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中国药典》:川乌
【拼音名】Chuān Wū
【英文名】RADIX ACONITI
【别名】乌头、五毒根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鉴别】(1) 本品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散有筛管群;内侧偶见纤维束。形成层类多角形。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灰黄色。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后生皮层细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导管淡黄色,主为具缘纹孔,直径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纵横连接。
(2) 取本品粉末约5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3ml,浸渍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6ml,蒸干,残渣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10滴与0.1%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2滴,滴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置水浴中加热1分钟,用冷水冷却。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与氯仿1ml,振摇,下层液显紫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与氨试液0.5ml,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适量,用水稀释后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 A)测定,在231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炮制】制川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川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有些地区加甘草、鲜姜等辅料与草乌同蒸;有些地区分别用豆腐、甘草、金银花、鲜姜或皂角等辅料与草乌同煮。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
【注意】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相关记载
川乌
- 川乌《外科全生集》
- 川乌《医学入门》
- 川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川乌《中药炮制》
- 川乌煎【方剂大全】
- 川乌酒【方剂大全】
- 川乌散【方剂大全】
- 川乌头【中药大全】
- 川乌头《本草撮要》
- 川乌头《本经逢原》
- 川乌头《得配本草》
- 川乌头《药性切用》
- 川乌丸【方剂大全】
- 川乌粥【方剂大全】
- 红川乌【中药大全】
- 制川乌【中药大全】
- 川乌草乌【方剂大全】
- 川乌头散【方剂大全】
- 川乌头汤【方剂大全】
- 川乌头丸【方剂大全】
- 川乌头丸《妇人大全良方》
- 川乌中毒【不良反应】
- 川乌粥法《普济本事方》
- 大川乌丸【方剂大全】
- 川乌杜仲酒【中医临床中医骨科】
- 川乌灵脂丸【方剂大全】
- 川乌通圣散【方剂大全】
- 川乌头方剂【方剂知识】
- 蜜煮生川乌【中药炮制】
- 川乌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 川乌草乌中毒【不良反应】
- 川乌炮制工艺【中药炮制】
- 川乌的历史沿革【中医文化医林漫话】
- 川乌种植新技术【中药种贮】
- 川乌酒(产后风痉)【百病药酒】
- 天雄附子川乌硫黄考《医方考》
- 川乌生用与制用的区别【中药鉴别】
-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方《临症验舌法》
- 天雄附子川乌硫黄蜀椒蛇床子韭子小茴香八物考《医方考》
- 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附石南紫苏防已川乌白芷本蔓荆甘菊细辛薄荷蝉蜕马兜《轩岐救正论》
- 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附石南紫苏防已川乌白芷本蔓荆甘菊细辛薄荷蝉蜕马兜《轩岐救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