦茶
- 芦中虫
- 木黎芦
- 木藜芦
- 人参芦
- 消芦散
- 郁芦茶
- KT芦叶
- 抽葫芦酒
- 大芦荟丸
- 葫芦巴散
- 葫芦巴丸
- 芦荟星茶
- 芦火竹火
- 奶油芦笋
- 生芦根粥
- 水葫芦丸
- 葱白芦根汤
- 当归芦荟丸
- 葫芦双皮汤
- 江中采出芦
- 九味芦荟丸
- 藜芦甘草汤
- 漏芦连翘汤
- 芦根代茶饮
- 芦根竹茹粥
- 芦荟夏术茶
- 芦荟消疳饮
- 芒果芦根茶
- 木通漏芦茶
- 千金漏芦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