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穗兔耳草
- 目录
- 《中华本草》短穗兔耳草
《中华本草》:短穗兔耳草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Duǎn Suì Tù ěr Cǎo
【英文名】Shortspike Lagot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gotis brachystachya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矮小草本,高4-8cm。全株无毛。通常有匍匐走茎,根状茎短,不超过2cm。根多数,簇生,条形,内质,长可达10cm,根颈外面为残留的老叶柄所形成的棕褐色纤维状鞘包裹。叶全为基生,莲座状;叶柄1-5cm,扁平,下部宽而去;叶片宽条形至披针形,长2-7c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花葶数条,纤细,倾卧或直立,高度不超过叶;穗状花序长仅1cm,花密集;花萼佛焰苞状,先端开裂至1-3处,比苞片小;花冠白色或微带粉红或紫色,长5-6mm,筒部和檐部等长,上唇全缘,卵状长圆形,下唇,花药肾形;花柱伸出花冠,柱头点状。蒴果卵圆形,先端大而微凹,红色,光滑无毛。花、果期5-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200-4500m的高山、草原、河滩、湖边砂质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皱缩小草本。须根多数,淡黄色,质脆,易折。茎细弱,紫红色,有节。叶基生,叶生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状披针形,长4-6cm,宽约1cm,学绿色至黄绿色。花序穗状,肾密,卵形;花序总梗长2cm左右,花小,蓝紫色,二唇形。偶见蒴果。气微,味微苦。
以叶色绿、花多者为佳。
【性味】味苦;性凉
【归经】归肺;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摘录】《中华本草》
耳草
- 耳草【中药大全】
- 地耳草【中药大全】
- 地耳草【中药图谱】
- 地耳草《中药学》
- 地耳草《中药学》
- 佛耳草《本草分经》
- 佛耳草《本草蒙筌》
- 佛耳草《冯氏锦囊秘录》
- 佛耳草《雷公炮制药性解》
- 佛耳草《汤液本草》
- 佛耳草《医学入门》
- 虎耳草【本草纲目】
- 虎耳草【本草纲目】图文版
- 虎耳草【全草类中药】
- 虎耳草【中药大全】
- 虎耳草【中药图谱】
- 虎耳草《本草纲目》
- 虎耳草《中药学》
- 护耳草【中药大全】
- 马耳草【中药大全】
- 脉耳草【中药大全】
- 牛耳草【中药大全】
- 豚耳草《证类本草》
- 挖耳草【中药大全】
- 苍耳草膏【方剂大全】
- 苍耳草散《仁术便览》
- 粗叶耳草【中药大全】
- 大虎耳草【中药大全】
- 广东耳草【中药大全】
- 黑虎耳草【中药大全】
- 黄毛耳草【中药大全】
- 黄毛耳草【中药图谱】
- 剑叶耳草【中药大全】
- 卷毛耳草【中药大全】
- 挖耳草根【中药大全】
- 纤花耳草【中药大全】
- 纤花耳草【中药图谱】
- 小虎耳草【中药大全】
- 长节耳草【中药大全】
- 斑瓣虎耳草【中药大全】
- 斑点虎耳草【中药大全】
- 地耳草图片【全草类中药】
- 厚叶牛耳草【中药大全】
- 聚叶虎耳草【中药大全】
- 蒙自虎耳草【中药大全】
- 青藏虎耳草【中药大全】
- 伞梗虎耳草【中药大全】
- 心叶虎耳草【中药大全】
- 虎耳草栽培技术【中药种贮】
- 苍耳草的功效和功效及副作用【中药知识】