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肉

目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肉
《中药大辞典》狐肉
《中华本草》狐肉
《饮食须知》狐肉
《饮膳正要》狐肉
《医学入门》狐肉
中药功效分类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肉

【拼音名】Hú Ròu

【别名】南狐、狐、狐狸

【来源】食肉目犬科狐Vulpes vulpes L.,以肉入药。

【生境分布】四川若尔盖、东北。

【性味】甘、咸,温。

【功能主治】补虚温中。主治水积黄种,疥疮不愈,蛊毒寒热

【用法用量】4~7两,炖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狐肉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Hú Ròu

【来源】为犬科动物狐的肉。

【原形态】狐(《诗经》),又名:龙狗、毛狗。

体长60~90厘米,尾长40~60厘米,体重5~10公斤。外形似狗而略细长,颜面部狭,吻尖,耳大,四肢比较短,肛门附近有臭腺,能分泌可憎的狐骚气味。尾毛蓬松。毛色变异很大,一般头部灰棕色,耳背面黑或黑褐色,唇和下颏到前胸部暗白色。背红棕色,颈、肩和身体两侧稍带黄色。胸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部与背色相同,尾尖端白色。四肢浅褐色或棕色,外侧有宽狭不等的黑褐色纹。

栖居森林、草原、丘陵等处的树洞或土穴中。嗅觉、听觉发达,昼伏夜出,行动敏捷。食性很杂,喜食老鼠、野兔、各种野禽;此外,亦食昆虫、蛙、鱼及野果;有时盗食家禽。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青海等地。

【性味】甘,温。

①《食疗本草》:"温,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③《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补虚暖中,解疮毒。治虚劳健忘惊痫水气黄肿

①《唐本草》:"作腥食之,主疥疮久不差者。"

②孟诜:"补虚,又主五脏邪气。"

③《医学入门》:"补虚,治健忘。"

④《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4~8两。

【附方】①治惊痫,神情恍惚,语言错谬,歌笑无度:狐肉一片及五脏,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并得。京中以羊骨鲫鱼替豉汁。(《食医心镜》狐肉羹

②治水积黄肿:狐肉配陈腊肉炖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不瘥:狐肉、一支箭夏枯草蒲公英侧耳根。共炖汤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狐肉

【出处】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Hú Ròu

【英文名】Fox as food

【来源】药材基源:为犬科动物狐狸、南狐的肌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ulpes vulpes Linnaeus2.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取肉;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1.狐狸,体长约75cm,重7.5kg。颜面狭窄,吻尖。四肢短,尾粗长,超过体长的一半,且其毛蓬松,身上有特殊的狐骚味。头部棕灰色,吻端棕黑色,下颌污白色,耳背黑色或棕黑色。背部红棕色,体侧黄褐色,腹部黄白色。四肢棕色或浅褐色,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尾色同背部,尾端白色。毛色因个体而有差异。

2.南狐,体形似狗,中等细长。重7.5kg左右,外形与上种类似,亦有腭臭。毛色变化较大,通常标准者,其头、躯、尾为赤褐色;深者赤色,浅者黄褐色。个体头部灰棕色;唇、下颏至前胸暗白色;颈、肩、体两侧稍黄色,背部红棕色;腹面白色或黄白色,尾尖白色。前后肢外侧的黑褐色带纹,其宽狭不等。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森林、丘陵、草原等地。穴居树洞,土穴中常抱尾而睡。和动敏捷,食物杂。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补虚暖中镇静安神祛风解毒。主虚劳赢瘦;寒积腹痛癔病;惊痫;痛风水肿;疥疮;小儿卵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120-240g。

【各家论述】1.《唐本草》:作臛食之,主疥疮久不差者。

2.盂诜:补虚,又主五脏邪气。

3.《医学入门》:补虚,治健忘。

4.《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h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H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