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肉

龟肉
目录
《中药大辞典》龟肉
《中华本草》龟肉
《饮食须知》龟肉
《老年食养食疗》龟肉
《中医饮食营养学》龟肉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龟肉

【出处】《别录》

【拼音名】Guī Ròu

【来源】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肉。

【原形态】形态详"龟版"条

【性味】甘咸,平。

①《食疗本草》:"温,味酸。"

②《日用本草》:"味酸,温,有小毒。"

③《纲目》:"甘酸,温,无毒。"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平。"

【功能主治】益阴补血。治劳瘵骨蒸,久嗽咯血久疟血痢肠风痔血筋骨疼痛

①《别录》:"肉作羹臛,大补。"

②《唐本草》:"酿酒,主大缓急,四肢拘挛,或久瘫缓不收摄,皆差。"

③《食疗本草》:"主除温瘴气,风痹,身肿,踒折。"

④《日用本草》:"大补阴虚,作羹臛,截久疟不愈。"

⑤《纲目》:"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嗽,止泻血、血。"

⑥《医林纂要》:"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血痔,阴虚血热之症。"

⑦《四川中药志》:"治女子干病,老人尿多及流血不止。"

【用法用量】煮食或炙灰研末。

【附方】①治虚劳失血咯血咳嗽寒热补阴降火:田龟,煮取肉,和葱、椒、酱、油煮食。(《便民食疗》)

②治肺痨吐血龟肉沙参、虫草。共炖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久咳嗽上气:生龟三枚。治如食法,去肠,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渍曲,酿秫米四升,如常法,热,饮二升,令尽。(《补缺肘后方》)

④治及泻血:乌龟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普济方》)

⑤治热气湿痹,腹内激热:龟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泄为效。(《普济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龟肉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拼音名】Guī Ròu

【英文名】Tortoise as food

【来源】药材基源:龟科动物乌龟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inemys reevesii (Gray)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冬为多。杀死后,取肉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乌龟,体呈扁椭圆形,背腹均有硬甲,甲的长宽高一般为120mm×85mm×55mm,最长者可达200mm以上。头顶前端光滑,后部覆被累粒状小鳞;吻端尖圆,颌无齿而具角质硬喙;眼略突出;耳鼓膜明显;颈部细长;周围均被细鳞,颈能伸缩。背、腹甲的上面为表皮形成的角质板;下面为真皮起源的骨板,背脊中央及其两侧有3条较显着的纵棱,但雄龟不太明显。背甲棕褐色或黑色,颈角板前窄后宽,椎角板5块;第1块前宽后窄,其后数声一般宽大于长,两侧对称排列肋角板各4块,缘角板每侧11块,臀角板2块近长方形。,腹甲与背甲几乎等长,腹甲淡黄色,少数褐色,共有6对;喉角板2块,呈三角形;肱骨板2块,外缘宽凸;胸、腹角板各2块,均较大;股角板2块,外缘较宽于中线;肛角板2块,后缘凹陷。背腹甲在体两侧由甲桥相连,形成体腔。四肢较扁平,前肢具5指及爪,后肢具趾,除第5趾无爪外,余皆有爪,指或趾间具蹼,尾中等长度,一般20-30mm左右,较细。头侧及喉侧有带黑边的黄绿色纵横线,头颈部背面深褐色,腹面稍浅。背甲各角板边缘外呈黄色,角板上的花纹形似金钱,故双有金钱龟之称。腹甲每块角板的外侧下方色较深,四肢背面灰褐色或深棕色,腹面色稍渚。尾部背面棕褐色。泄殖孔周围色浅,往后呈棕褐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河流、池塘。吃虾、小鱼及植物性食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益阴补血。主劳热骨蒸;久融洽咯备;久疟;血痢肠风下血筋骨疼痛;老人尿频尿急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0.5-1只;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肉作羹,大补。

2.《唐本草》:酿酒,主大缓急,四肢拘挛,或久瘫缓不收。

3.《食疗本草》:主除温瘴气,风痹,身肿,骨折

4.《日用本草》:大补阴虚,作羹,截久疟不愈。

5.《本草纲目》: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嗽,止泻血、血痢。

6.《医林纂要》:治骨蒸劳热血,衄血,肠风血痔,阴虚血热之症。

7.《四川中药志》:治女子干病,老人尿多及流血不止。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g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龟肉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G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